由家庭教育調(diào)查引發(fā)的思考與討論
康喬
??诮?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 海南海口 570203
國家、學校和家庭是對教育負有責任的三大當然主體。但他們承擔責任的內(nèi)容和形式有別。國家承擔公民教育和對教育市場的規(guī)范,學校承擔知識技能的研究和傳授,家庭承擔道德心理素質(zhì)的養(yǎng)成。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建立和完善,國家越來越成為家庭的教育合作者,學校則更像家庭的賣方,而家庭毫無疑問持有孩子幸福的全部股份。
為了從宏觀上了解我省中小學生家庭教育的真實狀況,揭示我省家庭教育的成效和問題,為政府、學校、家長的教育決策提供依據(jù),2004年11月,我們專門成立了“家長與中小學生發(fā)展”課題組,對海口市30多所學校的中小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了一次較大規(guī)模的調(diào)查。歷時8個月,共收回有效問卷40040份。以下是課題組對有關問題的討論。
(一)孩子為什么而學習?
在本次調(diào)查中,家長們不約而同地對孩子的學業(yè)投以極高的關注度。不僅高達89.8%的家長有親自為孩子輔導功課的經(jīng)歷,97.5%的家長查閱過孩子的作業(yè)和試卷,而且家長們的困惑八成與學業(yè)有關;不僅對孩子寄予的最大希望是學習好,而且孩子學習成績的好壞直接影響著家長對他們的滿意度。這與蔓延全國多年的以高考制度為“指導”的“分數(shù)崇拜”、“名校崇拜”是相一致的。在國家人才選拔制度沒有徹底改變之前,這一現(xiàn)象恐怕難有真正緩解的可能。家長用請家教、送孩子上各類培訓班等方式,追逐和爭奪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面對中小學生的實際生存狀況,我們不得不提出一個最最基本的問題——孩子為什么要學習?
學習、勞動、休閑被心理學家稱為生命活動的三種基本形式。對孩子而言,玩耍就是勞動。大人們卻往往忘記了學生僅僅是孩子的一個角色,而不是生活的全部,總以學習的重要性來否定孩子其他的正當需要,包括玩耍和休閑的需要。學生時代是最美好的,童年的回憶也是最珍貴的,如果讓孩子們長大以后覺得,自己的成長歷程除了學習外一無所有。那人生還有什么樂趣可言!
盧梭早在300年前就指出,兒童是與成人完全不同的獨自存在,兒童時代決不只是成人的預備,而具有其自身的獨特價值,代表著人的潛力的最完美的形式。但我們似乎聽不進這位偉大的教育家的忠告,大家都一如既往地強調(diào):學習!學習!!學習!?。?
來自全國各地的許多相關調(diào)查報告支持了我們的觀點。調(diào)查顯示:我國三成城鎮(zhèn)中小學生請過家教,62.4%的中小學生上過培訓班,但85%的學生想在寒假中休息或娛樂。在回答“什么是春節(jié)中最快樂的事”的問題時,沒有一個學生的答案是學習。而令他們最開心的是:“不用補課”,“合家團圓 ”,“和爸爸媽媽一起放煙花”,“可以領到壓歲錢!”等。 問到“什么是有意義的寒假?”時,68%的同學只簡單地回答了一個字“玩”。可是,93%的家長希望子女在寒假中參加補課班學習,還沒等學校放假,父母就給孩子聯(lián)系好了寒假補習班。補課班的課程一直安排到2月5日,也就是說直到過年,孩子們才能在家休息一下,連上街的閑工夫也沒有!調(diào)查進一步證實,孩子們上學比父母上班的時間長,以至于約有2/3的小學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嚴重不足,64.8%的中小學生早晨不是自然醒來,而是被人或鬧鐘叫醒。由于來自各方面的壓力和刺激,有23.5%的中小學生晚上很難入睡,還有2.1%的中小學生需要借助藥物或者保健品幫助睡眠。
據(jù)《南京晨報》報道,為了完成讀碩士的心愿,3年前,每月拿9000多元薪水的趙智慧毅然辭職考研?,F(xiàn)在她終于如愿以償?shù)卮魃狭舜T士帽,不曾想到以前條件優(yōu)越的工作單位成了她現(xiàn)在求職的障礙,用人單位不約而同地以此為由拒絕了她。今年上半年,臺球神童丁俊暉戰(zhàn)勝了7次世界冠軍的亨德利奪得冠軍。這位18歲的神童從小學四年級起,就半天上學半天練球;到了初中一年級,干脆輟學打球。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語出驚人:打球有錢賺,讀書有啥用?如果學習就是為了找到好工作的話,那么趙智慧錯了。如果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過上富裕的生活,那么丁俊暉對了。
打球、賺錢、學習都不僅不是人生的全部內(nèi)容,而且也不是生活的目的。它只是漫長的人生歷程中的一些工具價值而已。學生課業(yè)負擔加重的深層原因并不是課程知識難,而是家長的盲從助長了教育不公的環(huán)境下的利益驅動。我們并不簡單地反對孩子課外學習,只是不主張一味地為了考試,重復惡補課堂知識,而把孩子拴在中考、高考、考級的指揮棒上。我們真誠而痛切地倡議——讓孩子讀萬卷書!帶孩子行萬里路!
(二)好孩子的標準究竟是什么?
本次調(diào)查顯示:家長對孩子的滿意度較低,不滿意度較高,那么請問,究竟好孩子的標準是什么?武漢六中持續(xù)4年的研究替我們從反面回答了這個問題。武漢六中是重點中學,能進入該校的學生大都是佼佼者,他們智力測試較高,學習成績拔尖,是人們公認的“好孩子”,但該校承接的湖北省教科院重點課題“資優(yōu)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卻顯示,近三成好孩子存在心理問題。這些心理問題中,最突出的是由嫉妒發(fā)展成的“敵對情緒”。超過12%的學生有此癥狀,他們會以諷刺、謾罵競爭對手,甚至“背地里扔掉其課本”的方式發(fā)泄。而超過10%的人有強迫癥,即對成績太過在意,過分看重自己在班級中的名次和在老師心中的地位。另外幾種突出癥狀包括人際關系過分敏感;不善與同學及親戚朋友交往;有較強的抑郁、焦慮癥狀等。
“好孩子”不“好”了,那么普通的孩子如何呢?有人對700名中學生的調(diào)查表明,中學生中有64.5%的人不能按時按地點赴約;30%的人厭煩公益勞動,并欲借故逃避;43.5%的學生曾經(jīng)編造借口,不做課間操和上體育課。近六成的學生坦言,公交車上不會主動為老、弱、病、殘讓座,同學遇到悲傷難過的事情,近九成學生認為是老師的事情,不會主動去幫助和安慰;有32%的學生承認,曾偷看過別人的信件和日記;76%的學生表示,如果有不法分子盜賣畢業(yè)升學試卷,他們會背著別人去買;九成的學生認為做老實人吃虧,不老實得實惠;72.4%的學生認為,如果說謊能給自己帶來好處,他們會說謊。如果自己家旁邊有一個生產(chǎn)偽劣食品的地下加工廠,五成學生認為事不關己,不會去揭發(fā)。對6所小學的14個班的600余名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結果顯示:98.7%的小學生承認自己說過謊話,89%的小學生都曾抄過別人的作業(yè);38%的小學生表示無法與父母坦誠交流。另據(jù)教育部關工委提供的資料顯示,在我國17歲以下的兒童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的困擾,患病呈明顯上升趨勢。西南師范大學開展的一次“中高考學生心理狀況調(diào)查”結果表明,1/4的學生在考試期間有心理隱患。
學生知識薄弱應由學校負主要責任,而孩子道德和心理品質(zhì)的成敗則毫無疑問取決于家庭教育。家庭對自己傳統(tǒng)道德使命的蔑視和不作為,是現(xiàn)代教育制度建立以來最大的失誤。100年來,中國教育的頑疾是國家的思想政治教育侵占了家庭德育私人領地和社區(qū)教育半私園地,使家庭和社區(qū)在教育中處于不作為的狀態(tài)。我們的教育不是形不成合力,而是分工不明,職責不清;不是青少年難教,而是大人們把簡單的事情搞復雜了。稍加注意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家庭、學校、政府都在忙碌不該由自己負責的事情,而自己分內(nèi)的事卻往往沒有做好。外界以“重視教育”的名義對青少年的學習成績超乎尋常的關注,結果青少年接受的教育要么是交叉重復的,要么是殘缺不全的,孩子們頂著精神上的巨大壓力和折磨為分數(shù)奔命,過早脫離了天真生活的本來面目,這就是中小學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的原因。孩子們渴望在家中營造一個靈肉合一的自足城堡,讓身體與靈魂皆得以安寧,沒想到家庭變成了更加嚴厲的學校。名副其實的“好”孩子已經(jīng)是鳳毛麟角了。
(三)誰是孩子的競爭對手?
家長們對媒體隔三差五報道的家教悲劇,要么熟視無睹,要么抱僥幸心理,反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大家都這樣,我家孩子為什么要落后于人呢——中國的家長談起教育來,往往頭頭是道,卻千口一詞——將來的社會是知識爆炸的社會,是充滿競爭的社會,不早點著手準備怎么行?。『孟窈⒆颖簧聛砭褪菫榱烁偁幩频?。面對如此緊張的氣氛,我們不禁要問:誰是孩子的競爭對手?無數(shù)事實證明,這個莫須有的對手其實是中國人假設出來的一個子虛烏有的怪物。競爭和合作都是人的本性。競爭是人的排他的、求自利的自然屬性,是基于動物的一種本性。合作是人的群的本性,是從人的動物本性中發(fā)展而來的利他的、求互利的社會屬性。心理學家指出,少年兒童的身上較多地保留著人類攻擊他人的本性,因此,不應該在教育中過度強調(diào)競爭。人的動物本性與生俱來,而社會本性需要培養(yǎng)。當今青少年在道德方面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都可以從不當?shù)募彝ソ逃姓业骄壠?。我們從孩子作為動物的本性方面一味慫恿,卻忽視了其作為人的方面的培育。如果中國還沒有改革開放,沒有市場經(jīng)濟環(huán)境;如果世界還沒有迎來網(wǎng)絡時代,民族國家還沒有形成,經(jīng)濟全球化還只是一個夢,那么需要大力強調(diào)競爭??墒侨缃裎覀兩硖幰院推脚c發(fā)展為主旋律的世界,教育應以培養(yǎng)合作精神為主。長期以來,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的孩子競爭意識不強。其實恰恰相反,中國人的競爭意識太強了!這一點,從改革開放初期的搶購風可以看出,從如今愈演愈劇的教育資源之爭可以看出,從青少年的誠信調(diào)查中可以看出。我們不是簡單地反對競爭,而是想強調(diào)家庭道德心理教育使命的重要性。我們提倡的競爭力是從大海里撈魚的能力,而不是從別人的池塘里搶魚的能力。即使面對世界強權政治的競爭和挑戰(zhàn),也首先需要國人的通力合作,而不是相反。
(四)學習可以替代成長嗎?
行為主義心理學的鼻祖華生,著名心理學家斯金納都曾經(jīng)樂觀地認為,教育像捏橡皮泥一樣,可以培養(yǎng)出自己所需的各類人才,比如,科學家、工程師或一個小偷。近幾年來,中國的家長們也好像對這個理論深信不疑,大有雷厲風行投入實踐之勢。這一點可以從對儼然明星的“哈佛女孩”、“高考狀元”、“博士之家”“少年作家”的報道和追捧中,感覺到其生動的形象。本次調(diào)查的一個重大發(fā)現(xiàn)也似乎與家長們的“神童情結”有關。調(diào)查顯示;??谑械闹行W生中提前上學的孩子非常普遍,以至于在從小一到高三的每個年級都存在同級不同齡的現(xiàn)象,同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差,小則3年,大則5年。其中除個別孩子因為特殊原因晚上學以外,大多數(shù)情況是孩子被提前送到了被他大幾歲的哥哥姐姐們中間。這使我們不得不重提東方神童魏永康的故事……
1983年6月,魏永康出生于湖南華容縣的一個普通家庭。父親是一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傷殘軍人,一直癱瘓在床。母親曾學梅是縣百貨公司的一名工人。30歲時才有兒子的曾學梅,魏永康剛生下來兩三個月時,就教兒子識字了,還經(jīng)常讀唐詩給兒子聽。魏永康2歲掌握了1000多個漢字;4歲學完了初中階段的課程;8歲進入縣屬重點中學讀書;13歲高分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以總分第二的成績考入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研究生。成為華容縣小有名氣的“神童”。2003年8月,已經(jīng)讀了3年研究生的20歲的魏永康由于長期生活不能自理,并且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模式,被退學回家。2004年,魏永康曾幾度離家出走,最長達39天之久??M繞在這位22歲“神童”身上的光環(huán)已然消失。現(xiàn)在,他半天在縣人大上班,半天在家學習洗衣服、買菜、給客人倒茶等幼兒時期就應該學習的生活知識。
無獨有偶,2005年 04月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19歲大四女生馬蕾蕾(化名),由于竊取本校同學來自國外大學的邀請信,并冒名用E-mail破壞同學的留學申請,被校方開除學籍。給中國科技大學歷時20年的神童教育敲響了警鐘。
任何人都得經(jīng)歷人生的一切階段,思想與年齡必得同時演化。心理學研究認為,個體生命除了自然年齡之外,還有心理年齡、生理年齡、精神年齡、社會年齡等。健康的人生應該是五齡和諧發(fā)展。對某一方面的過度強調(diào)以及或早或遲的開發(fā),都會導致個體對環(huán)境的不適應癥狀。所謂神童,他通過的只是學績的考試,只證明他對課業(yè)知識的掌握已經(jīng)超過了同齡人,但并不代表他們的心理、生理、精神、社會等方面也同時跨越了同齡人而與比他年齡大的同學相當。
但魏永康的母親曾學梅卻不以為然,她認為,孩子只有專心讀書,將來才會有出息。于是,她將家中所有的家務活都包下來,包括給兒子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魏永康讀高中時,魏母為了讓兒子不因為吃飯而耽誤看書,親自給他喂飯。讀大學時,也一直跟在兒子身邊“陪讀”,照顧他的飲食起居。在魏母看來,這些本應永康自己做的事情都是無關緊要的小事,只有讀書、學習才是最重要的。正如魏永康回憶的那樣,小時候媽媽總是把他關在家里看書,從來不許他出去玩。只要有女生打電話給他,他媽媽都說他不在家,擔心分散他的精力。魏永康大學時的班主任黎培德教授曾給他布置了兩項寒假作業(yè),一是練練鋼筆字,二是把中國四大名著讀一遍,可魏母不讓讀。好像學習就是教材和有關教學的參考書。
讓我們再聽聽來自美國的一位母親的家教故事:
1968年,美國內(nèi)華達州一位叫伊迪絲的3歲小女孩告訴媽媽,她認識禮品盒上“OPEN”的第一個字母“O”。這位媽媽非常吃驚,問她怎么認識的。伊迪絲說:“是薇拉小姐教的。”
這位母親表揚了女兒之后,一紙訴狀把薇拉小姐所在的勞拉三世幼兒園告上了法庭。因為她認為女兒在認識“O”之前,能把“O”說成蘋果、太陽,足球、鳥蛋之類的圓形東西,然而自從勞拉三世幼兒園教她識讀了26個字母,伊迪絲便失去了這種能力。她要求該幼兒園對這種后果負責,賠償伊迪絲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
訴狀遞上之后,在內(nèi)華達州立刻掀起軒然大波。勞拉三世幼兒園認為這位母親瘋了,一些家長也認為她有點小題大做,她的律師也不贊同她的做法,認為這場官司是浪費精力。然而,這位母親堅持要把這場官司打下去,哪怕傾家蕩產(chǎn)。
三個月后,此案在內(nèi)華達州立法院開庭。最后的結果出人意料:勞拉三世幼兒園敗訴。因為陪審團的23名成員被這位母親在辯護時講的一個故事感動了。
她說:我曾到東方某個國家旅行,在一個公園里見過兩只天鵝,一只被剪去了左邊的翅膀,一只完好無損。剪去翅膀的被放養(yǎng)在一片較大的水塘里,完好的一只被放養(yǎng)在一片較小的水塘里,當時我非常不解,就請教那里的管理人員。他們說,這樣能防止它們逃跑。我問為什么?他們解釋,剪去一邊翅膀的無法保持身體平衡,飛起后就會掉下來;在小水塘里的,雖然沒被剪去翅膀,但起飛時會因沒有必要的滑翔路程,只好老實地呆在水里。
當時我非常震驚,震驚于東方人的聰明??墒俏乙哺械椒浅1?,為兩只天鵝感到悲哀。今天,我為我女兒的事來打這場官司,是因為我感到伊迪絲變成了勞拉三世幼兒園的一只天鵝。他們剪掉了伊迪絲的一只翅膀,一只想像的翅膀,人們早早地就把她投進了那片小水塘,那片只有ABC的小水塘。
這段辯護詞后來成了內(nèi)華達州修改《公民教育保護法》的依據(jù)。現(xiàn)在美國《公民權法》規(guī)定,幼兒在學校擁有玩的權利。這項權利的列入是否起因于那位母親的官司,不得而知。不過,有一點美國人非常清楚,這一規(guī)定,使美國在科技方面始終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也使美國出現(xiàn)了比其他國家多得多的年輕的百萬富翁。
我們在研究本課題時,總是下意識地回避“教育”這個既熟悉又陌生——曾經(jīng)讓人倍感親切——現(xiàn)今卻令人心痛的字眼,寧愿代之以“學習”或“成長”。當大人們以愛的名義傷害愛,以教育的名義侵犯孩子成長的故事頻頻見諸報端時,我們甚至希望這個早已變質(zhì)了的詞語趕緊從人類的語匯中消失。來自強權的外鑠的“教育”能夠代替發(fā)自生命內(nèi)心的”成長”嗎?有人不無諷刺地說,如果說魏永康是“天才”的話,那是因為魏母曾學梅是個“天才的教育家”。實際上,在我國天才的教育家何止她一個???谑卸伎梢宰コ鲆淮蟀褋?。筆者曾經(jīng)就接待過一個非要讓他4歲的女兒上二年級的家長。那些分布在全市各個年級的“小不點”們能否如他們的父母期望的那樣日后獲得成功的人生,我們拭目以待。
(五)孩子考上大學以后怎么辦?
好好學習——考好大學——找好工作——過好生活,家長的期望無可厚非,但有調(diào)查顯示:不洗衣服、不做飯、不做衛(wèi)生者,在城市中學生中占八成以上!許多十六七歲的孩子連自己的襪子內(nèi)褲都沒有洗過。知道這些后,我們再讀到“大學生的寢室長出蘑菇”的報道,就不以為奇了。理論和實踐都已經(jīng)證明,長期在父母的包辦呵護下成長的孩子,受挫和應變能力不強,一旦脫離父母,就不知道如何生存,什么都不會干,受到小小的挫折,將不堪壓力,無所適從,甚至走上極端。不知這些今天的中學生,將來該如何面對大學生活以及社會生活?
令人欣慰的是,過去除了學習還是學習的神童魏永康,通過補習生活課,如今已懂事多了,如果他不回來或者回來晚了會打電話或及時向家人解釋;他學會買菜后,知道家里經(jīng)濟困難,總是挑最便宜的菜來買;他主動承擔了照顧癱瘓在床的父親的責任;見到記者后,很有禮貌地給他們端茶倒水,還靦腆地將一塊西瓜送到司機面前;在他工作的人大,哪個同事的電腦有病毒或壞了,他都主動去修;和別人打乘出租下車時,他搶著付車費……然而,一份沉重的調(diào)查卻顯示: 大學生的“享樂”意識最強,35.1%的被訪大學生都崇尚享受主義,比例遠高于初、高中生,也高于已參加工作的青年人。有些大學生正在用父母的血汗錢擺闊跟潮流:穿高檔服飾,出門打車,吃喝講究…… 常寫家信的大學生卻是“百里挑一”。近四成單位對近3-5年來所招應屆畢業(yè)大學生的工作表現(xiàn)不滿意。用人單位認為大學生最缺乏的素質(zhì)是實干精神、專業(yè)水平、人際溝通和職業(yè)道德,而大學生自我評價則認為,自己所缺乏的是英語、計算機和專業(yè)水平。一句話,還要學習!——“幼兒園學小學內(nèi)容;小學生學初中內(nèi)容;初中生學高中內(nèi)容;高中生學大學內(nèi)容;大學生學幼兒園內(nèi)容”的教育怪圈就是這樣形成的。而這一切主要源于家庭的不當養(yǎng)育。
海南海口 570203
??谑袊d大道海口經(jīng)濟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課部 康喬
電話:0898-68123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