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2015-11-14 11:46:06 分類:
知識經(jīng)驗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
司馬遷對項羽的評價也都在《史記》的《項羽本紀(jì)》中出現(xiàn),《史記》中有兩個例外,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項羽。司馬遷把孔子收到了“世家”里,而把項羽收入到了“本紀(jì)”里。我們都知道,“世家”里記錄的是諸侯的歷史,而本紀(jì)中記錄的是諸位皇帝的歷史,所以說這兩個人是例外的。但是轉(zhuǎn)過念來一想,孔子雖然沒有當(dāng)過一天諸侯,但是后世都稱他為素王,這個地位比諸侯還高,所以收入“世家”也算情有可原。而項羽收入“本紀(j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司馬遷非常推崇項羽,其次,項羽為楚霸王,分封天下的時候,劉邦的漢還是項羽給封的,所以項羽雖然沒能當(dāng)上皇帝,卻也當(dāng)過一段時間的天下之王。
司馬遷黑白畫像
司馬遷非常的推崇項羽,項羽是推翻秦王朝的主要力量,在司馬遷眼里項羽是個大英雄,甚至被司馬遷說是舜的后人。大力贊揚了項羽從沒有一寸土地到成為楚霸王這中間的功績,稱他是近古以來都沒有這樣的人物。
其實司馬遷的評價也并非都是司馬遷自己一個人的意見,很多時候都是司馬遷整合了許多意見和評論給出一個相對中肯的意見。司馬遷以“實錄”的態(tài)度寫史書,在書中無不透露著司馬遷在貫徹這個思想,尤其體現(xiàn)在他對人物的評價之上。沒有掩飾他們的缺點,不會夸耀他們的功績,從事實觸發(fā),還原給后世一個最真實的歷史。
劉邦項羽對比
劉邦和項羽有著完全不一樣的出身,也有著完全不一樣的結(jié)局。接下來,讓我們對比一下劉邦和項羽吧。
黎明扮演的劉邦劇照
劉邦為人謙虛謹(jǐn)慎,注意納諫又知人善用,這也是他能取得最終勝利的主要因素。當(dāng)年,劉邦滅秦,入駐咸陽。在看到咸陽宮的奢華之后,劉邦有些流連忘返。當(dāng)張良以暴秦為例勸諫劉邦之時,他能夠及時清醒,下令將秦宮中的一切財寶封存。同時他也采納了張良的建議,與關(guān)中的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秦朝的一切苛政律法都盡數(shù)被廢除。如此一來,劉邦得到了百姓的擁戴。
而項羽雖然出身貴族,素來以勇武聞名,但卻剛愎自用,胸?zé)o城府又盲目輕敵,這些問題都是項羽功敗垂成的重要因素。劉邦手下的大將韓信本是項羽部下。但是項羽不識其才,使明珠蒙塵。是蕭何將韓信推薦給劉邦,而劉邦也對韓信十分信任,讓他帶領(lǐng)將士,盡展奇才。在鴻門宴中,項羽的剛愎自負(fù)則更加地明顯。他對于范增屢屢的暗示視而不見,輕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最終讓劉邦得以脫身。等到楚漢之爭時,又中了劉邦的反間計,懷疑范增的忠誠,最后使范增怒而離去。失去了范增的項羽就像是被斬掉了翅膀的雄鷹,又怎么能飛得起來呢。
劉邦在性格上比項羽更勝一籌,但在感情的專一性上就顯得遜色很多。劉邦冷落了苦苦等候自己的發(fā)妻,專寵戚夫人,而項羽則對虞姬深情不渝,至死不悔,這種對比又是如此的明顯。
劉邦與項羽的對比就是如此,他在性格上比項羽更具優(yōu)勢,但在感情上遜色很多。
司馬遷的歷史觀
司馬遷所寫的歷史繼承了先秦史官的“不虛美,不掩惡”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時也有著自己獨特的歷史觀念,這種觀點都體現(xiàn)在了司馬遷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批判和評價上面了。
司馬遷圖畫
司馬遷寫的歷史力求真實,所以“實錄”精神是司馬遷的歷史最大的特點。而且司馬遷的歷史不是生搬硬照歷史上的事情,硬生生的將事件記錄下來,而是按照自己個人對于歷史史實的看法和思想感情來記錄的。不論你是皇帝,還是王公貴族,司馬遷都不會抹殺任何人的功績和光彩,與此同時司馬遷也會揭露他們腐朽,黑暗的一面。就如項羽,他雖然失敗了,沒有當(dāng)過皇帝,司馬遷依舊把他收錄到“本紀(jì)”當(dāng)中,稱他為霸王,英雄。
另外司馬遷的歷史也是一部愛憎分明的歷史,他可以高度評價在統(tǒng)治階層看起來十分險惡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甚至還把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陳涉放入到“世家”中,與諸侯并稱。可見司馬遷對于做了于人民有益的事情的陳涉的態(tài)度是高度贊揚的。
誠如魯迅先生所說,《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所以說《史記》除了是一本史書,還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讀性的文學(xué)作品,可見司馬遷對于歷史的要求還有“好看”。這個“好看”可以理解成是一種對于讀者觀看體驗的一種總結(jié),司馬遷的歷史加入了許多鮮活的描寫和自己的評價,使得歷史更加的好看了。
司馬遷與史記
眾所周知,《史記》是西漢著名的也是最杰出的史學(xué)家司馬遷所寫的著作,司馬遷傾其一生,最終完成了這部經(jīng)典的作品,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而這其中也有許多曲折的故事為后人所知。
有關(guān)司馬遷的插畫
司馬遷子承父業(yè),父親司馬談在臨死之前將家族的使命和自己的遺愿都托付給司馬遷,希望司馬遷能夠接著編寫自己的論著。司馬遷也沒有辜負(fù)父親的厚望,早年間游歷山水,了解風(fēng)土人情,搜集古事舊聞的司馬遷為編寫《史記》積累的大量的素材。公元前104年的時候,司馬遷就著手開始編寫《史記》了。
但是不幸的是,在公元前98年的時候,李陵戰(zhàn)敗投降匈奴,被匈奴俘虜做了戰(zhàn)俘,漢武帝對此非常的生氣。但是司馬遷卻沒有逢迎漢武帝的意思,司馬遷為李陵解釋求情,認(rèn)為李陵是一個孝敬愛國的人,投降匈奴是迫不得已,心中一定還想著他日能夠重新回朝。但是漢武帝卻將司馬遷逮捕入獄,司馬遷被捕入獄之后遭受到了酷刑拷打。李陵投降匈奴的罪名被“坐實”之后,司馬遷也因此受到了牽連,受到了宮刑的處罰。
在身體和精神都受到重大的創(chuàng)傷之后,司馬遷忍辱負(fù)重,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寫《史記》之上,完成《史記》也成為了司馬遷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前后十四年,司馬遷最終完成這部傳世的巨著,司馬遷寫《史記》的故事,也被人們所傳誦。
司馬遷發(fā)憤寫史記
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后,一度一蹶不振,經(jīng)受著身體摧殘的同時也飽受精神上的折磨和巨大的人格侮辱,因此司馬遷甚至想到了一死了之,但是偉人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他們沒有輕易放棄,沒有輕易以結(jié)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對抗生命對他的考驗,司馬遷也是如此,司馬遷說“人固有一死,或輕于鴻毛,或重于泰山”。
楊之光國畫人物系列之司馬遷
司馬遷想到了自己父親臨死交代自己的事情還未完成,想到自己的身上還擔(dān)負(fù)這家族的使命,一想到自己尚未功成名就,這樣死了就如同螻蟻一般,于是司馬遷選擇在飽受摧殘和屈辱之后活下來。
司馬遷以先世賢人的事跡勉勵自己,周文王被紂王拘禁在獄中推演出了《周易》,大圣人孔子一生困頓晚年才寫出《春秋》著作,屈原被放楚懷王放逐漢北這才寫出了《離騷》,左丘失明之后才寫了《國語》,孫臏被處以臏足之刑才修兵法,呂不韋也是因為被貶才能夠有《呂氏春秋》流傳后世,韓非子被囚禁在秦國因此寫了《說難》和《孤憤》。一想到這些賢人都是在自己身處困境,因滿腔憤懣才寫出傳世的著作,司馬遷就以此為鑒,發(fā)奮努力。
當(dāng)時能夠支撐司馬遷活下的去的信念就應(yīng)該是要把《史記》寫完,也正是因為沒有完成《史記》司馬遷才能忍辱負(fù)重的活著。當(dāng)然,努力的人總會有回報,司馬遷花了十?dāng)?shù)年的時間,最終完成了這本被稱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記》。
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
司馬遷寫《史記》的目的,從《報任安書》中可以看出一二,司馬遷說寫《史記》是“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意思就是要研究探索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guān)系,并且要從中理順明白從古代到現(xiàn)在的變化遷移,成就自己的獨立完善的理論著述。這時司馬遷的寫作目的,當(dāng)然我們也可以從其他方面對司馬遷的寫作目的,做一個更全面的剖析。
司馬遷廣場塑像
第一個最主要的目的,也可以說是原因,是為了要繼承司馬談的遺愿,完成司馬談要編撰史書的宏偉愿望。而且司馬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史官,對于史官這件事情,司馬遷的心里應(yīng)該是有一種使命感和歸屬感的。
第二,司馬遷寫《史記》是想要繼承《春秋》中所傳遞的精神。司馬遷對“春秋之義”是非常推崇的,這和早年間司馬遷和董仲舒等人的結(jié)交也有一定的關(guān)系。所以司馬遷想要傳承孔子的真意,將《春秋》中的褒貶精神,在自己的《史記》中繼續(xù)傳遞下去。
第三,寫《史記》是司馬遷作為一個史官的使命,一個史官的事業(yè)就是撰寫歷史,將歷史以文字的形式傳遞給后人,令后人對歷史有所了解,有所評價,這是史官的使命,也是史官的責(zé)任。司馬遷正是肩負(fù)起了這個責(zé)任,并且停留于此。司馬遷不但完成了一個史官的使命,他更是用自己畢生的經(jīng)歷,完成了一個史學(xué)家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