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炎,中醫(yī)稱為鼻淵或腦漏,以鼻塞不通,時流獨涕,頭昏腦脹,嗅覺減退為主癥,有的可見前額或兩顴疼痛,每因感風寒后誘發(fā)加重。中醫(yī)認為凡慢性鼻炎或鼻竇炎均與反復(fù)感受風寒有關(guān),鼻為肺竅,風寒郁而化熱,氣機不利,上擾鼻竅則鼻塞流涕,頭昏頭痛。
鼻淵
拼音bí yuān
解釋
指以鼻流膿涕、鼻塞及嗅覺減退為主癥的病證。俗稱腦漏。
《素問》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
1、治慢性鼻竇炎
鼻淵:頭痛,流黃涕,鼻涕粘稠,惡風。
鐘某,男, 21歲?;?/span>慢性鼻竇炎5年,每因外感而誘發(fā),發(fā)則頭痛,流涕黃濁而腥臭。此次發(fā)病已兩周,飲食及二便皆正常,但惡風寒。舌質(zhì)淡苔白,脈弦。《素問·氣厥論》說:“膽移熱于腦,則辛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睈猴L寒者,營衛(wèi)不和之故。
柴胡12克 、黃芩9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生姜9克 、半夏9克 、黨參6克 、大棗5枚、 炙甘草6克
服三劑藥后復(fù)診,訴說服藥后覆被須臾,即周身微有汗出,每次服藥都如此,三劑服盡,則頭痛、濁涕霍然大減。五年來服各種中西藥都沒有這樣好的效果,因于上方內(nèi)加黃連3克,續(xù)服三劑而愈。
2、祝諶予治慢性鼻炎、鼻竇炎
鼻淵:鼻塞,嗅覺障礙,額痛,不任風寒
經(jīng)驗方是用《傷寒論》中四逆散加味:
柴胡10g,枳實10g,白芍10g,炙甘草6g,辛夷10g,自芷10g,茯苓15g,生苡仁30g,桔梗10g。
本方可疏肝通竅,利濕排膿,散寒宣肺。
如前額頭痛加薄荷10g、葛根10g;
鼻塞不通加菖蒲10g、細辛3g;
流黃膿涕加銀花10g、連翹15g、魚腥草30g等清熱解毒藥。
萬病回春記:鼻流濁涕,肺風熱,鼻流清涕,肺寒也。寒證絕不可套用此方。
3、張贊臣治慢性副鼻竇炎
陸某,男性,23歲,化驗員。
初診(1977年6月7日):三年前,因接觸化學物質(zhì)后而引起慢性副鼻竇炎。近來,兩鼻竅阻塞,常流濁涕,不聞香臭,呼吸不暢。且有頭脹,眉棱作酸。咽部周圍焮紅,干燥覺痛,痰粘咯吐不出。曾服清肝保腦丸,鼻炎沖劑等不愈。脈滑,舌質(zhì)紅苔薄。
檢查:鼻中下甲充血腫大,中下道積膿。咽充血,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扁桃體(-)。耳(-)。診為慢性副鼻竇炎。證屬鼻淵,治以化痰泄熱,宣肺通竅。
前胡9克 、蔓荊子6克 、牛蒡子9克、 白桔梗4.5克、 甘草2.5克 、辛夷花4.5克 、玄參9克、 射干4.5克 、海蛤殼12克(打)、桑白皮9克 、瓜蔞皮9克7劑。
二診(6月14日):鼻竅阻塞已輕減,呼吸較暢,鼻流濁涕有減少;惟咽喉四周焮紅未退。脈滑,苔薄。再以原意進治。上方加橘絡(luò)3克,服10劑。
三診(6月28日):嗅覺漸復(fù)正常,但鼻竅流涕仍多,咽喉焮紅未退,底壁有結(jié)節(jié)而不光滑??┩抡程狄焉?。脈苔如前。
薄荷炭3克、 前胡9克 、蔓荊子9克 、牛蒡子9克 、辛夷花4.5克 、白桔梗4.5克 、甘草3克 、射干4.5克 、黃芩9克 、玄參9克、 橘絡(luò)9克 、海蛤殼12克 (打) 10劑。
四診(7月12日):鼻竅呼吸雖已轉(zhuǎn)佳,但余癥依然,上方去牛蒡子、橘絡(luò)、海蛤殼,加蔞皮根各9克。
五診(7月26日):鼻竅阻塞已通,惟患者素體質(zhì)薄弱,近日又感風邪鼻流清涕,喉頭有粘液,左肋下疼痛。脈滑,苔薄膩。檢查:鼻中下甲較大,腫脹已退,中下道無積膿,再予益肺宣化通竅。
防風6克、 薄荷炭3克、 黃芪6克 、焦白術(shù)9克 、前胡9克、 白桔梗4.5克 、甘草2.4克、 辛夷花4.5克 、廣郁金9克 、橘絡(luò)4.5克 、南沙參12克 10劑。
4、鼻炎靈
出處【摘錄】《古今名方》
【處方】蒼耳子(搗) 60g,白芷60g,辛夷60g,冰片粉6g,薄荷霜5g,芝麻油500ml,液狀石臘1000ml。
【制法】將前3味與芝麻油同放鍋內(nèi),浸泡24小時,加熱,待炸成黑黃色撈出,再下余3味藥,攪勻,冷卻后過濾,分裝眼藥水瓶內(nèi)。
【用法用量】用時仰頭滴鼻,每次滴1~2滴,日滴1-2次。
【功能主治】疏風祛濕,芳香透竅,清熱消腫,化瘀止痛,滋潤粘膜,收縮息肉。主慢性鼻炎、萎縮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息肉等。癥見鼻粘膜充血,或干燥萎縮,鼻塞流涕,嗅覺失靈等。
5、授藿香丸
出處【摘錄】《醫(yī)宗金鑒》卷六十五古代劑量
【處方】藿香連枝葉240克
【制法】研為細末,以豬膽汁和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5克,食后用蒼耳子湯送下,或以黃酒送下。
【功能主治】疏風散熱,清肝通竅。治膽熱移腦,復(fù)感風寒,致患鼻淵,鼻流黃色濁涕者。現(xiàn)用于慢性鼻炎、副鼻竇炎及過敏性鼻炎,屬于風熱者。
點擊分享 讓更多人看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