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收錄在我的《書畫巡蹤》一書中,該書由黑龍江少兒出版社2013年出版。
國寶巡禮之十六:令人魂牽夢繞的《曹娥碑》
梅慶吉
隨著滾滾不息的曹娥江水,把我們的思緒帶到了東漢建安二年(143)的端午節(jié),那一天正是民俗祭祀潮神的日子,迎神的船隊由曹盱指揮,船逆著江流行駛。由于風急浪高,主祭船被浪打翻,曹盱落水身亡,人們許久都沒有打撈到他的尸體。曹娥當時年方14,她在江邊大聲哭喊著尋找父親,一直尋至第十七天仍不見父親的尸體,便投江尋父,五天后,曹娥抱著父親的尸體浮出水面。其孝行感動鄉(xiāng)里,出殯那天,哀悼者阻塞道路,并驚動了官府。
孝女曹娥
八年以后,即東漢桓帝元嘉元年(151),縣令度尚將孝女曹娥投江救父事跡上報朝廷,表彰她為孝女。人們?yōu)榧o念這位孝感天地的孝女,將曹娥住過的村子改名為曹娥村,原來的舜江也改為曹娥江,并為其立碑建廟。曹娥廟始建于公元151年,坐西朝東,背依鳳凰山,面向曹娥江,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積達3840平方米,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條中軸線上:中軸線上有門樓、大殿、后殿、重樓;北軸線上有曹娥碑、雙檜亭、曹娥墓;南軸線上有山門、戲臺、土谷祠、東岳殿。殿內(nèi)門窗多為鏤空細雕,形制十分精美。我們這里要談的就是曹娥碑。
據(jù)說度尚先命縣吏魏朗撰寫碑文,他很長時間也沒寫出來。當時度尚外甥邯鄲淳年少有異才,亦在身旁侍酒,想讓他試試看。沒想到他竟操筆立就,文辭之妙,令人叫絕。魏朗看了之后,也深為嘆服,遂毀了自己寫的草稿。這就是最早的漢邯鄲淳所書《孝女曹娥碑》?!恫芏鸨酚涊d的是曹娥投江尋父的孝行,碑文雖只有442字,但表彰孝烈其情其旨溢于言表。
碑立起來后,由于文詞優(yōu)美,制做精良,引得憑吊者如云似潮。當時著名的學者蔡邕,便是其中之一。在一天夜晚蔡邕來到碑前,用手摸著碑文閱讀,并在碑陰題了八個字:“黃絹幼婦,外孫齏臼。”這八個字說的是什么,卻無人明白。
解開謎底的第一人是楊修。據(jù)傳有一次,曹操率兵出潼關(guān),途經(jīng)藍田,得知前方就是故友蔡邕的村莊,便令軍馬先行,自己帶著百余騎近侍來到蔡邕莊前。蔡邕的女兒蔡琰聽說曹操到此,急忙出外相迎。曹操見壁上懸掛著一幅碑文圖軸,便上前觀看。又聽蔡琰講了曹娥孝行、度尚為之立碑、先父摸碑題辭的故事。曹操問題辭的含義,蔡琰回答說:“這雖是先父所題,但我實在不解其意。”曹操又問眾謀士有誰能解。正當大家面面相覷之時,主簿楊修拱手作答:“此乃辭語謎面,我已猜出。'黃絹’就是有色的絲,是'絕’字;'幼婦’即少女也,女旁少字,是'妙’字;'外孫’,乃女之子也,女旁子字,是'好’字;'齏臼’乃受五辛之器也,受旁辛字,是'辭’(辭的繁體)字。”這是用隱語對邯鄲淳所撰寫的碑文給予了高度贊揚。由于有了這個故事,《曹娥碑》便有了“中國最早字謎”的美譽,使上虞成了中國謎界公認的燈謎策源地。而曹娥孝行,也隨之聲名遠播。
曹娥江
因為這段故事,《曹娥碑》更名傳天下,騷人墨客紛至沓來,或吟詩作文,或摹碑臨帖,為曹娥廟留下了不少稀世奇珍。
可是后來,這塊聲名遠播的石碑,竟在漲潮時落入江中,在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
東晉升平二年(358),王羲之也來到曹娥廟,并以小楷書寫了《孝女曹娥碑》文,由新安的吳茂先為其刻成石碑,立在廟內(nèi)。這塊石碑后被“好事者”取去,據(jù)傳說輾轉(zhuǎn)流傳入皇室內(nèi)宮,可一直也沒有在世上出現(xiàn)。近年據(jù)日本書法鑒定家中田勇次郎的考證,收藏在遼寧省博物館的墨跡絹本,就是王羲之所書《孝女曹娥碑》的真跡。
今天我們所見的這本《孝女曹娥碑》拓本,堪稱傳世精品,其造詣僅亞于號稱“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有人稱:“邯鄲文與右軍書,珠聯(lián)璧合,乃中華傳統(tǒng)文化藝術(shù)寶庫的瑰寶!”
王羲之《孝女曹娥碑》
關(guān)于王羲之《孝女曹娥碑》拓本,還有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據(jù)鄭逸梅說,張大千曾有祖?zhèn)髋f藏王右軍的《曹娥碑》,上有許多唐人的題識,氣勢非凡。一次,張大千在上海江紫宸家中做游戲輸了大錢,便拿《曹娥碑》頂了債。一晃十年過去了,大千的母親生病,想要看看這件祖?zhèn)鞯膶毼铮笄Ц械绞志o張,不敢以實相告,詭稱說仍留在蘇州的家里,改天去拿。張大千趕緊去找江紫宸,可這幅帖早已被他售了出去,輾轉(zhuǎn)不知落于何處。一日,王秋湄與葉恭綽來訪,張大千說起這件事。恭綽笑指自己的鼻子說:“這個么,在區(qū)區(qū)這里。”大千大喜過望,當即提出三點要求,與葉恭綽商量:“其一,如能割讓,請答應(yīng)用原價目買回;其二,如果不忍割愛,則以所藏書畫,憑其撿選,不計件數(shù)來相換;其三,如果這兩條均不答應(yīng),那就請求暫時借用兩個星期,給在臥床的老母看過后就立即送還。”恭綽慨然說道:“我一生愛好古人名跡,從不巧取豪奪,玩物而不喪志。此乃大千祖上傳下的遺物,而太夫人又在病重之中,想要一睹為快,我愿把原物還給大千,就算是贈送吧,不取任何酬報。”葉恭綽這樣的風概,令張大千感動不已,十分動情地說:“不但今人所無,求之古人,亦所未聞?!?/sp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