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是文人筆下常寫的兩個字,把城市當作一本書,把城市的名勝景觀、歷史文化、風俗民情、地方特產等當作一章書頁來解讀,很有些品位和風雅。余秋雨就寫過一本《讀城記》,讀的是北京。易中天也寫過《讀城記》,讀的是好幾個城市。揚州當然是一本書,而且是一本很厚重的書。這本書,十幾年前我在揚州師范學院的時候就讀過,這個秋天來母校和同學小聚,再去揚州一些地方走走,算是對這本書的重溫,和復習。
一
最早知曉揚州,是通過李白的詩句“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產生印象的,以及“揚州出美女”這樣的民間俗語。這很早,大概是在上小學的時候。所以到揚州師范學院進修的時候,我首先想到的是到街上看美女。
那不是三月,是九月,沒有煙花,但視線里依然一片花紅葉綠,伴以淡淡的秋黃,城市獨有的風景在流動的人群里就顯得很有些“煙花”的味道。而且,我真的看到了很多的女人,招搖過市,風擺楊柳,各顯風姿。這是個很適宜女人張揚的時節(jié),著超短裙的女人最大化的裸露,裸得讓人心跳加速;穿旗袍的女人緊裹著身子,逼真的曲線亂了許多人方寸眼球,以至于我光顧得看她們的背影而忘了細瞅她們的芳容。恰好迎面走來三個女子,若三只氣球飄然而至。臉白膚嫩,眉眼清亮,身如纖柳,正是我想像中的江南美女形象。錯過身子,一抹清香沁人心脾,令人目眩。
我曾經(jīng)認為世間的女子大同小異,除了身材,便是臉蛋,招人喜愛的無非是姿色。到揚州一段日子以后我才知道,揚州美女除了美貌還有才氣,這就令其他地方的美女望塵莫及了。這也讓我明白,古時墨客騷人為什么總是愛往揚州跑是因了何種原因。
前些年揚州搞了一個十二粉黛評選,當選者幾乎都是歷代傾國傾城的絕世美女,其中不乏琴棋書畫樣樣技藝精湛之人。遺憾的是,林黛玉因為戶籍問題沒能位列其中。
林黛玉可以說是揚州人,因為林黛玉的出生地是揚州。林黛玉雖是虛構人物,但她的嬌媚和才情完全是揚州傳統(tǒng)文化的產物。林黛玉的美貌自是無需贅說,就那一首葬花詞就令人多少肝腸寸斷,淚流千古。
我曾經(jīng)在師院的圖書館里查閱“揚州出美女”的溯源。南朝詩人鮑照在描寫揚州的名篇《蕪城賦》里有這么一句話,說道:“東都妙姬,南國麗人,蕙心紈質,玉貌絳唇?!睎|都是洛陽,南國則是揚州。洛陽的美女子在古代就特別有名,鮑照將揚州的美女與洛陽的美女相提并論,說明揚州美女出道亦是久遠。
王建在《夜看揚州市》中寫道:“夜市千燈照碧云,高樓紅袖客紛紛?!边@說明到了隋唐時期,揚州美女已開始聲名鵲起,隊伍真正壯大起來。
清水與明月,綠楊與墨竹,以及古巷美女,構成揚州美的因素。而美女作為揚州這座城市的一張?zhí)赜忻?,為揚州的推介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再讀揚州,美女依舊,她們帶著古香古韻,一展時代的風情。
二
鐘情于揚州,不僅僅是我在這里學習,還因為合肥和揚州有些淵源。揚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前486年,最早的地理名稱“淮海維揚州”就包括了我們安徽。漢武帝時,在全國設十三刺史部,東漢時治所在歷陽,也就是今天的安徽和縣,末年治所遷至壽春、合肥。所以,我不僅僅知道現(xiàn)在的揚州市委書記和市長是誰,我還知道,杜牧曾經(jīng)在揚州為官十年。當然,杜牧也是我最推崇的詩人之一。
唐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杜牧作為淮南節(jié)度使牛僧孺的幕僚,開始在揚州拋頭露面。當然,杜牧在揚州的表現(xiàn)也頗受微詞。那正是杜牧風華正茂的年齡,因得牛僧孺的信任,他有恃無恐,官場情場皆如魚得水,招來不少非議。當時,他工作之余最大樂趣就是宴游,常常一個人襆巾飄飄地混跡于稠人廣眾中,不時的身邊出現(xiàn)一二個妖艷女人。尤其是后來像如意巷、多寶巷那樣的地方也隨意進出,門檻踏得比節(jié)度使衙門還要熟悉。牛僧孺愛才,唯恐杜牧在背景過于復雜的花街柳巷惹出是非,就婉言相勸。
那一日牛僧孺請杜牧喝酒,以長者身份說:“我擔心您風浪放誕,對身體可有害呢!”杜牧自知理虧,遮掩說:“我常常約束自己,您就不必擔憂了!”牛僧孺遂讓侍兒拿來一個書箱,取出許多紙頁,遞給杜牧看。杜牧一見,那上面寫的都是類似的字樣:某夕,杜書記過某家,無恙;某夕宴某家,亦如之……約千百件!幾沓紙片全是“杜書記平善”之類的報貼。原來,牛僧孺一直派人微服跟蹤、保護著杜牧,卻又令屬下不可打擾了這位才子。杜牧感激不盡,卻又非常的不好意思,這等于是自己的不雅行為袒露在桌面。我在想,這杜牧日后不見發(fā)達,回長安后連工作也難尋覓,是不是與他在揚州的不檢點行為有關?用現(xiàn)在的話說,有過劣跡的人不宜重用。不過,詩人畢竟是詩人,才情風騷都是本性,歸根到底還是揚州城太繁華、太浪漫,美女太多、太嫵媚,誘惑太大??!即使這般也不影響杜牧成為詩之大家。
杜牧離開揚州時非常難過,“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就是他與紅顏知己相對垂淚的情境。據(jù)說他所愛的女子中,有一名小女孩只有十三歲,生得輕盈裊娜,美貌賽過天仙,如二月里合苞半吐的豆蔻花,令杜牧愛憐不已,稱贊她是十里揚州城里最漂亮的女孩,那些珠簾后的佳人都不如她美麗多情。
風流是文人生命色彩中最重要的筆墨,今天我重游杜牧當年生活過的地方,心有微瀾。再讀杜牧《遣懷》一詩:“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蔽覀兡芨杏X到詩人的自慚和自嘲,更能感覺到他對揚州十年的自得,和對過往歲月的眷戀。
三
在揚州不能不看古運河,中國的歷史有很長的一段就孕育在這里。去年國慶節(jié)期間我去淮安,首選的就是去大運河博物館,我對隋唐期間這一盛事頗感興趣。
古運河揚州段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早在師院讀書的時候我就翻閱過資料,現(xiàn)在揚州境內的運河與2000多年前的古邗溝路線大部分吻合,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則完全契合,從瓜洲至寶應全長125公里。其中,古運河揚州城區(qū)段從瓜洲至灣頭全長約30公里,構成著名的“揚州三灣”。這一段運河最為古老,可謂歷史遺跡星列、人文景觀眾多。
公元前486年吳王夫差為了爭霸中原,利用長江三角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蘇州經(jīng)無錫至常州北入長江到揚州的古故水道,并開鑿邗溝。后來,秦、漢、魏、晉和南北朝繼續(xù)施工延伸河道。公元587年,隋為興兵伐陳,從今淮安到揚州,開山陽瀆,后又整治取直,中間不再繞道射陽湖。煬帝即位后,都城由長安遷至洛陽,經(jīng)濟要依靠江淮。605年,他下令開通濟渠,工程西段自今洛陽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黃河,工程東段自滎陽縣氾水鎮(zhèn)東北引黃河水,循汴水經(jīng)商丘、宿縣、泗縣入淮通濟渠,又名汴渠,是漕運的干道。公元608年又開永濟渠,引黃河支流沁水入今衛(wèi)河至天津,繼溯永定河通今北京。610年繼開江南運河,由今鎮(zhèn)江引江水經(jīng)無錫、蘇州、嘉興至杭州通錢塘江。至此,建成以洛陽為中心,由永濟渠、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連接而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長2700余公里的大運河。
當然,說到大運河就不能不說隋煬帝楊廣。記得當年在師院的時候就聽講,揚州人不大愿意提及楊廣,就像我們安徽三河人不看戲曲《小辭店》一樣,心里有些怨憤。其實,歷史對楊廣的評價多少有一點偏頗,楊廣對中國的歷史還是有些貢獻的。他不僅英姿勃發(fā),文采風流,既能揮師出擊,建功立業(yè),而且還能寫出像“寒鴉數(shù)點,流水繞孤城”這樣的一流詩詞。他的名聲之所以很臭,不在于他殺害父兄,而在于他把大運河的修建當作自己游山玩水、逍遙取樂,并至荒淫無羈的程度。今天看來,大運河的修建,為打通南北交通命脈,繁榮國民經(jīng)濟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與大禹治水相提并論??烧驗闂顝V的風流與浪漫,盡功皆變?yōu)檫^。歷史上大凡風流倜儻的君主一般少有成為明君的,詩詞歌賦和琴棋書畫玩得太好有時反而誤國,李璟、李煜和趙佶均非特例。
楊廣也算得上是英年早逝,碰巧的是,埋骨揚州,我以為這就是他的宿命。我們懷念楊廣,不是懷念他以強大的專制力量讓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做無以目標的犧牲,勞民傷財為統(tǒng)治階級服務,而是懷念他開鑿京杭大運河——不管當初他的具體意圖是什么——為當時的經(jīng)濟社會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也使揚州成為了聲名遠揚的淮左名都。因此可以說,在揚州的歷史上,隋煬帝的影響,絲毫不亞于杜牧,不亞于朱自清。
四
當然還要去拜謁朱自清的故居。二十年前我就看到過教本上有這么一句話:朱自清,著名文學家、愛國人士,成長于揚州。
不僅在教本上,怕是連一個普通的揚州市民都能說出朱自清的許多故事來。他的作品文字質樸,蘊意深刻,有許多大家耳熟能詳?shù)募炎鱾魇溃瘛洞掖摇?、《背影》、《荷塘月色》、《春》等,給后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朱自清先生六歲那年隨家人遷居揚州,在這里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期。揚州秀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文化氛圍,也在不知不覺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這些都潛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來的詩歌與散文創(chuàng)作中。正如葉圣陶先生所說:“他是一個盡職的、勝任的國文教師和文學教師。”
原本以為故居已經(jīng)不在了,因為十幾年前給我的印象就是很破舊的樣子,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拆除或搬遷都是情理之中的事。當我按照老印象從皮市街深入進去,淺淺疑疑的感覺就隨著窄窄的小街一直往里延伸。兩邊說不出怎樣排列組合的房子,既有明清時期的古民居,也有民國時期的簡易住宅,更有裝修改造頗顯現(xiàn)代元素的新樓房,讓人體味不同時代的不同風格,體味影視作品中蒙太奇的效果。隨著青石路平平仄仄的縱深,柳巷、流芳巷、兵馬司巷,這些曾經(jīng)印刻在十幾年前腦海里的名字,帶著明清筆記小說的氣息,帶著一段段參差的屋檐、一塊塊結繭青磚、一片片模糊的苔跡,纏繞我的思維。
當我看真真切切看到“朱自清故居”幾個大字時,似乎才相信,朱自清的故居還在,而且還是江澤民題寫的牌匾。
這是一個典型的江南民居,屬晚清建筑,庭院三進三出。宅子的核心處是天井,中間有帶圖景的石缸,缸腳處放了幾盆花卉,自然而隨意。邊廂的書房里,陽光從雕花的窗格間滲入,零亂地鋪在黑漆案幾上,照著一本線裝古書,半開半掩,半明半暗。太師椅上,老先生目不轉睛,青瓷茶碗熱氣尚存,絲絲縷縷飄出茶香書味。壁上有字畫,識得畫是鄭板橋的風格,字卻不曉得是哪位大家的筆墨?是文征明或祝之謙都有可能。偌大的宅子寂靜無聲,陽光在雕梁斗拱間奇妙地組合、切換,歷史的浮塵晃晃悠悠地纏綿于明亮的光線。我懷疑,?少年的朱自清是不是就在這里飽讀《四書》《五經(jīng)》的?
人去屋空,陳舊的情緒如影隨身。我想起《匆匆》文中的句子:“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xiàn)在又到了哪里呢?”
作 者 簡 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