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通鑒】22. 東吳三大案之二宮案(下):太子廢黜,魯王賜死
衣賜履按:上一回,我們講了,大約在公元244年年底到公元245年年初,東吳政壇發(fā)生大地震,丞相陸遜、太子太傅吾粲、揚武將軍張休或被自殺或被誅殺,顧譚、顧承等人被流放交州,太子黨受到重創(chuàng)。這波兒高潮過后,朝廷恢復了暫時的平靜。
公元246年,九月,孫權任命驃騎將軍步騭為丞相,車騎將軍朱然為左大司馬,衛(wèi)將軍全琮為右大司馬。又將荊州分為兩個部分,任命鎮(zhèn)南將軍呂岱為上大將軍,督領右部,管轄武昌以西至蒲圻(湖北省嘉魚縣西南陸溪鎮(zhèn))一帶;任命威北將軍諸葛恪為大將軍,督領左部,代替陸遜鎮(zhèn)守武昌(湖北省鄂州市)。任命陸遜的兒子陸抗為立節(jié)中郎將,屯駐柴桑(江西省九江市)。衣賜履說:我一直強調,人事命令雖然就是幾張蓋了章的紙,但其實是政治生活的靈魂。孫權的這次人事調整,至少體現(xiàn)了這么幾個意思:第一,去年(公元245年)二月,丞相陸遜去世,本年九月,任命步騭為丞相。需要注意的是,和陸遜一樣,步騭并沒有回朝任職,而是繼續(xù)鎮(zhèn)守西陵(夷陵)。第二,東吳首任大司馬是呂范,任命于公元228年,但呂范還沒上任就去世了。直到本年,才又設左右大司馬,應該是為了分權制衡。第三,任命呂岱為上大將軍,管轄武昌以西至蒲圻地區(qū);諸葛恪為大將軍,代陸遜鎮(zhèn)守武昌。實際上是把陸遜之前的管轄范圍一分為二,也是分權的做法。第四,以陸抗鎮(zhèn)守柴桑,而柴桑本是諸葛恪鎮(zhèn)守之處,相當于陸抗和諸葛恪換防了。這里要注意的是,東吳將領履新,大多不是帶著一紙任職命令去上任,而是帶著各自的部曲。這是東吳兵制的一個特點,將領們大多與手下部曲有著很強的人身依附關系,部曲類似于私兵,甚至可以繼承。比如,《三國志·陸抗傳》載,陸遜死后,陸抗率陸遜的五千兵眾“送葬東還,詣都謝恩”。即是說,陸抗離開武昌,是帶著他爹的兵一起走的。公元247年,正月,右大司馬全琮去世。五月,丞相步騭去世,其子步協(xié)繼承爵位,統(tǒng)領步騭的部曲(看,又一個子繼父兵的例子)。公元249年,三月,左大司馬朱然去世。四月,驃騎將軍朱據(jù)領丞相。衣賜履說:朱據(jù)是孫權小閨女孫魯育(孫小虎)的老公,是太子孫和的堅定支持者。那么,從以上的人事變動來看,孫權究竟向著太子黨,還是向著魯王黨,似乎并不十分清晰。早在公元243年,潘夫人為孫十萬生了老七孫亮,孫權十分喜愛這個小兒子。于是,孫大虎又出來搞事情了,她動不動在老爹孫權面前怒贊孫亮,又設法把她老公全琮的侄子全尚的閨女嫁給孫亮,力勸老爹立孫亮為太子(孫亮和大虎是平輩兒的,全尚的閨女是孫亮的孫輩兒,孫大虎當媒婆的時候,孫亮也就六七歲,皇家婚姻,給人感覺就是一個嚴肅的笑話)。【這個孫和,氣質上挺像】
衣賜履說:此處原文為,權沉吟者歷年,遂幽閉和。也即是說,孫權可能猶豫了好幾年,才下決心把孫和軟禁起來的,具體時間,根據(jù)史料推測,大約在本年秋天。老實說,這一段,史官非常不負責任,當然,也可能是史官也沒辦法,上頭不讓記錄。上一回,我們已經(jīng)講過,公元245年,二月,孫權把太子黨的領袖陸遜給罵死了,同時處理了一批太子黨重要人物,給我們印象是,魯王黨取得了重大勝利。之后,一下子就到了公元250年,孫權突然幽禁太子孫和,但是,這五年里,魯王孫霸做了些什么,孫權對孫霸做了些什么,史書一個字都沒記。我們正在等待太子和魯王的最后決戰(zhàn),突然之間,孫權打算立小兒子孫亮為太子,這下子,不光太子黨反對,魯王黨也會強烈反對。太子是國家的根本,他性情仁和,孝敬父母,深受天下人的愛戴。從前,晉獻公寵幸驪姬而導致太子申生自殺,漢武帝聽信江充之言,太子劉據(jù)蒙冤而死。我擔心太子孫和不堪忍受這種憂愁恐懼,萬一發(fā)生意外,您即使如漢武帝一樣建起思子宮,后悔也來不及了!【朱據(jù),孫小虎老公,孫十萬女婿】
衣賜履說:前672年,晉獻公攻擊驪戎部落,俘虜酋長兩個女兒。大女兒驪姬生奚齊,驪姬的妹妹生卓子,掀起奪嫡斗爭。前656年,驪姬誣陷太子申生打算毒死老爹,申生于是自殺,次子重耳、三子夷吾分別出逃。前651年,獻公去世,奚齊繼位,被大夫里克殺害。卓子繼位,又被里克殺害,并誅殺驪姬姐妹。之后,迎立夷吾繼位,即晉惠公。前637年,惠公去世,兒子姬圉繼位。前636年,秦國以強大兵力護送重耳回國,斬姬圉,重耳繼位,是為晉文公。歷時三十年之久的奪嫡斗爭,才告結束。太子仁厚聰明,四海聞名。如今魏、蜀、吳三國鼎立,實在不應該動搖太子,讓其他人生出非分之心??!愿陛下認真考慮,老臣即使因此事而死,也是死得其所。老朱同志和老屈同志被孫權罵出去了,還不死心,率領一幫文臣武將,用泥巴涂到腦袋上,自行捆綁起來,一連好幾天,到皇宮門口跪下一大片,請求寬恕太子孫和。孫權登上宮里的高臺,看到這個情況,十分厭惡,讓人斥責老朱和老屈說,你們沒事兒瞎特么起什么哄?。?/span>敕據(jù)、晃等無事忩々。忩同匆)!孫權著手廢孫和、立孫亮的準備工作。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上書,說晉獻公殺申生,立奚齊,導致晉國大亂。朱據(jù)和屈晃也沒消停,還是天天勸諫不止。孫權大怒,下令將陳正、陳象誅族,又讓人把老朱、老屈架進大殿,當眾各打一百大板。然后,貶朱據(jù)到新都郡(浙江省淳安縣)當郡丞,貶屈晃為平民,趕回老家。其他勸諫的機關干部,誅殺或流放的有十幾人。應該在八月,正式罷黜太子孫和,貶為平民,放逐到故鄣縣(浙江省安吉縣北)。同時下詔,命令魯王孫霸自殺。全寄、吳安、孫奇等魯王黨羽,全被誅殺。新都郡郡丞朱據(jù)還沒到達新任職單位,中書令孫弘趁孫權生病,私自下詔書賜朱據(jù)死(中書令孫弘譖潤據(jù),因權寢疾,弘為昭書追賜死),時年五十七歲。公元251年,孫權立孫亮老娘潘夫人為皇后,大赦,改年號為太元。【真找不到好圖片】
衣賜履說:怎么樣,大家看明白二宮案的來龍去脈沒有?孫權為什么廢孫和、殺孫霸?是不是跟我一樣,一頭霧水?呵呵。二宮案是孫權本人一手炮制出來的,這一點已成定論。關鍵是孫權的目的何在?進入公元240年代之后,孫權邁入六十歲的門檻,曹操活到六十六歲,劉備活到六十三歲,曹丕才活了四十歲,自己的大兒子孫登、二兒子孫慮分別死于三十三歲和二十歲。我想,壽數(shù)問題,一定會影響孫權的決策。對于他而言,東吳當前最大的政治,就是帝國權力的交接問題,選太子和選輔臣同樣重要。《三國志·諸葛瑾傳》載,魏文帝曹丕死后,明帝曹叡繼位,孫權給諸葛瑾寫了一封信,其中有這么一段:威權不能集中,國家就會出問題。陳群這些人,過去之所以能夠恪守善道,那是因為他們害怕曹操,不敢為非作歹而已……現(xiàn)在曹叡年幼,這些人一定會弄巧作態(tài),結黨營私,培植自己的勢力。如此則奸邪讒佞并起,互相陷害仇視,彼此憎惡對立。長此以往,群臣爭權奪利,君主無力控制,國家敗亡,也就指日可待了。我之所以知道他們的敗局,是因為自古至今,哪有四五人把持權柄,而不離心離德互相撕咬的呢?強者欺凌弱者,弱者尋求外援,之后打成一片,這是國家亂亡之道啊。在孫權的眼中,連忠誠如陳群這樣的人,都是不可信任的,陳群的忠誠都是裝的,一旦主上幼弱,他們就會跳出來奪權亂政,何況其他人呢!那么,孫權的判斷錯了嗎?也錯也沒錯。錯在陳群,但應在司馬。我們沿著孫權的思路去想,他應該是想在去世之前,干掉東吳的陳群,那么,誰是東吳的陳群呢?當然是那些有權有兵有可能架空皇帝的家伙們嘛,這樣的人還很不少誒,陸遜、諸葛瑾、步騭、朱據(jù)、全琮,等等吧,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地位高、名望大、手中有兵、支持者眾,講真,我們?nèi)绻幵趯O權的位置上,冷不丁想到這些人一旦反叛,心里也會哆嗦一下吧?分析二宮案,不能不結合我們前面已經(jīng)講過的暨艷案和呂壹案。暨艷案,暨艷彈射百僚,但最后被搞廢了的,只有張溫;張溫屬吳郡四姓。暨艷本人死。呂壹案,呂壹彈射百僚,主要的被調查對象有朱據(jù)、顧雍、鄭胄、刁嘉,由于反彈太大,這些人都沒有追究;朱據(jù)、顧雍屬吳郡四姓。呂壹本人死。二宮案,百官打成一團,太子這邊兒,陸遜、朱據(jù)、吾粲、張休等人死,顧譚、顧承等人流放;魯王那頭兒,楊竺、全寄等人死;陸遜、朱據(jù)屬吳郡四姓。太子孫和廢,魯王孫霸死。【孫十萬看誰都像壞人】
這么著看,似乎三個案子是個遞進的關系,涉及的具體人越來越多,份量也越來越重。二宮案歷時八年,除直接誅殺、流放的之外,到公元250年新任太子孫亮登基,諸葛瑾、步騭、朱然、全琮這些重臣也都去世了,也即是說,孫權眼中那些可能變成“陳群”的家伙們,基本上都死絕了。從這個角度看,與其說孫權通過二宮案打擊江東大族,或者儒學世族,不如說是要清理那些有可能對皇權發(fā)起挑戰(zhàn)的家伙。講真,我真的不認為打擊了吳郡四姓,就算是打壓了江東大族,江東大族何止成百上千;干掉了幾個儒學士人,就算是干翻了儒學世族,荊揚二州幾人不是儒家信徒?因此,能夠從權力運行的角度來分析權力中人的行為,又何必非要拔到東吳政權“江東化”那樣的理論高度呢。上一回我們講過,《三國志·孫和傳》裴松之注引殷基的《通語》,提供了一份兒太子黨和魯王黨的名單:太子黨(七人):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太常顧譚、驃騎將軍朱據(jù)、會稽太守滕胤、大都督施績、尚書丁密等。魯王黨(五人):驃騎將軍步騭、鎮(zhèn)南將軍呂岱、大司馬全琮、左將軍呂據(jù)、中書令孫弘等。殷基本來就是東吳的干部,或許還是二宮案的親歷者,照理他的記錄是可信的。因此,后世專家學者往往以殷基確定的太子黨和魯王黨的分野,來論證自己的觀點。但我恰恰以為,之所以總感覺很多專家學者的論述似乎跑偏了,就是因為被殷基定的這個調子給局限住了,只能在豪門與寒門,或者江東與江北的對抗關系中打轉轉,抓不住問題的實質。經(jīng)過認真思索,我的結論是:殷基所述,是他的自以為是,而并非歷史真實。理由如下:第一,上述十二個人的職務,竟然有六個是錯的。大都督施績,根本就沒做過大都督,人家做的是驃騎將軍,后來做到上大將軍、都護督,死于左大司馬任上;會稽太守滕胤,在二宮案時已做到太常,后來又做到大司馬;驃騎將軍步騭,陸遜死后就升為丞相;鎮(zhèn)南將軍呂岱,陸遜死后,升為上大將軍,到孫亮時代做到大司馬;大司馬全琮,實際上是右大司馬;左將軍呂據(jù),明明是右將軍。十二個人的職務,寫錯了六個,這樣的機關干部,一定會被領導先打死,再開除。因此,我對這位殷爺?shù)挠涗洠秃茈y相信了。第二,缺乏相關記錄。所謂的太子黨中,丁密、施績、滕胤、諸葛恪等四人,史書中都沒有他們參與二宮案的任何記錄。施績之所以被視為太子黨,可能是因為魯王曾經(jīng)想與他結交,卻被他給拒絕了。不是魯王黨,就一定是太子黨,這樣的二分法似乎難以服人。另外,太子孫和的太子妃,是諸葛恪的的外甥女,殷基可能據(jù)此認為諸葛恪當然是太子黨,但是,史書明確記錄,諸葛恪的兒子諸葛綽是魯王黨羽,那么,諸葛恪被列為太子黨,就得打個問號了。【諸葛?。赫l說我是太子黨!】
所謂的魯王黨中,步騭、呂據(jù)、呂岱等三人,都沒有參與二宮案的任何記錄。我個人推測,因為全琮及孫大虎兩口子被視為魯王黨,而步騭和孫大虎的老娘步夫人同族,所以就被定為了魯王黨。至于呂據(jù)、呂岱,兩人常年領兵在外,且在史書中與魯王沒有半毛錢關系。此三人被認定為魯王黨,由于他們都非江東人,也非儒家大族,所以往往被用作二宮案是江東集團與江北集團的斗爭或寒族與豪族斗爭的論據(jù),未免就失了偏頗。第三,全琮、孫弘是魯王黨嗎?一般認為,這兩個家伙是如假包換的魯王黨羽。他們都迫害太子黨,并且史書確實有全琮的老婆孫大虎,“欲廢太子,立魯王”的記錄,另外,全琮的兒子全寄投身于魯王門下,甚至后來因二宮案而被孫權誅殺,這似乎都是他們身為魯王黨的鐵證。然而,我們深入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孫大虎和全琮,他們有獨特的行動邏輯線。前面我們講了,當孫大虎發(fā)現(xiàn)老爹開始喜歡小弟孫亮之后,她立即把工作重心放到了孫亮身上,甚至促成了六七歲的孫亮的大婚。我們要注意一個事實,孫權對孫大虎非常信任,孫弘是中書令,更是親信中的親信,對孫權的想法,沒有人比孫大虎和孫弘更了解的。他們的所作所為,并不在于魯王如何,而是在于孫權如何。孫權想要扶植魯王,他們就幫著魯王,孫權想要立孫亮為太子,他們就立即成為孫亮黨。所以,把他們列為魯王一黨,是非常膚淺的,我打賭,那個叫殷基的,官做得一定非常寡淡。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全尚、孫弘等人根本沒有受到二宮案的牽連。根本不是有些學者說的,魯王黨的大頭目都沒辦,只是殺了幾個小角色應付一下而已。這種說法非?;闹?,孫權連魯王都殺了,還會在乎全琮、孫弘之流嗎!因此,我們能夠確定的魯王黨羽,也就是楊竺、全寄、吳安、孫奇等人,全尚、孫弘等人撐死了也就是一個臨時盟友罷了。全寄則是當初與魯王結盟時的一個棋子,不幸后來變成了棄子。因此,孫大虎、全琮、孫弘,與其說是魯王黨,不如說是孫權黨。這樣,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魯王黨,有據(jù)可查的,只有楊竺、全寄等數(shù)人。而太子黨則比較寬范,人數(shù)眾多,畢竟,大部分朝臣是遵循儒家禮法的,凡支持太子的都可列為太子黨。但其中還是有分別的,那些拉幫結派的,積極為太子奔走斗爭的,如陸遜、朱據(jù)、顧譚兄弟、張休等人,都受到了懲處;那些單獨進諫的,如尚書仆射、魯王傅是儀、督軍使者羊衟等人,就沒有受到處理。至于被誅族的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史書沒有記錄原因,我們就不作討論了。另外,被殷基列為太子黨的諸葛恪和滕胤,則鐵定不是太子黨。最重要的原因是,孫權臨終托孤,指定了一個五人輔政班子,分別為:大將軍領太子太傅諸葛恪、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將軍呂據(jù)和侍中孫峻。如果諸葛恪和滕胤是太子黨,孫權如此托孤,才真叫老年癡呆了。實際上,不少專家都對孫權的托孤班子表示不解。而當我們擺脫了殷基的界定之后,就會明白,孫權沒有失心瘋,這套班子的成員,既不是太子黨,也不是魯王黨,即使有個別成員曾經(jīng)與魯王交往密切,但魯王已經(jīng)被逼自殺,后面就不會再起波瀾。如果孫亮的這個輔政班子竟然不是太子黨,就是魯王黨,孫十萬都不敢去死誒。問題三,孫權打擊臣僚,難道是以自己的兒子為代價的嗎?孫權同時培養(yǎng)兩個兒子,簡直成了他的標配人設。從孫登VS孫慮,到孫登VS孫和,再到孫和VS孫霸,這一過程持續(xù)了二十年左右。究竟為什么,孫權自己沒說,咱只能試著猜一猜。我想,一個是,孫權玩兒了幾十年政治,喜歡搞平衡,同時寵愛兩個兒子,讓他們競爭,并借以觀察朝臣的動向;再一個是,確實很難取舍,每個人都有局限性,孫權也是人,同一時代的曹操、袁紹、劉表,都在立繼承人的問題上搖擺不定過,孫權只不過比他們更甚而已。而二宮案以廢黜太子、賜死魯王為結局,我個人認為,孫權最初也沒想到,事情的發(fā)展超出了他的掌控。照理,太子和魯王斗,勝出的那個當繼承人不就結了?干什么非要搞到兩敗俱傷?【孫權:孤也沒辦法啊!】
這個問題,孫權自己有個回答,我覺得應該是他的真實想法。《三國志·孫和傳》裴松之注引殷基《通語》載,兩黨爭斗,朝廷分派,孫權有些憂慮,就對侍中孫峻說: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一人立者,安得不亂?孫權的言下之意是,太子和魯王爭得你死我活,臣子們分成兩派,再這么下去,我特么不就成了袁紹了嗎?因為選接班人太愚蠢,讓天下人笑我嗎?這兩個兒子,不管立哪個,一旦上位,他那派的一定會猛干不是他那派的,這樣,天下一定大亂???,干脆老子哪個也不立,重新立一個!相信大家都很納悶,這孫十萬還是人嘛,那可是親兒子?。≌f孫權已經(jīng)老年癡呆的,估計殺魯王被視為典型癥狀。歷史上的皇帝,廢了兒子、貶了兒子的多得是,但真能殺兒子的,也只有王莽那樣的失心瘋才干得出來誒!魯王孫霸究竟做了什么,搞得非死不可,史書沒有記錄。原因一,孫霸在斗爭過程中可能出格了。從史書記錄來看,孫霸相當優(yōu)秀,屬于聰明睿智、文武全才的那種,這也是孫權喜歡他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與太子孫和的斗爭中,至少從表面上來看,孫霸方占盡上風。那么,不光孫霸,就連孫霸的那些個手下們,可能都認為皇位唾手可得了。然而,突然聽說,孫十萬要立小弟孫亮為太子,可謂晴空一個大霹靂??!于是,孫霸有所反抗,大概是做了什么出格的事兒,讓孫權震怒了。不好說他是不是想直接做掉孫權,但很可能讓孫權產(chǎn)生了“這小子要謀逆”的想法,于是,賜孫霸死。上文中我們講到,孫權將無難督陳正、五營督陳象誅族,史書說是這哥兒倆支持太子,實際上,也許是和孫霸有所勾連,被誅族才更合邏輯。原因二,防止魯王復辟。魯王孫霸,大約是比太子孫和要強悍,換句話說就是,孫霸比孫和能搞事情。倘若不處死,孫權擔心自己死了之后,孫霸立即會與朝中大臣勾結,廢掉孫亮,自立為帝,之后就可能是一片血雨腥風。吳孫權赤烏十三年(公元250年)夏五月,日北至,熒惑逆行,入南斗。秋七月,犯魁第三星而東。當時對這個天象進行了占卜,結果相當兇險。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熒惑入南斗,三月吳王死”,一種是“熒惑逆行,其地有死君”。這種卜辭對現(xiàn)代人而言,當然是胡說八道,但是對于風燭殘年的吳大帝孫權而言,則是致命的。本來,把魯王廢掉也就可以了,但是,居然出現(xiàn)了這個天象,要是不死個諸侯王級別的家伙,這個劫,過不去,于是,孫權賜孫霸死,以應天象。大家看哈,五月,出現(xiàn)天象,八月,魯王賜死,正好三個月,應了“三月吳王死”“其地有死君”。我個人認為,這可能才是賜死孫霸的真正原因。音頻版《衣賜履讀通鑒》已在喜馬拉雅平臺上線,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掃描訂閱收聽!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