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通鑒》遇見紀檢干部】
衣賜履按:上一回,我們把諸葛亮廢李嚴的整個過程擺了一下,這一回,我們來挖細節(jié)。
李嚴本來是劉璋的人,劉備打益州時,李嚴率眾投降,給了劉璋沉重一擊,應(yīng)該說,劉備對李嚴是非常歡迎的。之后,劉備派李嚴隨劉封、孟達攻打上庸郡(湖北省竹山縣西南田家壩)。再之后,李嚴任犍為郡(四川省彭山縣)太守,接連平定兩起叛亂,顯示了相當?shù)能娛虏拍?。另?jù)《三國志·伊籍傳》載,李嚴和諸葛亮、法正、劉巴、伊籍五個人,共同制定了蜀漢政權(quán)的法令條規(guī),說明李嚴是一個法律專家。法正死于公元220年,那么,李嚴大約是在犍為太守任上,兼職完成此事的。
劉備稱帝之前,李嚴做了一件事,讓劉備極為酸爽。公元220年,曹丕逼漢獻帝劉協(xié)禪讓,曹丕稱帝。那么,劉備必須稱帝延續(xù)漢家的正朔。但稱帝是需要很多條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就是各種祥瑞,用以印證稱帝的合法性,或者說,用以證明天命依然姓劉。你說要多巧有多巧,曹丕稱帝的前一年,一條黃龍出現(xiàn)在武陽縣。
武陽在哪兒?
在犍為郡。
犍為郡太守是誰?
李嚴。
哈哈哈。
衣賜履說:你看,李嚴這個人,又能打,又會治理,還是法律專家,關(guān)鍵時刻還能送上祥瑞,這樣的干部,劉備能不喜歡嗎?
另,我個人有個看法,可能李嚴已經(jīng)預(yù)見到曹丕要稱帝,所以,提前給劉備送上祥瑞。這個李嚴,真特么是個人才啊!
《華陽國志》載,自大漢興起以來,犍為郡太守就沒有升上高位的。而李嚴,打破了這個規(guī)律。
公元222年,尚書令劉巴去世,劉備召李嚴為尚書令。
公元223年,劉備去世之前,指定了兩個托孤大臣,一為諸葛亮,二為李嚴。以李嚴為中都護,統(tǒng)內(nèi)外軍事,留鎮(zhèn)永安。劉備以李嚴為托孤大臣,當然有平衡各政治集團的需要,但劉備對李嚴的能力素質(zhì),也必然相當滿意。
但,劉備管不了身后事啊。
劉備去世之后,諸葛和李嚴的關(guān)系就沒那么和諧了。諸葛回到成都,主持一切事務(wù),史稱“政事無巨細,咸決于亮”。李嚴則繼續(xù)留守永安(重慶市奉節(jié)縣東,即白帝城),理由應(yīng)該是防范東吳的進攻,但也即意味著,李嚴背了個輔政大臣的名,但一秒鐘輔政大臣的職責也沒有承擔過。
當然不是他不想承擔,而是他沒有機會承擔。
李嚴的政治抱負雖然沒有實現(xiàn),但他還有政治資本,除了個人威望及各種人脈之外,他手下還有一支部隊,應(yīng)該在二萬人以上,這支力量是不容忽視的。
公元226年,諸葛任命李嚴為前將軍,以李嚴“應(yīng)當負責后方事務(wù)”為由,移屯江州(重慶市,巴郡郡政府所在地),讓護軍陳到駐守永安,歸李嚴統(tǒng)領(lǐng)。
陳到是誰?
陳到字叔至,是汝南人。劉備擔任豫州牧時,陳到就參加革命了,史稱其“名位常亞趙云,俱以忠勇稱”。也就是說,陳到是荊州集團的老人兒,跟李嚴不是一伙兒的,換句話說,他是諸葛的人。陳到后來做到永安都督、征西將軍,封為亭侯,證明他沒有受到李嚴案的牽連,進一步印證了他不是李嚴的人。陳到駐永安,名義上是李嚴的下屬,實際上則是從李嚴手里分得了一部分人馬。
李嚴到江州之后,顯示出極強的地方治理能力?!度A陽國志》載,早在李嚴任犍為太守時,就開鑿天社山,沿江修路,修繕橋梁,建立渡口(原文為“梁三津”,據(jù)說是西河、羊馬河、金馬河三條河),官員和百姓都非常喜悅。到任江州之后,李嚴改造擴建江州城,城墻周長達到十六里。并打算把后山打穿,連通汶江和巴江,使江州城完全被水環(huán)繞,成為水中之洲(這個工程不是太好想象)。后來因為被諸葛征召到漢中,穿山的事兒沒完成。有資料稱,李嚴打算穿山,但諸葛亮以“勞民而無實益”為由,沒有批準。諸葛不支持,李嚴就自己干,因為后來被調(diào)到漢中,此事才作罷。
李嚴在江州期間,發(fā)生了兩件事,一件事非常刺激孔明,一件事非常刺激李嚴。
刺激孔明的事兒。
《三國志·呂乂傳》載,丞相諸葛亮連年出軍,向各郡征兵。大多數(shù)郡都無動于衷,而巴西郡(四川省閬中市)太守呂乂(讀如義)召募五千人送往前方,一面安撫,一面加強管理,這五千人,沒有逃竄的。后來諸葛任命呂乂為漢中太守,兼領(lǐng)督農(nóng),供繼軍糧。
同傳還有一段記錄,諸葛亮去世后,呂乂又做到廣漢郡(四川省廣漢市)太守、蜀郡太守。蜀郡戶口眾多,而諸葛去世后,士兵逃亡,相互冒充頂替,出了各種各樣的幺蛾子。呂乂到任后,一方面嚴查,一方面勸導(dǎo),幾年之中,重新計入戶口的有萬余口。
這件事兒與李嚴有什么關(guān)系?
表面上沒有,深挖的話,關(guān)系還不小。
第一,說明諸葛亮連年用兵,很多地方官員是不支持的,你要兵,我不給。第二,老百姓對諸葛的連年用兵,是用腳投票的。他們不干,他們逃亡。第三,李嚴手下至少有兩萬人馬,而諸葛調(diào)發(fā)各郡部隊,李嚴竟然不給!因此,諸葛必須把李嚴的兵奪過來。
公元230年,諸葛升任李嚴為驃騎將軍。當時,曹魏大司馬曹真打算數(shù)路大軍并進,攻打蜀國,諸葛亮命令李嚴率二萬人赴漢中。又上表后主劉禪,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督軍,負責李嚴離開后的事務(wù)。
升李嚴為驃騎將軍,是個虛職,目的是把李嚴的二萬人弄到漢中去,奪李嚴的兵權(quán)。
然而,李嚴再次觸了諸葛的霉頭——他提出開府。
如果不講前因后果,李嚴是有點過分,諸葛讓你率軍北上,你卻要求開府,你特么還有點國家大義、為國奉獻的精神嗎?!你這是討價還價,自私自利,你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精致的利己主義者!
但是,我們從李嚴的角度來考慮,可能感觀就不一樣了。李嚴一直認為自己是托孤大臣,地位僅次于諸葛亮。如果我們簡單地認為李嚴開府是想和諸葛叫板,那就有點淺了。諸葛讓李嚴率軍前往漢中,李嚴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上了套兒了,而且沒辦法解套兒。
什么叫開府?
開府就是成立自己的辦事機構(gòu),有自己的一整套班子,說白了,就是身邊兒有自己人,不是光桿兒司令。跟江州呆著,可以不開府,因為江州就是李嚴的地盤,手下都是他的人。但諸葛把他調(diào)到漢中之后,“命嚴以中都護署府事”,即,以中都護的身份打理相府,這就完全不同了。你看諸葛,成都設(shè)有留府,有一套人馬;漢中還有相府,也有一套人馬。如果李嚴能開府,他就可以帶著自己的班子到漢中,身邊有自己人,各種事務(wù)處理起來,會順暢得多。李嚴是驃騎將軍,以驃騎將軍的身份打理相府,多少有些別扭。于是,孔明讓他以中都護的身份打理相府,中都護是沒有資格開府的。
這樣捋下來,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能不能開府,對李嚴來說,太重要了。李嚴當然也認識到,只要到了漢中,一入相門深似海,你是可以帶幾個心腹過去,但這些人都沒有編制,只能作為私人幕僚出個主意唔的,一旦涉及具體事務(wù)的處理,這些人根本沒資格參與。也即是說,李嚴名義上是相府的首腦,實際上,身邊全是諸葛的人。換句話說,他是被“軟禁”到相府了。有人可能會覺得我是在瞎說,我們舉個例子,如果李嚴命令相府的某個干部做一件事情,這個干部拒絕,李嚴怎么辦?如果李嚴想瞞著諸葛亮作點什么,他做得了嗎?如果李嚴和某個干部同時向諸葛亮控訴對方違法亂紀,諸葛亮聽誰的?……打理相府,蔣琬可以,李嚴不行。因為蔣琬是諸葛的人,李嚴是諸葛的對手。
當然,如果李嚴死心塌地跟著諸葛混,是可以的,但他不是不死心嘛,所以,要求開府。
很多人說李嚴又是要求當巴州刺史,又是要求開府,人心不足蛇吞象。我只能說,有些人讀史,連行使權(quán)力的基本條件和流程都沒弄清楚,權(quán)力中人斗智斗法的心理邏輯,他們更是無感,但下起結(jié)論來,卻張嘴就來,自信滿滿,呵呵。
孔明當然不能讓李嚴開府,于是,斷然拒絕,然后,報請李嚴的兒子李豐為江州都督,算是給李嚴一個面子:
老李,我給你臉了,你要不要?
此時,如果李嚴不來漢中,就是抗旨,朝廷可以派兵搞你了,同時,諸葛命你兒子督江州,至少表面上看,江州還是你的,如果你拒絕前往漢中,在道義上也說不過去。李嚴實在沒有辦法,前面不管是坦途還是陷阱,也只能去了。
上回我們講諸葛的上表,里面明確說了,我讓李豐督江州,就是為了安撫李嚴??吹搅税?,兩個人每走一步,都是機關(guān)啊。李嚴沒有造反的實力和魄力,只能一步一步,被從永安弄到江州再弄到了漢中,以中督護的身份打理相府。
衣賜履說:明升暗降,明賞暗抑,是政治斗爭中的慣常手法。表面上看,讓你非常風光,當了驃騎將軍;而實際上,把你所倚仗的實力逐漸剝奪,而你還沒辦法反對。你一旦反對,無數(shù)的無腦群眾就會跳出來說你是反賊,呵呵。我們說,瘦死的駱駝雖然比馬大,但拔了毛的鳳凰不如雞啊,李嚴只能打掉牙和血吞。
諸葛的政治手段不是蓋的。
刺激李嚴的事兒。
魏國新城郡太守孟達,本來是蜀國的,后來叛蜀歸魏。公元226年,曹丕去世,孔明打算策反孟達,就給孟達寫信,又是敘舊,又是拉扯,雙方聯(lián)系頗為緊密。諸葛給孟達寫過一封信,信中評論李嚴“部分如流,趨舍罔滯,正方性也?!闭绞抢顕赖淖郑@句話的意思是,處理公務(wù)行云流水,解決難題從不拖沓,李嚴就是這么能干??!
李嚴以前就跟孟達關(guān)系不錯,也給孟達寫信說,我和孔明俱受寄托,憂深責重,思得良伴。意思是我和孔明都是托孤重臣,現(xiàn)在責任重大,你趕緊回來吧,跟我一道共建大業(yè)啊。
我們可以合理推斷,李嚴給孟達寫信,是在配合孔明的策反工作。
孟達于是答應(yīng)回歸蜀國。
李嚴應(yīng)該是真心希望孟達回來的,他們本來就是老戰(zhàn)友,老哥們兒,李嚴能看得上的人不多,孟達應(yīng)該算是一個。
但是,司馬懿發(fā)兵攻打孟達時,孔明故意沒有派兵救援,導(dǎo)致孟達城破被誅(孟達事詳見拙文《孟達之死:諸葛亮設(shè)套,司馬懿出刀》)。
孟達之死,我個人認為,對李嚴是個巨大的刺激。李嚴可能突然發(fā)覺,諸葛丞相,不但是玩兒政治的高手,而且,下起狠手來,一點兒都不含糊啊。
在雙方的暗中較勁中,李嚴一直處于下風。
大約在去漢中之前,李嚴又出了一招,他建議諸葛亮稱王,受九錫。
這件事兒是諸葛亮說的,《諸葛亮集》中有《嚴與亮書》,意思是李嚴勸諸葛亮宜受九錫,進爵稱王。
諸葛回信說:
老李,我和你相知久矣,你居然還不了解我!我本來只是東方的一個普通士人,一不小心被先帝看中,現(xiàn)在位極人臣,接受的賞賜多達百億。但現(xiàn)在討賊并未成功,還沒有報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卻想當個齊桓、晉文這樣的角色,這是不講大義誒。如果滅了魏國,斬了曹叡,皇上能夠回駕洛陽故居,我與各位一并接受封賞,即使十錫我也可以接受,何況九錫呢!
衣賜履說:如果這個事兒是真的,應(yīng)該是在魏延大破郭淮之后,李嚴去漢中之前,因為諸葛在回信中說自己“位極人臣”,應(yīng)該是恢復(fù)了丞相職務(wù)之后,也就是在公元230年或稍前。
我個人感覺,李嚴以拍馬屁的方式,試探諸葛亮,看看你究竟打算怎么辦。換一般人,說稱王也就稱了,但是孔明沒有。我以為,一個是孔明的道德品質(zhì)確實比一般人高得多,再一個是,孔明的身份和曹操、孫權(quán)、劉備,都不同,稱王有僭越的嫌疑。兩漢四百年,除了劉邦最初封了幾個異姓王,呂后封了幾個呂家子弟為王之外,一個異姓王都沒有。直到曹操自封為魏王,才打破了這個禁忌,很快,曹氏就取代了劉氏。因此,封王可以被視為謀反的前奏。李嚴勸諸葛稱王,我理解,一方面是拍諸葛的馬屁,另一方面也是想把孔明架到火上烤。
很多人認為此信不真,因為諸葛一生謹慎,怎么能說出“加十錫”這種狂妄的話呢!我倒覺得未必。當時諸葛和李嚴的關(guān)系尚可,私下里說的話,帶有玩笑的口氣,輕松化解了李嚴的“陰謀”。如果諸葛義正言辭痛斥李嚴,或者避而不答,講真,都不如這種處理方式妥當。
之后,諸葛亮把李嚴調(diào)到了漢中,大概率接收了李嚴的近兩萬人的部隊(李嚴應(yīng)該還留了一部分人馬在江州)。而李嚴到了漢中,知道自己確實不是孔明的對手,對孔明更為忌憚。
于是,李嚴改名為李平。
我服了,還不行嗎?
有證據(jù)顯示,李嚴的清高、孤傲是出了名的(因此,我覺得說李嚴是東州集團的扛把子,不太讓人信服)。心有傲氣的人,裝得了一時的孫子,裝不了一世的孫子。
一個有性格、有本事的強人,如果和頂頭上司不對付,而這個頂頭上司偏偏是一個更有本事、更強的人,那么,等待他的,將是什么樣的命運?
【覺得有點道理,就點個“在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