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
兩個展場
“典藏篇” ——武英殿
“編纂篇” ——延禧宮
兩個展期
9月8日至11月8日
因為展覽展出的宋元珍品較多,該展覽將于10月12號更換部分藏品,包括清明上河圖等
兩個展場兩期一共展出故宮書畫藏品283件
購票須知
“石渠寶笈特展”不單獨售票,觀眾憑故宮門票進院后可免費參觀。故宮博物院采取實名售票制,要帶好身份證件哦。
門票預約地址:
http://gugong.228.com.cn/
限流情況
周一閉館,開放日每日限流8萬人次,武英殿和延禧宮展廳嚴格控制同時在展廳內(nèi)參觀的觀眾人數(shù)不超過200人,建議預留充足的參觀時間。
關于《石渠寶笈》
清宮內(nèi)府書畫收藏在乾隆及嘉慶初期達到鼎盛,《石渠寶笈》即是這一時期為清宮所藏書畫編纂的目錄。成書分為“初編”、“續(xù)編”、“三編”,分別編纂于乾隆九年、乾隆五十八年和嘉慶二十一年。與歷代皇家書畫著錄相比,《石渠寶笈》兼具數(shù)量豐富性、品類多樣性與孤本絕品的經(jīng)典性等多重優(yōu)勢,是對中國古代書畫藝術的一次系統(tǒng)整理與總結,也是后人全方位多角度研究中國古代藝術史的重要參考。
“石渠”一名,典出《漢書》。西漢皇家藏書之處稱“石渠閣”,在長安未央宮殿北。乾隆帝以“石渠”為內(nèi)府書畫著錄命名,表現(xiàn)了對古代文化傳統(tǒng)的景仰和追溯。
《石渠寶笈》國寶“二進宮”
距離《石渠寶笈》編纂完成已經(jīng)過去兩個世紀,伴隨著世事變遷,其中所著錄的書畫也經(jīng)歷了聚散分合,尤其是晚清與民國初,存于紫禁城內(nèi)的珍品書畫大量流散出宮,而這些國寶級文物又隨著新中國的成立不斷重新匯聚于故宮博物院,重現(xiàn)昔日神采。深藏內(nèi)府的皇室珍品,如今正在慢慢全方位露出真顏,而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之際的“石渠寶笈特展”正是一個契機。
歷代皇室的收藏,在經(jīng)歷朝代更替后,幾乎都離開了原來的藏所。而清宮《石渠寶笈》中所著錄的皇室收藏書畫,在歷經(jīng)亂世、散佚出宮后,居然大批重新回到紫禁城,確為收藏史上的奇跡。
嘉慶二十一年(1816),《石渠寶笈》三編編纂完成,迄今已經(jīng)過去了整整兩個世紀。在這段歲月里,伴隨歷史變遷,《石渠寶笈》所著錄的書畫經(jīng)歷了世事沉浮、聚散分合。清代晚期和民國初年,由于八國聯(lián)軍進京掠奪、末代皇帝溥儀的大量“賞賜”、太監(jiān)和宮女的監(jiān)守自盜,原存于皇宮中的書畫珍品大量流散出宮。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在政府和各界人士的不懈努力下,流散之珍寶不斷重新匯聚于紫禁城。
《石渠寶笈》中的國寶回宮主要有四種途徑:調(diào)撥、征集、個人捐贈、重金回購,其中東北博物館(即今遼寧省博物館)的征集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由于溥儀偽滿政權在沈陽,因此解放之初在沈陽成立的東北博物館,在征集清宮流散文物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北宋燕肅《春山圖》卷、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都是經(jīng)東北博物館收集后上調(diào)給故宮的藏品。
出重金收購是國寶重回故宮的另一條渠道。東晉王獻之《中秋帖》卷、隋人書《出師頌》卷、唐代韓滉《五牛圖》卷、宋代張先《十詠圖》卷等均為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從拍賣市場上回購并調(diào)撥給故宮的珍貴藏品。不過,在幾種國寶回宮途徑中,起到?jīng)Q定性作用的還是國家文物局的調(diào)撥。因為政府對故宮博物院的重視,清宮散佚的珍寶仍優(yōu)先考慮回歸故宮博物院收藏。因此,無論是通過東北博物館的征集、張伯駒等先生的捐贈,還是國家出重金購買,最后一般皆是通過國家文物局的調(diào)撥才回歸故宮。
這些飽經(jīng)滄桑的書畫珍品在重回故宮后,得到了妥善的保護,重新煥發(fā)出生機和活力。上個世紀50年代,唐代韓滉《五牛圖》卷,從香港回購重歸故宮時,已經(jīng)破損不堪,傷痕累累。1977年,經(jīng)故宮專家重新揭裱、補筆、全色,重獲新生。北宋米芾《苕溪詩》卷,從榮寶齋收購時,已經(jīng)多處撕裂、缺字,經(jīng)修復、補筆后才恢復了昔日神采。北宋趙士雷《湘鄉(xiāng)小景圖》卷,因霉爛過甚有近三分之二殘破不全,經(jīng)專家重新揭裱、補絹、補色,得以再現(xiàn)舊貌。這幾件書畫藏品的修復,也均成為文物修復中的典范之作。
《石渠寶笈》中“二進宮”的書畫,由于其特殊的流傳身世,因而更具有非凡的意義。
“石渠寶笈特展”
武英殿正殿展出歷代書畫,從《伯遠帖》到《游春圖》再到御筆書畫;
武英殿東側展廳‘考訂辨?zhèn)巍糠?,是?jīng)過后人的研究,認為石渠寶笈中編纂的書畫有一些辨認錯誤,是后人的研究成果;
武英殿西側展廳,展出的則是石渠寶笈中多年前流逝,多年后通過收購、捐贈等途徑重新收回的作品。
延禧宮的部分則呈現(xiàn)了《石渠寶笈》中書畫的來源、編纂人員、編纂體例、儲藏殿座、版本、璽印等五個方面。
仔細看完整個展覽,就能夠了解《石渠寶笈》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
白色為進入午門后直接前往武英殿或延禧宮的參觀路線,藍色為兩大展場之間的連接路線。
“石渠寶笈特展——典藏篇”(武英殿),以《石渠寶笈》著錄書畫為主軸,注重揭示書畫收藏、流傳、辯偽的歷史。
展覽此部分共分為皇室秘賞、重回石渠、考訂辨?zhèn)?/span>三個單元。
重要看點
本展區(qū)展出82件(套)書畫藏品,大多是歷代書畫中的經(jīng)典之作。
東晉顧愷之《列女圖》(宋摹本)和傳為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反映了我國最早名家人物畫和山水畫的風格。
東晉王珣《伯遠帖》為王氏家族唯一傳世真跡。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等皆為傳世繪畫經(jīng)典中之經(jīng)典。
值得注意的是,清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朝宸翰集體亮相,實屬首次。
B “編纂篇”丨延禧宮
“石渠寶笈特展——編纂篇”(延禧宮),以《石渠寶笈》著錄的書畫來源、編纂人員、編纂體例、貯藏地點及其版本與璽印五個部分逐次解析《石渠寶笈》諸編的內(nèi)容與特征。
重要看點
本展區(qū)展出故宮博物院藏、《石渠寶笈》諸編著錄的典型作品72件(套),其中圖書善本十二冊,《石渠寶笈》所用寶璽十五件,直觀詮釋這一書畫著錄巨作。
故宮博物院繪制了《石渠寶笈》初、續(xù)、三編在紫禁城、圓明園貯藏書畫的地圖,并列舉學詩堂這一貯藏地點,展出其相關文物。
《洛神圖卷》
本部分展出的晉顧愷之《洛神圖卷》,畫卷中乾隆己巳十四年(1749)、乙酉三十年(1765年)、丙午五十一年(1786年)乾隆的題識與乾隆內(nèi)府大臣的題識再述了《石渠寶笈》這一書畫著錄巨著的編纂體例與其嚴謹?shù)目紦?jù)特點。
部分珍品欣賞
東晉 王珣 書伯遠帖卷
紙本,行書,縱25.1厘米,橫17.2厘米
《石渠寶笈初編》著錄,貯三希堂,鈐五璽。
《伯遠帖》的作者是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王珣,他出身于名門望族,是大家所熟知的書圣王羲之的遠房侄子。他的書法出自家學,祖父、父親、弟弟都擅長書法,王氏一族在書法史上占據(jù)了巔峰位置。
《伯遠帖》是一封問候友人病況的書信,只言片語中透露了對友人病情的關懷及與友人天各一方的惆悵。王珣的書體行筆勁健,意境恬淡,是迄今為止晉人墨跡中唯一署有名款的真跡,備受世人珍視。在故宮養(yǎng)心殿溫室中,乾隆皇帝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王獻之的《中秋帖》與王珣的《伯遠帖》收藏起來,將它們視為豐城之劍、合浦之珠,并將這間袖珍書房命名為“三希堂”。
大多數(shù)人也許并不知道,《伯遠帖》這幅被乾隆皇帝視為珍品的法帖也有一段顛沛流離的經(jīng)歷。1924年,遜帝溥儀出宮時,《伯遠帖》與《中秋帖》被皇貴妃隨身攜出,后來為了生計將它們變賣,輾轉(zhuǎn)被鑒藏家郭葆昌收藏。1949年,郭葆昌的兒子將二帖在香港抵押,1951年抵押到期而郭家已無力贖回。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最終由國家出資購回?!恫h帖》、《中秋帖》才得以回到了它們的家──紫禁城,由故宮博物院珍藏。
隋 展子虔 游春圖卷
絹本,設色,縱43厘米,橫80.5厘米
《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貯寧壽宮,八璽全。
《游春圖》創(chuàng)作于隋代,作者展子虔歷經(jīng)北齊、北周至隋代,是當時杰出的畫家,他擅長畫車馬、人物、樓閣和山水,創(chuàng)作題材非常廣泛。展子虔的繪畫在繼承魏晉南北朝技法的同時,開創(chuàng)了隋唐山水畫的新風格。
《游春圖》描繪的是古人春日踏青的情景,畫幅不大,但場面十分豐富。畫面從俯視的視角取景,將各處景物完整和諧地收入眼底,層次分明。
這件作品是現(xiàn)存最古老的山水畫之一,畫中山石以細線勾勒,用石青色、石綠色 沿山體填色,并以泥金暈染山腳,是中國山水畫中“金碧山水”畫法的先聲。畫面中表現(xiàn)出比較成熟的空間意識,遠近、高低的比例關系,標志著中國古典山水畫漸于成熟的發(fā)展趨勢。
畫上沒有作者的名款、印章,也沒有圖名。因宋徽宗趙佶在前隔水處題有“展子虔游春圖”而得名。近些年,沈從文、徐邦達、楊仁愷、傅熹年等學者和鑒定家對這幅作品的作者和時代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引起了廣泛討論,認為它并非展子虔親筆所繪,可能是五代時期或宋代的摹本。
畫上鈐印有二十余方,表明此圖流傳有緒。曾經(jīng)收藏于北宋宣和內(nèi)府,在歷經(jīng)宋、元、明、清各朝多人收藏之后,被清內(nèi)府收藏,并鈐 “寧壽宮續(xù)入石渠寶笈”印。清朝末代皇帝溥儀以賞賜弟弟溥杰之名將其帶出皇宮,自此《游春圖》流落到民間。1946年,著名收藏家張伯駒先生以重金將其購藏。1952年,經(jīng)由國家文物局轉(zhuǎn)交故宮博物院收藏。
宋 張擇端 清明上河圖卷
絹本,設色,縱24.8厘米,橫528厘米
《石渠寶笈三編》著錄,貯延春閣,五璽全。
《清明上河圖》繪于北宋,作者張擇端,早年游學于北宋都城汴梁,后研習繪畫,供職于宋徽宗的翰林圖畫院。
隨著長卷徐徐展開,北宋汴梁城的東角子門內(nèi)外和汴河兩岸的城鄉(xiāng)風光與市井百態(tài)漸漸呈現(xiàn)在觀者眼前。圖中有城外郊野風景,有漕運繁忙的汴河,以及虹橋上下之景,還有城內(nèi)繁華的街市。圖中共繪人物約600名、樹木百余棵,繁雜的景物按照一定的情節(jié)進行組合,結構嚴謹而緊湊,畫法精嚴,刻畫入微,富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清明上河圖》流傳有緒,在宮廷與民間歷經(jīng)輾轉(zhuǎn),畫上有歷代鑒藏印璽共近百方。它最初收藏于宋徽宗內(nèi)府,北宋滅亡后,它流落至金邦,成為私人藏品。元朝初年,被統(tǒng)治者納入內(nèi)廷。明代它由宮廷又轉(zhuǎn)入民間,后被奸相嚴嵩、嚴世蕃父子所藏。明隆慶年間,它重新被官府收沒,第三次歸入宮廷。萬歷六年(1578),大太監(jiān)馮保巧用伎倆獲得此圖,并將它帶出宮外。清乾隆年間,它被湖廣總督畢沅收藏。畢沅死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圖》遂進入清宮,藏于延春閣內(nèi)。清遜帝溥儀將此圖卷作為賞品,交由其弟溥杰攜出宮外。1957年入藏故宮博物院,堪稱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
宋 趙昌 寫生蛺蝶圖卷
紙本,設色 ,縱27.7厘米,橫91厘米
《石渠寶笈初編》著錄,貯御書房,鈐五璽。
《寫生蛺蝶圖》繪于北宋,作者趙昌。趙昌擅長畫花果、草蟲,尤其以寫生聞名,自號“寫生趙昌”。為人高傲,生平多游于山水之間,他的大部分作品都經(jīng)過宋代徽宗內(nèi)府收藏,著錄于《宣和畫譜》中。
《寫生蛺蝶圖》描繪秋景,畫中有野草閑花,彩蝶蹁躚,蚱蜢青青?;ú菹x蝶造型生動,色彩清麗典雅,作者運用了墨線勾勒、暈染等技法細膩表現(xiàn)蟲蝶等,呈現(xiàn)出自然、秀妍、清雅的意境。景物主要集中在畫面的下半部,上方留有很大的空白,這是畫家在構圖上有意為之,給觀賞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間。
此畫卷上沒有作者款印,明代書畫家、收藏家董其昌將其定為趙昌之作。經(jīng)由故宮博物院專家審定,認為此畫體現(xiàn)了宋代花卉作品的新風格,藝術水平很高,但不一定是趙昌之筆,將此畫定為珍品。
此畫流傳有緒,畫卷上收藏印鑒極為豐富。例如:南宋權相賈似道的鑒藏印“秋壑”、“魏國公印”;元朝仁宗魯國大長公主的“皇姊圖書”印;明代洪武時的官印“典禮紀察司印”;清代收藏家梁清標鈐的“蕉林居士”、“冶溪漁隱”等印。末代皇帝溥儀從故宮盜出大批書畫名跡,《寫生蛺蝶圖》也包括在內(nèi),偽滿時期存放在長春偽滿皇宮的小白樓內(nèi)。1952年,東北文化部組織工作組清查清宮散佚文物時,原偽滿國兵上交此畫,由當時的東北博物館保存,后經(jīng)國家文物局撥交由故宮博物院收藏。
宋 趙佶 雪江歸棹圖卷
絹本,墨筆,縱30.3厘米,橫190.8厘米
《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貯重華宮,八璽全。
《雪江歸棹圖》繪于北宋,作者趙佶。趙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善畫墨筆竹石花鳥,格調(diào)清雅,自創(chuàng)書法“瘦金體”?;兆谠谖欢迥?,期間廣收歷代文物、書畫,極一時之盛,親自主持翰林圖畫院,完備了畫院制度,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
此卷以墨筆畫雪后山川,畫面伊始氣勢空闊;中段以后景物漸趨繁密,層巒疊嶂前后交錯,江河坡岸中點綴著的樓觀、村舍、橋梁、棧道,岸邊停船、行人踏雪過橋,江心漁舟歸棹,起到點題之筆;卷后段趨于平緩,整幅畫面富有高低錯落的節(jié)奏感。江中的片片歸帆,岸邊的點點行人,在平穩(wěn)安靜的畫面中顯出獨有的生氣。用細筆勾皴,尖勁緊峭,意境肅穆凝重。從繪畫的技法風格判斷,此圖恐非徽宗親筆,實為畫院高手代筆之作。
卷首右上方有徽宗 “瘦金體”題圖名,上鈐雙龍紋方璽,卷尾署“宣和殿制”,并簽畫押--“天下一人”,上鈐印“御書”葫蘆印。尾紙有九疊篆文“內(nèi)府圖書之印”印。
元 商琦 春山圖卷
絹本,設色,縱39.6厘米,橫214.5厘米
《石渠寶笈初編》著錄,貯重華宮,鈐二璽。
《春山圖》創(chuàng)作于元代,作者商琦是元朝開國功臣商挺之子。他善畫山水、墨竹,擅長青綠設色,畫風寫實明快,與高克恭同為元初北方文人山水畫家代表?!洞荷綀D》是有其款署的唯一存世之作。
這幅作品的繪畫風格接近于南宋院體,是一幅形式美與意韻美完美統(tǒng)一的山水佳作。圖中所繪物象眾多,展現(xiàn)了作者較為全面的技法和畫面布局的能力。近景處,有叢林雜樹,蒼郁深秀,畫家用富于變化的筆法表現(xiàn)樹干和樹葉的形態(tài),描繪出樹木的多樣風貌。再看遠景處,峰巒疊翠,煙籠霧罩,以濃淡不同的墨色或花青暈染出群峰,烘托出山巒雄偉壯闊的氣勢,呈現(xiàn)出山川間的一派春意。
明 沈周 桐蔭玩鶴圖軸
絹本,設色,縱123.8厘米,橫62.6厘米
《石渠寶笈三編》著錄,貯避暑山莊,五璽全。
《桐蔭玩鶴圖》是明代著名畫家沈周的作品。沈周,字啟南,號石田,自稱白石翁。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沈周工書善畫,在景泰年間已然聲名卓著,引領了當時的文人畫風潮,當時的名士如唐寅、文征明之流,皆出其門下。沈周是明代吳門畫派的創(chuàng)始人,與唐寅、文征明、仇英合稱為“吳門四家”。
《桐蔭玩鶴圖》畫幅分為遠景、中景、近景三部分。遠景處遠山疊翠;中景青巖盤踞,湖水空明;近處一位老人站在綠桐之下,向渡石橋而來的白鶴拱手行禮,敬其仙風道骨,其實是托物言志的含義。整幅畫面清麗空靈,以青綠著色,用筆多勾寫,筆法細碎而不失骨力。
畫幅上鈐有“煙雨樓”一印。煙雨樓原為浙江嘉興南湖一景,乾隆皇帝在熱河行宮避暑山莊中仿建一樓。這幅畫就收藏在避暑山莊的煙雨樓中。煙雨樓建成的第二年夏天,乾隆皇帝來此避暑,見到此畫給人以清涼之感,又感慨于畫中逍遙出世的態(tài)度,對此畫喜愛有嘉,多次題詩、鈐印。
1914年,紫禁城前朝部分成立了古物陳列所,收入了承徳避暑山莊和沈陽故宮的文物,建寶蘊樓貯藏。畫上的“寶蘊樓書畫錄”一印就是當時所鈐蓋的。
明 徐渭 梅花蕉葉圖軸
紙本,墨筆,縱133.7厘米,橫30.4厘米
《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貯御書房,八璽全。
《梅花蕉葉圖》作于明代,作者徐渭,字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等,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在中國繪畫史上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奇人,在詩文、書畫、戲劇創(chuàng)作方面都造詣精深。其書法取蘇軾、米芾筆意而自成一格,字體奔放,一如其人。在水墨大寫意花卉方面繼承梁楷、林良、沈周諸家寫意花鳥畫的風格,運筆放縱豪爽,施墨淋漓大膽,不求形似求生韻。他對清代“揚州八怪”及近現(xiàn)代寫意花鳥畫的發(fā)展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梅花蕉葉圖》是徐渭典型的大寫意風格作品,他將草書筆法融入繪畫之中,盡顯畫家自信、孤傲的個性。畫面采用半邊式構圖,將梅花、芭蕉集中在畫面的左側,僅以一塊小湖石點綴在畫的底部,生動的描繪出暮色沉厚的雪景中芭蕉伴梅花的景色和均衡的美感。
令人遺憾的是,此畫在流傳過程中霉破、蟲蝕現(xiàn)象嚴重,另外畫心左側曾被裁切,使得作品畫意的完整性受到一定的損傷。
明 宋旭 五岳圖卷
絹本,設色,縱24.9厘米 橫75.9厘米
《石渠寶笈續(xù)編》著錄,貯乾清宮,八璽全。
《五岳圖》繪于明代,作者宋旭,字初陽,號石門山人,浙江湖洲人,后遷居上海松江。宋旭一生喜愛云游,后出家為僧,法名祖玄。宋旭的畫遠師古人,近取成法,自成一格,對明末松江地區(qū)的畫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世人稱其為“蘇松派”的開山之祖。
《五岳圖》顧名思義取材于“五岳”,即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和南岳衡山。“五岳”的說法起源于中國古人的山川崇拜以及君王的祭祀活動?!段逶缊D》是五幅獨立的畫面,分別描繪出了“日觀晴曦”、“太華清秋”、“融峰雨色”、“恒塞積雪”、“二室爭奇”等自然美景。宋氏的筆法瀟灑秀逸,在構圖上運用了傳統(tǒng)的平遠法,景物近大遠小,近實遠虛,濃淡相間、虛實對比的手法使畫面層次分明。
明 李士達 歲朝村慶圖
絹本,設色,縱24.9厘米 橫75.9厘米
《石渠寶笈三編》著錄,貯延春閣,五璽全。
《歲朝村慶圖》的作者是明代畫家李士達。李士達生活在吳門地區(qū),是萬歷二年進士,他擅長畫山水、人物。除一般的文人畫 繪畫題材外,李士達也常創(chuàng)作一些帶有民俗風味的作品。
“歲朝”是古時對新年的一種稱呼,指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有關歲朝的民俗活動非常豐富,李士達的這幅《歲朝村慶圖》就真實的反映了晚明時期民間慶祝新年的種種活動。圖中畫一處山村,人們有的外出拜年訪友,有的燃放爆竹,有的聚在室內(nèi)賞畫,熱鬧非凡??梢钥吹接械氖覂?nèi)掛著鐘馗畫像,這個習俗在晚明時期還是年節(jié)風俗的一種,清代以后就演變成了端午節(jié)的活動。李士達筆下的人物線條流暢,輪廓渾圓,造型極富特色;所畫樹木略帶變形,帶有一定的裝飾意味。
明 董其昌書正陽門關侯廟碑卷
紙本,楷書,縱33.3厘米,橫412.7厘米
《石渠寶笈初編》著錄,貯御書房,鈐五璽。
《正陽門關侯廟碑》的作者是明代著名書畫家、鑒藏家董其昌。他在書畫創(chuàng)作上講求追摹古人,但不拘泥于古人。在筆墨的運用上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書法講求“拙中帶秀”,體現(xiàn)出文人創(chuàng)作平淡天真的個性。其書畫名重當世,并成為清代藝壇的主流,康熙皇帝就非常喜歡董其昌的書法風格。
此卷碑文為明萬歷十九年冬日著名學者焦竑撰寫。董其昌于第二年春天寫就此卷,當時他38歲。字體端穩(wěn)工整,線條簡潔,此時正值董其昌深研歷代名家書法時期,用筆方勁穩(wěn)練,頗得顏真卿、米芾的書法風韻。
卷后有自識“觀舊書有感題”一段,是董其昌68歲,即在這卷碑文書寫了30年后所寫的,書體屬晚年完美成熟之作,行筆流暢,表現(xiàn)出一種不經(jīng)意而為的狀態(tài),蘊含了筆法的靈動變化和深厚功力,與30年前年輕時所寫的舊作有較大差別,30年后人書俱老,于是發(fā)出了“昔不如人,今不如我。三紀之中,自為今古”的感慨。
清 張照 臨王獻之帖卷
紙本,行書,縱16.2厘米,橫273.5厘米
《石渠寶笈三編》著錄,貯靜怡軒,五璽全。
《臨王獻之帖卷》,作者張照,華亭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官至刑部尚書。張照天資聰敏,學識淵博,參與編纂《石渠寶笈》、《大清會典》及《一統(tǒng)志》。擅長書法,尤以行書負盛名,為乾隆皇帝的主要代筆之一。
此書是張照為方覲所臨寫的王獻之的法帖,包括:地黃湯帖、鴨頭丸帖、阿姨帖、豹奴帖、鄱陽帖、散情帖、府君帖、服油帖、阿姑帖、舍內(nèi)帖、李參軍帖等。張照書法用筆敦厚淳樸,轉(zhuǎn)折多變,氣勢貫通。本帖的引首“墨花硯雨”四字為乾隆朝吏部尚書、議政大臣、總管內(nèi)務府大臣高斌所書 。高斌之女事乾隆皇帝,死后追謚慧賢皇貴妃。
本文系鳳凰文化稿件。
“鳳凰網(wǎng)(ID:ifeng-news)”是鳳凰網(wǎng)新聞頻道唯一官方微信公眾號。除了提供關于重磅事件、政經(jīng)熱點的“大新聞”,也推出有趣味、有營養(yǎng)的新聞解讀。歡迎關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