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文字版
相比豆沙、五仁、蛋黃這些傳統(tǒng)口味,水果月餅的歷史也就幾十年。
它的配料表前三名里,一般有種叫做“冬瓜蓉”的東西。至于真水果,只能靠運氣了。
根據(jù)2015年的《月餅國家標準》,餡料中果肉占到四分之一以上的,叫“水果月餅”,沒到的可以叫“水果味月餅”。所以,水果味月餅沒水果,不算欺騙消費者。
可是,為什么好好的水果餡,非要讓冬瓜瞎攙和? 冬瓜出餡率比水果高,價格又便宜,做月餅成本低。冬瓜纖維細膩,餡料口感可能比真水果還討喜。
這種操作的鼻祖是臺灣名點
鳳梨酥。
早期的鳳梨酥里只有鳳梨和糖,但是當時的臺灣土鳳梨味道過酸,纖維感又太重,做成糕點以后,許多人接受不了。于是冬瓜的上位之路就開始了。
不過,臺灣師傅們也沒有拋棄鳳梨本尊。
大約十年前,臺北業(yè)界制定了行業(yè)標準,規(guī)定產(chǎn)品想叫鳳梨酥,真果肉必須占到餡料20%以上。
和臺灣標準比較一下,大陸的其實
更嚴格。
但到了現(xiàn)在,臺灣鳳梨酥有兩種:含20%果肉的和百分百果肉的;大陸水果月餅也分兩種:含25%果肉的以及沒有果肉的。
冬瓜做餡兒,本來無可厚非。不過要想在滿眼的“草莓味”“芒果味”中間,想找到一塊貨真價實的水果月餅,實在是有點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