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幫人,他們需求并癡迷手電筒,舍得花費時間和金錢去定制各種有趣的手電筒,這群人由背包客、攝友、弓友、寶馬會成員等組成,簡稱筒友。成都男人黃哥經(jīng)歷了人生中的諸多不順后,在這小小的手電筒里找到了有意義的生活……
不一樣的手電筒
30歲的黃哥曾是一個內(nèi)向寡言的男人,不善交際,作為廠里最好的電子師傅,在企業(yè)改組當中,也難逃下崗厄運。當時,黃哥的女兒剛剛出生,壓力像磨盤一樣頂在他頭上。
不久,黃哥在電子市場找到一份工作,月薪6000元,但沒有休息日,一年360天都處于緊張的工作狀態(tài):修家電、安裝安監(jiān)系統(tǒng)……一年過后,黃哥覺得自己的脾氣越來越暴躁,還有輕度抑郁癥傾向,他想再這樣下去,身體一定要出問題的。黃哥索性辭職。
猶如一只剛從籠子里放飛的鳥兒,黃哥時常到城隍廟電子市場內(nèi)走走看看,自由自在。一家專賣LED(中文名叫發(fā)光二極管)的小店,將他的腳步吸引了進去。
這種比綠豆還小的東西,賣2元錢一個(現(xiàn)在0.15元一個)。這種固態(tài)的半導體器件,可以直接把電轉化為光,它可以用較少的電量散發(fā)出更強的光源,因此它比傳統(tǒng)燈泡更省電。
突然,黃哥想起小時把玩過的手電筒,都是用小小的白熾燈泡,裝兩節(jié)干電池,裝備十分簡陋, “為什么不用LED代替白熾燈,做支更有亮度更耐用的手電筒!”
黃哥買了幾個LED,隨后又花了4元錢,在荷花池買了一支黃色的塑料殼手電筒。自制手電筒前,黃哥前往成都著名的幾家戶外專賣店里調查,發(fā)現(xiàn)很少有LED手電出售,即便有價位也都在千元以上。
制作過程中,黃哥發(fā)現(xiàn)普通的小電池電壓不夠,無法點亮LED,必須要做一個控制板才行。第一次改造,黃哥廢掉了13只燈泡,兩個筒身。那段時間,他不斷地學習,尋找方法,好像在完成一篇科研論文。
一周過后,黃哥的第一支手電筒終于成功出爐,還為它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光明一號。這也是小時他給玩過的那支普通小手電筒取的名字。
隨后,黃哥又一口氣做出了“光明二號”和“光明三號”。他將家里不足4平方米的陽臺作為工作間,擺著一張看不出顏色的舊桌子和柜子,上面擺著焊錫膏、臺燈、各種工具和材料。有朋友來他家見此情形后,笑他是個老頑童。
沒多久,黃哥的自制手電筒就派上了大用場。妻子單位組織去海螺溝旅游,黃哥作為家屬一并前往,回程,剛過二郎山,旅游車發(fā)生故障,直到晚上10點,還沒有修好,四周一片漆黑,妻子的同事們?yōu)榱蓑尦裏o聊,便在黑暗中跳起舞。就在這時,黃哥突然想起隨身帶的兩只手電筒——兩束溫暖的光亮在黑暗中綻開,頓時歡呼聲一片。
只有身處黑暗,才能理解對光明的渴望。在強光手電筒的幫助下,師傅終于將車子修好。大家紛紛議論黃哥的手電筒,鄰座一位平常喜歡旅游的朋友,借去“光明一號”,翻來覆去打量,它的外表呈純黑色,略顯粗糙,顯得很男人。他對“光明一號”愛不釋手,羨慕地問,“老黃,你在哪買的?我也去買一支!”
黃哥說是自制時,這位朋友更是敬佩,隨即出500元購買這支電筒。
遇到平生第一個手電筒“知己”,黃哥打心眼里高興,他慷慨地將“光明一號”贈送給這位朋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