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您覺得完整的自己是什么樣子的?
錢理群:既然要求“全面”,就不僅要總結我的“入世”——已為我的讀者所熟知的這一面,也要袒露我的相對“出世”——自我生命和另一個世界——大自然相融合的,讀者所陌生的“另一面”。這就全面呈現了我的生命和精神世界的兩種形態(tài):既冷峻,頑強,焦慮;又淡泊,寧靜,柔軟,天真,充滿陽光。兩者相互交集,既矛盾,又互補,在來回擺動中獲得平衡,構成一個完整的“錢理群”。
記者:書中,先生更強調自己是“五四之子”,意涵更為闊達,原因是什么?
錢理群:我強調自己是“五四之子”,其中一個目的,是要回答我的“大自然情結”的思想來源。
我的覺醒與反思,要到上世紀90年代、新世紀反思工業(yè)化、現代化的時候。其重要轉折點發(fā)生在2002年,在我退休前的最后一課上,學生問我:老師離開北大后,準備去哪里?我的回答是“三回歸”:回歸家庭、書齋,即回歸內心;回歸中小學,即回歸兒童、青少年世界;回歸貴州,即回歸大地:鄉(xiāng)土與大自然。
從2003年起,我?guī)е罢J識腳下的土地”的問題,開始了我的地方(貴州)文化研究。在這一過程中,我接觸到了鄉(xiāng)土社會和少數民族地區(qū)的動植物崇拜、山石崇拜,我就在自己的晚年,從民間鄉(xiāng)土社會獲得了重新認識、反思我和自然關系的思想資源,這自然是意義重大的。我的反思,并不局限于我和自然的關系。
記者:您怎么來處理內心的矛盾?
錢理群:我是從兩個方面來尋求突破的。一是“尋友”,就是我在多個場合說到的,“一旦遇到將自己未能發(fā)展的‘另一面’充分發(fā)展、發(fā)揮的另外一個人,就必然要把他看作是‘另一個自己’,而且是渴望而不可得的‘自己’,就若獲知音,傾慕不已,傾心相待。”另一個舉措,就是在實際生活里,尋找、開拓另一種生命存在方式,多少釋放一點自己人性中被壓抑的,未能發(fā)揮的方面。
于是,在退休以后,我選擇了走進大自然:不僅通過旅游,更在日常生活的閑蕩、漫游里,去發(fā)現大自然。而你的身心也就徹底放松,人性中更本然、更具神性的方面,也得以從容呈現,用攝影記錄下來,就構成了生命的“另一面”。
記者:您現在的生活是怎樣的?
錢理群:梁漱溟先生曾經說過,人活在世界上,就是要處理三大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己內心的關系。我是在進養(yǎng)老院前讀到這句話的,我感到極為震撼,立刻想到自己(或許還有我的同代人)的一生。
我決定要進養(yǎng)老院的動因之一,就是不甘心一輩子這樣窩囊地活著,希望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活得“人性化”一點,關鍵在重新處理好這三大關系。為此,我為自己的養(yǎng)老院生活設計了兩項主要內容:關在書齋埋頭寫作,在院子里游走。埋頭寫作,就是沉潛在歷史和內心的深處,將自己的內心世界升華到一個更加開闊、自由、豐富的境界;在院子里游走,就是欣賞自然之美,追求“每天都有新的發(fā)現”。
我也要求通過每一次寫作,自己的內心世界都有新的開拓。這樣,我在精神上幾乎每天都處于“新生”狀態(tài),和身體的老化形成奇妙的平衡。我唯一淡化的,是與人的關系。我?guī)缀蹙芙^了所有的社交活動,與養(yǎng)老院的居民也只是相敬如賓,很少來往。
我通過讀書交友,和信得過的老朋友聊天,維持一種相對單純、和諧的人際關系。至少我入院的這四年,基本做到了這三大關系的和諧,算是對我的不健全的人生的一個彌補吧。
這樣的最后人生,是不是人們喜歡說的“儒道合一”,我不知道,至少我主觀上沒有這樣的自覺。至于我在這本《另一面》之外,還有什么待展現的“另一面”,大概是有的吧。我2002年退休時談到的“回歸大地”,其實是有兩個含義的:“回歸自然”之外,還有“回歸鄉(xiāng)土”,這就是我的貴州地方文化研究。經過此后十多年的努力,現在已經有了一個總結性的成果:由我主編的200萬言的《安順城記》,準備在年初出版。到時候諸位可以再看看這“另一面”是個什么樣子。
張嘉(資摘)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