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表姐找我聊天,聊起兒子小石頭,表姐恨鐵不成鋼地說:“鄰居家比他小一歲的女孩璐璐,聽話乖巧,學習優(yōu)秀。再看小石頭,光知道玩,一說學習就哭喪著臉。你說,怎么優(yōu)秀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
我笑道:“你也陷入了別人家孩子的陷阱。小石頭有他自己的優(yōu)點,只是你沒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是家庭教育中的最大謊言。”
表姐一聽“家庭教育的謊言”來勁了,追著問我,還有沒有其他的?要怎么面對解決?
其實家庭教育中有4大謊言,“別人家的孩子”只是其中之一,讓我們一起來詳細介紹。
一、謊言1:別人家的孩子都優(yōu)秀
估計在大部分家長心里,都有這樣的迷思: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都那么優(yōu)秀?
比如:別人家的xx都會說英語了。
別人家的xx都會加減法了。
別人家的xx學習好,鋼琴也彈得好。
我們習慣拿自家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別人家的孩子哪都好,而自家孩子渾身缺點。
其實大家有沒有想過:你看到的或許不是真的,優(yōu)秀孩子背后的苦惱你沒看到,優(yōu)秀孩子背后父母付出的努力你沒看到。
因而“別人家的孩子真優(yōu)秀”的真相是:你沒有看到事情的全部。
就像表姐說的優(yōu)秀鄰家女孩璐璐,她從小就開始啟蒙,上學后媽媽甚至辭職專門照顧她生活學習,她周末兩天要上8個補習班,暑寒假有機會就會送到國外游學。
別人家孩子優(yōu)秀是因為別人家父母下了足夠多的功夫,所以我們不要只看到別人家孩子優(yōu)秀,要先反思你是不是別人家父母。
《中國詩詞大會》第二季總決賽冠軍武亦姝,今年以613分的高分考入清華大學,再次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
人們感慨她優(yōu)秀的同時,卻忽視了背后的父母:他們會放下手機陪她一起學習,每天4:30之后不再用手機,而是沉下心來專心讀書、學習。
一個優(yōu)秀孩子的背后必然站著優(yōu)秀的父母,所以不要責怪孩子“沒有別人家孩子優(yōu)秀”,先反思自己是否是優(yōu)秀的榜樣。
二、謊言2:都是孩子的問題
女兒兩歲后,會無理取鬧,會無故發(fā)脾氣,陷入困境的我開始閱讀各種育兒信息,比如《孩子總是對著干,怎么辦?》、《孩子亂發(fā)脾氣,怎么治?》……
這些“治標不治本”的育兒招數(shù)開始有效,但試過幾次后就再也不起作用,于是我尋找新的育兒方法,如此循環(huán)往復。
后來我讀了一系列關于原生家庭的書后,開始意識到:或許我們都弄錯了。孩子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問題,其實是父母內心問題的投射。我們似乎陷入了“父母有病,孩子吃藥”的誤區(qū)。
比如:一個媽媽每次看到孩子大哭大鬧沖她吼叫時,就會情緒崩潰。表面看起來是孩子無理取鬧,父母無法應對,但更進一步反思,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個媽媽童年經(jīng)常被自己的媽媽吼叫,因而成年的她再次面對吼叫時,童年的痛苦記憶就會涌上心頭。
所以看似媽媽在為孩子的大哭大鬧生氣,其實她是在為童年可憐的自己生氣。
很多父母在有孩子后,原生家庭的傷害并沒有得到治愈,所以總會把那些傷害投射到孩子身上。
也正是因此,我們覺得孩子有問題,拼命解決孩子問題,其實不過是變相掩飾了內心的焦慮。
我們真正要做的是反思自己,把自己的問題歸到自己身上,孩子的問題歸到孩子身上。
三、謊言3:我不是完美父母
好友劉宇和我們聊天時常說,我不是完美父母,我給不了孩子好的條件,不能讓他像班上同學一樣,想去哪去哪,想買啥買啥,我對不起孩子。
其實他的想法很多家長都有,我們總覺得給孩子的太少,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
但事實上這是正常的,每一個父母都曾懷疑自己為孩子做的不夠,于是焦慮不安。就算是海淀家長、順義家長也覺得自己為孩子做的不夠,還需繼續(xù)努力。
所以為人父母這件事,沒有上限,永遠有父母想做更多。
不過,其實孩子想要的沒那么多,相對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他們更想要父母的愛與關注。
而這一點是每個父母都能做到的,但恰恰這最簡單的要求,很多父母不能滿足。
我們太注重給孩子好的物質條件,讓他們上各種補習班,報各種興趣班,但或許孩子只是想跟父母一起聊聊天。
因而父母不要糾結“完美父母”,盡自己最大能力愛孩子,這樣才能更好欣賞孩子。
四、謊言4:我要和孩子做朋友
我們這一代父母接受了大量的育兒觀念后,開始不再像上一代父母那樣“棍棒教育”,而是嘗試著和孩子做朋友。
但其實“嘗試和孩子做朋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父母必須擺正位置,做好父母,才會讓孩子有安全感。
孩子想交朋友,可以去找同齡人,而父母需要給孩子的是足夠的愛與安全感。
如果“父母”“朋友”位置混亂,孩子會無所適從,會覺得沒有依靠。
一旦父母不夠強勢,或者總對孩子服軟,孩子就會對父母各種找茬,企圖激怒父母。
曾跟一個15歲的女孩聊天,她說起她的媽媽,就一臉恨鐵不成鋼,言語里都是對她媽媽的怪罪,但據(jù)我所知,她媽媽對她和女兒的關系很是自豪,因為她們像好姐妹,無所不談。
而事實上女孩覺得媽媽很幼稚,一點不像媽媽。所以在家中,女孩總會試圖找點事激怒媽媽,就是想看媽媽懲罰自己,看媽媽像媽媽的樣子。
因而“我要和孩子做朋友”這種想法是錯的,不要懼怕?lián)敻改傅慕巧?,這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
大部分的父母,對孩子的種種行為都是出于愛,只是有時候方式不對,反而弄巧成拙。
所以為人父母要多學習,認真傾聽孩子,才能避免家庭教育中的種種誤區(q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