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一檔大型逼婚綜藝節(jié)目里,焦俊艷約papi醬吃飯。
在節(jié)目播出后,papi醬在飯局中的一句話瞬間上了熱一:
如果讓你給你人生中重要的人排序,你會怎么排?
那時papi醬給出的答案是:
自己>伴侶>孩子>父母
一經(jīng)發(fā)出后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年輕人群中,多數(shù)人贊成她的說法:能陪伴你一生的人只有你自己,所以應該把自己放在第一位。
可是她的排序在長輩圈子里掀起了軒然大波,以錄制現(xiàn)場4位爸爸為首,到在電視機前的父母一致認定:
你們這代人真的太自私了??!
在他們心中,該有的排序應該是:
孩子>父母>伴侶>自己
孩子永遠都是第一,你們現(xiàn)在把自己放第一位,還是因為你們太年輕了,等你們有了孩子就懂了??!
說實話,我是站papi醬這一邊的,但是毋庸置疑,爸爸們口中情況才是普遍現(xiàn)象。
從大數(shù)據(jù)上來看,尤其是在中國,在父母和孩子的關系上你會發(fā)現(xiàn):
中國父母因為“愛”,總在無限制的付出,執(zhí)著的在“自討苦吃”,也因此陷入無比的焦慮中自我折磨。
首先,我先去網(wǎng)上查了查“焦慮”的癥狀:
過分擔心、緊張害怕、坐立不安,坐臥不寧,煩躁,很難靜下心來、頭暈、胸悶、心慌、呼吸急促.......
一眼看下來,這不就是很多有了孩子父母的狀態(tài)嗎?
前幾天在網(wǎng)上看到一篇帖子:
孩子出生后,妻子睡不著覺,總是突然驚醒,看著沉睡的孩子陷入恍惚,然后多次伸手到孩子鼻下探氣息,因為她總擔心沉睡的孩子是“死”了。
之后她就要求實行“輪班制”,總要有一個人醒著,盯著孩子看。
而最讓我覺得驚訝的是很多過來人回復,自己都曾做過此類的事。
從孩子一出生的那一刻,每天吃多少毫升的牛奶精確到克,體溫早中晚三次,甚至連尿尿和便便的顏色和量都精準計量......
好像陷入了焦慮之中,只要有關孩子,就小心翼翼擔心害怕。
而這種過度焦慮擔心,持續(xù)時間非常的長,集中爆發(fā)在孩子生病受傷之時。
有個孩子一不小心摔倒磕破了膝蓋。其實小孩子磕碰真的是很正常,但在她家卻掀起了軒然大波,爸爸下班后看著孩子的傷口沖著孩子媽媽怒吼,奶奶也趕來斥責“你怎么連個孩子都帶不好”,而媽媽崩潰的抱著孩子哭,陷入自責無法自拔......
去年,一三年級的女孩因為遲到被老師罰站幾分鐘,結果女孩撥通了身為派出所副所長父親的電話。
沒過多久,她父親開著警車進了學校,當著學生們的面,將老師抓走了。關進了暗黑的審訊室,7個小時,全程被監(jiān)視,沒有水沒有食物。
這是特例,但其實類似情況很常見。
許多老師訴苦:現(xiàn)在誰又還敢體罰?不敢打不敢罵,甚至連批評一句都不行。家長指責老師不負責,可他們敢負責嗎?現(xiàn)在孩子不敢管,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而還有更可怕的:
去年,排隊時男孩因胳膊不小心碰到女孩,而女孩手里拿著本子,不小心碰到了眼睛。
男孩家長主動打電話道歉、建議去醫(yī)院檢查,而女孩父親說沒事,讓孩子當著全班面給女孩道歉就好。
道歉了,也當著全班面批評了,可幾天后,女孩爸爸沖進學校把男孩捅死了。后背十幾刀,喉嚨被割開......他不是精神病,完全清醒的狀態(tài)做了這些事,因為對女兒的“愛”。
其實你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父母比曾經(jīng)的父母更焦慮了。
他們恨不得把孩子永遠的放在溫箱里,生怕孩子有任何的閃失。別說是打了,說都不能說。自己舍不得懲罰,也不能讓別人懲罰。
毋庸置疑,這是因為愛??梢舱驗檫@份異?!皾饬摇钡膼?,讓父母變得焦慮、偏激、不理智。
而反過來想想,這種360度全方位無死角的保護,真的必要嗎?而家長們的焦慮,真的是對孩子真的好嗎?
其實除了孩子的“安全”外,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和“成績”更是焦慮。
前有集合三家一生積蓄只為買學區(qū)房,后有月薪三萬供不起孩子一個暑假,更有同時為孩子報了7個培訓班,每天不重樣......
家長們一邊抱怨孩子是個碎鈔機,一邊又沒日沒夜的賺錢,把孩子扔進各式各樣的培訓班輔導班。
賺錢難,更難的是輔導作業(yè)。
去年年底,一位33歲的媽媽因為陪自家孩子做作業(yè),被氣到腦梗住院。
今年,又出現(xiàn)了爸爸“漸崩式”輔導作業(yè),一向“理智”著稱的爸爸,被氣得拿著掃帚,卻又舍不得下手。
漸崩式輔導作業(yè)背后其實是漸崩式的父母。
從剛出生時的奶粉尿不濕,到學費生活費,巨大物質(zhì)壓力壓得父母喘不過氣,卻還要拼命賺錢供著,因為不能讓孩子輸給別人。
而在這背后卻還要忍受著精神的雙重折磨,不能直接放棄隨他野蠻生長,因為逃不掉未來的同場競技。
而在這背后,很多父母其實都是再把自己未完成的夢想和遺憾壓在了孩子身上。
他們認為自己是在扛起孩子的未來,但其實孩子并不領情,太多的孩子因為巨大壓力,消極對待。成績依舊沒多優(yōu)秀,興趣班的成果幾乎為0,砸進去的錢多是無效。
最后只有家長陷入無邊的焦慮,自我感動在自己的付出里,順便感慨孩子沒良心。
如果你覺得孩子給父母帶來的焦慮到18歲為止,那你就錯了。
中國99%的父母,這種焦慮是持續(xù)一生的。
好不容易供完了孩子讀書,操心的中國父母,年近退休,還得繼續(xù)加班熬夜,給孩子存首付款,幫著孩子買房。
房子買完了,也快退休了,人生任務基本圓滿了,這下可以安享晚年了?
不,你又錯了。
焦慮完孩子的成績,父母們又開始焦慮起孩子的婚姻。好不容易把孩子盼的結婚了,又開始催生孩子。
到這也算是圓滿的“完成任務”了吧?
不,你再次錯了。
你催他們在經(jīng)濟和時間都不允許的情況下生孩子,那為了讓他們能出去工作賺錢養(yǎng)家還房貸,父母又得再次做出犧牲。
這就形成了兩種現(xiàn)象:
年輕人在外打拼,老人在家?guī)Ш⒆印?/strong>
年輕人將老人接過來幫忙帶孩子,到老來做了“老漂族”
前者難過,后者更難過。
離開了自己生活一輩子的環(huán)境、圈子、朋友,為了子女獨居在外,以為是團聚,實則卻是孤單的四目相對。
可為了孩子,他們即使很寂寞,也不會說。
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孩子......
他們愿意去熬著孤獨,努力的去適應,把自己的委屈孤獨都咽進了肚子里。
而到了最后,自己不能再給孩子帶來任何幫助和價值時,他們有的甚至為了不給孩子添麻煩主動選擇死亡......
這可能就是中國式的父母一個很典型的特征:
一輩子為了孩子而活。
寫到最后,只有一個感覺:中國父母,真的太偉大,太無私了。
可是,我依舊贊成papi醬的觀點:
如果說撫養(yǎng)一個孩子長大成人,這是父母應盡的義務,那往后的種種,中國的父母其實是不是更像是在“自討苦吃”?
我見過固執(zhí)摻和進孩子婚姻生活的父母,自以為為了孩子好,卻將孩子婚姻搞得一團糟,最后不僅沒好結局,還和孩子漸行漸遠、反目成仇。
我見過生了兩個孩子的父母,一輩子沒分開過,到了老來,分散在兩個城市,為兩個孩子帶娃,還要因為育兒問題,和孩子媳婦爭吵不休。
我還見過:
不幫孩子買房的父母要遭辱罵
不幫孩子付彩禮的父母要被辱罵
不幫孩子帶孩子的父母要被辱罵
......
大環(huán)境下,大多的父母都在無止境的為孩子付出,這讓那些放手的家長成了異類成了錯誤。
父母幫孩子養(yǎng)大成人,而孩子卻把父母當成是菜籽一樣壓榨,默認父母一輩子都得圍著他們而活。
中國式父母的悲哀就是:一輩子為了孩子,卻得不到感恩。
他們以為孩子會感恩,可等待他們的是索取,自認為理所應當?shù)乃魅。瑹o止境的索取。
其實,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不代表對接下來的人都漠不關心,而是在合適的時候,適當?shù)摹胺胚^孩子”更“放過自己”。
比如在TA成年的那一刻,告訴TA,你是一個大人,你的未來要靠你自己打拼。未來你頂多能輔助,卻不能繼續(xù)為他們撐起所有。
比如不要對TA的感情生活指手畫腳,一味的根據(jù)自己的思維,偏執(zhí)的指責,激烈的爭吵,而是站在TA身邊,尊重他們的選擇。
比如在老了以后,不要滿心都是孩子孫子,坐在家里,一日日的盼望他們歸來,而是走出家門,做點自己喜歡的想做的事,開開心心的享受生活,把自己的身體和心理照顧好。
很多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
越是父母摻和的事情越多,時間越長,兩代人之間的矛盾、隔閡越大。相反,各自過好自己的生活,總是和和睦睦,珍惜相伴的時間,沒時間去爭吵。
澳大利亞護士布羅妮·瓦爾,一直從事舒緩療法護理工作,照顧生命僅余12周的病人。她總結出的《人在彌留之際的五大憾事》。其中有兩條是:
一生按照別人的期望在生活,沒有勇氣活出真正的自己。
虧待了自己,根本活得不快樂。
所以,其實很多事情真的沒必要。
臨終時回首,發(fā)現(xiàn)一生都在辛苦忙碌,從沒為自己而活,這或許才是最大的遺憾。
人生不過幾十年,能夠平安幸福到老的人,才是贏家。
何必呢?
何必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