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真寒外假熱證 (含3病)
【泄瀉】
病手足逆冷,泄瀉完谷不化,脈象似有若無,面赤,身反不惡寒,腹痛干嘔,或咽痛,通脈四逆湯主之。
注釋:陰盛于內,格陽于外,本病重于四逆湯證。面赤是虛陽外越之故。所幸者,尚存一線殘陽,不然則純陰無陽,必死無疑矣。治法宜散陰通陽,以通脈四逆湯主治。
通脈四逆湯方(《傷寒論》)
炙甘草12克 附子1枚 干姜18克 水煎溫服。
面赤加蔥9莖。
腹痛去蔥加芍藥12克。
嘔吐加生姜12克。
咽痛去芍加桔梗6克。
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12克。
方解:陰盛于內,格陽于外,此方最宜,倍用干姜以收陽氣渙散之余。蔥白引陽氣下行。脾絡不和故腹痛,加芍藥去蔥。加生姜平嘔逆。少陰循經上逆故咽痛,去芍藥之苦泄,加桔梗以開提。谷氣內虛,故脈不出,去桔梗加人參生脈。
【吐】
病人面赤身熱,煩躁不安,欲坐水中,但又非加重衣厚被不可。欲飲水,水入即吐。益元湯主之。
注釋:本證古稱戴陽,屬內真寒,外假熱之范疇。
益元湯方(《傷寒六書》)
艾葉 炮附子 干姜 麥冬 五味 知母 黃連人參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蔥白 水煎服。服時加童便一小匙冷服。
方解:本方有補益真元之功,故名益元湯。此證危在頃刻,故用附子、干姜溫中逐冷。艾葉通十二經絡,補陽救陽。人參、甘草補益陽氣,麥冬、五味配人參生脈。黃連清上逆之虛火,知母滋下焦之陰液,姜棗和營衛(wèi),蔥白通陽氣,童便引無根之火歸原,此方治療戴陽頗佳。
吐,是消化道或呼吸道中之物不自主從嘴中涌出。治法當結合嘔吐證辨治。此處是內真寒,外假熱之證。
【下利】
病下利不止,厥逆無脈,干嘔而煩,白通加豬膽汁主之。服湯脈暴出者死,微續(xù)者生。
注釋:此證較白通湯證更危險一層。白通湯證下利,此則下利不止。白通證脈微,此證則無脈,故兩者治法各異。另有診脈服藥斷定預后,價值頗高。脈暴出是陰液枯竭,孤陽外越,殘燈復明,預后多危。脈微續(xù),是被抑之陽來復有漸,故預后多佳。
白通加豬膽汁湯方(《傷寒論》)
蔥白4莖 干姜12克 附子1枚 人尿5合 豬膽汁1合 水煎成湯,服時加豬膽汁。人尿和勻溫服,若無豬膽亦可用。
方解:干姜、附子大熱,助陽祛寒。蔥白通陽氣。人尿、膽汁寒涼而為引導,使熱藥入里發(fā)揮作用。此內寒用寒涼藥為引導,取同氣相求之義,誠為高見,古人之法不我欺也。學者當深思而熟玩焉。
內真熱外假寒證(含2病)
【厥】
病惡寒,不欲蓋衣被,手足冰冷,但胸腹灼熱。下利純水,但夾燥糞,矢氣極臭,煩躁,咽干,口臭,舌苔白干,小便黃,脈沉弦滑有力,白虎湯主之。
注釋:陽明經證,未經治療,或治不對證,熱邪升級,導致熱生厥深。雖四肢冰冷如水,而其他熱病證候未掩,臨診之工,切勿誤認。
白虎湯方(《傷寒論》)
石膏30克 知母9克 甘草5克 粳米15克 水煎服。
方解:石膏清胃火,知母瀉火滋燥,甘草粳米調和中宮,得此清化之功,則陽明諸證消除。
中醫(yī)所謂厥,就是四肢冰冷之證。仲圣有寒厥、熱厥、蛔厥之分。臨床常用的有陰陽失調、氣血逆亂、痰涎阻滯、食積停滯、暴痛等因。所載有陽明府實、陽明經證、熱結腸胃、痰濕阻滯、大積大聚、氣隨血脫、陰竭陽亡等證,尤以陰竭陽亡最重,可比油盡燈滅,誠危急存亡之時。
【厥】
腹熱而滿,四肢厥逆,下利純水,但夾燥糞,噯氣矢氣均臭,大承氣湯、小承氣湯選用之。
注釋:此為陽明府實之證,須急下之以存陰。
大承氣湯方(《傷寒論》)
大黃10克 厚樸10克 枳實20克 芒硝 9克 水煎,另沖芒硝服。
方解:大黃通實,下邪,清熱,厚樸去痞,俾上焦之逆氣可下,枳實瀉滿,芒硝咸潤軟堅。蓋六腑以通為用,明眼人真信大黃救人而無功乎。
小承氣湯方(《傷寒論》)
大黃20克 厚樸10克 枳實3枚 水煎服。中病即止服。
方解:承氣有大小之分者,蓋大承氣以氣藥為君,小承氣以氣藥為臣。大承氣性猛,小承氣性緩。承氣之命名是承乃制之義,次是病去而元氣不傷之義。小承氣之治病與大承氣同,唯無燥堅已耳。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