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這次考試,咱班均分多少?。俊?/span>
我最討厭學生來問這樣的問題。
你是一個學生,班級均分是老師進行教學分析用的,你操心太多啦!
如果要問,也應該這樣問:“老師,這次考試,班里的最高分是多少???”或者“滿分是多少???”
以達到班級平均分為目標的學習,是沒出息的學習。
你要從分數(shù)里,看到自己學習中的問題——知識沒有記牢?能力訓練不足?方法策略運用不當?思考問題不夠周密全面?表達不夠準確完善?
對于老師來講,平日的章、節(jié)小考,甚至期中、期末等階段考試,提高班級均分很容易。比如,老師提前給學生講一講考試要點、題型、解題方法。一切OK!
這點,所有老師,不管老的、少的,幾乎都可以做到。一個小單元的知識點、能力要求、策略方法都是有限的,老師當然可以把握得好。
可是,這由老師替你得來的分數(shù),畢竟不能代表你的真實水平,尤其不能代表你的學習能力,相反,虛假的高分甚至會掩蓋你學習能力不強的事實。
分數(shù),在學生那里,應該是觀察研究學習缺漏的窗口,而非跟同學或攀比或炫耀或?qū)€的工具。
分數(shù),在老師那里,主要是診斷教學問題的手段。如果說還有其他功能,也就只是教學管理中的一個比較低級、用于刺激外部學習動機的小工具而已。
說得難聽一點,分數(shù),只是掛在驢子頭前的那個蘿卜。
培訓機構(gòu),最擅長使用這種招式。
“**老師,學生該期中考試了,咱們出套模擬題讓他們練一練吧!”
學生那么一練、老師再那么一講,學生回到學校去考那僅僅包含一兩個單元內(nèi)容的期中考試,個個至少得70、80分。
于是,他們的“口碑”就來了!
“**機構(gòu)來了一位神奇老師,幾天的時間,就讓我孩子從不及格提高到80多!”
呵呵呵呵……
* * * * *
“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兒,學生的命根兒”。
這久傳的調(diào)侃話語,在有些人眼里卻儼然成了真理。
一個人,看不清自己的當下(什么處境和基礎?)和未來(我要成為怎樣的人?我為此要付出怎樣的努力?),學習之路,全靠跟同學比分、家長獎勵等外力驅(qū)動,是難以走長遠的。
* * * * *
本號前面的文章里描述過一個小孩跟他的父親在雪地里比賽,看誰走得直的漫畫。
(父親走出的腳步軌跡)
(兒子走出的腳步軌跡)
盯著遠處目標的人,跟只看腳下的人,走出的軌跡是不同的。
作為高中學生,你學習的目標,除了記住、理解、運用知識之外,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借助這些學習素材與學習過程,學會如何學習、訓練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 * * * *
作為一名高中化學教師,我一向不主張學生過早大量做題。
“高一就當高三抓”,如果說抓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尚能認可;若要玩命耗時間、耗精力、趕早做高考原題,那實在不敢茍同。
學生在半生不熟之間,把一道道精品題目廢掉——由于能力不到,所以不會。不會,就去看答案、聽老師講解。似是而非、馬馬虎虎地“會”了,能力沒有練出來,且再也不會認真對待該題。
著眼長遠,加強獨立學習、深入學習、廣泛學習,才是發(fā)展自己實力的光明大道。
待到高三后期,尤其是高考后,你會發(fā)現(xiàn),過去你所追求的所有分數(shù),不過是“過眼煙云”而已。
* * * * *
“你那么說我同意。但是,那高考錄取不還是看分嗎?”
高考的確是看分。但是那分,跟平日的分是否具有完全的一致性呢?
從統(tǒng)計的結(jié)果看,總體上似乎具有一致性,因為平日里努力、認真的學生,往往學習態(tài)度好,所以高考也就得分高一些。
但我們也要看到“例外”。有的同學,平日成績一路領(lǐng)先,高考卻“馬失前蹄”。為什么呢?其中有的就是因為能力訓練不足所致。
他只會做做過的題目。若是聽老師講解過的題目、講解過的策略技巧運用是沒有問題的,遇到高考題里那些要求現(xiàn)場學習、現(xiàn)場處理新信息的問題,就急得抓耳撓腮、心意慌亂、不知所措。
為什么有的同學小考不錯、大考就不行?
并非完全是心理問題,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來說,心理問題的本質(zhì)在實力!
當然,我們也不能做那種“只會能力型題目”的“聰明學生”!老師的講解是基礎,這部分內(nèi)容在考試中對應的分數(shù)往往更多。
* * * * *
分數(shù),一個異化了的教育結(jié)果,也是異化了的教育手段。
對待分數(shù),不要不認真,也不要太認真。
最后叮囑一句:
孩子,你不要拿我的這話去作為自己沒有考好的擋箭牌,以掩蓋自己既沒有過程、又沒有結(jié)果地混日子的事實喲!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