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增補萬病回春》卷二萬。炒香附、砂仁、炒蒼術(shù)、姜厚樸、陳皮、茯苓各八分,人參、木香各五分,白術(shù)一錢,白豆蔻仁七分,炙甘草(原書無量)。為粗末,加生姜、大棗水煎服。治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口不知味,痞悶不舒。若脾胃寒加干姜、官桂;肉食不化加山楂、草果;米粉面食不化加神曲、麥芽;生冷瓜果不化加檳榔、干姜;胸腹飽悶加枳殼、萊菔子、大腹皮;傷食胃脘痛加木香、枳實、益智仁;傷食泄瀉加干姜、烏梅、白術(shù);傷食惡心嘔吐加藿香、丁香、半夏、烏梅、干姜。
2《雜病源流犀燭·身形門》方。香附、砂仁、木香、枳實、豆蔻仁、厚樸、藿香各七分,白術(shù)、陳皮、茯苓、半夏各一錢,甘草三分,生姜三片,大棗二枚。水煎服。治飲食不消成痞。當(dāng)前多用以治療胃寒氣滯,不思飲食,嘔吐酸水,胃脘滿悶,四肢倦怠等癥。
===================================
香砂益胃湯
以氣生津,和胃消脹之法,自擬香砂益胃湯治療疣肝炎82例,總有效率95.1%,提示本方特別對胃陰虧虛型效果更佳。
=========================================
藥名(學(xué)名) 香砂養(yǎng)胃湯
商品名【廠商】 (港香蘭、勝昌、東陽)
成分:
白術(shù)8.0,茯苓8.0,砂仁8.0,蒼術(shù)8.0,厚樸8.0,
陳皮8.0,香附8.0,白豆蔻7.0,人參5.0,木香5.0,
炙甘草5.0,生姜(0.5),大棗(0.5)。
藥理作用:
和胃益氣,消痰進食。
主治:
脾胃不和,不思飲食,口不知味,痞悶不舒。
治療項目:
慢性胃腸炎,慢性腹膜炎,胃弛緩,胃擴張,
胃下垂,病后食欲不振,小兒發(fā)育不良。
用法用量:
日三服,溫開水送服。
注意事項:
忌生冷食物。
新聞來源:藥材網(wǎng)-中藥網(wǎng)(http://www.eyaocai.com) 詳文參考:http://www.eyaocai.com/zhongyaofangji/changyongfangji/1899.html
========================================================
消疣益胃湯治療疣狀胃炎86例療效觀察
近幾年來,筆者采用自擬消疣益胃湯加減治療疣狀胃炎86例,獲得較為滿意的療效,現(xiàn)將結(jié)果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所有病例均為本院住院或門診患者,按就診先后的單雙數(shù)排序,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86例,男49例,女37例;年齡22~58歲,平均53.6歲;病程0.5~5年者52例,>5~10年者20例,10年以上者14例,平均8.6年;其中單純疣狀胃炎23例,合并胃或十二指腸潰瘍21例,有膽汁反流者38例,萎縮性胃炎者11例。對照組82例,男45例,女37例;年齡24~62歲,平均52.8歲;病程O.5~5年48例,>5~10年21例,10年以上者13例,平均8.2年;其中單純疣狀胃炎25例,合并胃或十二指腸潰湯19例,有膽汁反流者35例,萎縮性胃炎者8例。2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xué)意義(P>O.05),具有可比性。
2.診斷標(biāo)準(zhǔn)
所有病例診斷符合1982年10月(重慶)全國胃炎診治座談會制定的“慢性胃炎分類及纖維胃鏡診斷標(biāo)準(zhǔn)及萎縮性胃炎的病理診斷標(biāo)準(zhǔn)”。臨床癥狀:胃脘部疼痛,脹滿,惡心嘔吐,噯氣,吐酸,或口干、口苦,納呆,腹部壓痛。胃鏡檢查:胃黏膜有單個或多個圓形、類圓形呈血疹樣或疣狀隆起性病變,直徑O.3~2.O cm不等,隆起中間似臍樣凹陷,凹陷表面有灰白色分泌物覆蓋,似淺糜爛或表面覆蓋有血痂。病理檢查排除惡性病變。
3.治療方法
治療組:予消疣益胃湯治療。藥物組成:炒僵蠶15g,石菖蒲10g,烏梅10g,蒲公英30g,穿山甲10g,炒黃芩10g,大貝母10g,煅牡蠣12g,生薏苡仁30g,白芍15g。加減:惡心嘔吐甚者加旋覆花10g、代赭石15g;疼痛明顯者加延胡索10g;吐酸多者加左金丸3g;大便干結(jié)者加生大黃4g;濕熱中阻者加梔子10g、黃連3g;脾胃虛弱者加黨參10g、茯苓10g;潰瘍者加烏賊骨15g、白及10g。每日1劑,水煎2次,各取250mL混合,分2次服。
對照組:給以奧美拉唑20mg,每日2次;阿莫西林O.5 g,每日3次;鋁碳酸鎂1g,每日3次,連用45d。
2組均以15d為1個療程,連用3個療程。1年后觀察復(fù)發(fā)情況。治療期間停服其他中西藥物,飲食清淡、戒煙酒及煎炸辛辣之品。
4.臨床療效
4.1療效標(biāo)準(zhǔn)
根據(jù)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學(xué)會1989年11月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消化系統(tǒng)專業(yè)委員會南昌會議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醫(yī)結(jié)合診斷辨證和療效標(biāo)準(zhǔn)”。臨床治愈:臨床自覺癥狀消失,胃鏡復(fù)查疣狀結(jié)節(jié)消失,胃黏膜形態(tài)恢復(fù)正常,活動性炎癥消失,慢性炎癥達輕度;顯效:臨床自覺癥狀消失或不明顯,胃鏡復(fù)查疣狀結(jié)節(jié)消失2/3以上,胃黏膜急性炎癥基本消失,慢性炎癥好轉(zhuǎn);有效:臨床自覺癥狀明顯減輕,胃鏡復(fù)查疣狀結(jié)節(jié)消失l/2以上;無效:臨床自覺癥狀及胃鏡復(fù)查情況達不到有效標(biāo)準(zhǔn)者。
4.2結(jié)果
治療組臨床痊愈62例,1年后復(fù)發(fā)6例(9.68%),胃鏡示潰瘍愈合18例(85.71%);對照組臨床痊愈17例,1年后復(fù)發(fā)8例(47.06%),胃鏡示潰瘍愈合16例(84.21%)。詳見表1。
表1 2組疣狀胃炎患者療效比較[例(%)]
組別 n 臨床治愈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
治療組 86 62(72.09) 14(16.28) 6(6.98) 4(4.65) 82(95.35)
對照組 82 17(20.73) 23(28.05) 25(30.49)17(20.73) 65(79.27)
5.討論
疣狀胃炎為臨床常見病,一般病較長,遷延難愈,病因尚不清楚,多數(shù)認為本病與自身免疫、高胃酸、幽門功能紊亂等多種損害因素相關(guān),西醫(yī)多采用制酸劑及胃黏膜保護劑為主治療。本病屬中醫(yī)“胃脘痛”范疇,結(jié)合多年的臨床實踐,筆者認為,本病多因長久的飲食不節(jié)或情志失調(diào),導(dǎo)致脾胃功能紊亂,中焦失于和降,以致脾虛氣滯,久而化熱,釀濕生痰,痰阻經(jīng)絡(luò),瘀而成結(jié)。因此,中焦郁熱、痰瘀互結(jié)是其根本病機。自擬消疣益胃湯中,僵蠶性味成平而辛,能化痰散結(jié)、軟堅消疣:蒲公英、生薏苡仁、黃芩能清熱解毒,促進胃黏膜活動性炎癥的消退;烏梅對消化道息肉有較好療效,《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其“下氣,除熱煩滿……蝕惡內(nèi)”;石菖蒲能逐痰消積,開胃和中;大貝母、煅牡蠣合用既能清熱制酸,消炎護膜,又可化痰散結(jié)、消疣和中;穿山甲、白芍能活血化瘀、散結(jié)消腫、緩急止痛。諸藥合用,共奏清熱和中、逐痰祛瘀、散結(jié)消疣之功,故治療疣狀胃炎取得較好近期療效,可顯著降低其復(fù)發(fā)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