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秦淮八艷枉多情
古來紅顏,命運坎坷。一群輾轉風塵的女子,一段段才子佳人的風月傳奇。她們用自己的美麗和生命吟唱出一曲曲壯麗的人格和操守的贊歌。
柳如是、董小宛、李香君、陳圓圓……在“秦淮八艷”這一個個耳熟能詳?shù)那鄻桥由砩?都有著一段愛生夢死的傳奇。雖然她們是被壓迫在社會最底層的婦女,但在國家存亡的時刻所表現(xiàn)出的氣節(jié)令男子也為之失色。在山河破碎的亂世,一群輾轉風塵的女子演繹著一段段才子佳人的風月傳奇。然而又有多少人知道,在那些被后人強加上的炫目光環(huán)背后,是怎樣一幕絕望而掙扎的人生底色?“秦淮八艷”雖然轟動一時,但大都因位卑氣傲及對愛情的執(zhí)著而注定了她們悲劇性的一生。
馬湘蘭——詩畫雙絕,鐘靈蘊秀
生平簡介
馬湘蘭,明“秦淮八艷”之一,是唯一一位不在明末年代的美人。她本名馬守真,小字玄兒,因祖籍湘南,又酷愛蘭花,所以常在畫幅中題名“湘蘭子”,所寫的兩卷詩集也命名為《湘蘭集》。因此,人們漸漸都稱其為湘蘭,真名反而沒有幾人知道。馬湘蘭并不美,但她很有才氣,能詩擅畫,又輕財重義,常往來于文人墨客間,尤與文士王稚登(字伯谷)最為友善。
馬湘蘭最善長畫蘭,她的作品不注重對蘭之外在形態(tài)的細致刻畫,而重在通過對蘭的描繪抒發(fā)內心之逸氣。她的畫作沒有女性的柔美,反而多了些飄逸和野趣,與“吳門畫派”中文征明等人的花卉畫作尤其相近,反映了妓家對男性文人畫家的迎合性及師承性。當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接連三次為《馬湘蘭畫蘭長卷》題詩,共七十二句,記載在曹寅的《棟亭集》里?!稓v代畫史匯傳》中評價她的畫技是“蘭仿子固,竹法仲姬,俱能襲其韻”。而在北京故宮還有許多外國博物館里都珍藏有她的畫作,且一直被視為珍品,可見其地位之高。除此之外,她的文字造詣也很高,曾撰有《湘蘭子集》詩二卷,另有傳奇劇本《三生傳》,《群音類選》中尚存若干曲文。馬湘蘭多才多藝,通曉韻律,擅長歌舞技藝,并能自編自導戲劇。在教坊中她所教的戲班能演出《西廂記》全本,隨其學技者備得真?zhèn)鳌?div style="height:15px;">
一腔愛情照溝渠
馬湘蘭尤其擅長畫蘭,她的蘭花圖和蘭花詩堪稱一絕,是當時文人雅士爭相收藏的。后世也有眾多人不斷地仿造她的作品,這對于一個青樓女子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但是,在這尊崇的背后,她本人卻也像這蘭花一樣,吐芳于世卻又遺世獨立,癡情終成恨,在等待中換來了一生的悲涼。
映水蘭花雨發(fā)香
馬湘蘭在同胞姐妹四人中排行最末,故人稱“四娘”。她不但能歌善舞,精通音律,而且還能自編自導戲劇,撰有《三生傳》等劇本。馬湘蘭的出身如何,沒有人知道。人們只聽說她本是湘南一官宦人家的千金小姐,后來不幸淪落風塵,流落到金陵,在秦淮河畔高張艷幟、賣笑為生。
說到馬湘蘭的“奇”,不能不提她的容貌。據(jù)說馬湘蘭長得并不是出眾的美艷,但她獨有的氣質和言語讓人覺得魅力無窮。她不但才華橫溢,而且善于察言觀色,她的魅力體現(xiàn)在容顏之外,得到了很多文人的青睞。時人稱“凡游閑子沓拖少年,走馬章臺街者,以不識馬姬為辱”,正是“尋芳不識馬湘蘭,自夸*也枉然”。雖說自古以來秦樓楚館中不乏“才女”、“俠女”、“色藝雙絕”者,但青樓中人首重一個“色”字,這是無可爭議的。一個“姿首如常”的青樓女子竟能名冠一時、流芳后世,成為名噪青史的“秦淮八艷”之一,馬湘蘭到底憑借的是什么?一個相貌平平的女子怎能在秦淮河畔站得住腳?這不得不讓后人稱奇。
據(jù)說馬湘蘭還是一雙大腳,當時還有人做詩嘲笑馬湘蘭:“杏花屋角響春鳩,沈水香殘懶下樓。剪得石榴新樣子,不教人見玉雙鉤。”此人笑話馬湘蘭用新樣式的長裙遮住兩只大腳。但即便是這樣,馬湘蘭的“幽蘭館”前卻是車馬始終不斷,每天都有很多人士前來造訪。這么一個看似平凡的樂妓,為什么會名列轟動一時的“秦淮八艷”之中呢?雖然論及相貌、氣質、愛情、婚姻,馬湘蘭不如其他七位傾城名花,但馬湘蘭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她的過人才華。尤其是當談到她的繪畫才能時,馬湘蘭在“秦淮八艷”中絕對是第一名。這也正是她能在佳麗如云的秦淮河畔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馬湘蘭性格開朗,能說會道,琴棋書畫無所不通;歌喉婉麗,舞姿曼妙,卻也相當有個性。她用平時積蓄下來的錢財在秦淮河邊蓋一座小樓,里面花石清幽,曲徑回廊,處處植滿蘭花,命名為“幽蘭館”。馬湘蘭個性鮮明,出則高車駟馬,入則呼奴喚婢,雖為青樓女子卻有著貴婦人一般的氣派。而且她樂于助人,待人也十分大方。曾周濟過不少無錢應試的書生、橫遭變故的商人以及附近的一些老弱貧困的人。她所結交的大多是一些有身份、有教養(yǎng)的文人雅士,那些庸俗之輩,像滿身銅臭氣的大鹽商、綢緞商等類人,馬湘蘭拒不接待。
馬湘蘭的這種做法難免會給她帶來了一些麻煩。有一次有人就尋事告狀,而主審此案者又恰在當年曾被馬湘蘭拒之門外。此人就借機存心羞辱她,并且下令要逮捕馬湘蘭,馬湘蘭只好以錢財來贖自己。據(jù)說當時馬湘蘭被勒索了好多銀子,但虎狼一般的官吏還是不肯罷休,把馬湘蘭逼到了“披發(fā)徒跣,目哭皆腫”的地步。就在這時馬湘蘭認識了她的知心人——王稚登。就是在他的幫助下,馬湘蘭才得以脫離困境,因此馬湘蘭對王稚登從此一生傾心,開始了二人的美好人生旅程,成就了二人長達數(shù)十載的情緣。
情歸王稚登
王稚登(公元1535年~公元1621年)也是一個很有名的文人。字伯谷,長洲(江陰)人?!睹魇贰贩Q他“四歲能屬對,六歲善擘窠大字,十歲能詩”,被推為文征明第二;且他廣交朋友,常救人于危難,時人呼其為“俠士”。嘉靖末年王稚登游仕到京師,成為大學士袁煒的賓客。因當時袁煒得罪了掌權的宰輔徐階,王稚登受到連累未能得到重用,便回到江南,在金陵的煙花柳巷流連忘返。一次偶然的機會,王稚登來到馬湘蘭的住處“幽蘭館”,結識了秦淮河畔的名妓馬湘蘭。在與馬湘蘭言談之中兩人頗為投緣,互嘆相見太晚。從此以后,王稚登經(jīng)常進出“幽蘭館”,與馬湘蘭煮酒歡談,相攜賞蘭,十分愜意。
以后兩個人便經(jīng)常來往。一日,王稚登向馬湘蘭求畫,馬湘蘭答應了。她畫了一幅《葉蘭圖》,還在畫上題了一首七絕:“一葉幽蘭一箭花,孤單誰惜死天涯?自從寫入銀箋里,不怕風寒雨又斜。”她以葉蘭的幽寂自喻,訴說心曲,巧妙地表達了自己愿意以身相許的心意。因馬湘蘭是一個青樓女子,她很怕王稚登將其看成是一個水性楊花的女子,于是又蘸墨揮毫畫了一幅“斷崖倒垂蘭”,上面也題了詩:“絕壁懸崖噴異香,垂液空惹路人忙;若非位置高千仞,難免朱門伴晚妝。”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旨在告訴王稚登自己并不是路柳墻花,而似懸崖絕壁上的孤蘭,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澤。
王稚登心中是很明白的,他當然明白馬湘蘭詩畫中的意思。但是他心里卻顧慮重重,覺得自己前途渺茫卻壯志不滅,在這動蕩的年代不知何時還要赴湯蹈火,賣命拼搏一番,這樣一來,就很難給馬湘蘭帶來幸福。同時,他也知道馬湘蘭是個癡情女子,而且才思敏捷,深怕自己稍有不慎就會給她帶來傷害、甚至毀滅,所以盡管他深愛著馬湘蘭,卻不能對馬湘蘭做些什么承諾。而馬湘蘭以為王稚登對自己無意,暗自傷心,但她又無法忘卻王稚登。因此,兩人都將對對方的愛慕之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還像好朋友一樣繼續(xù)交往著。
終身癡戀意中人
后來,王稚登被京都大學士趙志皋推薦去參加編修國史。王稚登以為人生的轉機來了,便立即準備登舟北上,馬湘蘭心情復雜地為他設宴送行。
送走王稚登后,馬湘蘭竟悄悄地閉門謝客,以靜待王郎仕途得意而歸,自己也好相隨左右。王稚登臨走之際,透露出了些許想與她結緣的意思。所以馬湘蘭既得意又歡喜。她想從此脫離這迎張送李的青樓生涯。獨守寂寞,百無聊賴之際,馬湘蘭也經(jīng)常借酒消愁。舉杯卻慨然而嘆:“自君之出矣,不共舉瓊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幾個時?”
但是天不遂人愿,王稚登雖然在進京后做了編史,卻受到了徐階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擠,日子很不好過。他受不了氣,便毅然南歸。他因不得意而歸,便覺得無顏面對馬湘蘭,于是他沒有再去找馬湘蘭,而是定居在姑蘇,也因此打消了與馬湘蘭終生相守的念頭。馬湘蘭得知王稚登失意南歸姑蘇,每隔一段時間就去姑蘇住幾天,同王暢敘心曲,但始終沒有發(fā)展到嫁娶的一步。
就這樣一直持續(xù)了三十年,馬湘蘭也苦苦等了他三十多年。馬湘蘭把對王稚登的癡情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她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卻像幽蘭一樣暗自吐芳,暗自飲泣。她填下一闋《鵲橋仙》詞,可以看作當時生活的寫照:“深院飄梧,高樓掛月,漫道雙星踐約,人間離合意難期??諏?靜占靈鵲,還想停梭。此時相晤,可把別想訴卻,瑤階獨立目微吟,睹瘦影涼風吹著。”
時間飛逝而過,馬湘蘭也逐漸老去,而陪伴她的卻只有孤獨和凄愴。萬歷三十二年,王稚登迎來他的七十壽辰。人到七十,世俗功名榮辱大抵已是過眼云煙。此時的王稚登分外懷念與馬湘蘭相處的點點滴滴。他想起“余與姬有吳門煙月之期,幾三十年未償”,忍不住寫信邀馬湘蘭來了結那段塵封的舊約。于是,馬湘蘭集資買船載歌妓數(shù)十人,專程趕到了蘇州為王稚登祝壽。宴會上,她重亮歌喉,為相戀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聽得老淚縱橫。
馬湘蘭的這種做法難免會給她帶來了一些麻煩。有一次有人就尋事告狀,而主審此案者又恰在當年曾被馬湘蘭拒之門外。此人就借機存心羞辱她,并且下令要逮捕馬湘蘭,馬湘蘭只好以錢財來贖自己。據(jù)說當時馬湘蘭被勒索了好多銀子,但虎狼一般的官吏還是不肯罷休,把馬湘蘭逼到了“披發(fā)徒跣,目哭皆腫”的地步。就在這時馬湘蘭認識了她的知心人——王稚登。就是在他的幫助下,馬湘蘭才得以脫離困境,因此馬湘蘭對王稚登從此一生傾心,開始了二人的美好人生旅程,成就了二人長達數(shù)十載的情緣。
情歸王稚登
王稚登(公元1535年~公元1621年)也是一個很有名的文人。字伯谷,長洲(江陰)人?!睹魇贰贩Q他“四歲能屬對,六歲善擘窠大字,十歲能詩”,被推為文征明第二;且他廣交朋友,常救人于危難,時人呼其為“俠士”。嘉靖末年王稚登游仕到京師,成為大學士袁煒的賓客。因當時袁煒得罪了掌權的宰輔徐階,王稚登受到連累未能得到重用,便回到江南,在金陵的煙花柳巷流連忘返。一次偶然的機會,王稚登來到馬湘蘭的住處“幽蘭館”,結識了秦淮河畔的名妓馬湘蘭。在與馬湘蘭言談之中兩人頗為投緣,互嘆相見太晚。從此以后,王稚登經(jīng)常進出“幽蘭館”,與馬湘蘭煮酒歡談,相攜賞蘭,十分愜意。
以后兩個人便經(jīng)常來往。一日,王稚登向馬湘蘭求畫,馬湘蘭答應了。她畫了一幅《葉蘭圖》,還在畫上題了一首七絕:“一葉幽蘭一箭花,孤單誰惜死天涯?自從寫入銀箋里,不怕風寒雨又斜。”她以葉蘭的幽寂自喻,訴說心曲,巧妙地表達了自己愿意以身相許的心意。因馬湘蘭是一個青樓女子,她很怕王稚登將其看成是一個水性楊花的女子,于是又蘸墨揮毫畫了一幅“斷崖倒垂蘭”,上面也題了詩:“絕壁懸崖噴異香,垂液空惹路人忙;若非位置高千仞,難免朱門伴晚妝。”表明了自己的心意,旨在告訴王稚登自己并不是路柳墻花,而似懸崖絕壁上的孤蘭,非凡夫俗子所能一睹芳澤。
王稚登心中是很明白的,他當然明白馬湘蘭詩畫中的意思。但是他心里卻顧慮重重,覺得自己前途渺茫卻壯志不滅,在這動蕩的年代不知何時還要赴湯蹈火,賣命拼搏一番,這樣一來,就很難給馬湘蘭帶來幸福。同時,他也知道馬湘蘭是個癡情女子,而且才思敏捷,深怕自己稍有不慎就會給她帶來傷害、甚至毀滅,所以盡管他深愛著馬湘蘭,卻不能對馬湘蘭做些什么承諾。而馬湘蘭以為王稚登對自己無意,暗自傷心,但她又無法忘卻王稚登。因此,兩人都將對對方的愛慕之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還像好朋友一樣繼續(xù)交往著。
終身癡戀意中人
后來,王稚登被京都大學士趙志皋推薦去參加編修國史。王稚登以為人生的轉機來了,便立即準備登舟北上,馬湘蘭心情復雜地為他設宴送行。
送走王稚登后,馬湘蘭竟悄悄地閉門謝客,以靜待王郎仕途得意而歸,自己也好相隨左右。王稚登臨走之際,透露出了些許想與她結緣的意思。所以馬湘蘭既得意又歡喜。她想從此脫離這迎張送李的青樓生涯。獨守寂寞,百無聊賴之際,馬湘蘭也經(jīng)常借酒消愁。舉杯卻慨然而嘆:“自君之出矣,不共舉瓊扈;酒是消愁物,能消幾個時?”
但是天不遂人愿,王稚登雖然在進京后做了編史,卻受到了徐階手下一批文人的排擠,日子很不好過。他受不了氣,便毅然南歸。他因不得意而歸,便覺得無顏面對馬湘蘭,于是他沒有再去找馬湘蘭,而是定居在姑蘇,也因此打消了與馬湘蘭終生相守的念頭。馬湘蘭得知王稚登失意南歸姑蘇,每隔一段時間就去姑蘇住幾天,同王暢敘心曲,但始終沒有發(fā)展到嫁娶的一步。
就這樣一直持續(xù)了三十年,馬湘蘭也苦苦等了他三十多年。馬湘蘭把對王稚登的癡情深深地埋藏在了心底,她為王稚登付出了一生的真情,自己卻像幽蘭一樣暗自吐芳,暗自飲泣。她填下一闋《鵲橋仙》詞,可以看作當時生活的寫照:“深院飄梧,高樓掛月,漫道雙星踐約,人間離合意難期??諏?靜占靈鵲,還想停梭。此時相晤,可把別想訴卻,瑤階獨立目微吟,睹瘦影涼風吹著。”
時間飛逝而過,馬湘蘭也逐漸老去,而陪伴她的卻只有孤獨和凄愴。萬歷三十二年,王稚登迎來他的七十壽辰。人到七十,世俗功名榮辱大抵已是過眼云煙。此時的王稚登分外懷念與馬湘蘭相處的點點滴滴。他想起“余與姬有吳門煙月之期,幾三十年未償”,忍不住寫信邀馬湘蘭來了結那段塵封的舊約。于是,馬湘蘭集資買船載歌妓數(shù)十人,專程趕到了蘇州為王稚登祝壽。宴會上,她重亮歌喉,為相戀三十余年的王郎高歌一曲,王稚登聽得老淚縱橫。
董小宛——艷艷風塵,多情名姬
生平簡介
董小宛(公元1624年~1651年),本名董白,字小宛,號青蓮,是明末“秦淮八艷”之一。她聰明靈秀、神姿艷發(fā)、窈窕嬋娟,為秦淮舊院第一流人物,有“針神曲圣”的稱號,位列中國古代十大名廚。1639年董小宛結識復社名士冒辟疆。明朝滅亡后,小宛也隨夫逃難,此后與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千百年來,關于她的故事出現(xiàn)了眾多不同的版本,成為了一個纏綿悱惻的美艷傳奇。另有人認為董小宛與順治皇帝的寵妃董鄂妃實為一人,且順治出家也是因為她。不過,此系誤傳,順治皇帝生于1638年,董小宛長他十四歲,董小宛去世時順治皇帝僅十四歲,況且董小宛從未去過北方。
幾經(jīng)周折終相遇
董家是蘇繡世家,到董小宛這一代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因其活計做得精細,所以生意十分興隆。小宛母親白氏是一個老秀才的獨生女兒,白氏為董家生了個千金,為寄托夫妻融洽之情,取名白。小宛不僅模樣俊秀,而且腦子靈慧,父母視如至寶,悉心教她詩文書畫、針線女紅。在母親的教導下,小宛出落成了一個才德俱全的姑娘。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在她十三歲那年,不幸父親暴病身亡。又過兩年,已至明末,天下*,亂象迫近蘇州,小宛和母親也打算逃難。這時卻發(fā)現(xiàn)家里已無分文,并且還欠了上千兩銀子的賬。她的母親知道是伙計從中搗鬼,因氣急過度而病倒了。生活重擔一下落到了年僅十五的董小宛身上。龐大的債務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再加上母親的醫(yī)藥費用卻迫在眉睫。一向性格孤傲的小宛,不得不低三下四地向人借貸。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董小宛不得不使出下策,通過別人的引薦,來到南京秦淮河畔的畫舫中賣藝,以此來維持生計。
董小宛雖是風塵之人,但性如鐵火金石,質似冰壺玉月。在其從藝過程中,因其極富才氣,聰明靈秀,贏得了不少人的愛慕之情,很快便在秦淮河畔出了名。但她對于那些玉箸舉饌、金爐飄香的豪門權貴,斗雞走狗、尋花問柳的紈绔子弟生性厭惡,對他們都冷眼相待,更不想和這些豪門子弟來往。但是,她卻對當時聚匯南京,評議朝政,憤世憂國,傲嘯文壇的復社名流文士的態(tài)度截然不同。她還常與他們一起品茗清談,評文論畫,溫酒吟詩,填詞譜曲,無所拘泥,盡得其樂。因此得到了文人雅客的賞識。不久,有一公子慕名到秦淮河去尋訪她,那位公子就是冒辟疆。
冒辟疆來南京參加鄉(xiāng)試期間,聽說秦淮佳麗之中有位年少而才色雙絕的董小宛,他的朋友侯方域等人也向辟疆稱道小宛。因此冒辟疆特意前往造訪,不料董小宛卻已賭氣離開了秦淮河。之后,冒辟疆仍對董小宛念念不忘。第二年春天,冒辟疆再到蘇州訪董小宛,卻又聽說她陪錢謙益游覽西湖去了,而且準備游完西湖再轉道黃山觀賞奇峰蒼松,不知何時方能歸來。老天好像是故意捉弄這對有情人,這次冒辟疆又在失望中悻悻地回去了。崇禎十二年鄉(xiāng)試落第后,冒辟疆終與董小宛初會,由于小宛喝醉辟疆不便多加逗留,告辭而去。
幾經(jīng)周折,崇禎十五年春冒辟疆和小宛再次相聚。當時小宛因母親去世,又受到驚嚇,所以得了重病,在家閉門不出。后來冒辟疆好不容易找到她時,人已奄奄一息。冒辟疆告訴小宛,自己是三年前與她醉中在曲欄相見的那個人。小宛勉強地支撐著起身審視辟疆,牽著他的手說:“我十八天來,昏沉沉宛如夢中。今天一見到你,便覺得神怡氣旺。”她吩咐家人置辦酒菜,與辟疆在床前對飲,這是二人的第二次交往。后來在交往中,二人互生情誼,互許終身。
于是冒辟疆來到蘇州為董小宛贖身,但因董小宛在半塘名氣太大,不論出多少銀子鴇母都不想放走這棵搖錢樹。就在他們一籌莫展之際,錢謙益偕同柳如是來游蘇州。雖然當時他免官閑居,但在江南一帶名望甚高,經(jīng)他出面調解,董小宛贖身之事迎刃而解。幾經(jīng)周折后,董小宛由錢謙益做媒嫁給冒辟疆做偏室,兩個有情人終于走到了一起。
飄逝的紅顏
婚后,董小婉更是處處體現(xiàn)出一種為*、為人媳、為人母的良好風范。董小宛并未因地位偏低而抱怨什么,而是把日?,嵥榈纳钸^得很有情致。冒辟疆的原配妻子蘇氏體弱多病,董小宛便毫無怨言地承擔起理家主事的擔子來,恭敬柔順地侍奉公婆,悉心照料蘇氏所生二男一女。在以知書達理、精通琴棋書畫而聞名于鄉(xiāng)里的同時,她對丈夫更是照顧得無微不至。
小宛這樣做完全是出于對冒辟疆的愛戀。他們二人有許多共同的嗜好,閑暇時小宛與辟疆常坐在畫苑書房中潑墨揮毫、賞花品茗、評論山水、鑒別金石。平時,小宛也喜歡練字,每天寫幾千字,還代替辟疆給親戚朋友書寫小楷扇面。后來逃難途中,小宛寧肯丟棄胭脂水粉,也要把書畫藏品捆扎起來,隨身帶走。
小宛不僅是一個才色雙絕的美人,同時還是一個賢惠的好妻子。小宛經(jīng)常研究一些食譜,燒得一手好菜,其名列于“歷代十大名廚”之列。小宛自己生性淡泊,每次吃飯只要一小壺茶泡飯,加上幾根青菜幾粒豆豉就行了。但是當她聽說哪里有奇珍異味時,就去訪求它的制作方法,用自己的慧心巧手做出來。據(jù)說現(xiàn)在人們常吃的虎皮肉,即走油肉,就是董小宛發(fā)明的。因此,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名字叫“董肉”。除此之外,她還能把甘甜的食物釀成香露,中間加上鹽和酸梅,將色香俱全的花朵采下來腌漬。一年后顏色、香味不變,入口香味撲鼻,奇香異艷,不是尋常食品可比。
在瑣碎的家庭生活之余,小宛更喜愛夏夜納涼,聞香賞月。小宛喜歡背誦唐人詠月及流螢、紈扇詩,為領略月色之美,她常隨著月亮的升沉移動幾榻。小宛就是這樣在自然平實的日常生活中領略精微雅致的文化趣味,在卑微的生命中企慕超脫和清澄的詩意人生。這種夫唱婦隨的日子,也是董小宛一生夢想的生活。
可是,“自古紅顏多薄命”,小宛在過了數(shù)年安樂日子后,國破家亡、戰(zhàn)亂流離的苦難接連落到這個弱女子身上。戰(zhàn)亂再起,李自成攻占北京,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兵入關,瞬間時局動蕩,兵荒馬亂。冒辟疆舉家逃避戰(zhàn)亂,輾轉深林僻路,風餐露宿,饑寒交迫,苦不堪言。在他們途經(jīng)安徽馬鞍山時,行李和財物遭亂兵搶劫,家丁奴仆二十余人被殺,董小宛回到水繪園時,冒家已一落千丈。經(jīng)不起逃難艱辛的生活,冒辟疆終于病倒了,下痢兼瘧疾把他折磨得不成人樣。瘧疾發(fā)作寒熱交作,再加上下痢腹痛,冒辟疆幾乎沒有一刻能得安寧。為了方便照顧他,董小宛不離不棄,與丈夫同睡一張破草席。只要丈夫半夜一有動靜,她便馬上起來察看,為他清洗污物,毫無怨言。惡寒發(fā)顫時,她把丈夫緊緊抱在懷里;發(fā)熱煩躁時,她又為他揭被擦澡;腹痛則為他揉摩;下痢就為他端盆解帶,從沒有厭倦神色。經(jīng)過五個多月的折騰,在小宛的悉心照料下,冒辟疆的病情終于好轉。然而,日子剛剛安穩(wěn)不久,冒辟疆又病了兩次。一次是胃病下血,水米不進,董小宛在酷暑中熬藥煎湯,時時守在他的身邊,整整伺候了六十個日日夜夜。第二次是背上生疽,疼痛難忍,不能仰臥,董小宛就夜夜抱著丈夫,讓他靠在自己身上安寢,而她則坐著睡了整整一百天。冒辟疆病愈后,小宛卻已骨瘦如柴,仿佛也曾大病了一場。由此可見,董小宛對冒辟疆的愛真是海枯石爛、至死不渝。
在逃難艱辛的生活下,小宛經(jīng)常食不果腹。本來虛弱的身體,再加上對冒辟疆的悉心照顧、操勞過度,使得小宛的身體垮了下來。順治八年正月,在冒家做了九年賢妾良婦的董小宛過早地離開了人世,年僅二十七歲。四十一歲的冒辟疆痛不欲生,含淚寫下了《亡妾董小宛辭》和《影梅庵憶語》,說自己一生的清福都在和董小宛共同生活的九年中享盡。
看歷史,評“胭脂”
在男權主義凜冽肆虐的時代,女性如同鮮花一樣無法逃避憔悴凋零的命運。男性社會按照他們的需要,野蠻地肢解了女人的天性,這是一種目的和手段都極其野蠻的手術。生在那樣一個戰(zhàn)亂的年代,董小宛雖嫁得冒辟疆,掙得了一個三貞九烈之名,卻也是燈枯油盡而死,這真是一個令人可悲的結局。小宛的一生郁結著很多“寸寸柔腸、盈盈粉淚”的癡情。在她身上也有愛國的情懷,卻不似李香君那般彰顯,她更多地保留著一顆多情的女兒心,更多的是為愛尋覓,并堅定地守候一生。
冒辟疆歷盡千險萬苦納青樓女子董小宛為妾,看似又是一段有名的才子佳人組合,可實際上呢?董小宛在冒辟疆眼里,也不過就是任打任罵之物而已。李自成進京后,在清兵入關的戰(zhàn)亂中冒家舉家逃難,冒辟疆攙母扶妻,卻斥罵董小宛拖他后腿,就是一個明證。小宛生來苦命伴隨,眼里含悲,心里藏卑,風塵嬌艷命薄微。她心地善良,厭惡權勢,追求自己向往的幸福生活,留下的卻是串串心酸與懷念的淚水,是一個重情有義的哀怨女。
“紅顏自古皆薄命,青史誰人鑒曲衷。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這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小宛悲苦的命運。而她這種無怨無悔的付出,能得到她期望的幸福嗎?在董小宛活著的時候,冒辟疆對她的感情遠遠比不上他在《影梅庵憶語》中寫得那么動人。溫婉如玉的董小宛,風神俊秀的冒辟疆,在他擁有她的時候,他忽略了她的深情,辜負了她的愛意,而她卻默默地用一生的守候來回報。當有一天,他終于在回眸間明白了她的好,無涯的人生卻如一把銳利的刀,只在瞬間就讓她清麗絕倫的笑容永遠地停滯。一個女子一生的癡愛以及伴隨而來的苦難,換來的不過是一些微薄的記憶。她為自己的愛而付出了自己一生的代價,
并且她對愛情是那么的堅定執(zhí)著,就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她也從沒有動搖過,這對于一個風塵女子來說是多么的難得啊。
董小宛時為天下名妓,然而她的處境和結局卻是如此的凄涼。她從名妓到賢妾,仍沒能改變自己悲苦的生活。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董小宛與冒辟疆的愛情雖然是浪漫的,但這種浪漫的愛情卻無法在國破家亡的現(xiàn)實中生根,被國變、兵變、疾病折磨的董小宛和她的愛情,最后只能陷入“冷月葬花魂”的悲劇。
陳圓圓——“沖冠一怒為紅顏”(
生平簡介
陳圓圓,原姓邢,名沅,字圓圓,又字畹芳,幼從養(yǎng)母陳氏,故改姓陳,明末清初江蘇武進(今常州)人。因家境貧寒,流落蘇州為妓,其善歌舞,名列“江南八艷”之一。后來被吳三桂納為妾。吳三桂鎮(zhèn)守山海關時,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擄走了陳圓圓。吳三桂為此“沖冠一怒為紅顏”,投降了滿清。后清軍攻陷北京,陳圓圓又回到了吳三桂身邊,從至云南。晚年在五華山華國寺削發(fā)為尼,改名寂靜,字玉庵,直到昆明城破吳三桂死后陳圓圓亦自沉于寺外蓮花池,死后葬于池側。民間傳說稱吳三桂降清是為了她。
紅顏禍水非本愿
美人,永遠是歷史上亮麗的風景線。她們或是亂世中的點綴,或是萬綠叢中的那一抹粉紅;她們或是被眾人吹捧上天,或是被人萬分羨慕,可誰又曾了解紅顏的悲哀?在戰(zhàn)亂的歷史發(fā)展中,做個女人已是不幸,而做個美麗的女人更是難上加難。陳圓圓,這個亂世中的美麗女子,注定要遭受命運的蹂躪。
輾轉飄零的身世
陳圓圓原名邢沅,是常州奔牛鎮(zhèn)人。她的父母早亡,陳圓圓是與祖母相依長大的。在陳圓圓十四歲那年,祖母臥病不起,家中沒有了收入。為給祖母治病邢沅左借右貸,終致負債累累。有一個商販找到陳圓圓,表示愿意幫助她。年幼無知的她信以為真,于是跟隨著商販去了蘇州。但是,到了那兒之后她才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被商販賣到了教坊中做歌伎。雖然萬般不愿,但是已經(jīng)沒有掙扎的余地,陳圓圓只能聽從了命運的安排。在教坊,由于陳圓圓非常聰慧,不久歌舞琴畫就在教坊中占了魁首。鴇母將其藝名取名為陳圓圓,高張艷幟,招攬貴客。由于陳圓圓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聲律,書棋琴畫也很嫻熟,不久就艷冠群芳,成了蜚聲江南的絕代佳人,傾倒了無數(shù)王孫公子。
但是,平靜的日子并沒有過太久。明朝末年,內有起義軍風起云涌,外有滿人虎視眈眈,弄得大明朝廷搖搖欲墜,崇禎皇帝更是心神俱疲。而在后宮之中,嬪妃之間的爭斗也很激烈,當時最得圣上青睞的乃是田貴妃。田妃自幼好學,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兼之為人聰慧,善于揣摩圣意,因此得到了崇禎帝的寵愛。而且她的地位日盛,不免恃寵而驕,大有取代周后之意。周后雖生性大度,然她執(zhí)掌鳳印,號令六宮,因為曾對田妃的逾越之舉大加干涉,所以二人漸生芥蒂。周后的地位岌岌可危,就請國丈周奎想一個主意來轉移皇帝對田妃的寵愛。于是周奎便盤算著趁回蘇州辦喪事的機會,找一位才貌俱佳的美女安插到皇帝身邊,作為周皇后的心腹與田貴妃一爭高低。他聽說陳圓圓艷冠群芳,于是便花重金將她買來,欲送宮中聽命于周后以迷惑皇帝。
崇禎十五年春天,陳圓圓隨周奎北上京城。周奎先將陳圓圓收為義女,經(jīng)過悉心調教之后,伺機送入了周皇后的宮中。周后見了貌美的陳圓圓后十分滿意,遂將她送往后宮。有一天,陳圓圓在周后旁邊侍候時被皇帝看見了,就問:“這姑娘是哪里來的?”周后回答:“服侍我的沒有一個南方人,都不合心意。圓圓是蘇州來的,昆曲唱得好,我就讓她來侍候我了。”但此時的明朝內有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咄咄逼人,地方官員又剿辦不力,以致禍患愈演愈烈,赤地千里;而外有清兵的鐵蹄已經(jīng)踏入了明朝的國土,明政權已經(jīng)風雨飄搖,崇禎終日忙于政事,克勤克儉、自律甚嚴,后宮風氣也清靜樸素,絲毫沒有臨近亡國的那種醉生夢死的頹廢情景。因此,雖然陳圓圓的美色引起了崇禎帝的注意,卻始終沒有再進一步發(fā)展關系。當田妃知道周后找來一絕*子以分己之圣寵時,也不失時機地說陳圓圓乃是紅顏禍水。從此“越女如花看不足”的陳圓圓開始了她人生的另一段道路,她在宮中盤桓了兩三個月,終于沒有得到皇帝的青睞,周皇后只好打發(fā)她返回了周府。
本來對陳圓圓滿懷希望的周奎看到陳圓圓一無所獲地回來了,心中自然不快,陳圓圓在周府的地位一落千丈,被貶到歌舞班中充當了歌舞伎。
沖冠一怒為紅顏
明朝面臨的形勢越來越嚴峻,李自成的勢力已越過寧武關、居庸關,直逼京師;滿清軍隊也從東北面發(fā)起進攻。危急關頭,崇禎帝下令讓吳三桂以總兵的身份鎮(zhèn)守明朝的門戶山海關。周奎也對明朝的內憂外患憂心忡忡,于是想為自己找一個有力的靠山。他選中了吳三桂,在吳三桂去山海關之前設盛筵為其餞行,并命陳圓圓率歌隊進廳堂表演。吳三桂一見陳圓圓,疑為天仙,又驚嘆她的才藝便向周奎索要,并對周國舅允下:“倘以圓圓相送,戰(zhàn)亂之時,定會先保貴府,再保大明江山!”并親自帶著千兩黃金去提親。周奎想要依靠吳三桂的勢力來保護自己的身家性命,于是便將陳圓圓送給了吳三桂。吳三桂喜得陳圓圓,無奈前方軍情緊急,他只好先將陳圓圓安置京城,自己返回山海關。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軍攻進了北京。明朝滅亡,崇禎帝也自縊于煤山。吳三桂立即撤兵回山海關,觀望局勢的變化。李自成和滿清都看上了吳三桂的才能。李自成派了原居庸關總兵唐通前去招降,不僅給吳三桂送去了四個月軍糧和白銀四萬兩,并許諾只要吳三桂投降大順,一定會對他列土封侯。面對李自成開出的條件,吳三桂決定投降。但是就在這時,吳三桂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告訴他李自成進京后斬殺了吳家三十八口人,陳圓圓也被李闖王的部下劉宗敏奪進府中。當吳三桂知道陳圓圓也被人擄走時,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隨后吳三桂斬掉了李自成派來的使者,聲言與其不共戴天。吳三桂的決定嚴重威脅到了李自成的統(tǒng)治,于是他決定親征吳三桂。不久,李自成率兵十萬,號稱二十萬東出京師,浩浩蕩蕩地開往山海關。吳三桂聽到消息后,知道自己根本無法力敵李自成。于是在無奈之下,決定投降滿清。
吳三桂為了奪回陳圓圓,“沖冠一怒為紅顏”打開了山海關,拱手讓出大明江山。后來,吳三桂晝夜追殺李自成的農民軍,誓要報殺父奪妻之仇。當?shù)弥悎A圓在京城時,又命人晝夜不停地接其趕到絳州相會。吳三桂親自戎裝騎馬出迎,在大營前搭起五彩牌樓,旌旗簫鼓整整排列了三十里地。
清軍入關后,封吳三桂為平西王,由陜進川入滇為云南藩鎮(zhèn),奉命肅清朱明殘余勢力。吳三桂征戰(zhàn)的十余年里,陳圓圓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然而,他與陳圓圓的感情似乎也是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吳三桂進昆明后,在昆明五華山大修寶殿,圍九龍池入禁苑之中。清康熙十年,吳三桂重建昆明金殿,想借神道為自己祈福,還重金網(wǎng)羅天下勇士,到處選美享樂,如聲色艷壓群芳的“八面觀音”、“四面觀音”等。天下人對他大失所望,陳圓圓更是心灰意冷,深感已到萬劫難復的地步。于是決定遠離塵世,隱入凈修庵中,日夜與古經(jīng)為伴,不再為凡塵世事而煩心,吳三桂也對她的選擇無可奈何。
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削藩,命令吳三桂鎮(zhèn)守關東。關東是不毛之地,吳三桂不從,而且打起了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了。行前告知陳圓圓說帶她北還,陳圓圓不愿隨他而去,寧愿留在昆明蓮花池畔了此殘生。后來,吳三桂失敗的消息傳來,總督蔡毓榮帶兵查抄吳氏財產(chǎn),陳圓圓在誦經(jīng)聲中安詳?shù)靥M了昆明蓮花池。
也許,當時吳三桂的“沖冠一怒為紅顏”真的只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但是他打開山海關,引領清軍進北京,致使闖王李自成歷盡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大順王朝”,就因為搶了一個陳圓圓,觸怒了邊關守將吳三桂而在頃刻之間化為灰燼,并且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陳圓圓的確是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看歷史,評“胭脂”
陳圓圓,一個推動了歷史,卻又被歷史批判湮沒的苦情女子。眾所周知,陳圓圓憑借她絕美的姿色與技藝,成了享譽江南的一代名妓,吸引無數(shù)公子哥兒和騷人墨客。其實,陳圓圓只是個低調而圓滑的美女,卻不想一個不小心竟讓自己成為了改朝換代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陳圓圓雖然薄命,但她無時無刻不在跟命運搏斗。然而個人的力量終窮阻止不了歷史前進的車輪。卿本佳人,卻偏偏蹚了這池禍水,以致背負上千古怨名。
在歷史上,對于如陳圓圓之流的紅顏似乎從未留下正面的評說。一個出生青樓的女子,在其命運沒有開始之前就已經(jīng)注定是低賤的了。她們根本無法掌握命運,就像是山野的桃花,固然艷麗卻帶著股宿命的悲哀。說她是禍水,沖冠一怒為紅顏,痛哭六軍,那實在太抬舉她了,亂世中的一個弱女子何來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西施、貂禪尚且背負著復國亂君的使命,而陳圓圓卻只是完全無力主宰自己的命運。不論是高貴的將軍夫人還是低下的歌伎,她都如同一件物品,從一個人手里轉給另一個人,從來沒有人問過她真正的意愿。她隨波逐流,只因為被時代巨浪裹脅著,自己做不了主。直到吳三桂兵敗,陳圓圓才真正為自己的命運做了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抉擇:自沉蓮花池。這樣的人生實在可悲。
拋卻古人的偏見,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陳圓圓固然是吳三桂為清兵大開城門的原因之一,但絕不是唯一。她只是被一幫好色之徒推到了歷史的浪尖上。陳圓圓的愛情已經(jīng)不再單純,她站在三個男人的岔口上,而這三個男人分別代表了一個國家三種不同的命運。她的愛情決定蒼生社稷的命運,而她也就莫名其妙地成了眾矢之的。其實,陳圓圓也不過是一介平凡女子,但是她被政治一層層地包裹了起來,讓人們看不到她的真顏。
陳圓圓的感情是悲哀的。她一直渴望擁有愛情,而不是如吳三桂一樣的政治動物。盡管后來她沒有名分,但還是心滿意足,被吳三桂擁有后就沒有什么更長遠的想法了。據(jù)說,在陳圓圓受寵時吳三桂一度想將她扶為正妻,但都被她拒絕了。后來吳三桂的正妻容不下她,陳圓圓遂提出出家為尼,得以自保。但也有史載,陳圓圓漸漸老去,美顏不在、漸不得寵,于是她審時度勢,出家為尼自保。不管真實情況到底如何,總之,那一場轟轟烈烈的“傾城之戀”亦逃不出這樣灰暗的結尾,任她擁有過怎樣的癡戀恩寵,說到底也不過是個戰(zhàn)利品。歷史實在不該高估古代女子的能力,她們即使再聰明也只是一顆任人擺弄的棋子。
世界是很微妙的,無意間的一個決定卻會造成天翻地覆的大變化。站在歷史變革的岔口,引來了幾個男人代表的一場關于政治的紛爭,這該是陳圓圓應該承擔的責任嗎?不管她是否一直處于被動,是否成了改朝換代的犧牲品,她最終還是背著“禍水”的罪名被歲月碾過。當政治的紛爭得出了結果,她卻沒有了結局?;蛘哒f,這就是結局,縱是吳三桂與李自成爭得江河震動,她仍然只能活在宿命的簾后……的確,歷史是人家的,傳奇是人家的,世間隱隱的耳語是人們自己的臆想與揣測。而她這樣一個絕代紅顏,一生只不過做了一件事,就是將生命向前推進。家仇國恨,怎是這樣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可以挑起的?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軍攻進了北京。明朝滅亡,崇禎帝也自縊于煤山。吳三桂立即撤兵回山海關,觀望局勢的變化。李自成和滿清都看上了吳三桂的才能。李自成派了原居庸關總兵唐通前去招降,不僅給吳三桂送去了四個月軍糧和白銀四萬兩,并許諾只要吳三桂投降大順,一定會對他列土封侯。面對李自成開出的條件,吳三桂決定投降。但是就在這時,吳三桂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告訴他李自成進京后斬殺了吳家三十八口人,陳圓圓也被李闖王的部下劉宗敏奪進府中。當吳三桂知道陳圓圓也被人擄走時,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隨后吳三桂斬掉了李自成派來的使者,聲言與其不共戴天。吳三桂的決定嚴重威脅到了李自成的統(tǒng)治,于是他決定親征吳三桂。不久,李自成率兵十萬,號稱二十萬東出京師,浩浩蕩蕩地開往山海關。吳三桂聽到消息后,知道自己根本無法力敵李自成。于是在無奈之下,決定投降滿清。
吳三桂為了奪回陳圓圓,“沖冠一怒為紅顏”打開了山海關,拱手讓出大明江山。后來,吳三桂晝夜追殺李自成的農民軍,誓要報殺父奪妻之仇。當?shù)弥悎A圓在京城時,又命人晝夜不停地接其趕到絳州相會。吳三桂親自戎裝騎馬出迎,在大營前搭起五彩牌樓,旌旗簫鼓整整排列了三十里地。
清軍入關后,封吳三桂為平西王,由陜進川入滇為云南藩鎮(zhèn),奉命肅清朱明殘余勢力。吳三桂征戰(zhàn)的十余年里,陳圓圓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然而,他與陳圓圓的感情似乎也是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吳三桂進昆明后,在昆明五華山大修寶殿,圍九龍池入禁苑之中。清康熙十年,吳三桂重建昆明金殿,想借神道為自己祈福,還重金網(wǎng)羅天下勇士,到處選美享樂,如聲色艷壓群芳的“八面觀音”、“四面觀音”等。天下人對他大失所望,陳圓圓更是心灰意冷,深感已到萬劫難復的地步。于是決定遠離塵世,隱入凈修庵中,日夜與古經(jīng)為伴,不再為凡塵世事而煩心,吳三桂也對她的選擇無可奈何。
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削藩,命令吳三桂鎮(zhèn)守關東。關東是不毛之地,吳三桂不從,而且打起了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了。行前告知陳圓圓說帶她北還,陳圓圓不愿隨他而去,寧愿留在昆明蓮花池畔了此殘生。后來,吳三桂失敗的消息傳來,總督蔡毓榮帶兵查抄吳氏財產(chǎn),陳圓圓在誦經(jīng)聲中安詳?shù)靥M了昆明蓮花池。
也許,當時吳三桂的“沖冠一怒為紅顏”真的只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但是他打開山海關,引領清軍進北京,致使闖王李自成歷盡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大順王朝”,就因為搶了一個陳圓圓,觸怒了邊關守將吳三桂而在頃刻之間化為灰燼,并且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陳圓圓的確是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看歷史,評“胭脂”
陳圓圓,一個推動了歷史,卻又被歷史批判湮沒的苦情女子。眾所周知,陳圓圓憑借她絕美的姿色與技藝,成了享譽江南的一代名妓,吸引無數(shù)公子哥兒和騷人墨客。其實,陳圓圓只是個低調而圓滑的美女,卻不想一個不小心竟讓自己成為了改朝換代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陳圓圓雖然薄命,但她無時無刻不在跟命運搏斗。然而個人的力量終窮阻止不了歷史前進的車輪。卿本佳人,卻偏偏蹚了這池禍水,以致背負上千古怨名。
在歷史上,對于如陳圓圓之流的紅顏似乎從未留下正面的評說。一個出生青樓的女子,在其命運沒有開始之前就已經(jīng)注定是低賤的了。她們根本無法掌握命運,就像是山野的桃花,固然艷麗卻帶著股宿命的悲哀。說她是禍水,沖冠一怒為紅顏,痛哭六軍,那實在太抬舉她了,亂世中的一個弱女子何來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西施、貂禪尚且背負著復國亂君的使命,而陳圓圓卻只是完全無力主宰自己的命運。不論是高貴的將軍夫人還是低下的歌伎,她都如同一件物品,從一個人手里轉給另一個人,從來沒有人問過她真正的意愿。她隨波逐流,只因為被時代巨浪裹脅著,自己做不了主。直到吳三桂兵敗,陳圓圓才真正為自己的命運做了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抉擇:自沉蓮花池。這樣的人生實在可悲。
拋卻古人的偏見,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陳圓圓固然是吳三桂為清兵大開城門的原因之一,但絕不是唯一。她只是被一幫好色之徒推到了歷史的浪尖上。陳圓圓的愛情已經(jīng)不再單純,她站在三個男人的岔口上,而這三個男人分別代表了一個國家三種不同的命運。她的愛情決定蒼生社稷的命運,而她也就莫名其妙地成了眾矢之的。其實,陳圓圓也不過是一介平凡女子,但是她被政治一層層地包裹了起來,讓人們看不到她的真顏。
陳圓圓的感情是悲哀的。她一直渴望擁有愛情,而不是如吳三桂一樣的政治動物。盡管后來她沒有名分,但還是心滿意足,被吳三桂擁有后就沒有什么更長遠的想法了。據(jù)說,在陳圓圓受寵時吳三桂一度想將她扶為正妻,但都被她拒絕了。后來吳三桂的正妻容不下她,陳圓圓遂提出出家為尼,得以自保。但也有史載,陳圓圓漸漸老去,美顏不在、漸不得寵,于是她審時度勢,出家為尼自保。不管真實情況到底如何,總之,那一場轟轟烈烈的“傾城之戀”亦逃不出這樣灰暗的結尾,任她擁有過怎樣的癡戀恩寵,說到底也不過是個戰(zhàn)利品。歷史實在不該高估古代女子的能力,她們即使再聰明也只是一顆任人擺弄的棋子。
世界是很微妙的,無意間的一個決定卻會造成天翻地覆的大變化。站在歷史變革的岔口,引來了幾個男人代表的一場關于政治的紛爭,這該是陳圓圓應該承擔的責任嗎?不管她是否一直處于被動,是否成了改朝換代的犧牲品,她最終還是背著“禍水”的罪名被歲月碾過。當政治的紛爭得出了結果,她卻沒有了結局?;蛘哒f,這就是結局,縱是吳三桂與李自成爭得江河震動,她仍然只能活在宿命的簾后……的確,歷史是人家的,傳奇是人家的,世間隱隱的耳語是人們自己的臆想與揣測。而她這樣一個絕代紅顏,一生只不過做了一件事,就是將生命向前推進。家仇國恨,怎是這樣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可以挑起的?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率軍攻進了北京。明朝滅亡,崇禎帝也自縊于煤山。吳三桂立即撤兵回山海關,觀望局勢的變化。李自成和滿清都看上了吳三桂的才能。李自成派了原居庸關總兵唐通前去招降,不僅給吳三桂送去了四個月軍糧和白銀四萬兩,并許諾只要吳三桂投降大順,一定會對他列土封侯。面對李自成開出的條件,吳三桂決定投降。但是就在這時,吳三桂突然接到了一封密信,告訴他李自成進京后斬殺了吳家三十八口人,陳圓圓也被李闖王的部下劉宗敏奪進府中。當吳三桂知道陳圓圓也被人擄走時,沖冠大怒,高叫“大丈夫不能自保其室何生為”?隨后吳三桂斬掉了李自成派來的使者,聲言與其不共戴天。吳三桂的決定嚴重威脅到了李自成的統(tǒng)治,于是他決定親征吳三桂。不久,李自成率兵十萬,號稱二十萬東出京師,浩浩蕩蕩地開往山海關。吳三桂聽到消息后,知道自己根本無法力敵李自成。于是在無奈之下,決定投降滿清。
吳三桂為了奪回陳圓圓,“沖冠一怒為紅顏”打開了山海關,拱手讓出大明江山。后來,吳三桂晝夜追殺李自成的農民軍,誓要報殺父奪妻之仇。當?shù)弥悎A圓在京城時,又命人晝夜不停地接其趕到絳州相會。吳三桂親自戎裝騎馬出迎,在大營前搭起五彩牌樓,旌旗簫鼓整整排列了三十里地。
清軍入關后,封吳三桂為平西王,由陜進川入滇為云南藩鎮(zhèn),奉命肅清朱明殘余勢力。吳三桂征戰(zhàn)的十余年里,陳圓圓一直是他的精神支柱。然而,他與陳圓圓的感情似乎也是可以共苦但不能同甘。吳三桂進昆明后,在昆明五華山大修寶殿,圍九龍池入禁苑之中。清康熙十年,吳三桂重建昆明金殿,想借神道為自己祈福,還重金網(wǎng)羅天下勇士,到處選美享樂,如聲色艷壓群芳的“八面觀音”、“四面觀音”等。天下人對他大失所望,陳圓圓更是心灰意冷,深感已到萬劫難復的地步。于是決定遠離塵世,隱入凈修庵中,日夜與古經(jīng)為伴,不再為凡塵世事而煩心,吳三桂也對她的選擇無可奈何。
康熙十二年,康熙下令削藩,命令吳三桂鎮(zhèn)守關東。關東是不毛之地,吳三桂不從,而且打起了反清復明的旗號造反了。行前告知陳圓圓說帶她北還,陳圓圓不愿隨他而去,寧愿留在昆明蓮花池畔了此殘生。后來,吳三桂失敗的消息傳來,總督蔡毓榮帶兵查抄吳氏財產(chǎn),陳圓圓在誦經(jīng)聲中安詳?shù)靥M了昆明蓮花池。
也許,當時吳三桂的“沖冠一怒為紅顏”真的只為了保護自己心愛的女人。但是他打開山海關,引領清軍進北京,致使闖王李自成歷盡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大順王朝”,就因為搶了一個陳圓圓,觸怒了邊關守將吳三桂而在頃刻之間化為灰燼,并且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陳圓圓的確是影響了歷史的進程。
看歷史,評“胭脂”
陳圓圓,一個推動了歷史,卻又被歷史批判湮沒的苦情女子。眾所周知,陳圓圓憑借她絕美的姿色與技藝,成了享譽江南的一代名妓,吸引無數(shù)公子哥兒和騷人墨客。其實,陳圓圓只是個低調而圓滑的美女,卻不想一個不小心竟讓自己成為了改朝換代承前啟后的關鍵人物。陳圓圓雖然薄命,但她無時無刻不在跟命運搏斗。然而個人的力量終窮阻止不了歷史前進的車輪。卿本佳人,卻偏偏蹚了這池禍水,以致背負上千古怨名。
在歷史上,對于如陳圓圓之流的紅顏似乎從未留下正面的評說。一個出生青樓的女子,在其命運沒有開始之前就已經(jīng)注定是低賤的了。她們根本無法掌握命運,就像是山野的桃花,固然艷麗卻帶著股宿命的悲哀。說她是禍水,沖冠一怒為紅顏,痛哭六軍,那實在太抬舉她了,亂世中的一個弱女子何來如此巨大的力量呢?西施、貂禪尚且背負著復國亂君的使命,而陳圓圓卻只是完全無力主宰自己的命運。不論是高貴的將軍夫人還是低下的歌伎,她都如同一件物品,從一個人手里轉給另一個人,從來沒有人問過她真正的意愿。她隨波逐流,只因為被時代巨浪裹脅著,自己做不了主。直到吳三桂兵敗,陳圓圓才真正為自己的命運做了最后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抉擇:自沉蓮花池。這樣的人生實在可悲。
拋卻古人的偏見,站在歷史的角度分析,陳圓圓固然是吳三桂為清兵大開城門的原因之一,但絕不是唯一。她只是被一幫好色之徒推到了歷史的浪尖上。陳圓圓的愛情已經(jīng)不再單純,她站在三個男人的岔口上,而這三個男人分別代表了一個國家三種不同的命運。她的愛情決定蒼生社稷的命運,而她也就莫名其妙地成了眾矢之的。其實,陳圓圓也不過是一介平凡女子,但是她被政治一層層地包裹了起來,讓人們看不到她的真顏。
陳圓圓的感情是悲哀的。她一直渴望擁有愛情,而不是如吳三桂一樣的政治動物。盡管后來她沒有名分,但還是心滿意足,被吳三桂擁有后就沒有什么更長遠的想法了。據(jù)說,在陳圓圓受寵時吳三桂一度想將她扶為正妻,但都被她拒絕了。后來吳三桂的正妻容不下她,陳圓圓遂提出出家為尼,得以自保。但也有史載,陳圓圓漸漸老去,美顏不在、漸不得寵,于是她審時度勢,出家為尼自保。不管真實情況到底如何,總之,那一場轟轟烈烈的“傾城之戀”亦逃不出這樣灰暗的結尾,任她擁有過怎樣的癡戀恩寵,說到底也不過是個戰(zhàn)利品。歷史實在不該高估古代女子的能力,她們即使再聰明也只是一顆任人擺弄的棋子。
世界是很微妙的,無意間的一個決定卻會造成天翻地覆的大變化。站在歷史變革的岔口,引來了幾個男人代表的一場關于政治的紛爭,這該是陳圓圓應該承擔的責任嗎?不管她是否一直處于被動,是否成了改朝換代的犧牲品,她最終還是背著“禍水”的罪名被歲月碾過。當政治的紛爭得出了結果,她卻沒有了結局?;蛘哒f,這就是結局,縱是吳三桂與李自成爭得江河震動,她仍然只能活在宿命的簾后……的確,歷史是人家的,傳奇是人家的,世間隱隱的耳語是人們自己的臆想與揣測。而她這樣一個絕代紅顏,一生只不過做了一件事,就是將生命向前推進。家仇國恨,怎是這樣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可以挑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