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情,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暗狼椤庇置包S冠體”(黃冠可能是指道人的裝束),是道家所唱的道家的情事,神游廣漠、寄情太虛,有餐露服曰之思,名曰道情。
它源于唐朝時期道教的經(jīng)韻,以道曲以及民間小調(diào)為核心,逐漸形成了一種表演風格獨特的道教曲種。在宋朝時期,道情又加入了詞曲的元素,變得更為多樣化。
《張果見明皇圖卷》(資料圖)
早期的道情表演以漁鼓和夾板兩種竹質(zhì)樂器進行演奏,表演方式以說唱、念白等方式而進行。時至今日,有的地區(qū)加入了月牙板,甚至配備了二胡、笛子等多種伴奏。
在《清平山堂話本·張子房慕道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忽見張良漁鼓簡子,口唱道情,仙鶴遶舞,野鹿銜花,前來接駕”可見在民間,道情往往與道士神仙等人物形象聯(lián)系在一起。
道情本身也是來源于道教八仙張果老。據(jù)記載,張果老乃是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張果老(張果),本為甘肅兩當?shù)牡廊?,他姓張名果,號通玄先生,曾受武則天和玄宗征召,御賜邢州五峰山(今邢臺張果老山)。
道情表演者(資料圖)
世人傳聞其有上千歲,為得道神仙,而張果老手中常持兩件東西,一是漁鼓,而是夾板,他日常倒騎驢而云游四方。有時遇著些有不忠不孝、貪財利己、小人心腸之類的人便手執(zhí)漁鼓唱道情而勸化其改邪歸正,勸善棄惡。
有時候,他也會遇著些道人修行懈怠或懵懵懂懂,他也會唱道情告知如何修真煉性。如白玉蟾祖師的《道情詞》就有:“清靜無為是吾家,不染凡塵道根扎,訪求名師修正道,蟠桃會上赴龍華”。
另外,也有一些人將藍采和一并奉為道情祖師,根據(jù)元代雜劇《藍采和》記載:他常穿破藍衫,一腳穿靴,一腳跣露,手持大拍板,行于鬧市,乘醉而歌,周游天下。不過相比之下,更多的人認為藍采和乃是快板書的祖師,快板書界也信奉此類說法。
訪求名師修正道(資料圖)
古代,道教徒們在云游天下時,往往都效仿祖師,身穿百衲衣,手執(zhí)漁鼓夾板,持缽云游,口唱道情,行走四方,這點在古時候?qū)乙姴货r。特別是在三月三辦家宴時,總有道士前來唱道情,化個齋飯,今時今日在少數(shù)地區(qū)仍然可見此景。
有些文人雅士也喜好道情曲,如鄭板橋就有流傳下來的《道情十首》,其中有結(jié)尾片段有:
“黃沙白草無人跡,古戍寒云亂鳥還,虞羅慣打孤飛雁。收拾起漁樵事業(yè),任從他風雪關(guān)山。風流家世元和老,舊曲翻新調(diào);扯碎狀元袍,脫卻烏紗帽,俺唱這道情兒歸山去了。”
這一段便是描寫受文人歡迎的隱士一流。
漁鼓一聲響,引得眾仙來(資料圖)
此外,各地戲曲也廣泛吸收了道情的特色。如越劇《珍珠塔》中就寫道:“小道山上來,遍地黃花開,漁鼓一聲響,引得眾仙來?!逼渲羞€有韓湘子九度韓文公的記載,于此就不一一贅述。
縱觀全國,各地都有各地的道情,有的不執(zhí)夾板只持漁鼓,有的只單唱,形式不一。在內(nèi)容上,道情與元代雜劇的分類比較相似,一般被歸類為:神仙道化、隱居樂農(nóng)、忠臣烈士、孝義廉潔、叱奸罵饞、風花雪月、悲歡離合七大類,包括“王寶釧出嫁”、“韓湘子唱道情”、“六英姐”、“南瓜記”等曲目。
如今道情也成為了我們國家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但是,人們也不能忘記其與道教的密切關(guān)系。希望除卻依靠民間藝人的口口相傳以外,還會有更多的道教弟子去傳承這樣的一種道教文化形式。
(編輯:柯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