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華使于齊,冉子為(wéi)其母請粟(sù),子曰:“與(yǔ,下同)之釜(fǔ)?!闭堃妫唬骸芭c之庾(yǔ)?!比阶优c之粟五秉。
子曰:“赤之適齊也,乘(yǔ)肥馬,衣(yì)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急不繼富?!?/span>
【譯文】子華(公西赤)被孔子派往齊國,冉有便為他的母親向孔子要粟米,孔子說:“給她一釜(六斗四升)?!比角笳埱蠖嘟o她點兒,孔子說:“再給她一庾(二斗四升)?!苯Y(jié)果冉求給了她小米五秉(八百斗)。
孔子說:“公西赤這次到齊國去,乘著高頭壯馬,穿著輕暖的皮衣。吾聽說,君子要周濟(jì)急難而不要使富的更富?!?/span>
【微言微感】
孔子是不是一個吝嗇的人呢?
原憲給孔子做管家,孔子給原憲母親送糧食,一下子給九百斛,還豪爽地說,吃不完送給鄉(xiāng)鄰吧!其豪爽大度,由此可見。
但是,冉求給公西華的母親求糧食,孔子卻斤斤計較。
第一次,答應(yīng)給“一釜”,一釜多少呢?六斗四升。大概一百多斤。
第二次,增加一些,再給一庾,二斗四升。增加多少呢?三五十斤。
冉求好大膽,竟然一下子給了五秉。也就是八百斗。足足增加一百倍。
冉求這樣大膽,不怕孔子問罪嗎?冉求太了解老師了,夫子本質(zhì)是善良的,厚道的,他自己又沒有裝腰包里,東西是給公西華的母親了,怕什么?頂多被訓(xùn)斥一頓,該怎么還怎么?
這就如同父與子,母與女,哪有老人跟小孩子記仇的?就如同子路,挨老師多少批評,批過就過,老師根本不記仇。子路該怎么樣還怎么樣。
孔子給原憲母親九百,只給公西華母親八斗六升,這也搞厚此薄彼嗎?莫非孔子不待見公西華?
不是的??鬃臃浅O矚g公西華,否則不會派他出使齊國。估計公西華家里比較富有,他自己也比較喜歡張揚(yáng),所以,“乘肥馬,衣輕裘”招搖過市。
這時候,孔子應(yīng)該是在魯國正風(fēng)光的時候,魯定公很常信任他,季桓子也支持他,孟懿子作為學(xué)生,對老師更是畢恭畢敬,子路、子貢、冉求、公西華等弟子也都是身居要職。加上孔子業(yè)績突出,政績卓越,無論是做鄉(xiāng)長還是部長,都是立竿見影,聲名遠(yuǎn)揚(yáng)。
這時候的孔子,應(yīng)該是不差錢。富家子弟公西華,應(yīng)該也不差錢。特別是這次出使齊國,齊國急于巴結(jié)孔子,一定會賄賂公西華。
原憲呢?他出身貧寒,又不會斂財,一味地安貧樂道,日子都有些緊巴。
這樣分析后,孔子厚此薄彼就容易理解了。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鬃拥乃枷胧鞘澜绱笸?/span>
我想起了慈善老人邵逸夫先生,全國各地邵逸夫捐贈的逸夫樓不計其數(shù),其捐贈原則就是“雪中送炭,不錦上添花。”
我曾代表舞鋼市二小接受過他們的捐助,建了一所逸夫科技樓。人家真的是無償捐資,連宣傳都不讓做,只是對資金使用審計很嚴(yán)。
孔子說:“君子周急不濟(jì)富”。一個面包對于饑餓的人來說,意義重大。聽母親說,五八大躍進(jìn)我姥娘差一點餓死,多虧鄰居一個雞蛋救了他的命。同樣的雞蛋,有一次在食堂垃圾桶,我見到一個沒有剝皮就直接別扔到垃圾桶。
我很是生氣,好好把孩子們教育了一頓。怎么可以暴殄天物?
作孽啊作孽!
從這個角度看孔子給公西華糧食,我們就可以理解了。《道德經(jīng)》說:“天之道,損有余補(bǔ)不足。”但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做不到這些,喜歡錦上添花的多,喜歡雪中送炭的少。
作為教師,大多喜歡聰明的,聽話的,學(xué)習(xí)好的,家長有用處的,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是,后進(jìn)生,問題生,其實才更需要我們的關(guān)心和愛護(hù)。我常常對所謂的“壞學(xué)生”情有獨鐘,和他們下棋,和他們打球,犯了錯也總是再三給改過的機(jī)會,有人說我是婦人之仁,我卻覺得這恰恰是教育者需要的情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