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偶然和一個很久沒聯(lián)系的朋友在微信上聊了很久,討論了一個還蠻有意思的話題。她告訴我,她覺得,自己從小就和周圍的人都保持著一種特別而深刻的關系。因為周圍的人幾乎都會很信任她,和她講述許多不會和別人講述的情感、煩惱、困惑和思考。
但同時,她又覺得這種關系的另一面是十分疏遠的。因為,當朋友們沒有關于人生的困惑或難以解決的心事時,她就不會成為她們的首選——聊八卦、逛街,未必會邀請她。
她有時覺得自己有好多深入的朋友,但貫穿整個成長過程的,還有一種孤獨感。即使從小就有人喜歡找她傾訴煩惱,但這些人的玩耍的小團體里卻沒有她。“他們的思考屬于我,熱鬧卻不屬于我”,她這樣形容道。
在與她的對話中,我想到了之前文獻中讀到的一個詞,神使(empath)。說的是關系中的一種特別的角色。之前我們在關于“關系中的圣母”一文中也提到了這個概念。神使和圣母還是不一樣的。有不少小伙伴留言讓我們展開講講,趁此機會,今天就來和大家聊聊關系中孤獨而深刻的神使們。
UCLA的精神病學家Judith Orloff提出了關系中的“神使(empath)”這個概念。她認為,人際關系中存在著這樣一類人:他們對他人的感受和情緒,有著極高的敏感度和辨識力,能夠以很快的速度、深度共情他人,能以遠比一般人快的速度,將自己置于他人的心理狀態(tài)之中,理解、分析對方的內在狀態(tài)。
Judith在她的《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一書中還寫道,他們似乎有著某種“治愈人心”的力量,這使得他們的周圍總是有一些困惑的求助者。不僅如此,即使是最不喜歡跟別人談論自己的人,在“神使”面前也能夠打開心扉。
基于Judith的定義和理論,同時也綜合了KY作者們生活和工作中的觀察,我總結出了“神使”的以下幾個特點:
1. 高敏感和強共情
這種敏感包括對他人需求和情緒的敏感,以及對他人想法、甚至人格機制的敏感。但他們的敏感,是針對人心理、尤其是深度心理的。這些人可能完全不了解人情世故、甚至在后文中我們會提到,他們在一般人際中往往還有一定的不足。
他們是觀察者,他們既擅長觀察,也喜歡觀察。他們善于捕捉語言和行動背后一閃而過的情緒,像“自動化”的偵探一樣,由這些情緒體會到對方的想法。
Judith還在描述她的來訪中的那些“神使”時這樣說道,“當他人流淚時,他們也會悲傷不已;當他人在自己面前表達憤怒時,他們也會感到怒不可遏。'感同身受’這件事在神使身上,遠比一般人容易。”這種感同身受無關道德判斷,是真實的感覺。
2. 他們有著“助人之心”,本質是尋求人際關系
神使不會向討好者(people pleaser)那樣,主動去討好、取悅他人,希望每個人都喜歡自己,但他們同樣也很難對來找自己的有困難、有煩惱的人說“不”。他們希望自己能夠幫助別人,有時甚至有一種幫助別人的“使命感”。
但神使想要幫助別人的使命感,是為了獲得與他人的關系。因為突出的特點,神使發(fā)現(xiàn)傾聽、幫助別人并不難,而無論他們是否意識到,他們或多或少都發(fā)現(xiàn)了,這是一種建立關系的“捷徑”。在傾聽、幫助別人的時候,他們被需要,而且往往這樣深入的對話,會短時間里造成“我們的關系非常緊密”的錯覺。
自我暴露、求助與幫助,通常是屬于深度親密的人際關系的。
3. 他們擅長溝通和思考
神使和“情緒垃圾桶”、“樹洞“最大的區(qū)別在于,人們找到他們,不是為了宣泄、傾倒情緒(至少不僅僅是為了情緒上的紓解),而更多的是為了尋求某種解答和建議。他們擅長真正意義上寬慰別人;對許多事有著自己的洞見,能給求助者一些有價值的啟發(fā),這些洞見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他們的敏感?!麄兛吹?、感受到了更多的規(guī)律。
1. 生理上,可能與過度活躍的鏡像神經元有關
研究發(fā)現(xiàn),我們之所以擁有“共情”——即感他人所感的能力(empathy),與人腦中的一種被稱為“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的東西有很大的關系,它幫助人類祖先早在語言出現(xiàn)之前就能夠理解彼此的感受(Iacoboni, 2009)。
而人的鏡像神經元的數(shù)量及靈敏度是不盡相同的。比如,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和變態(tài)殺人狂可能存在著鏡像神經元缺失或靈敏度過低的問題,因此他們無法共情他人的痛苦,感受不到自己行為可能給他人帶來的后果。而與之相反,Judith指出,神使們的鏡像神經元則可能比普通人更加活躍,而這某種程度上或許意味著天然的“感同身受的能力”。
2. 神使也是一種社會學習的結果
就像開頭的好友故事中所說的,神使們往往覺得十分孤獨。這一點看起來很矛盾。
因為實際上,當我們用一個稱呼去描述一群人的時候,往往意味著這群人的這一特征特別顯著。神使們,之所以被心理學家稱為神使,是因為他們過于突出的、過于片面的,只介入于深度、啟發(fā)式、求助式的人際互動。
也有很多高敏感、共情力強的人,沒有成為神使。這是因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習得了用更全面、更多樣的方式與人互動。
在生活中我發(fā)現(xiàn),很多神使都曾經經歷過人際關系的困難?!?strong>也許是那些困難讓他們后來成為了神使,曾經他們只是有神使?jié)撡|的人。當這些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在人際的交往、連接中遭到了挫折,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用這個方面去面對別人是最容易的。
人們的大腦有這樣一種神奇的特性,當我們經常采取一種路徑解決問題,我們會對這種路徑越來越熟悉、也越來越依賴。當神使們發(fā)現(xiàn),自己通過傾聽、解讀、共情他人,可以最容易地建立起深入的關系時,他們就開始傾向于這種路徑。尤其當他們發(fā)現(xiàn),分享愛好、日常交互等建立關系的方式,對他們來說還有一定困難的時候。
神使們之所以被束縛在這樣單一的角色里,是因為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有這樣的能力,也選擇了承擔人際中的這種一種“功能”。
如果ta因此耽誤了其它人際技巧的學習和鍛煉,就可能在其他人際場景中被遺棄——并不是高敏感和共情力特別強本身導致的。
神使的孤獨是必然的。
自我暴露具有兩面性。自我暴露是快速建立關系的神奇一步,但也是一把雙刃劍。
自我暴露,是需要信任關系來保駕護航的。我們通常會選擇在有情感、時間和信任基礎的關系中深度暴露。因為我們相信對方不會傷害自己。
神使,會“誘惑”交往中的人在有需要的時候,過快地作出過深入的自我暴露。但信任關系不存在魔法般的建立。人們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在這個時刻本身也有“被傾聽、被理解、被梳理和分析”的需要。他們對神使有著基本的信任,但同時,他們仍然會有危險的感覺。自我暴露的代價就是讓人感到脆弱(Rubin, 1975)。在這個需求消減時,想要遠離知道自己太多秘密的人。
過度的、過急的、深層次的自我暴露,會引發(fā)人的羞恥和尷尬。無論是“被對方知道”,還是“知道了對方”。
于是,神使們的大多數(shù)社交形式都是單一的。而事實上,任何只有單一形式的社交互動都是會使人孤獨的。只有吃喝玩樂的社會關系是令人感到孤獨的,只有深度自我暴露的關系也是令人感到孤獨的。
不僅如此,長期的單一社交模式也會進一步阻礙神使們社交技能的發(fā)展。長此以往,他們可能就只知道如何與人聊感情談人生了。
作為神使,容易面臨的第二個問題是情緒邊界方面的。對于大多數(shù)像他們這般高敏感,且共情能力強的人,在為他人解惑和分憂時,是很難把自己抽離出來的。因為想要為對方考慮,首先要主動地、完全地共情對方。但這種過度的共情和情感援助,可能會讓他們自身也陷入痛苦之中。
這些“吸血鬼”就像一個黑洞,不斷吸取著他人的情感能量。他們喜歡圍繞在那些情感豐沛的人身邊,肆意地揮霍他們的善意,又在神使覺得無法忍受、想要離開時擺出楚楚可憐的受害者姿態(tài),讓他們回到自己身邊。
神使的孤獨還有一種更深刻的根源——他人對自己的物化。物化,指的是片面地把人看成“負有某種功能的對象/客體”,而不是擁有完整人格、存在多元價值的人。當一個人的某種“功能”特別突出時,身邊就可能圍繞著很多為了“使用”Ta的這種“功能”而接近他們的人。在這個過程中,這個人除了該“功能”以外的其他部分都是被忽視的,比如Ta的想法、感受和欲望。
被當作性的對象,是一種被越來越多人理解的物化方式。其實神使也面臨著一樣的困境。
雖然深度交流看起來是一件更有意義的事,但本質上,它與“為了借錢才和富人做朋友”這種行為沒有太大的區(qū)別。而被他人物化的神使們,一方面會有一種自己幫助了別人的價值感。另一方面,他們又因為自己在關系中感受不到自己是作為一個完整的個體被珍惜和接納,而覺得自己其實毫無價值。
如果看完今天的文章,你覺得自己在人群中就扮演著這樣一個角色,你與他人的關系似乎總是深刻卻又疏遠的,以下也有一些建議想要給你。
首先你要了解的是,雖然上文中說到,一個人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某一種“功能”太突出而被物化,但本質上,人都是有功能的,這并不是一件壞事。有人會因為我們某些特別突出的方面而接近我們,我們也會因為同樣的原因而接近他人,不論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而這件事本身是沒有問題的。
但在這其中,你需要做的是,學會辨識哪些人僅僅是為了利用你的“功能”而接近你的。你需要的是一個珍惜你強的方面,也珍惜你不那么強的方面,并且能夠給你一些“反哺”的人。換句話說,這個人喜歡和欣賞是你整個人,同時Ta也有你欣賞的部分,你們之間的給予和啟發(fā)是相互的。
即使你不排斥做一個溝通中的傾聽者,也要記得隨時關注自己在溝通中的感受。你不應該感受到不舒服,或是來自對方的情緒壓力,在不傷害他人的前提下,你的感受永遠是最重要的。先照顧自己的感受,再去照顧他人的感受,才是更理智和長遠的助人之道。
最后,我們還是想要建議“神使”們努力去培養(yǎng)和建立更全面的社交關系。就像上面提到的,單一的關系形式往往會讓人感到孤獨,不論是只有吃喝玩樂的關系,還是只有深度交流的關系。真正能讓我們不孤單的、感受到與他人之間真實聯(lián)結的關系一定是多元的。
你要相信,你不是一個只“適合”聊人生、聊理想、聊情感的人,溫暖而美妙的煙火氣也同樣屬于你。“深刻”與“快樂”并不矛盾,你值得、也可以同時擁有它們。
以上。
點點「在看」,分享你對神使的看法~
References:
Iacoboni, M. (2009). Imitation, empathy, and mirror neurons.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0, 653-670.
Orloff, J. (2017). The Empath's Survival Guide: Life Strategies for Sensitive People. Sounds True.
Rubin, Z. (1975). Disclosing oneself to a stranger: Reciprocity and its limit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11(3), 233-260.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