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中醫(yī)療法
作者/孫起元
一、白血病的病因機制——趨向論
白血病的病因機制,國際醫(yī)學界尚未有明確的結論。筆者根據祖國醫(yī)學的理、法、方、藥,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驗證了所謂白血病,尤其是“急白”,乃是體內的蘊毒,在生理失調,外因誘發(fā)下的并發(fā)癥,簡述如下:
(一)蘊毒
蘊毒在小兒主要是“胎毒”,意指有遺傳因素,而不同于后天之臨時感染;在成人則包括各種致病毒素。近三十余年來,國內外醫(yī)學界的研究報道,提示白血病很可能是病毒引起。例如病毒可引起小鼠白血病,從白血病病人組織中,可提出病毒因子,并可導致動物白血病。通過實驗,白血病病毒,可能存在于許多正常的動物中,并可一代一代的遺傳下去,而對“宿主”無任何影響,但它具有致病的潛力,一旦遇到外在的誘發(fā)因素,就可發(fā)病。已發(fā)現小兒“急白”,尤其是集中發(fā)生者,與EB病毒有關;又發(fā)現與痘疹病毒有關;在動物白血病組織中,也曾提出C型病毒因子。近年很多報道包括動物白血病,都提示白血病的病因機制是病毒關系。
筆者體會到“急白”,尤其是小兒患者,從其發(fā)病年齡、癥候特征、治療法則、處方用藥、以及現代流行病學的論述等各方面來觀察,確與病毒性疾病,尤其是麻疹、痘瘡等癥很類似。所不同者,痘瘡、麻疹諸病毒,一次透發(fā)后即病愈而獲終身免疫,而白血病的病毒卻長期潛伏醞釀,不得及時順利透發(fā),導致生理失調,證候變異,遷延不愈。
(二)生理失調
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到此證在生理上有五大特征,即蘊毒深、腎陰虧、相火旺、血液傷,督、任、沖諸脈失調,分述如下:
1.蘊毒深
白血病具有病毒因素,已如上節(jié)所述。由于其毒之根源在髓;不同于臨時性的病毒感染,故稱蘊毒深。其所出現的幼稚白細胞,實系一種在發(fā)育過程中受污染而殘缺變異的細胞。
2.腎陰虧
中醫(yī)學所稱的是腎是廣義的腎,除腎的本體外,尚包括一系列的附屬系統(tǒng)和其功能。腎陰即腎之資源。腎為先天之本,集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為生長發(fā)育之根本。蘊毒長期醞釀,消耗了生長發(fā)育的資源,減低了蟄藏和調節(jié)功能,生理周期運動乃發(fā)生了異常。
3.相火旺
相火意指生命體中欣欣向榮的朝氣,是生理上新陳代謝的一種動力,是一種電磁性的能量,不是氧化燃燒時的熱量。相火根源在腎,腎主骨、主髓。相火旺則骨髓中白細胞必增生,則其質量必不足,這種細胞醫(yī)學上稱之為異常白細胞,或名為幼稚白細胞。
4.血液傷
由于腎陰虧,則血液的資源不足,相火旺則新陳代謝亢進,細胞存活周期縮短,又由于相火是一種電磁能量,不是氧化燃燒,因之在白細胞方面,由于不需要氧氣,故可以增生活躍,而在血液的紅系方面,由于氧氣不足故生長消沉,導致血液組合的變態(tài)和損傷。此癥患者多有嚴重貧血,也易出血,皆腎陰虧和血液損傷之征。
5.督、任、沖失調
奇經八脈中有督、任、沖三脈與白血病的關系較密切。督脈循行項背太陽經之區(qū),內統(tǒng)少陰經之腎陽;任脈循行胸腹太陰經之區(qū),內主少陰經之腎陰;故督、任二脈為人生之陰陽大綱。沖脈輔翼任脈,匯通十二經,調節(jié)一身血液之生化運行,故有“沖為血?!敝Q。一切疑難大癥都涉及奇經八脈,血液病也不例外,尤其是關系到督、任、沖三脈。
(三)外因誘發(fā)
外因誘發(fā)的因素多端,主要有以下幾種:
1.時行厲氣
指氣候異常,如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之突變。環(huán)境污染,如電離輻射、有毒化學物質的擴散等。地勢變化,如地質之變遷,地震透發(fā)放射性物質等。
2.飲食和藥物不當
如常食葷腥肥甘及一切動物性食物,多用對臟腑氣血有損害的治療及藥物,如多接觸X光射線及紫外線方向的光波;藥物方面如氯霉素、安乃近、苯、保泰松等誘發(fā)白血病,已有臨床報道。
3.起居失常及過度勞累
生活不循常規(guī),積勞傷神,都能損耗正氣,導致生理失調。又精神情緒過度激動,影響大腦的調節(jié)和主導作用,也為致病因素之一。
4.其他疾病致敏
其他疾病在發(fā)展過程中,有時也可誘發(fā)此癥。如跌撲損傷后血凝氣滯,肺病痰涎膠粘不化,嚴重的蛀牙腫疼,牙齦腫脹膿漏,以及一些病毒性及化膿性等疾病遷延不愈,皆可誘發(fā)此癥。
(四)病變趨向
發(fā)病趨向有出表和入里兩個方向,分述如下:
1.病毒趨表
透發(fā)外出則為痘、為疹、或為其他一些病毒性化膿性等疾??;痘瘡(天花)、麻疹就是這方面的疾病。患者出現的痘、疹、斑、痧,以及很多兒童流行病比如麻疹、天花、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猩紅熱、白喉等都是正氣托毒外出在肌表聚集的現象。
2.病毒趨里
病毒醞釀未能透發(fā)外出,內陷入髓,就成為近代醫(yī)學所稱的白血病。此癥在小兒實系一種“隱性變態(tài)痘疹癥”,但出痘或皮疹多不明顯。用過化療者,則免疫力受抑制,痘疹更不易透出,病情更趨復雜難治。其在成人由于蘊毒隱伏,透發(fā)之功能不足病勢起伏波動,敗壞血液,故可稱為“病毒性壞血癥”。至于慢性白血病,由于蘊毒日久根深蒂固,肝、脾、淋巴結易于腫大,尤其是脾臟可以特別腫大,已成為病毒之淵藪,故可稱為病毒性?結。此外還可以由于其他因素,發(fā)生一些雜癥或并發(fā)癥。
總之,蘊毒是此癥的遠期潛在內因;生理失調是此癥的中期發(fā)展;外因誘發(fā)是此癥的近期導火線;病變趨向是白血病和非白血病的分水嶺。白血病尤其是小兒“急白”和麻疹、痘瘡,以及一些兒童流行病是同源而異流,是趨表外出和內陷入髓的不同。
二、中醫(yī)“骨髓培植”療法
任何疾病都是生理發(fā)生了偏差,周期運動失調所出現的癥狀,因之治療任何疾病都應調整周期運動,使其圓而不偏,則疾病可以很自然的消除癥狀,恢復正常。中醫(yī)治療白血病的主要法則是,補腎陰、瀉相火、解蘊毒,調理督、任、沖諸脈,尤其是督、任二脈,是生命的陰陽大綱,是生命賴以生存的重要支柱,而腎陰及腎陽乃是督任二脈根源,是發(fā)育成長之源泉。督脈是腎陽之主流,任脈是腎陰之主流。督任二脈之交輸,乃是骨髓生化之根本和基礎,因之根治白血病應以補腎之陰陽及調節(jié)督任二脈為要旨,也即是本文所創(chuàng)導的“骨髓培植”療法。數十年來已有大量的病例驗證。謹將有關這方面常用的藥物方劑提示如下,供參考研究:
(一)腎陰藥(任脈藥)
地黃、知母、黃柏、龜板、龜板膠、牡蠣、龍骨、龍齒、磁石、珍珠母、蛤殼、珍珠粉、蛤蚧、犀牛角、水牛角、何首烏、地膚子、玄參、黃精、地骨皮、大補陰丸、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知柏地黃丸、麥味地黃丸、耳聾左慈丸、左歸丸等。
(二)腎陽藥(督脈藥)
附子、肉桂、吳茱萸、仙靈脾、巴戟天、硫磺、仙茅、葫蘆巴、陽起石、補骨脂、鹿茸、鹿角,鹿角霜、鹿角膠、金匱腎氣丸、桂附八味丸、濟生腎氣丸、右歸丸、葫蘆巴丸、四神丸等。
(三)腎陰腎陽藥(督、任二脈藥)
又有古書《傷寒論》中厥陰經之“烏梅丸”(烏梅安胃丸),乃陰陽、寒熱、虛實兼?zhèn)洌涔δ芗白饔幂^高,應用范圍也較廣,也是古方今用之良藥。菟絲子、五味子、山萸肉、女貞子、沙蒺藜、紫石英、胎盤、臍帶,河車大造丸、龜鹿二仙膠、地黃飲子、局方黑錫丹、五子衍宗丸、三才封髓丹、金剛丸、天王補心丹等。
(四)腎陽兼及肝脾藥
大茴香、小茴香、公丁香、沉香、砂仁、益智仁、豆蔻、草果、肉果、蓽澄茄等。
以上所提示督脈、任脈、腎陽、腎陰等諸藥,有的尚兼具其他數經及其他諸經之功能,應當靈活應用,不可固執(zhí)。總之,白血病骨髓中的幼稚白細胞,仍然是整體病的局部證狀,我們仍應治療整體,使整體好轉則所謂幼稚細胞,必然可以自發(fā)地緩解。
三、四診八綱辨證施治
白血病存在著一個共同特征,就是腎陰虧、相火旺、蘊毒深、血液傷、督、任、沖脈失調。治療大法是補腎陰、瀉相火、解毒蘊、調理督、任、沖、補血壯髓等方藥,并參考有關各病癥的病因治則作整體的治療,分述如下:
(一)補腎陰和瀉相火
補腎陰是充實體液和細胞生化的資源,并加強其穩(wěn)定狀態(tài),從而延長骨髓和血液的生存期。瀉相火即減低細胞周期運動的速率,也即是緩和其增生和代謝,以減少其對骨髓和血液的消耗。補腎陰和瀉相火使機體的周期運動恢復正常,則白細胞的增生受到抑制,幼稚細胞得以恢復正常,血象亦得以維持其平衡。
(二)解蘊毒
治療運毒的法則有三:1.透發(fā)托毒:為毒蘊找出路;2.清熱解毒:由于白血病患者多氣血兩虧,蘊毒陷伏不易透發(fā),可用清熱解毒法內消;3.扶正去邪:即提高免疫力以轉化及祛除蘊毒。
(三)調理督、任、沖諸脈
督、任二脈,是人體的陰陽大綱,督脈升發(fā)向榮,故溫補督脈可提高血色素及白細胞;任脈沉靜蟄藏主一身之陰,可滋生血小板,緩和白細胞之增升;沖為血海,可輔翼任脈調節(jié)血液之生化周期,故調理督任沖,可使氣血陰陽恢復正常。奇經八脈是生命的整體動力系統(tǒng),調理督、任、沖為根治白血病創(chuàng)造條件。
(四)補血壯髓
補血是治標,輸血更是治標應急。由于骨髓是血液之根源,故血之再生有賴于髓之健全。白血病的病源在骨髓,故根治之法應治髓。中醫(yī)學認為腎主骨、骨生髓,以補腎壯髓佐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之劑,經過一個時期對骨髓之培植,則白血病可獲得根治。
(五)麻疹和痘瘡之病因治則可以參考
麻疹和痘瘡都是機體托毒外出的一種癥候,其辨證施治的法則,觸類旁通,極有參考意義。但必須注意透發(fā)托毒,必賴氣血之充實和正氣之伸張,而“急白”每多貧血,透發(fā)托毒之功能不足,常出現變態(tài)現象。有以斑痧出現,有以皰疹出現,有以舌、齒齦、咽喉潰瘍腫痛出現,甚至某些出血,有時亦是一種透發(fā)托毒現象,而且反復發(fā)作,遷延不愈。
當淋巴結和脾臟明顯腫大時,則病毒多被吸收,如“急淋”多具此特征。此又當兼軟堅散結之法治之。慢性白血病之白細胞數特別高,脾臟也多明顯腫大,甚至巨脾、病毒及幼稚細胞有其淵藪,故應兼按癥結積聚治,重用軟堅散結之劑。
(六)溫病、虛勞、血癥、骨蒸等證之病因治則可以參考
溫病之高熱、虛勞之萎黃貧血,和肝腎虧損,包括小兒之疳積、血癥之出血及大衄,骨蒸之潮熱消瘦,皆有和白血病類同之一面,故治療這些病的理、法、方、藥,也可為治療白血病的重要參考。
(七)“類白血病”的病因治則可以參考
“類白血病”也稱為“類白血病反應”,它和白血病的主要區(qū)別在:1.“類白血病”的白細胞增生,和其出現的幼稚白細胞,僅見于外周血液中,而在骨髓中并無同樣的變化;2.當引起它的病因解除后,“類白血病”反應就會消失。
筆者認為類白血病和白血病只是病源的部位和深淺有所不同,“類白血病”的病勢較為局限和短暫,并另有其病因和病名,如流行性出血熱、傳染性單細胞核增生癥、百日咳、水痘、風疹、肺結核、急性腹膜炎、急性菌痢、膽囊炎等等,以及很多病毒性和化膿性的疾病,都可以發(fā)生“類白血病”反應。
因之,“類白血病”,不是一種獨立的自主性疾病,而是在其他一些疾病的發(fā)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些生理上的反應和證象。十分明確,所謂白血病,也應當有其本來的病源,病因和病名,我們不應執(zhí)著于繼發(fā)的幼稚細胞這一癥狀作為病源和病因,另立白血病之病名而按癌癥治療,強之以化療之“殺滅”法,其不能治愈,自屬必然結果。
倘若我們能針對白血病的原始病源、病因、病名,正確的辨證施治,則所謂白血病,尤其是小兒“急白”同樣可以像“類白血病”那樣,當引起此并發(fā)證象的本病(原始?。┲委熀?,則白細胞的增生和變異自可隨之消失。我們在這方面已獲得不少臨床驗證。
雖然白血病的病根較深,治療上較為復雜困難,但是我們不能把較為難治之癥即作為癌癥,更不應有“癌是治不好的,治好的不是癌”的錯誤心理。而且過去迄今,白血病之所以存活期短、死亡率高、主要是由于長期治療不當所導致。這是一個迫切而突出的醫(yī)學問題,亟待澄清和解決。
(八)免疫療法的運用
新興的免疫療法,對于白血病,尤其是“急白”有一定的療效,此種療法屬于中醫(yī)“扶正祛邪”療法的范疇。近年使用免疫球蛋白、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能量合劑、干擾素和轉移因子等,對于提高免疫功能防治病毒性、化膿性,免疫缺陷等疾病起到較好的作用??ń槊缃臃N治療白血病就是借用抗結核菌的療法。此外短小棒桿菌、百日咳桿菌、麻疹疫苗以及其他微生物菌苗,都已開始臨床試驗。免疫療法的機制尚需進一步探索,但這種療法乃是整體療法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我們可以在四診八綱辨證施治的原則下充分發(fā)揮其作用。
結語
白血病是由于機體的蘊毒,在生理失調丶外因誘發(fā)下之并發(fā)癥。這蘊毒是主要病因,幼稚細胞不過是由于蘊毒而出現的變態(tài)反應。易言之,這是一種受傷殘缺或中毒早產的細胞。化療的“全部殺滅”法,非獨違背生理,而且也不可能將幼稚細胞全部殺滅。要知蘊毒才是真正的敵人,幼稚細胞乃是受害者。如能消除蘊毒,則不僅可以轉化幼稚細胞,且可保護正常細胞,而為根治創(chuàng)造絳件。
由于蘊毒而引起的疾病甚多,而痘瘡和麻疹乃其中廣泛且主要的類型。倘若能熟悉中醫(yī)對痘瘡和麻疹的治療,則對于白血病,尤其是小兒“急白”,自可觸類旁通,有所遵循。不過“急白”是一種“隱性變態(tài)痘疹”,在貧血及出血方面尤為突出,在治療上須注意到這一特征。我國歷代大量的痘疹著述,對于我們今日治療“急白”,乃是一種極有啟發(fā)和參考意義的資料,應當特別重視,提出研究和應用。
由于白血病有一個共同特性,就是腎陰虧、相火旺、藴毒深、血液傷、督、任、沖諸脈失調,而中醫(yī)所稱的溫病、虛勞(包括小兒疳積)、血癥、癥結、骨蒸等癥,皆具有此種特性的一面,故此等疾病的理、法、方、藥也是今后治療白血病的重要參考。
我們還應當注意到,病毒的透發(fā)和轉化,有賴氣血之充實和正氣之伸張,故任何損傷氣血、敗壞元氣之藥物和療法都是不合宜的、錯誤的,必須重視扶正祛邪的作用。新興的免疫療法,“自然療法”醫(yī)學,“身心靈整體”醫(yī)學等,也都是屬于扶正祛邪,標本兼顧的治療范疇,可以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下,充分揮其作用。
要之,治病必求其本,我們必須破除白血病是血癌之說,擺脫現代醫(yī)學體系錯誤的治療方案,在尊重“宿主”,支援生理自療功能的基礎上,探求正確有效的治療法則。本文之“病變趨向”提示,病毒之內陷醞釀和透發(fā)外出這兩條路線是白血病和非白血病的分水嶺。很多病毒性及化膿性等疾病和白血病,實系同源而異流,是趨表或入里的二類不同證狀。我們深信,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結合國際新興的“自然療法”醫(yī)學、“身心靈整體”醫(yī)學,將在今后白血病的治療上發(fā)揮其主導作用。
回顧過去無數的白血病患者,他們是犧牲了,我們應當沉痛地從中吸取經驗教訓,前車之鑒,正為今后的治療,指出了正確的方向!
本文摘自《白血病人將獲救》,三友圖書公司印行,作者/孫起元
中醫(yī)治療白血病的初步體會
作者/秦伯未等
1.急性、慢性統(tǒng)屬虛證,正氣虧虛為其根本
從中醫(yī)理論來看,急性白血病以面色蒼白和疲乏占多數,證屬血虛陰虧。血虛陰虧易引起虛熱內生,表現為出血,或咽痛、咽喉潰瘍。肝脾腫大和淋巴結腫大屬內傷范圍,尤其淋巴結腫大稱作“瘰疬”,常為虛勞的根源。故而認為血虛陰虧,因虛而熱,因熱而出血等一系列的癥狀,是本病自然的發(fā)展過程。
慢性白血病的臨床癥狀以貧血征象最為明顯,結合消瘦等現象,認為亦以“虛”為主。由虛而引起發(fā)熱,又因虛熱而引起出血、多汗等證。血虛于內,臟氣失其平衡,進一步影響到腎為骨痛,在脾為腹痛飽脹。虛陽上擾為耳聾、耳鳴,水停不化為下肢水腫,肝火痰濁凝結為瘰疬,氣血瘀滯為兩脅脹滿或疼痛等。
白血病基本病機為虛證,即使是急性白血病也不是驟然形成的,發(fā)病以前早已體內虧損。本病是因虛致病,不同于因病致虛,也就是《內經》所說的“先逆而后生病者治其本”的一種說法。
脈象和舌苔的變化非常重要,《金匱要略》說:“脈虛為勞、脈大亦為勞”,虛和大是兩種虛實不同的脈象,在白血病中均有出現。其中虛脈比較易治,浮大重按無力者難治,弦大或滑大變化最多,《內經》所謂“大則病進”也反映了虛人多變。舌苔多為薄膩或薄白苔,也有中后呈灰黃色苔,很少黏垢。舌質常呈淡白,或尖紅有刺,出血證可出現紫色瘀斑。這又說明了本病的熱象不等于實熱,雖然感染風寒或因內臟機能衰退而濕濁停留,但與六淫發(fā)病有別。
2.治療以補虛為要務,不離補、溫、調、養(yǎng)、和五法
白血病是一種虛弱性疾病,在治療上不脫離“補”的范圍。
但病情復雜,不只限于一般所謂滋補,正如李東垣所說:“傷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溫之、和之、調之、養(yǎng)之,皆補也。”
(1)補虛
補虛是白血病的基本治法。首先,中醫(yī)認為腎主骨,骨生髓,白血病中有很多腎經癥狀,故治腎,特別是溫補元陽、促進命門功能的方藥經常使用,如附子、鹿茸、肉桂、肉蓯蓉,以及干地黃丸、河車大造丸等?!镀諠健匪^:“《內經》謂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又曰腎之合骨也,骨者髓之府,故嗜欲過傷,精髓耗憊,則必用補腎之劑以益之,尤當以益精髓為先?!?/p>
其次,本病的癥狀多為疲勞、面色蒼白、頭暈、心悸等血虛之象,從“肝藏血、心主血、脾統(tǒng)血”的理論,一般補血藥如當歸、白芍、首烏、枸杞子、女貞子、棗仁、山藥等亦所常用。又依據“氣能生血”的理論,嚴重的血虛應用補氣藥輔助;按“五行相生”的規(guī)律,肝為腎之子,虛則補母,補肝當用滋腎藥,這樣,人參、黃芪、白術、熟地、黃精、補骨脂等,均在綜合使用之列。
(2)退熱
主要為滋陰退蒸和甘溫除熱兩種。前者治療陰血虛,藥用生地、鱉甲、天冬、麥冬、白芍、地骨皮,成方如清骨散;后者治療陽氣虛,藥用黃芪、黨參、熟地、當歸身、升麻,成方如秦艽扶羸湯、補中益氣湯,若貧血明顯的用人參養(yǎng)營湯一類。秦氏認為白血病發(fā)熱不宜發(fā)汗,《內經》所謂“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故即使有外邪,只宜輕清宣解??嗪篃釀┮鄳饔茫驗榭嘣飩?,寒涼傷陽,不利于本病治療,長用或大量使用還會惡化。
(3)止血
白血病須注意陰虛內熱和氣不攝血所致的出血證,一般的清涼止血藥并不占重要地位,用后效果亦不顯著,而驢皮膠、鱉甲膠、鹿角膠等既能補虛又能止血,當歸補血湯等既補氣又攝血,較為多用。由于出血的部位和情況比較復雜,也選用清涼止血藥,但只是用來治標而已。
(4)去腐
白血病患者極易口內發(fā)生糜腐,咽喉、上顎、兩頰隨處可生,甚則彌漫滿口,稱作口糜。一般多由內熱郁蒸,故《內經》云:“鬲腸不便,上為口糜。”其原因有二:一為胃陰傷而虛火上炎,宜用生地、玄參、石斛;一為脾虛濕郁火伏,宜用黃柏、砂仁、甘草之類。也有口腔內腐蝕如蠶豆大,或牙齦腐爛,口唇漫腫,穢氣熏人,癥情嚴重者,當從口疳、牙疳治療,用清疳解毒湯等。
3.辨病辨證結合,中西合璧有殊效
白血病相當復雜,僅僅發(fā)熱一癥,即有滋陰、溫補、和解、清化、潤下等多種不同治法,都可收到退熱的效果。用中藥或中西藥聯(lián)合使用效果明顯,且無不良反應,充分證實了中西醫(yī)密切結合是當前治療白血病的良好途徑。
秦氏認為,治療白血病必須辨證論治,標本兼顧。中醫(yī)治療虛弱證候,大多從腎著手,如《證治要訣》說:“五勞雖皆有勞,心腎為主,心主血,腎主精,精竭血燥,勞乃生焉?!鼻叭藢τ诩膊「拘缘膯栴}大多重視先天,而我們在臨床上也證實如此,因而認為中醫(yī)所說的先天和白血病的病理機制可能有密切關系,有待繼續(xù)研究。
[秦伯未,等.中醫(yī)治療白血病的初步體會.中華內科雜志1960;(5):419]
本文摘自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18年第52卷第5期。作者/梁嘉因
對中醫(yī)藥治療白血病的再認識
撫今追昔,自從六十年代初我和秦伯未先生共同研討中醫(yī)藥治療白血病的方法以來,三十個春秋已經流逝。而今,白血病仍然象一頭巨魔,年復一年地吞噬著千百萬人的生命。三十年來,我經過了一個探索——失敗——再探索——再失敗——較成功的艱難歷程,對白血病的認識漸深,體會漸多。在此,我把自己一得之見提供給同道,供參考指正。
一、辨病因,熱毒為本,體虛為標
六十年代,秦伯未先生和我共同發(fā)表了“中醫(yī)治療白血病的初步體會”(《中華內科雜志》1960年第5號,419頁)【小編按:《中華內科雜志》現只有1994年以后的期刊,若有讀者有該文章,可發(fā)往投稿郵箱,感謝】,當時的中心認識是“白血病是一個虛證”,立論的依據是白血病常見面色無華、眩暈心悸、形瘦體倦、食少嗜臥、脈虛大等一派虛損之象,治療總不離參芪歸芍之類,結果每與愿違。
失敗的教訓迫使我對白血病作更加深入細致的觀察與思考。通過多年的觀察,發(fā)現白血病病人往往在起病時即見高熱,且熱不為汗解,常伴有斑疹出血,神志昏狂,舌質紅絳,脈輕取雖虛弱無力,重按卻常弦急細數等,一派血分熱盛之象。因而我覺得白血病可從溫病論治,白血病的病因是溫熱毒邪,但這種溫熱毒邪和一般的溫病有所不同,它不是從外感受時令之溫熱毒邪,而是稟受自先天,是胎毒。
因為白血病主要是造血器官的病變,病變部位在于血分骨髄?!鹅`樞·經脈》云“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fā)長”。先天之精與骨髓的生成有直接關系,若胎兒在孕育期間,母體內熱過盛或罹患熱病,熱毒內著于胎,蘊蓄不散,便可深伏于胎兒精血骨髓之內,為日后白血病的發(fā)生奠定了內在基礎?,F代研究發(fā)現,白血病的發(fā)生與染色體異常有關,且?guī)в幸欢ǖ倪z傳傾向,與中醫(yī)的理論亦相吻合。
骨髄能夠生血,溫熱毒邪深伏于骨髓中,暗耗人體精血,致使機體精虧血少,形體失充,故形體日漸羸弱,血液化生不足,故呈現一派虛損之象。許多白血病病人并不是一出生馬上發(fā)病。這是因為體質有盛衰,溫熱毒邪有多寡。溫熱毒邪深伏骨髓,雖能消灼人體精血,但人體正氣有一定調節(jié)作用,若溫毒較輕,消灼精血速度亦慢,人體陰陽雖有輕度失衡,但通過人體正氣的調節(jié),可維持相當長的時間不至發(fā)病。若溫毒漸盛,精血大虧,超過了正氣的調節(jié)作用,白血病便因之而作。
二、察病機,熱郁骨髄由里外發(fā)
一般溫病,按其初發(fā)病位的淺深,分為新感與伏邪溫病。新感溫病,邪從外受,發(fā)病后按衛(wèi)→氣→營→血的層次傳變;伏邪溫病,邪氣早伏于里,發(fā)病后按血→營→氣→衛(wèi)的層次傳變。白血病既為溫熱胎毒早伏于里,發(fā)病后亦應由里外迫。白血病病位在于骨髄,髄為血源或血庫,較血分部位尤深,故發(fā)病后有從骨髓到血分,再到營分,然后氣分、衛(wèi)分的傳變傾向,??梢话l(fā)病即見耗精動血,甚或擾神閉竅而見一派危急之象,或熱毒極盛,迅速外蒸,一發(fā)病即見髓、血、營、氣、衛(wèi)俱病,與伏邪溫病的發(fā)病和傳變頗相類似。熱毒迫血妄行,血不循行而外溢,則見斑疹與各種出血見癥。熱擾心營,神明失守,則夜寐不安,甚則神昏譫語,熱蒸于外,則見高熱,因非表熱,故雖有汗而熱不減。熱毒蘊結于骨髓,故常骨節(jié)疼痛。腎主骨生髓,熱毒內郁日久,精髄早傷,水不涵木,則致肝腎精血俱虧,不能充養(yǎng)四肢肌肉,則見形瘦體倦,舌瘦;精血不能上榮于面,則面色少華或蒼黃,或?白;精血虧損,筋脈失濡或血熱過盛,熏灼肝經,則可見肢體攣急或抽搐等動風之象。精虧血少,脈道失充則血行遲滯,加之離經之血的停蓄,則可致瘀血內阻而見癥積(肝脾腫大)、瘰疬(淋巴結腫大)、面色黧黑、肌膚甲錯。熱毒內盛于營血,故舌質紅絳或紫絳。熱盛精傷則脈細數,熱毒蒸迫,正氣大傷則可見脈虛大,但骨髓深伏之熱未除,故脈搏重按常弦急有力。由此可見,白血病的主要病理變化是熱毒蘊郁骨髄,由里而外蒸發(fā),熱結,耗血,動血,停瘀并存,涉及髄、血、營、氣、衛(wèi)五個層次,病變錯綜復雜,非一般溫病可比。
三、論治法,清熱涼血,滋腎宣郁
《內經》云:“熱者寒之”、“溫者清之”,“火郁發(fā)之”,葉天士更具體地指出溫病熱在營血的治療大法為“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卑籽〔∫蚴菬岫?,自當清熱解毒。白血病病在骨髓,比血還深,一發(fā)病常擾血竄營,故當涼血散血。
涼血即用寒涼之品解除血分熱毒。熱在血分,動血閉竅,病情深重,故白血病的治療首先應用寒涼入血之品,直折其熱,常用藥物如赤芍、茜草、白頭翁、生地榆、鬼箭羽等。
散血指用活血化瘀之品,消除動血造成的瘀血,同時發(fā)散血中的郁熱,常用藥如片姜黃、茜草等。
白血病為熱毒久伏骨髓之中,消灼人體精血,精血傷則正氣不支,熱毒更加肆虐,故在涼血的同時尚須配入甘寒育陰、咸寒滋腎之品,生陰血、填精髓,“壯水之主,以制陽光”。精血生,血液得以稀釋而運行暢利,亦能促使瘀滯之消散,常用藥如生地、玄參、沙參、麥冬、知母等。
宣郁即宣通氣機之郁閉。白血病熱毒郁伏于骨髓,由里外發(fā),治療時除涼血散血外,還應宣暢氣機,遂其里熱外達之性,促使里熱外散,此為治療營血熱盛不可忽視的重要途徑,猶如室內悶熱,敞門開窗,則里熱立散。因此,我在治療白血病時,不論有無氣分高熱,常配以輕清宣透氣分之品,暢達氣機,宣開郁閉,以冀營血分熱毒能透出氣分而解。常用藥如銀花、連翹、大青葉等。尤其常用杏仁開氣分之郁,片姜黃行血分之滯,使氣血暢行,里熱易于外達。
我在辨證治療的同時,亦選用有針對性的藥物,如青黛。青黛入肝經,清肝瀉火,涼血解毒,是治療白血病不可多得的良藥。但青黛味極苦,一般宜裝入膠襄吞服。
總之,對于白血病的治療應以清熱涼血、滋腎宣郁為大法,在這個前提下,再結合伴隨癥狀隨癥加減。如神昏加安宮牛黃丸;痙厥加鉤藤、菊花、紫雪丹;便秘加大黃等。
四、白血病合并癲癇病例一則
李某,女,8歲。1987年6月17日來診。患兒于1985年3月開始出現發(fā)燒,肝脾、淋巴結腫大及皮下出血,當時在北京某大醫(yī)院就診,查血色素8.3克%,白細胞2700/立方毫米,幼淋細胞1%,血小板62000/立方毫米,做骨髄檢查確診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經髓內注射進行化療,病情有所好轉,肝脾縮小到肋下1厘米,淋巴結亦縮小。后在門診繼續(xù)治療,病情時有反復,常見皮下出血,并于1987年6月開始出現癲癇發(fā)作現象,遂來請我診治,當時見證:面色萎黃,皮下紫斑,心煩急躁,夜寐不安,大便干燥。每日發(fā)作抽搐及怪叫數次??诟缮嗉t,脈象弦細滑數。血色素9.2克%,血小板13萬/立方毫米,白細胞15000/立方毫米。
辨證:熱入營血、肝風內動。處方:沙參10克,玉竹10克,元參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茅蘆根10克,水紅花子10克,焦三仙10克,鉤藤10克,珍珠母20克,青黛4克(沖)。
七劑后,皮下已無紫斑,抽搐及怪叫偶作,但仍心煩,夜寐欠安,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脈象細數。
辨證:營熱未盡。仍以前法進退。處方:沙參10克,玉竹10克,元參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丹參10克,知母10克,鉤藤10克,生牡蠣20克,大黃0.5克,青黛4克(沖),水紅花子10克。
七劑后,夜寐漸安,大便如常,抽搐及怪叫數日偶發(fā)一次。
后以該方為主,有時合以升降散加減治療,患兒病情一直穩(wěn)定。現血色素12克%,白細胞5700/立方毫米,血小板29.7萬/立方毫米,未見幼淋細胞。目前患兒仍間斷用藥,以鞏固療效。
白血病若合并有中樞神經系統(tǒng)癥狀,預后更差。本案抓住熱伏骨髄,內盛于營血這一病機關鍵,在治療上以清營透熱,活血填髄,滋肝熄風之品諸法并用,故能獲比較滿意的療效,
本文摘自《中醫(yī)雜志》1991年第4期
生生丹
作者/胡青山
組成
青黛(4/10),花粉(3/10),牛黃(1/10),蘆薈(2/10)。
功能
清髓熱解毒,開心竅瀉肝。
主治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癥見發(fā)熱、形體消瘦、口舌潰瘍、大便干結、肝脾腫大、脅肋脹痛、胸痛、脛骨壓痛。
用法
按比例共為細末,制成水丸,每日服3克,分2次口服。
方解
本方啟迪于《冷廬醫(yī)話》所載靛花功用,悟出清髓中之熱,不致壅瘀的機理。
方中青黛清熱解毒涼血為君,牛黃清心開竅解毒為臣,佐以蘆薈瀉火清肝解郁,使之花粉清熱生津。
研究表明,青黛具有增強網狀內皮系統(tǒng)功能,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抑制白血病毒之作用,花粉對腫瘤細胞有較明顯的抑制作用,蘆薈有較高的抗癌效用。
按語
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組發(fā)生于造血干細胞水平上髓性細胞異常增殖和分化的血液系統(tǒng)惡性疾患,居白血病發(fā)病率的第三位。胡氏所擬“生生丹”始用于1972年,此方標本兼顧,每救人于危難,且無毒副作用。其醫(yī)術精湛,治學嚴謹,可見一斑。
典型病例
劉某,男,56歲。
1988年因腹痛就醫(yī)。癥見:腹痛便結納差乏力,舌質紅,苔薄黃,脈弦滑。西醫(yī)檢查,左頜下淋巴結1.5×1.5cm,固定無觸痛,肝劍突下6cm肋下3cm,脾肋下7cm,質中等硬,胸骨、脛骨壓痛(+)。血象:白細胞15萬,幼稚細胞占40%。骨髓象:有核細胞增生極度活躍,粒:紅=8.9:1,粒系增生以中晚幼為主,染色體核型分析46×YDH。遂予上方。2月后,白細胞至7600/mm3,幼稚細胞消失,癥狀、體征轉陰。
本文摘自《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yī)效驗秘方精選》,國際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砒霜為什么能治白血病?
作者/王里
剛剛看到消息,《科技日報》報道前衛(wèi)生部長陳竺院士和巴黎圣路易醫(yī)院的Hugues de Thé教授,日前獲得美國血液學會(ASH)日前頒發(fā)的本屆歐尼斯特·博特勒獎,該獎表彰他們在急性早幼粒細胞白血?。ˋPL)基礎和臨床研究中所取得的突出成就。陳竺團隊應用全反式維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對APL進行聯(lián)合靶向治療,使得這一疾病的5年無病生存率躍升至90%以上,達到基本“治愈”標準。而三氧化二砷是砒霜主要成分。
砒霜除天然的砷華外,還可用硫砷鐵礦與煤、木炭或雄黃燒煉后升華或冷凝而成,經過多次升華的精制品ATO含量在96-99%以上。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64年版藥材學上言其“性大熱,味辛、酸,有大毒”、“功能為祛痰、截瘧、殺蟲、攻毒、療瘡去腐”、“內服治痰飲哮喘、瘧疾等癥。用量3-5厘,不能持續(xù)服用”云云。李時珍《本草綱目》則言“辛、酸、大熱、有大毒”。后來出版的《中國藥典》因該藥為劇毒品已將其從目錄中刪除。
全國使用民間偏方砒霜治白血病的第一人,原哈醫(yī)大一院的張亭棟教授,他在上世紀70年代發(fā)現民間偏方,后來又把偏方改進為注射液,療效顯著,上世紀90年代發(fā)表的論文轟動世界。
四十年前傳說有東北醫(yī)生用砒霜治療白血病,我的母親還講了一段東北民間利用砒霜的故事,說的是東北冬天氣溫零下二三十度時,如果必須在水中打撈,作業(yè)人須先服用一定量的砒霜方可行事,嚴格用量,嚴把作業(yè)時間,作業(yè)時間長了會凍死凍傷,作業(yè)時間短了也可能身中劇毒。
在張亭棟的治療實踐中,不僅白血病,其他癌癥也都有明顯效果。但究竟是怎樣的治病機理,尚沒有明確的結論。然而,從癌癥的發(fā)病病機反推過去,也許會有一些耐人尋味的啟發(fā)。原北京中醫(yī)腫瘤研究基金會門診部主任醫(yī)師孫秉嚴老先生把臨床各種癌癥分為“氣滯毒結、血瘀毒結、寒瘀毒結、熱瘀毒結、虛瘀毒結、實瘀毒結、痰濕閉阻毒結、津枯液燥毒結”八證,并指出“其中寒瘀毒結型最多見,占腫瘤病人的80%以上”。他常使用的祛毒劑就有汞制劑、砷制劑、斑蝥、蟾蜍、巴豆(不去油)等劇毒品(大都配在成藥中);破瘀常用桃紅四物、三棱、莪術、水蛭、干漆;攻下常用川軍、巴豆、玄明粉、檳榔、二丑。
孫秉嚴認為,使人體陽氣受到損傷,最嚴重者莫過于寒邪,在他手中就診的全國各地病人,不論是長江以北還是長江以南,也不論是沿海還是內陸,寒型和偏寒型證候者最多。他說:寒型之人生理功能減退,其一系列外在表現是機體對內外有害因素抵抗力低落的表現。反之熱型之人生理功能亢奮,其一系列外在表現就是機體對內外有害因素反應旺盛的表現。人的血氣陰液,要靠陽氣的推動才能運行,陽氣虛則熱量不夠,推動力就小,津液精血的運行就變得緩慢甚至停滯下來。陽氣虛反過來又容易遭受寒邪的侵犯,寒氣客于臟腑絡血之中,有形的癥瘕、積聚就形成了,這也是體質屬寒的人中得腫瘤者居多,腫瘤病人中寒證居多的原因。
醫(yī)圣張仲景有言:上工治未病,即最優(yōu)秀的醫(yī)生能夠把病御于未發(fā)病之時,可見預防疾病、保持健康的重要性。那么要遠離癌癥,保暖御寒可是重中之重噢。
白血病案例三則
作者/張榮國
病案一:
患者李德森,男性,25歲,已婚,煤礦工人。因面黃,頭暈心悸,身起紅點胸悶,逐漸加重三個月,于1982年3月2日,住XX礦務局醫(yī)院。血化驗:血紅蛋白3克%(30g/L),紅細胞110萬/立方毫米(1.1×1012/L),白細胞14800/立方毫米(14.8×109/L),原始粒細胞6%,血小板62000/立方毫米(62×109/L)。骨髓檢查:顯示骨髓極度增生,有大量原始粒細胞,診斷為急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入院后輸血并給予化療,化療第一天,即高燒并流鼻血,乃加用大量抗生素注射無效。病情危急,于3月15日前來求診治。
病機:邪毒內入,傷及營陰。
治則: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佐以扶正。
方藥:犀角地黃湯合清營湯化裁
水牛角粉30克,生地3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山海螺30克,地丁30克,公英30克,銀花15克,菊花20克,紫草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黃連5克,白茅根30克,生蒲黃15克,珠黃散1.2克沖服。水煎三次,分三次服,每日一劑。
患者高燒,頭昏,神志不清,鼻衄,全身布滿血斑,口舌糜爛,汗多,納呆,脈洪數。遂給予上方加安宮牛黃丸一粒,每日一劑。
3月18日,服上方后,體溫正常,鼻血已止,全身血斑已消大半,神志清楚,伴有惡心,口干,原方加谷芽,石斛以和胃止嘔。
3月25日服上方后諸癥減輕,惡心止,口干瘥,食欲好轉,原方減地丁、加山藥,每日一劑。
4月5日服上方后病情好轉很快,體溫正常,食欲增進,唇舌及掌甲漸轉紅潤。停用湯藥改服杞菊地黃丸,每次一粒,一日三次,逍遙丸每次一包,一日三次,珠黃散0.6克,一日三次,并囑以三低飲食,即低動物脂肪、低動物蛋白、低熱量。遠離房事,多食菜蔬水果。
6月20日復查骨髓,顯示正常骨髓象,外周血象為:血紅蛋白11克%(110g/L),紅細胞410萬/立方毫米(4.1×1012/L),白細胞4900/立方毫米(4.9×109/L),分類正常。獲得完全緩解。1987年5月26日隨訪,身體健康,工作如常。自發(fā)病迄今已五年余。
案例2:
患者劉波,男性,21歲,淄博美琉工人,于1986年2月20日,經省X醫(yī)院髓檢確為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住淄博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化療進行了兩個療程未見好轉,血化驗檢查:血紅蛋白6克%(60g/L),白細胞1300/立方毫米(1.3×109/L),未能分類,骨髓象顯示增生活躍,幼稚淋巴細胞占35%,體溫38℃,重病容,耳鳴眩暈,五心煩熱,消瘦,骨痛隱隱,身起紅點,肋下隱痛,舌質淡紅,少苔,脈細數。
病機:肝腎陰虧,陰虛郁熱,虛火上炎。
治則:滋腎養(yǎng)肝,解郁清熱。
方藥:青蒿鱉甲湯合清骨散化裁。
青蒿12克,生鱉甲30克,龜板12克,知母10克,女貞子30克,天花粉20克。元參30克,生地30克,菊花15克,黛蛤散30克,山海螺30克。景天三七20克,紫草20克,地骨皮30克,丹皮30克,銀柴胡10克。
胃納欠佳,加適量薏仁、藿香、谷芽,水煎三次,分三次服,每日一劑。
予上方,每日一劑,治療一個月,諸癥好轉,體溫正常。飲食漸增,又服兩個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停用湯藥,改服明目地黃丸,每次一粒,一日三次,逍遙丸每次一包,一日三次。并囑以基本素食,忌食肥甘煎炸。
1987年4月20日,經省二院復檢,骨髓顯示正常骨髓象。外周血象為:血紅蛋白12克%(120g/L),紅細胞400萬/立方毫米(4.0×1012/L),白細胞7000/立方毫米(7.0×109/L),分類正常,獲得完全緩解。為鞏固療效改為:大補陰丸、逍遙丸每日三次,每次各10克,吞服,緩解調養(yǎng)。
案例3:
患者丁某,女性,16歲,學生。因乏力面黃4~5年,加重月余伴腹部不適并流鼻血。于1987年3月20日,經濱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檢查血項為:血紅蛋白8.25克%(82.5g/L),紅細胞209萬/立方毫米(2.09×1012/L),白細胞158000/立方毫米(158×109/L),血小板十萬/立方毫米(100×109/L),可見30%左右的幼稚細胞。骨髓象為急性粒單細胞性白血病,住院后給予輸血一次,應用HOAP方案化療一個療程。血象改變:血紅蛋白9克%(90g/L),紅細胞270萬/立方毫米(2.7×1012/L),白細胞104000/立方毫米(104×109/L),血小板5萬/立方毫米(50×109/L),幼稚細胞90%立方毫米。肝脾淋巴結突然腫大,脾成巨大狀,下緣達盆腔,中等硬,有觸痛,呼吸困難,病致危急。院方同意患者出院,另投他醫(yī)。
病機:出血必瘀,濕郁生痰。
治則:活血化瘀,消痰散結。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三甲散化裁。
桃仁10克,紅花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生地15克,赤芍10克,山海螺30克,景天三七20克,僵蠶20克,元參30克,生鱉甲30克,丹參15克,生牡蠣30克,浙貝母15克,海浮石30克,丹皮10克,半邊蓮30克,內金12克,砂仁6克,生山楂20克。
水煎四次,分三次服,一日一劑。
4月10日患者由家長護送前來求治,隨疏上原方,一日一劑。囑以三低飲食。
4月16日服上方后,病情大有好轉,肝脾淋巴結均縮小,飲食好,精神尚可,能在院內活動,效不更方,仍一日服一劑。
4月26日諸癥好轉,患者精神愉快,家長信心倍增,前方繼服,每日一劑。
5月7日,血化驗:血紅蛋白9.5克%(95g/L),紅細胞290萬/立方毫米(2.9×1012/L)。白細胞降至60000/立方毫米(60×109/L),幼稚細胞降至50%,原方照服加用紫金錠,每次三片,一日二次。
5月27日,血化驗:白血球降至30000/立方毫米(30×109/L),幼稚細胞降至6%,面色轉紅,食欲增加,肝已不大,淋巴結已消失,唯脾仍大似手掌,藥已顯效,正在治療中。
本文摘自《白血病醫(yī)療寶鑒》,伊夆印刷實業(yè)有限公司印行,編著/方群,本文作者/張榮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