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六十年代末隨父母支援三線來到廣元后,便一直長期這個地方生活和工作,其中包括在秦嶺余脈的深山中下鄉(xiāng)當知青。
廣元這個地方自古就是交通要道,為出長安進巴蜀的必經(jīng)之地,歷代不知有多少文人騷客,越秦嶺,走天棧,穿劍門,沿金牛道而下,而這些都在廣元境內(nèi),也為廣元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
這其中最有名的自然是李白的《蜀道難》,其他如李德裕,李商隱,陸游等一眾人,都在廣元境內(nèi)留有詩作,這其中還有一位現(xiàn)在不太被人熟知的詩人,也在此寫下了詩篇,他叫沈佺期。
獨游千里外,高臥七盤西。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guī)啼。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詩中的“七盤”即七盤關(guān),因山有石磴七盤而上故名,而沈佺期這首詩寫于旅途夜宿七盤嶺西,而我下鄉(xiāng)的地方正在西邊,會不會就在我住的這院壩壩頭寫成,也未可知。
可別小看這首詩,這應該是在中國詩歌史上,在四川境內(nèi)留下的第一首格律詩,因為,正是在他手中,中國律詩體制方始定型,也就是說,中國格律詩的謹嚴精密,是自他開始的。
沈佺期,字云卿,相州內(nèi)黃人,即今河南安陽內(nèi)黃縣人,祖籍浙江湖州,進士出身,唐代詩人,與宋之問齊名,稱“ 沈宋 ”。
他曾歷通事舍人,轉(zhuǎn)考功郎給事中,后因交結(jié)張易之,被流放驩州,期滿后回長安,拜起居郎,修文館直學士,太子少詹事等職,年約60歲卒。
中國文學史一進入唐代,首先是“初唐四杰”,繼陳子昂后,必是這“沈宋”了,但要說這“必”,也是一帶而過,二人的主要功績是將律詩定型,這在詩歌史上是必須要強調(diào)的;而近體詩則是在沈佺期手中定型的??梢哉f,沒有沈佺期,唐詩就無法達到其應有的高峰。
在他二人之前,歷代所作的詩歌,就律詩來說,失粘太多,且多為五律,正是他們將五律更趨精密,完全定型;又使七律體制開始規(guī)范化,此對詩歌來說是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有著劃時代的貢獻,堪稱當時的詩壇宗師。
二人在經(jīng)歷上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都是則天朝的名人,又都因媚上而被人詬病,所作詩歌亦多為應制歌頌之詞,但卻因?qū)φ坦ふ?,?gòu)思精妙,聲律韻美,風格綺靡,所留名句亦是多多;相對來說,宋之問的劣跡和逸事要比沈佺期多了不少,所以聲名也更響亮些。
沈佺期可真是個人物,他18歲便中了進士,比起那些考了一輩子也沒考上的,如左宗棠、蒲松齡等等,那真叫天壤之別,考試的難度之大,錄取的人之少,比之當今高考的省狀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為啥那范進才中了個小小的舉人便發(fā)開瘋了,若不是被老丈人一巴掌搧醒,怕肯定就廢了。
沈佺期肯定在作詩方面有著極大的天賦,他考上進士后,沒有如一般進士一樣,被外放到下面州縣當官,或者在京師當個編修,做做文字工作;他是被授協(xié)律郎,這是屬太常寺的官員,正八品上,主管音律。
他這官職同后來的王維是一樣的,不過,王維主要是在音樂歌舞上精研演練,以供皇家娛樂;而這沈佺期則是在主攻詩歌韻律,大致相當于今天中華詩詞研究協(xié)會的研究員。
因為當時朝廷主政的女皇武則天也是一位詩歌發(fā)燒友,而巾幗宰相上官婉兒等人也是詩賦高手,這一切都是推動詩歌向更高層次發(fā)展的動力,可以說,沈佺期是詩歌格律的職業(yè)推手。
沈佺期同宋之問一樣,常在人品上被后世詬病,但他要比宋之問要好了許多;他后來任考功員外郎,相當于教育部下屬的招生辦副主任,這是一個屬吏部六品上的官職,原來這個職務是掌外官考課之事,太宗貞觀后兼管貢舉,也就是科考之事。
他在任考功員外郎還是有成績的,他最大的手筆是發(fā)現(xiàn)和舉薦了張九齡,就是那個寫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大詩人,那是他去韶州和廣州等地視察工作時,發(fā)現(xiàn)了這張九齡是個人才;他對張九齡的文才大加贊賞,經(jīng)他推薦,張九齡一舉考中進士,后來官至宰相,也是大唐的一代名相。
但他在任這一職務時,卻因受賄被下了大獄,這個罪名細考起來很是來得有些突兀,只是有這么一筆記載,具體所為何事不得而知,按說沈佺期還是個比較正派之人,作為一個手握學子進退大權(quán)之人,自是被許多人巴結(jié)的對象,收禮是在所難免,但是否能上升到受賄的高度,這個就兩說了,不過,要整一個人下臺,說他受賄那是一抓一個準,要殺一個人,說他謀反,那也是跑不脫的。
沈佺期出獄后被貶嶺南的崇左,即今廣西一帶,但他畢竟是有大才之人,不久便被招回復職,繼而升任給事中,看來,這受賄一事不說是烏有,至少也是不嚴重的,不然不會這么短期就被加官進爵;及唐中宗即位,武則天權(quán)傾天下,對這些擅長詩賦之士自然是優(yōu)渥有加,沈佺期自然也是受惠者之一。
據(jù)史書記載,沈佺期在這一時期,不僅向武則天極盡諂媚之事,還巴結(jié)媚娘姥姥的面首張易之,以及太平公主以圖進階;但神龍政變后,武則天還政李唐,太子李顯復位,這昔日的武朝舊臣自然要被清算,于是沈佺期被流放去了驩州,即今天越南榮市,好遙遠。
他在流放地生活了五年后,方接到平反通知從驩州北上,歷經(jīng)一年回到長安就任新職,做了個閑官,可能在那煙瘴之地呆久了,太傷身體,兩年后便逝世了。
后世對沈佺期還是抱有很大的同情心,因為他畢竟在史載中沒有太多的劣跡,所以有很多人對史書中對他的一些記載表示置疑,其實我覺得,沈佺期作為一介文人,在宮中也就是寫些迎逢之文,這個實在是很正常,當然,你也可以認為他是諂媚。
沈佺期對給他安的罪名是很不認可的,他在《被彈》一詩中就說“知人昔不易,舉非貴易失。爾何按國章,無罪見呵叱?!庇纱藖砜矗约簩@些罪名統(tǒng)統(tǒng)是認為都是些“莫須有”。
我覺得一般來說,文人的政治敏感度是很低的,沈佺期對朝堂上的爾虞我詐場合的應對肯定是不適應的,他也許只知道誰在皇位就贊美誰,這并無什么可指責之處,至于要先覺先知的選邊站隊,怕這沈佺期也無那智慧。
但他輝煌的時期畢竟是在則天朝,他年紀輕輕就高中進士,自然心高氣傲,鋒芒畢露,又長期跟侍皇親國戚,遭人妒忌也就是很正常之事了,“盛時無大事,朝臣各猜肄”,一旦女皇倒臺,而接任的中宗軟弱,大權(quán)俱被其皇后韋氏所控,她一直被女皇打擊,所以,她掌權(quán)后,對則天舊臣,必實施打壓之事,這樣看來,沈佺期被流放也就是必然的了。
其實這一時期被流放之人多多,幾乎則天朝所有的文人都遭此罹難,這不僅包括宋之問、李嶠等大詩人,還有杜甫的祖父杜審言也被逐出京城,所以,這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并不足以說明這些文人有多大的罪惡。
天長地闊隴頭分,去國離家見白云;
洛浦風光何所似?崇山瘴癘不堪聞;
南浮漲海人何處?北望衡陽雁幾群;
兩地春風萬里云,何時重謁圣明君。
這首七律名為《遙同杜員外審言過嶺》,當時杜審言被貶去峰州,這地方現(xiàn)在也屬越南,二人正好同路,同病相憐,結(jié)伴離京,在路過梅嶺時,沈佺期寫下此詩相贈。
此詩平仄合律,對仗整飭,儼然是很成熟的律詩了,沈佺期在詩中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述,表露出的是深深地失意感,以及對何時能返回京城,平反冤情的渴望,讀來心情很是沉重。
早期沈佺期在京師時主要是寫些應制詩,雖然辭章華美,但內(nèi)容空乏,風骨媚柔,文學成就并不是太高;而他在越南呆了五年后,竟風景大變,不僅能直抒胸意,而且格調(diào)也高了許多,詩風有了很大的變化。
聞道黃龍戌,頻年不解兵;可憐閨里月,長在漢家營。
少婦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誰能將旗鼓,一為取龍城?
這首詩名為《雜詩》,這是自漢魏以來的一個常用的題目,其實是同后來李商隱常用的《無題》一樣,一般內(nèi)容大都不出慨嘆人生或離別相思的范疇。
最撩人的情思無過于春月,而今夜閨中月卻牽著萬里邊關(guān)的月色,明月下,有多少閨中婦在思念著邊關(guān)的親人,今春意和昨夜情,互文對舉,讓這月光顯得是這般的凄涼,征人久戍之苦,在閨中婦人的反襯下,愈發(fā)顯得強烈,但是,雖說這其中有反戰(zhàn)的情緒,但還是寄希望于在良將的帶領(lǐng)下,以武力來維護邊境和平的理想。
此詩轉(zhuǎn)合有度,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勢若轉(zhuǎn)圜,一氣貫通,渾然天成,實是早期唐詩中的精品。
沈佺期最為著名的詩大概是這首《獨不見》了,這是一首樂府舊題七律,是一首描寫一個少婦盼望丈夫歸來的情詩。
盧家少婦郁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獨不見,更教明月照流黃。
現(xiàn)在這首詩也許并不是特別的知名,但卻是沈佺期的壓卷之作,冠冕初唐,堪稱初唐七律神品;此詩可是曾被后人推崇為“唐人七律第一”尤其是頷聯(lián),生動非凡;寒砧敲響,木葉紛落的實景,給讀者一種凄涼蕭颯之感。
這首詩總體上還是平易明白,但首聯(lián)卻是用典,這“盧家少婦”其實指的是莫愁,后世便被用作少婦的代稱;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搗衣聲中,樹葉飄零,良人遠征,秋去冬近,十年未歸,吉兇難卜,詩人以委婉纏綿的筆調(diào),描述女主人公在寒砧處處、落葉蕭蕭的秋夜,身居華屋之中,心馳萬里之外,輾轉(zhuǎn)反側(cè),久不能寐的孤獨愁苦情狀。
寒砧聲聲,秋葉蕭蕭,叫這美麗的少婦如何入眠呢?更有那一輪惱人的明月,竟也來湊趣,透過窗紗把流黃幃帳照得明晃晃的,直炫人眼目,給思念之人愁上添愁。
這首詩的詩意很有些李白《子夜吳歌·秋歌》中“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guān)情”的韻味,但相比之下,我覺得沈佺期這首詩比李白的寫得要好得多,李詩寫這意境顯得太直白了些,而沈佺期的這首詩要深沉得多,想象空間更大,余韻無窮。
此詩音韻明暢,境界廣遠、氣勢飛動,對后來唐代律詩,尤其是邊塞詩影響很大,歷來評價甚高;著名文士姚鼐稱此詩為:“高振唐音,遠包古韻,此是神到之作,當取冠一朝矣?!?/p>
史上歷來以“沈宋”并稱,不過憑良心說,宋之問的詩在整體上要比沈佺期好些,就是當時那上官婉兒主持詩歌大賽時,沈佺期也輸與了宋之問,屈居第二。
但宋之問在人品上要惡劣得多,特別是此人想給女皇當面首,因武則天嫌他有口臭而不要他,就這事也至少在聲名上給他“揚名”了不少;而沈佺期除了那不知何來的受賄一事,似乎并沒有特別的劣跡可陳,但后世卻一直將他同宋之問放在一起說事兒,所以我認為,這沈佺期實際上是唐朝官場政治斗爭的犧牲品,而且也是被姓宋之問給拖累了。
“前人論沈宋,大抵薄其為人而又肯定他們在律詩中的地位”,這是后世對二人評價的一個基準,或者叫蓋棺定論,也正因為沈佺期現(xiàn)在是一個聲名不太響亮的詩人,卻又是一位不可缺失的文學史人物,所以,文學史家只取其長而不理其冤,這實在是有些不公平了。
沈佺期在人品上絕對不能同宋之問相提并論,最能說明問題的是,沈佺期病故后歸葬湖北英山,其子被蔭補為禮部員外郎,沈佺期的夫人也被封為一品誥命夫人,皇帝還親書“廬州管轄三千里,英麓排來第一家”以示褒獎,如果沈佺期真的如宋之問一樣的人品低劣,是不會享受到這般榮譽的,是吧。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