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風(fēng)暮雨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改革家和文學(xué)家,學(xué)富五車、滿腹經(jīng)綸,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年輕時參加科舉考試,成績排名第一,卻因為文章中出現(xiàn)4個字,惹怒了皇帝,最終與狀元失之交臂。
北宋仁宗慶歷二年,21歲的王安石一路披荊斬棘,成功獲取到京城開封參加殿試的資格。
殿試原為皇帝親自在殿廷之上主持的考試,但那一年,宋仁宗并未親臨,而是委派宰相兼樞密使的晏殊為殿試主考官。
考試完畢后,考官們將考生名次排列出來,交由皇帝最終確定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
王安石成績名列第一,第二名是王珪,第三名為韓絳,第四名則是楊寘。
晏殊把考生名單和考生試卷呈上去后,宋仁宗打開第一名王安石的試卷審閱。
當(dāng)看到其中一句話時,宋仁宗很不高興,立即決定將王安石的第一名改為第四名,而原本第四的楊寘則成為第一,即狀元,楊寘也因此成為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連中三元”的考生。
那么,王安石到底在試卷中寫了什么惹惱了皇帝呢?
王安石在文章中出現(xiàn)了“孺子其朋”四個字,這是引用的古人典故。
“孺子其朋”出自《尚書·周書·洛誥》,原文為“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
這句話原本是西周時期周公對周成王說的話,意思是:你這年輕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樣融洽相處。
周武王伐紂之后沒過幾年就去世了,留下年幼的成王,于是武王的弟弟周公(即周公旦)盡心竭力輔佐成王。
“孺子其朋”是周公教導(dǎo)年幼成王為君之道的所說的,是長輩(叔叔)教誨晚輩(侄子)的口吻。
殿試這一年,王安石僅有21歲,而宋仁宗則已30多歲,繼位都將近20年了。
宋仁宗看到王安石這個毛頭小子竟然在文章中引用長輩教育晚輩的典故,很不高興,當(dāng)時說道:“此語忌,不可魁天下?。?)”。
于是,王安石與狀元失之交臂!
關(guān)于此事,還有另一種說法:
后周皇帝柴榮去世前,托孤給趙匡胤,趙匡胤表示要像周公輔佐成王一樣盡心竭力輔佐幼主。
但是,柴榮死后不久,趙匡胤就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大宋。
稱帝之后的趙匡胤,覺得自己違背誓言,對不起柴榮,非常愧疚,不愿意別人提及周公之事,因此,后來的宋朝皇帝也都對周公諱莫如深。
王安石膽敢冒皇帝之大不韙,公然在殿試策論中引用周公典故,宋仁宗豈能不惱怒?
出名好脾氣的宋仁宗,在盛怒之下,將王安石從狀元貶出三甲。
幸運的是,王安石生在宋朝,雖然惹怒皇帝,但不會有殺身之禍,試想一下,這件事如果發(fā)生在清朝,王安石的腦袋恐怕早就落地了吧?
有野史記載,在王安石痛失狀元這件事上,主考官晏殊難辭其咎。
晏殊和王安石是同鄉(xiāng),原來的第四名楊寘則是晏殊的親家人,即晏殊女婿的弟弟。
作為主考官的晏殊,架不住女婿的哀求,同意了幫助楊寘成為狀元。
晏殊知道當(dāng)時第二名和第三名兩人均為在職官員,而按照宋朝律例,在職官員參加科舉考試,不得為狀元。
所以,要讓楊寘成為狀元,只需要把第一的王安石拉下馬即可。
老謀深算的晏殊,仔細閱讀王安石試卷,終于找到“孺子其朋”這個犯忌的典故,然后在這幾個字下劃線標(biāo)注。
試卷送到皇帝手里后,宋仁宗自然就會看到被標(biāo)注的四個字,然后就有了王安石和楊寘名次對調(diào)之事。
王安石知道此事后,只是大度的笑笑,從未對別人提過自己險中狀元一事。
引用資料:
(1)王铚·《默記》·卷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