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谷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日關格?!?/span>
這一條論脾胃陰陽失調(diào),導致關格的脈證。這跟寸口脈浮而大是相對的。趺陽是中焦脾胃,直接反應了脾胃陰陽不和。但是現(xiàn)在很多人都忽略了趺陽脈的應用。
這一條有以下幾個內(nèi)容需要理解:
其一,脾胃病應候趺陽脈?,F(xiàn)在趺陽伏而澀。伏,伏而不起,澀,澀而不流。伏脈推筋找骨尋,比沉還沉。澀,脈來細小而短,往來困難,短且散。
脈伏而澀的,和脾胃的遲緩平和之脈大大不同。是病脈。意味著,脾胃有病了。脾胃陰陽不和。為病,為什么???伏則吐逆。脈沉伏不起,主胃氣伏而不宣,屬于陽氣不宣;澀主脾氣澀而不布,脾氣澀滯,所以伏澀分別主陽陰、胃脾,就是說脾胃的陰陽、氣血,不能輸布,所以脾胃的氣機不和。所以中焦之氣不和,就是中焦氣急壅塞,所以就吐逆而水谷不化。
脈伏在于胃,胃氣不利所以就吐逆,脾主運化,運化不利,所以就水谷不化。中焦之氣是很重要,脾這孤臟,中央土以灌四旁。五臟之氣需賴于脾胃之氣,現(xiàn)在脾胃之氣不和壅塞,一個是胃氣伏而不起,脾氣澀而不流,臟氣內(nèi)結(jié),不但是脾胃之氣,其他的臟器也受到影響。這個樣子一來,伏哉吐逆,水谷不化,澀哉食不得入名日關格,這時脾胃陰陽失調(diào),所以就出現(xiàn)了關格之證。
這個關格,屬于中洲,脾胃之氣升降不利的關格。食不得入叫做格,還沒有關?還是食 不得入就叫關格了?上文是講正氣虛邪氣實,是陰陽上下,這個是脾胃中洲,這樣上中下,三焦全說全了。所以這兩條,合起來來體會,上中下三焦之氣不和,都可以導致關格之病變。所以這兩條要連在一起來看。上下有吐逆,有小便不利,叫關格,很好體會。中焦的脾胃陰陽不和,吐逆、食不得入,就是關格。吐如果是關,食不得入就是格。
·END·
傳播·分享·進步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