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對于韓愈來說,是“榴花照眼明,枝間子初成”;對于趙嘏來說,是“和如春色凈如秋”。但對于李白來說,卻是“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也就是說,李白身在中原,卻心系天山。而天山,是雪域邊疆,是劍膽琴心,更是無數(shù)文人心中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如陸游的“心在天山,身老滄州”,如李白的“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雖說唐代的邊塞詩人,以高適、岑參、王昌齡、王之渙為代表,但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zhàn)城南》、《北風行》等同樣出類拔萃?!霸笇⒀聞?,直為斬樓蘭”,便出自于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它寫于唐玄宗天寶二年,也就是公元743年。當時李白初入長安供奉翰林,胸中所懷有的就是滿腔為國殺敵、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
所以在《塞下曲六首·其一》這首詩中,李白以樂觀高亢的基調(diào),描繪了守邊將士在沙場上征戰(zhàn)的艱苦生活,歌頌了他們忠心報國的英勇精神,表現(xiàn)了自己高尚的愛國情操。通篇讀下來的感受,是意境渾成,豪氣四溢,可以說只是最后兩句“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便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力量。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李白的這首《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
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
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首先,詩的開篇兩句“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即五月的天山仍然是滿山飄雪,根本看不到花草,只有凜冽的寒氣。很顯然,李白這兩句詩是抓住了中原與邊疆在同一季節(jié)的景物上的巨大反差,因此所見所感也就截然不同。正常來說,常年被積雪覆蓋的天山,給人最直接的感受也就是一個“寒”字。不過李白這里的“寒”,主要是突出了蒼涼寒苦的情調(diào)。
因為“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即雖同處五月,在邊疆是看不到春色的,更何況寒風之中又傳來了《折楊柳》的凄涼曲調(diào)呢?!墩蹢盍窞闃犯畽M吹曲,多寫行客的愁苦,加上唐代有折柳送別的習俗,自然就有了一層蒼涼寒苦的情調(diào)在其中。但李白這首詩又不是主寫思鄉(xiāng)懷人之情,所以緊接著便有了“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
在古代,出征的時候,是要敲擊鉦、鼓,用來節(jié)制士卒進退的。這兩句詩寫的便是這種情況,即戰(zhàn)士們白天在金鼓聲中與敵人進行殊死戰(zhàn)斗,晚上也要抱著馬鞍睡覺。由此可見,守邊將士在沙場上征戰(zhàn)是十分艱苦的,更別說還有莫大的傷亡率,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但對于他們來說,對于李白而言,卻是“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
也就是說,甘愿赴身疆場,為國殺敵,即便身死也不后悔。值得一提的是,李白這里引用了漢代傅介子慷慨復仇的故事,讓自己甘愿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變得更為有力。據(jù)《漢書·傅介子傳》記載:“漢代地處西域的樓蘭國經(jīng)常殺死漢朝使節(jié),傅介子出使西域,樓蘭王貪他所獻金帛,被他誘至帳中殺死,遂持王首而還”。
縱觀李白的這首詩,主要是描繪了守邊將士在沙場上征戰(zhàn)的艱苦生活,歌頌了他們忠心報國的英勇精神,以及表現(xiàn)了李白甘愿赴身疆場,為國殺敵的雄心壯志。尤其是最后兩句“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語氣斬截強烈,噴涌而出,可謂豪氣萬丈,自由撼人心魄的藝術力量。
圖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