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高照成:辜鴻銘的《論語》讀懂了沒?看看他的英譯?

本文首發(fā)于《浙江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該文只對其部分譯文進行了分析。



On the Unfaithfulness in Gu Hongmings Translation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Gao Zhaocheng      

     

Abstract: Faithfulness should always be the first as well as the last principle of any kinds of translation. However, when it comes to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accurate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s constitute the premise of exercising the faithfulness. Gu Hongming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is very famous and popular in western countries. However, according to the generally-accepted translation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there are some inaccurate translations or even mistakes in his edition.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d the first several chapters of Gus translation,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some inaccuracy or mistakes in the translators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ginal texts and sums up the fours types of unfaithfulness in his translation as well.

Key words: translation criterion; Gu Hong-ming;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English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試析辜鴻銘《論語》英譯中的“不信”

                               

 一、關(guān)于翻譯標準        

每一個翻譯工作者都應(yīng)該遵循翻譯職業(yè)的一些基本原則。無論是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的翻譯,還是把古代語言轉(zhuǎn)化成自己國家的當代語言,都不可能是隨意為之而應(yīng)遵循語言翻譯轉(zhuǎn)換的一些基本規(guī)則。這一基本原則或規(guī)則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翻譯標準?!熬推毡橐饬x而言,翻譯標準不僅是譯者在翻譯實踐中遵循的原則和努力的方向,也是評價者用以鑒賞、闡釋和評論譯作的尺度,其重要性對于翻譯理論的建設(shè)和翻譯實踐的開展都是不言而喻的”。 [1] 13而關(guān)于翻譯標準的問題,國內(nèi)譯界百年來一直有著熱烈的爭論。最具代表性的有嚴復(fù)的“信、達、雅”、林語堂的“忠、順、美”、朱生豪的“全局論”、王佐良的“調(diào)和論”、劉重德的“信、達、切”、許淵沖的“三美”說、傅雷的“傳神說”、錢鍾書的“化境”說、辜正坤的“多元互補論”等[2][3]。但其中歷時最久、影響最大的無疑還是嚴復(fù)1898年在《天演論·譯事言》中提出的“信、達、雅”說。嚴復(fù)說:“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尤不譯也,則達尚焉?!瓰檫_即所以為信也?!兑住吩唬盒揶o立誠。子曰: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信、達而外,求其爾雅。”[4] 這里,所謂“信”即忠實,指譯文的字、詞、語句和風(fēng)格、語調(diào)等要忠實于原文;“達”即達意,指譯文應(yīng)符合譯入語的語言規(guī)范、要語義通順;“雅”即優(yōu)美,指譯文要使用書面語言和標準語、力求優(yōu)美。三者之中,“信”為基礎(chǔ),主要就譯文內(nèi)容而言;“達”服從和服務(wù)于“信”,主要指譯文的組織形式和風(fēng)格而言,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傳達原文的語義和風(fēng)格等?!把拧眲t又服務(wù)于“達”,主要就譯文的遣詞造句而言,指在做到“信”和“達”的基礎(chǔ)上選擇優(yōu)美的詞匯和語言。顯然,三者之間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關(guān)系。雖然“雅”字是否需要作為翻譯的標準之一值得商榷,但一百多年來尚無其他的翻譯標準可以取代它在我國譯界產(chǎn)生的持久而廣泛的影響。現(xiàn)代著名作家郁達夫曾奉之為“我國翻譯的標準”、“翻譯界的金科玉律”。當代詩歌翻譯家屠岸、文學(xué)翻譯家郭宏安、董紅鈞、德語文學(xué)作家兼翻譯家葉廷芳等也都一直信奉并推崇“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并視之位翻譯的最高標準[1] 15。

二、辜鴻銘及其《論語》英譯中的“不信”

     辜鴻銘(1857-1928)是清末民初聞名西方文化界的學(xué)者,被視為中國文化的代言人;在國內(nèi)則常被稱為“清末怪杰”。他學(xué)貫中西,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等9種語言文字并在國外獲得過多個學(xué)位。他曾用英文發(fā)表《中國人的精神》、《中國婦女》、《中國語言》、《中國學(xué)》等文章系統(tǒng)闡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習(xí)俗的普世價值。其言行在當時中國主張“打倒孔家店”、全盤西化的時代背景下看起來是非常不合時宜的。但他不在乎時人的非議和詬病,執(zhí)著地宣揚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哲學(xué)理念。除了以西文發(fā)表文章闡述自己的主張外,他還把中國儒家“四書”中的三部翻譯成了英文在海內(nèi)外出版。其中,他1898年出版的《論語》英譯本無疑是其中影響最大的一部。該書是世界上由華人翻譯出版的第一個《論語》英譯本,因此在《論語》英譯史上具有不同于其他所有譯本的特殊意義。在此之前的1861年,曾有英國傳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翻譯的英譯本出版。該譯本多年來在西方漢學(xué)界一直被推崇為標準譯本,是早期由外國傳教士翻譯的《論語》譯本中最具影響力的一個。

     然而,在辜鴻銘看來,理雅各的譯本卻存在著很多問題。他不滿意于理氏對于很多中國倫理概念的譯法。這是他決定親自翻譯《論語》的一個重要原因。他認為,翻譯《論語》這樣著名的文化經(jīng)典,譯者不僅必須對于中國古代語言文化有深刻的了解,還必須找到它們在歐洲語言中的對應(yīng)詞匯。辜鴻銘在其《論語》譯本前言中的第一句話就是批評理雅各的:“任何一位即使不太了解中國語言的人,翻開理雅各博士的譯本都會發(fā)現(xiàn)其翻譯不盡如人意?!?/span>[5] 因此,辜鴻銘以自己的譯本在國際上傳播儒家思想的精神是非常值得稱道的,其在《論語》英譯史上的特殊貢獻也得到業(yè)界的廣泛認可。然而,假如我們帶著挑剔的眼光并以上述“信”、“達”、“雅”的翻譯標準來評判他的譯本,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有著一些“不信”的成分。而這種“不信”又大致可以歸為以下四類。下文主要以辜氏《論語》前幾章的譯文為例來加以分析:

(一)為迎合譯入語的語言習(xí)慣和文化、宗教背景而擅自對原文部分字詞(該類字詞大都為中國傳統(tǒng)倫理或道德規(guī)范所特有)的含義進行的變動。

《學(xué)而》章第二節(jié)的原文為孔子的重要弟子有子的話,其后半部分為:“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辜譯為:A wise man devotes his attention to what is essential in the foundation of life. When the foundation is laid, wisdom will come. Now, to be a good son and a good citizen -- do not these form the foundation of a moral life?[6] 3 本句中,“君子”、“道”、“仁”分別被譯成 a wise man, wisdom a moral life,這些詞即使不算誤譯也至少沒能準確地傳達出原文中有子的原意。眾所周知,君子在古漢語中是指具有較高道德修養(yǎng)的人士,主要是指德行而言而非在智力方面。因此,辜譯的 a wise man 顯然是不能傳達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的。類似地,道在漢語中的意義就更為復(fù)雜,在儒家學(xué)說中它主要指一種為人處世的原則,即仁、義、禮、智、信的綜合體。在道家學(xué)說中則指宇宙間萬事萬物運行的規(guī)律。這樣看來,簡單地將道譯為 wisdom 顯然是篡改了孔子的原意。至于辜譯的 moral life 顯然有迎合西方基督教徒的心理,但道德的生活范圍似乎太大了,無法傳達出孔子“仁者愛人”的本意。因此,為了忠實于原文,“仁”還是被譯為benevolence 或 benevolent actions 更為合適。

《學(xué)而》章第六節(jié)原文為:“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xué)文?!逼渲械摹胺簮郾姡H仁”,辜譯為:He should be in sympathy with all men, but intimate with men of moral character.[6] 5 然而,英文中的in sympathy with 意為“同情、贊同、與……一致”顯然沒有孔子所說的“友愛、愛護”之義。此處的“愛”字似乎還是應(yīng)該譯為 be friendly with 或 love 更為合適。雖然如此,但不可否認的是辜譯后面的 but intimate with men of moral character 還是非??扇〉摹?/span>

《學(xué)而》章第八節(jié)原文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辜譯為:A wise man who is not serious will not inspire respect; what he learns will not remain permanent. Make conscientiousness and sincerity your first principles. Have no friends who are not as yourself. ......[6] 7 其中“君子”和“忠”分別譯為 a wise man, conscientiousness譯顯然不太準確。似乎用 man of virtue/ gentlemanloyalty 更為合適??鬃有哪恐械木幼匀徊皇呛唵蔚闹嘎斆鞯娜耍?span>a wise man),忠也不僅僅是指責任心(conscientiousness)。

《學(xué)而》章第九節(jié)原文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边@句話的原意為:謹慎地對待父母的喪事,虔敬地追念遠祖。這樣,百姓的品德就會歸于忠厚樸實了。辜譯為:By cultivating respect for the dead, and carrying the memory back to the distant past, the moral feeling of the people will waken and grow in depth.[6] 7 這里,辜譯的前半句顯然是不符合孔子的原意的??鬃诱f這句話主要是針對當時世風(fēng)日下的家庭和家族倫理關(guān)系而言的,他認為,淳樸民風(fēng)和道德品德的養(yǎng)成要首先從家庭和家族做起。如果每一個家庭和家族都能夠“慎終追遠”,那么整個社會自然就會形成尊重老人、祭奠遠祖的良好風(fēng)氣。中國古代是講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其中“家”在四者中占據(jù)著關(guān)鍵和特殊的地位。辜譯顯然忽略了這一點,沒有傳達出“父母”、“喪事”、“遠祖”等關(guān)鍵詞。

《為政》章第四節(jié)有一段非常有名的話: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逼渲械摹拔迨烀?,辜譯為:At fifty I understood the truth in religion.[6] 17顯然,這里的truth in religion 無法表達孔子之“天命”。中國古代不像西方,宗教觀念是很淡漠的,但“天”和“天命”觀卻是深入人心的。天指上天,天命即天意,指上天的安排和意志。辜譯的“宗教的真諦”顯然無法傳達出孔子對于“天命的”尊重和敬畏之義。

《為政》章第十四節(jié)也是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原文為:“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辜譯為:Confucius remarked, A wise man is impartial, not neutral. A fool is neutral but not impartial.[6] 21這里,“君子”和“小人”的翻譯顯然是不符合孔子原意的。辜鴻銘這樣翻譯雖然有可能是故意為之,但卻無法讓譯語讀者了解到這里孔子所說的其實并非譯文所傳達的“聰明人”和“傻瓜”這兩種人。同時,周在本句中是團結(jié)、聯(lián)合的意思;比在本句中是勾結(jié)、結(jié)黨的意思。辜鴻銘分別將它們譯為 impartial (不偏不倚的neutral (中立的顯然是一種根據(jù)自己的主觀臆斷而進行的誤譯。這樣,該節(jié)譯文已全部改變了孔子原來的意思,可以說已經(jīng)成為了Hongming Gu remarked 而不是 Confucius remarked 了。因此,本句可譯為:A gentleman / a man of virtue enters into associations but not cliques, a mean person/ a small man enters into cliques but not associations [8] 21-22.

《八佾》章第四節(jié)一個叫林放的門人問孔子“禮”的根本是什么,子曰:“大哉問!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痹诖司渲?,辜氏把“禮”譯成了art ; 本章第十八節(jié)的原文為:“事君盡禮,人以為諂也?!钡谑殴?jié)的原文中則有“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睂τ谶@兩處的“禮”字,辜氏皆譯為了honour(s).顯然,辜氏在這幾節(jié)中對于“禮”字的翻譯都是按照自己的喜好進行的,沒有顧及到原文中“禮”字本身的基本意義。筆者以為,為了盡可能忠實于原文,“禮”字一般還是應(yīng)被譯為propriety 或 rites為宜.

(二) 因?qū)υ牡睦斫忮e誤而導(dǎo)致的語句(或段落)整體誤譯。

 《學(xué)而》章第四節(jié)原文為:“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其中的“傳不習(xí)乎?”辜譯為:Thirdly, whether I have not failed to practice what I profess in my teaching?[6] 5 這句話顯然是誤譯,曾子的原意為:老師傳授給我的知識,我溫習(xí)實踐了嗎?似可譯為:Have I failed to practice what Have been passed on to me (by my teacher)? 辜鴻銘理解為了:我(對別人)講授的東西,自己有沒有身體力行。

《學(xué)而》章第十一節(jié)原文為:“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的原意是說:父親在世時要看一個人(指作為人子的人)的志向,父親去世后要看一個人的行為。如果他在父親去世三年內(nèi)不改變其為人處世的準則,就可以說是一個孝子了。

辜譯為:Confucius remarked, When a mans father is living the son should have regard to what his father would have him do, when the father is dead, to what his father has done. A son who for three years after his fathers death does not in his own life change his fathers principles, may be said to be a good son.[6] 9

這里,辜譯的后半句是沒有問題的,但其前半句對孔子原意的理解顯然是錯誤的。辜鴻銘把句中的“其”理解為了父親,其實這里的兩個“其”字均代指兒子。古代中國社會是講求“三綱五?!钡模渲械摹叭V”即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倫理規(guī)范。因此,做兒子的只有在志向、行為上都不與父親的準則相悖,在言行思想上都要忠誠于父親,這樣才能被認為是一個孝子。但孔子同時認為,時代是發(fā)展變化的,如果父親去世后,時代環(huán)境不同了,做兒子的也可以適時改變父親在世時的做法和原則。倘若作兒子的能在父親死后三年之內(nèi)不改變父親以前的做法,就可以被稱為一個孝子了。

    《為政》章第六節(jié)原文為: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边@句話是緊接著上面一節(jié)“孟懿子問孝”之后的。在上面一節(jié),孔子告訴孟懿子和樊遲:孝就是不要違背父母,父母在世時,要按禮節(jié)侍奉他們;父母去世后,要按照禮儀安葬和祭祀他們。等到孟懿子的兒子孟武伯前來問孝時,孔子則說,如果做子女的能夠讓父母除了自己的疾病之外,其他的都不為自己擔憂,那么就是孝了。

辜譯為:A son of the noble mentioned above put the same question to Confucius as his father did. Confucius answered, Think how anxious your parents are when you are sick. And you will know your duty towards them.[6] 17

按照我們上面對于原文的解釋,辜鴻銘顯然又一次誤解了孔子的原意。其譯文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則是:“想想你自己生病的時候,父母是如何的著急憂心,這樣就能明白自己對他們的責任了?!币虼?,這里他誤以為一個人盡力不要使自己生病就算是孝了。但孔子的原意是說,如果一個人除了生病之外其他的事情都不讓父母擔憂,那么就可以說是孝了。因為,生老、病、死都是我們所不能控制的,但之外很多事情卻都是可以憑自己的主觀努力能夠達到的。因此,做子女的如果除了自己所無法控制的疾病之外都不讓父母擔憂,那么就表明他們已經(jīng)非常努力地學(xué)習(xí)、工作和為人處世了;這樣的子女自然也就算是孝的了。

再如,《子罕》章第九節(jié)的原文為:子絕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其中的“意”為憑空猜測、憑空臆測之意;“必”為絕對肯定之意;“固”為固執(zhí)己見、拘泥固執(zhí)之意;“我”則應(yīng)被理解為自以為是、唯我獨尊、自我本位等。

 辜譯為:There were four things from which Confucius was entirely free: He was free from self-interest, from prepossessions, from bigotry and from egoism.[6] 131

 顯然,辜氏對于“意”和“必”的翻譯是非常不準確的,self-interest 在英文中一般指利己主義或自私自利,prepossession則一般為偏愛、偏見、成見之意,顯然這兩個詞的翻譯都與原文有很大的出入,應(yīng)被視為譯者在沒有準確理解原文的情況下而進行的誤譯。

 

(三)因?qū)υ睦斫獠坏轿欢鴮?dǎo)致的譯文個別詞匯不夠確切。

 對于眾所周知的《學(xué)而》章第一節(jié),辜鴻銘的譯文為:Confucius remarked, 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 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e is not noticed of men .[6] 3

很顯然,辜鴻銘的譯文雖然能夠基本傳達孔子的原意,但附加成分稍嫌太多。像 as you go on acquiring, of congenial minds,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等。同時,這里把“學(xué)”譯成acquire尚可接受,基本可以被視為辜氏的故意為之。但把“慍”譯成discomposure就屬于對古漢語字詞的理解不到位而造成的了。Discomposure在英文中主要意指“心亂”、“不安”的意思,但“慍”在古漢語中和本句中卻主要是怨恨、怨怒的意思。因此,他的確不應(yīng)該因襲自己本來頗不滿意的理雅各《論語》譯本中的這一詞匯[7] 2。

《學(xué)而》章第八節(jié)原文為:“君子不重則不威,學(xué)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辜譯為:A wise man who is not serious will not inspire respect; what he learns will not remain permanent. Make conscientiousness and sincerity your first principles. Have no friends who are not as yourself. ......[6] 7對于本句中“君子”和“忠”的翻譯已在上文分析過。這里需要指出的是辜氏對于“無友不如己者”這個短句的翻譯存在的問題。這里,孔子的原意說是不要結(jié)交不如自己的朋友,不如自己,就是沒有自己好、比自己差的意思。從字面看,辜譯似乎沒錯,但懂得孔子原意的讀者會發(fā)現(xiàn)譯者其實沒有理解孔子這句話的原意。因此,這句話似可譯為:Have no friends who are not as good as you(yourself),加上一個單詞good,意義就顯然就清晰明白的多了。

《為政》章第十八節(jié)原文的開頭為:子張學(xué)干祿。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其中,“干祿”兩字的意思是求仕、謀求做官并獲得俸祿的意思。干是求、謀之義;祿指官吏的俸祿、薪水[9]。辜譯為: A disciple was studying with a view to preferment. Confucius said to him, Read and learn ......[6] 23 譯句中的preferment 在英語中主要是“提升”、“升遷”、“晉升”之義。顯然與原句中的求仕并獲得俸祿有一定的出入。雖然,preferment與求仕有一定的關(guān)系,但其意指在已經(jīng)謀得一定官職的基礎(chǔ)上而尋求進一步的升遷。因此,這里辜氏對于“干祿”的英譯給人以拔苗助長之感---此處問干祿的子張當時尚為一介布衣,他向老師問道的目的其實只是為了能夠謀得一個初級職位并獲得一定的俸祿以養(yǎng)家糊口,而非想獲得晉升或升遷。如此看來,這里“干祿”的翻譯也屬譯者對古漢語詞義的理解不到位而導(dǎo)致的譯文不夠確切。結(jié)合上下文,本句中的“學(xué)干祿”似可譯為studying with an eye to an official career and emolument.

(四) 擅自改變原文的語氣,致使譯文無法達到原文本應(yīng)達到的效果。

在辜譯《論語》中,這種情況擅自改變原文語氣的譯文并不多見。然而,之所以將這種情況歸為一類,是因為這種情況在其譯本的第一句就出現(xiàn)了。對于“學(xué)而”章第一節(jié)的字詞翻譯上文已有分析。但對于本句辜譯的最大敗筆在于它擅自改變了孔子原話的語氣?!霸渲心欠N反問句式以及由這種句式所傳遞給人們的輕快語氣在辜鴻銘的譯文中就看不出來,有點失原作風(fēng)味了?!?/span>[10] 124的確,原文連用三個反問排比句不僅讀起來瑯瑯上口,而且加強了語氣,讓受眾會自覺自愿地按照孔子的教導(dǎo)去做:學(xué)習(xí)知識禮儀并在日常生活中加以運用、結(jié)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與他們切磋交流、當別人不理解自己的時候也并不對他們怨恨。辜譯改變原句的語氣后顯然破壞了這種效果。同時,辜氏的本段譯文添加成分稍嫌太多,沒有遵循在準確傳達原文意義的前提下應(yīng)盡量簡潔的翻譯原則。

《子罕章第十三節(jié)的原文為: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辜譯為:On one occasion Confucius said he would go and live among the barbarous tribes in the East: You will there, remarked somebody, “feel the want of refinement.” 

Where a wise and good man lives, replied Confucius, there will be no want of refinement.[6] 135-136

 辜氏這一節(jié)的譯文在內(nèi)容方面大致沒有問題,基本上準確地傳達出了孔子的愿意。但其不完美之處也在于譯者擅自變更了原文的語氣。改變了原文反問的語氣,顯然就削弱了原文本可傳達出的孔子對于品德修養(yǎng)的注重,而對于居住環(huán)境和生活條件卻毫不在意的強烈效果。因此,遵照原文的句式和語氣本句可譯為: Confucius wanted to settle amongst the Nine Barbarian Tribes of the east. Someone said, “But could you put up with their uncouth ways? The Master said, “Once a gentleman settles amongst them, what uncouthness will there be?[8] 149

三、結(jié)語

“在清末,向西方翻譯介紹西方文化的,以辜鴻銘用力最劬,對西方影響也最大?!?/span>[10]132在十幾年的歐洲留學(xué)和客居生涯中,辜氏最擅長的就是語言文學(xué),英語、德語、法語以及希臘語造詣都很深。他曾坦白地告訴別人“我在外國是學(xué)語法的”,而對他學(xué)習(xí)過的其他課目如哲學(xué)、工學(xué)從不多提及。因此,他的這些語言文學(xué)的造詣使他在翻譯中得心應(yīng)手,林語堂說他的英文風(fēng)格“純?yōu)榫S多利亞中期之文”。[10122 因此,作為第一個把《論語》和《中庸》翻譯成英文并在西方世界出版的華人,辜鴻銘的貢獻是永遠值得我們贊許的。雖然他的《論語》譯文中存在著一些“不信”的成分,但這并不能掩蓋其對西方語言文化的駕輕就熟和其譯本的可讀性。這也是其譯本在西方讀者中極受歡迎的原因所在。     

以我們今天嚴謹?shù)姆g標準來看,其《論語》及《中庸》的英譯確存在著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其原因除了辜氏本人對于原文的一些字詞或語句的確沒有全部理解或誤解之外,另一個原因則是其故意而為之的翻譯策略。在當時中國積貧積弱、備受西方列強凌辱的時代背景下,辜鴻銘對某些原文進行變動、使其更為切合西方的語言習(xí)慣和宗教背景,其目的是為了讓西方讀者更為輕松地了解中國儒家文化的要旨。因此,對于上面歸納的其譯文“不信”中的第一種情況,我們還是可以理解并原諒他的。但對于后面三種情況,我們則應(yīng)該提出批評意見。因為這些“不信”基本都是可以避免的,但前提是他讀懂了《論語》的全部原文。如果沒有全部讀懂原文就去翻譯,有時就不免會出現(xiàn)上述第二種“不信”中譯文與原文意義完全相悖的情況。

總之,在譯文合乎譯入語語言規(guī)范的前提下,翻譯工作者應(yīng)首先和最終遵循的一個原則就是“信”字。那種因個人喜好而隨意改變原文基本意義的各種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但最為不可取的則是在沒有全部正確理解原文的情況下而進行的誤譯。而這后一種情況在古籍外譯中確是會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因此,從事翻譯、尤其是古籍外譯工作需要我們必須具備較高的外文、古漢語和現(xiàn)代漢語的水平。只有全部正確地理解了古文的含義,才能保證我們的譯文不會出現(xiàn)錯誤。當然,為了語句通順和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習(xí)慣和文化習(xí)俗,在不改變基本意義的前提下,對原文進行適當?shù)淖儎邮峭耆梢越邮艿摹?/span>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論語》英譯研究 || 強曉:海外《論語》英譯文學(xué)闡釋譯本之思想改寫
楊艷︱《論語》翻譯中文物形象的變形
辜鴻銘與英譯《大學(xué)》出版之謎
《論語》中“直”字的意思
論語十則原文譯文
國學(xué)經(jīng)典之《論語》原文·譯文(1)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dǎo)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