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有多牛?
我們經(jīng)常說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但這并不是對唐朝歷史階段的劃分,而是根據(jù)唐詩來劃分的,后人把唐詩分為四個階段,以至于我們也把唐朝的歷史分成了四個階段。
而跟唐朝歷史差不多長的大王朝有好幾個,都沒有這種知名度這么高的待遇,一個朝代被眾所周知的分成了四段。
而詩歌里的盛唐,恰好也是唐朝差不多最為強大的時候,事實上的頂點是在高宗時代,玄宗朝實際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節(jié)度使這種禍害中國幾百年的東西,就是玄宗朝為了應(yīng)對邊患搞出來的。
為什么詩歌會在唐朝大爆發(fā),尤其是為何會突然在盛唐猛然間群星璀璨?
這個問題,其實現(xiàn)代人最懂,有人說,上帝都見不到中國足球奪取世界杯,這話是不對的,讓中國足球奪冠其實并不難,把高考科目改成踢足球就可以了。
中國用鋼板一樣的事實證明了,只要考試考什么,全民就會投入最大的熱情,唐朝詩歌大爆發(fā),一個最核心的原因是因為科舉有寫詩這一項。
唐朝之前沒有科舉(隋朝首創(chuàng),主要他短命,也沒有普及),所以一旦科舉考試考這個詩文,那就是對讀書人最大的正反饋激勵。
古人傻嗎,科舉是為國家選拔人才的,不應(yīng)該考點實際的,怎么能考詩歌這種看起來完全不實用的東西呢。
科舉本質(zhì)上是人才選拔機制,唐之前用的是察舉制,察舉制很容易形成地方勢力,豪強壟斷,察舉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質(zhì)上就是推薦做官。
你要是向中央推薦做官,你會推薦誰,當(dāng)然是推薦那些,將來也會推薦你家孩子做官的人家了,這樣弄上幾個來回,做官的資格差不多也就被壟斷了。
皇帝最不能容忍的就是被世家大族分走權(quán)利,科舉制絕對是個天才的發(fā)明,用考試的好壞來決定誰做官,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員之間的相互舉薦,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豪門大族。
但科舉這東西,王朝剛建立的時候,還不能大規(guī)模使用,因為王朝建立之初,首要任務(wù)是安排功勛,畢竟打天下的時候,封官許愿,提著腦袋干的事,得了天下必須要兌現(xiàn)承諾,實現(xiàn)期權(quán)。
李淵就最懂空頭支票的道理,曾經(jīng)剛起兵的時候,一天之內(nèi)封了500多個官,目的就是要帶著大家造反。
唐初安排各種各樣的官職,功勛和宗親是兩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部分人太多,已經(jīng)塞得滿滿的,這時候科舉實際上還不能實現(xiàn)選拔人才的作用,因為沒肉了。
科舉顯示出他的威力,是在武則天時期,為什么武則天要大力推廣科舉,因為她要培植忠于自己的實力,而這一招被證明確實好用。
隨著舊的功勛落幕,到了玄宗朝,科舉已經(jīng)頗具規(guī)模,而且科舉考詩這個規(guī)則定好之后,詩歌人才開始大規(guī)模涌現(xiàn)出來。
因為科舉考試要考,所以這項技能,就成了無數(shù)讀書人批命想要磨練的技能,而古代讀書人,本質(zhì)上就是國家的精英階層。
寫詩除了考試之外,還有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高級的社交語言,低些層總是喜歡模仿高基層人群,而高階層人群,最喜歡的就是設(shè)置門檻,詩就是精英們設(shè)置的交流門檻,那個時代,寫的一首好詩,才能得到上流社會的認可。
李白出身不高,但就是憑借著超高的才華,詩寫的非常好,所以才能在高端朋友圈中混,要不然李白也就頂多是個暴發(fā)戶。
聽到李白,一個經(jīng)常會被提到的細節(jié)就是,他想考試走后門,這種說法就是典型的,拿著現(xiàn)代思維,用真實的歷史,錯誤的理解古代。
李白的確做過“走后門”的事,這個東西在唐代叫做行卷,所謂行卷就是科舉之前,把自己認為最好的詩文,給主考官或者其他朝廷大員看一看,只要他認為你的詩文寫的好,那科舉就會有更大的把握。
我們認為的,絕對意義上的,公平考試的科舉,那是宋代開始的事情,唐朝的科舉還殘留了大量的古代推薦做官的遺風(fēng)。
用今天的理解,這種行為叫走后門,但是在唐代,這就叫行卷,而且是通行的做法,根本不算什么新鮮事,杜甫甚至還找過名聲不好的權(quán)貴行卷,這都不叫事兒。
而唐朝真正的獨特之處就在于這種狂飆進取的精神,只有特別敢豁的出去的詩人,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詩,因為科舉其實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科舉考試,本質(zhì)上是讓讀書人,顏面掃地的事情,因為儒家典籍里明確說過,君子不能主動推銷自己,要等著別人來推薦你。
比如說諸葛亮,他再怎么想輔佐劉備,也必須等劉備去找他,不能自己送上門,我們現(xiàn)在說應(yīng)聘,那實際上都是自己先投的簡歷,主動出擊,這個詞的原始含義是,應(yīng)別人的聘請。
主動找官做的,那都是不要臉的行為,而中國讀書人大規(guī)模開始不要臉,就是從唐朝開始的,所以唐朝人寫詩為什么猛,因為他們要徹底突破自己的心里防線,做一個不要臉的人。
那些不能突破自己的心里極限,就慢慢的被淘汰,但這種只有超強猛人,也就只能發(fā)生在新舊制度的交替處。
到了宋朝,大家都開始以科舉為榮,并不覺得這有什么丟臉的,當(dāng)了明清科舉,更是脫光了搜身,斯文掃地培養(yǎng)出來的都是奴才。
也就只有偶爾少數(shù)能覺醒的,覺得科舉這樣做實在侮辱讀書人,不過也就是發(fā)發(fā)牢騷,社會上已經(jīng)高度接受了這種不要臉行為,習(xí)以為常之后,那種糾結(jié)和痛苦沒有了,內(nèi)心也就無法爆發(fā)驚人的內(nèi)心獨白。
唐朝,甚至是放眼整個中國,李白都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因為李白很假,這種假到至高的境界就是真,李白用假話,寫出來的真性情,中國再也找不出來第二人。
蘇軾是后來才情唯一能接得住李白的人,在中國,你要是提起來大文豪,基本上能想到的人也就只有兩個,一個是李白,一個是蘇軾,而文豪這個詞,才文人才若星辰的中國,重點在這個豪子上。
李白的真與假,最終徹底化為真情,能打動很多人,比如說李白特別喜歡夸人,當(dāng)然他也喜歡夸自己。
尤其是在夸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在中國有個固有的名詞叫拍馬屁,但李白不一樣,他夸人之夸張,之沒有底線,之瘋狂,你會覺得這馬屁拍的過了吧,但等時間長了,你會發(fā)現(xiàn),李白的夸是發(fā)自真心的。
他有一首詩,是夸贊一個太守的,趙得寶符盛,山河功業(yè)存。三千堂上客,出入擁平原。
看不懂沒關(guān)系,直觀感覺上就覺得這個太守很牛,事實上李白有求于人,這個太守很一般,夸起來后來的反賊永王,那更是沒邊。
夸自己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事實上他正在被老婆嫌棄,但無論夸別人,還是夸自己,李白都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誠的相信對方或者自己就是那樣,或者應(yīng)該就是那樣。
李白不管說的多浮夸,但他的心是真的,用道家的話說就是一顆赤子之心,李白就是這樣一個天才,小孩子一樣的心性通透,毫不掩飾和避諱,因此他的真誠打動了很多人,不像后來的文人,不管夸人還是夸自己,寫的離譜了,總有做作的嫌疑,只有李白是始終如一,用真心換詩人的喜愛。
李白的性格養(yǎng)成,跟蜀地有關(guān)系,這里是中原文化影響力比較小的地方,李白承繼的是楚辭的傳統(tǒng),是道家的性格,古代從蜀地走出來的人,在文人氣質(zhì)方面,跟中原是有差別的,蘇軾也是很典型的,非典型文人。
李白很真誠,非主流,低情商原本都是缺點,但偏偏李白才華橫溢,一個缺陷明顯又才華橫溢的文人,就會形成獨特的魅力。
李白做倒插門沒壓力,縱酒狂歌飛揚跋扈也沒壓力,他的一生就是灑脫的,也從不掩飾,想要建功立業(yè)的心,做任何事,毫不掩飾,這就是李白。
普通人像他這樣,早被社會毒打和教育了,但李白有兩點,第一有錢,第二有才,第三儒家觀念淡薄,這三點造就了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李白。
李白用真誠打動了很多人,于是李白朋友遍天下,當(dāng)然他得罪的人也不少,但李白記住的,都是那些好朋友,寫的下的,留下的,也都是好友暢快淋漓的時刻。
李白和杜甫也是好朋友,從才華的角度來講,李杜之間才是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很多人都覺得李白是天才,杜甫是苦讀書類型的。
但杜甫也是同樣的天才,李白把才華用在了放蕩不羈的古體詩,寫的是毫無舒服,而杜甫成功的把給律詩奠定的基調(diào),從杜甫開始,格律詩成為主流。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把格律詩推向了高峰,這個格律是個東西,簡單來說就是押韻。
律詩工整對仗,要求嚴格,杜甫是一代開拓性宗師,我們今天借助于拼音和字母,很容易理解什么叫聲母韻母,什么叫韻腳,但古人沒有這些理論知識,他們會寫,但一首詩為什么朗朗上口,并沒有理論體系。
直到南朝梁開國功臣沈約這里,才徹底弄明白這是怎么回事,詩歌要想朗朗上口,就必須要押韻,雙聲和疊韻的理論被提出來。
這是在為詩歌的繁榮做理論準備,這些人搞明白了為什么之后,就開始大量寫詩,這些東西被叫做永明體。
特點就是用詞雕琢華麗,現(xiàn)在詩歌界,永明體不是什么好詞,因為它過于強調(diào)格律,屬于形式大于內(nèi)容。
但這是一種探索,在寫詩的道路上,奠定了一種格律的可能性,到了杜甫這里,詩人們造就知道格律是怎么一回事,但敢于把才華關(guān)進籠子里,用格律寫詩,甚至以后的詩都叫律詩,杜甫絕對是第一人。
說到格律,就一定要說一下林黛玉,在香菱學(xué)詩那一章,她教香菱學(xué)詩的同時,也把歷代詩人評點了一篇,但有個細節(jié)很多人沒注意:
一時探春隔窗笑說道:'菱姑娘,你閑閑罷?!懔庹鸬溃?閑字是十五刪的,你錯了韻了?!娙寺犃耍挥X大笑起來?!?/p>
什么叫閑字是十五刪的,這是香菱在被韻譜,你要寫詩,第一件事就是被韻譜,宋朝末年,劉淵編成一部《壬子新刊禮部韻略》,因為劉淵是平水人,所以這部韻譜俗稱《平水韻》,最流行。
香菱背的就是這個東西,說這個就是想駁斥一下,各種小道消息,說民國的時候,某某省的方言差點成為普通話。
這純粹是臆想,只要中國還是文人統(tǒng)治,那這說法發(fā)音,它就是有標準的,要統(tǒng)一的,要不然文人沒法寫詩交流,普通話永遠都是有標準的,這個標準只可能略微修改一直流傳,不可能突然冒出來說用一個之前沒有過的方言,作為普通話。
杜甫到了晚年,對格律的把握登峰造極,把人們能想到的各種復(fù)雜的工整對仗的方式,都用了個遍,對仗之工整精巧,讓人嘆服。
你讓大鵬飛上九萬里,這當(dāng)然是天才,但在核桃上雕刻出一套山水,這也同樣是天才,李杜分屬不同的天才。
盛唐詩人各個都是明星,隨便拉出來一個配角,都是星光熠熠,電影是以高適的視角拍的,他是唐朝唯一一個封侯的詩人,而他寫的詩,被后人叫做邊塞詩人。
唐朝有四大邊塞詩人,王昌齡,高適,岑參,王之渙,王昌齡更是以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城人未還,力冠七絕。
但事實上,王昌齡和王之渙是純?nèi)迳?,都沒有上過戰(zhàn)場,岑參倒是去過戰(zhàn)場,不過他是在軍隊里寫寫畫畫的書記員,只有高適一個人,是真正殺陣殺過敵,最后還做到了領(lǐng)兵一方的節(jié)度使。
只可惜這個領(lǐng)兵打仗的詩人,最出名的詩文卻是,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好是好,但遠不如岑參寫的豪氣。
君不見走馬川行雪海邊,平沙莽莽黃入天。輪臺九月風(fēng)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隨風(fēng)滿地石亂走。匈奴草黃馬正肥,金山西見煙塵飛,漢家大將西出師。將軍金甲夜不脫,半夜軍行戈相撥,風(fēng)頭如刀面如割。
這或許就是歷史和真實的差距,也是詩歌最大的魅力,你以為厄真實可能是虛假,而你以為的虛假,則肯恩是在寫實。
寫岳陽樓記的時候,范仲淹沒去過岳陽樓,寫望岳的時候,杜甫沒登過泰山,詩人完全可以憑借想象,就能寫出來,波瀾壯闊,讓人豪情萬丈的詩文,只有高適知道,打仗是殘酷的,用血和淚只能鑄就豐碑。
電影是以高適為視角寫的,高適的人生也非常傳奇,爺爺做大官,但到了自己這里,卻家道中落,甚至四十歲了,還一無所獲,他眼中的李白,也是千萬人眼中的李白,縱酒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高適和李白是好朋友,李白是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放蕩不羈,高適則恰好相反,人生的前40年黯淡無光,看不到希望。
他們?nèi)松霓D(zhuǎn)折點,都是安史之亂,嚴格來說,李白瀟灑了一輩子,臨到死弄個了誅九族的罪,造反。
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最浪蕩不羈的表現(xiàn),而帶兵平定叛亂的前線總指揮就是高適,年輕時候的好朋友,因為戰(zhàn)亂,以這樣的方式相遇,這比任何小說都精彩。
都說高適沒為李白求情,這話肯定不對,作為領(lǐng)兵平叛的統(tǒng)帥,李白又是反賊里最出名的那個,但李白最后卻沒有死。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都知道,這里面沒有高適的暗中相助根本不可能,甚至高適不說話,本身也是一種態(tài)度,中國歷史,從來都不是寫出來那個樣子。
這樣對比一看,李白先甜后苦,高適先苦后甜,似乎都有缺憾,有人說,國家不幸詩家幸 賦到滄桑句便工,難道詩人非得遭受點磨難,就沒有一輩子享福的詩人嗎,這個還真的有。
高適最終活出了自己,實現(xiàn)了自己的理想,而跟王維相比,高適和萬維都是浮云,王維才是幸福了一輩子的詩人。
王維是少年天才,電影里那個玉真公主真有其人,前面說過,唐朝科舉走后門屬于正常行為,王維就是抱上了玉真公主的大腿,年紀輕輕進士及第,開啟了自己幸福的一生。
王維的一生,他的名字就能概括,古人是有名有字的,王維的名字合起來叫維摩詰,如果王維沒有改過名字的話,只能說這一切都是天意。
在唐朝有本佛經(jīng)非常流行,不是金剛經(jīng),而是一本叫《維摩詰經(jīng)》的書,他為什么流行呢,唐朝是個貴族社會,這本佛經(jīng),簡直就是為貴族量身打造的。
唐朝佛教盛行,信佛的人,總想著得做點什么吧,但是你真的去當(dāng)和尚又太辛苦,戒律太多,但這本佛經(jīng)的主人,叫維摩詰。
是個虔誠信仰佛教的在家居士,大富大貴,百無禁忌,天天吃肉喝酒泡桑拿,香車美女洗刷刷,但就這,來看他的各種如雷貫耳的佛菩薩都被維摩詰說的啞口無言。
總之就是,我最牛,在家享清福,依然能夠領(lǐng)悟佛法的真諦,這本書簡直太完美了,跟那些大富大貴又想領(lǐng)悟佛法,又不用受戒律的人來說,簡直太爽了。
王維就是這樣,年少成名,生活奢靡,詩畫雙絕,精通佛法,安史之亂之后,李白和杜甫生活上都嚴重受挫。
但王維沒有,因為他安史之亂的時候,當(dāng)過偽職,后來收復(fù)長安長安之后,唐肅宗對偽官們進行了清算,處罰分為六個等級:第一等處死,第二等賜自盡,第三等杖責(zé)一百,第四等流放,第五和第六等都為貶謫。
但這里面沒有王維,因為王維有個做大官的弟弟王縉,替兄長求情,但經(jīng)過這次磨難,王維官場失意,似乎沒有那么醉心名利了。
但他可沒有像杜甫那樣窮困潦倒,而是徹底過上了超級富家翁的生活,王維晚年就住在輞川別業(yè)里面,這是一個超級大的莊園。
這是王維買的大詩人宋之問原來的宅邸,后來又經(jīng)過了擴建,說一句話你就秒懂這個宅子有多奢華,宋之問是公認的著名詩人中,人品極差阿諛奉承見風(fēng)使舵的人,這樣的人最終很慘,但一般都很有錢,宅子有多奢華可想而知。
為什么王維的田園詩寫的好,我們看看這個,《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zhuǎn)蒼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門外,臨風(fēng)聽暮蟬。渡頭馀落日,墟里上孤煙。復(fù)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寫的是真好,跟好朋友一起喝多了,唱唱歌享受一下悠閑的生活,好是好,但似乎也沒什么特別的。
別急,你再看看題目,輞川閑居,王維寫的景色,全都是他們家的,王維的房子不叫房子,叫莊園,杜甫的房子也不叫房子,叫茅屋。
王維有首詩《鹿柴》,你要只看詩,極美,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
你再加上題目看看,這是一個養(yǎng)鹿的地方,這就是王維的生活,有個莊園,粗活重活都讓下人干,自己獨享這美景美色,哪需要像陶淵明那樣,掄起鋤頭下地干活呢。
這是一個,適合大人小孩一起看的電影,小孩看的是文化,大人看的是人生,電影很長很長,但比起電影里展現(xiàn)的將近40年的時光,一切又都顯得那么短暫。
對于小孩來說,這場電影,就是中國文化的普及,就是48首朗朗上口的唐詩,就是一個又一個熟悉的詩人,隨便一個路人甲,那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但對于成年人來說,看的就不僅僅是唐詩,更多的是,對于人生的感悟,相遇那會兒,我們還都是意氣風(fēng)發(fā)的少年,一眨眼,我們都老了。
連李白杜甫這樣的天才,生逢盛世,還要歷經(jīng)坎坷,對于我們普通人而言,生活里的那些磨難,又算的了什么呢。
最后,一場大難,一切都變了,長安似乎也毀了,但是就像歷史上,頑強不屈的華夏一樣,只要文化還在,就一切都還在,長安依然在,甚至永遠活在唐詩里,萬古長存。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