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為天下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而已矣。——徐無鬼
開始寫這篇文章之前,必須先提到一個人,漢相曹操主簿楊修。楊修是個聰明的人,不過曹操不喜歡他,想必他也知道曹操不喜歡自己,但這個人對自己的聰明才智就是不能自持,終于一天,引來殺身之禍。公元219年某天,曹操以禍亂軍心之罪把這小子劈了。禍亂軍心,那也就是說擾亂軍中的氣氛,給部隊帶來不和諧氛圍,當然,這也只是曹操編出來的一個借口罷了。不過說回來,借口,也得有所理,這樣才會服人,是的,曹操會說:這個楊修,就是個害群之馬,不殺不快人心。
害群之馬,理當除之,如不然,怕天下大亂。真是一粒老鼠屎沾的滿鍋腥,不過這道理老祖宗早就提出來了,看來楊修之死,也是順應天意了。
這楊修順奉教化了,后來呢?公元1928年,有一個叫夏明翰的革命人物出口豪言,其曰: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可謂豪言壯語。我也可以肯定,一定還會有“夏明翰”出來,不過這夏明翰臨死吆喝出這句痛快人心的話時,想必他還不知道,他自己已是一個后來人了。
可怕的東西往往是看不到的,一個惡果產(chǎn)生的蝴蝶效應,想必就是曹操所言的,亂我軍心吧。楊修之死,死不足惜,刀沾到脖子上的汗毛時,楊修不定在心里嘀咕,曹操小兒不識天下,你殺了我楊修,就沒有另一個楊修蹦出來??!說話間,楊修頭早落地了,滾了十八圈,終于看到了希望,東籬大詩人,想必這個人,定能安撫楊修那百年來動蕩不安的魂魄了。
東晉后期,出了一個吃齋念佛的大人物,其名:陶淵明。出身衰微,少不得志,好貪酒,在官場混當多年終于不被人看好,最后離身而去。有辭為證: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
東籬大詩人在宦海沉浮多年,終于領悟了人生之哲理,大徹大悟,還留在這追名逐利干啥呢?隨作詩一首,其名為“酒歌”,酒歌曰: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zhuǎn)悲。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至此可以看出,陶淵明歸去的決心是何等的堅定而不可動搖,也正是在陶淵明這一理念產(chǎn)生的時候,東晉天空滾出了一輪紅燦燦的大太陽,世人莫不夸其曰:淡泊名利,品性似菊啊!陶淵明的這一決定,斷沒有想到日后對這片大地造成了多么大的影響,在他“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愜意痛快中,大量淡泊明志的詩詞層出不窮,并篇篇膾炙人口,直讀得看官不知今夕何夕。
楊修在地底下跳起了舞,逢人便說,瞧,你們知道自己錯了不?不過胸懷壯才的楊修注定是孤獨的,因為他所問的人,仍然搖著頭,曰:曹丞相殺你不屈!唉!殺我不屈,我才不過是猜了幾個謎語呢!
“躬耕自資”的生活,在對日往爾虞我詐的名利場,難得一隅寧靜,這正合了他的性情,酒詩田園的生活方式占據(jù)了他的生命空間,詩章辭賦層見迭出,令人不接遐邇。
少無適俗韻,
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wǎng)中,
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
池魚思故淵。
公元405年,陶淵明最后一次出仕,仍不得志,便立志退隱。這此后的生涯,可謂如魚得水,即酒賦詩,天倫之樂,不亦快哉。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一直有這樣的一個看法:歸隱,淡泊,乃是人的一種生命形態(tài),這種本質(zhì)的形態(tài)雖然不輕易被人發(fā)覺,但如能看到自身的生命本質(zhì),能自覺進行選擇的時候,是大智的,也是不拘于流俗的;通常而言,事無定理,在一個人掌握某種真相的時候,這個真相或者只是對于自己,再而而言,夏蟲不言于冰,某些意識形態(tài)是不能強加于物的,更甚者,這種形態(tài)乃是生命本真的淡泊。淡泊者,如浮云溪水潺潺而流幽幽而往,不怯生,不茍求,此乃真境志也!
看到我這樣的言論,楊修會一跳三丈,因為,他的后來者陶淵明,不在此列也。
但觀陶淵明的詩章辭賦,莫不流露出一種對世事的惋惜,對詩酒的沉溺,對離群索居采菊東籬的滿足。滿足是好的,不過這詩讀起來,未免就有點蹩腳了。
“托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
如此之決絕,淡泊世外,好一番戶外情趣,不過,這種像被人抓住尾巴不得逃脫一樣的呼號,實屬不該了。“歸去來兮”曰: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
富貴非我愿,帝鄉(xiāng)不可期。人都逍遙千里之外了,已入化境,天地人和,這種境界和意識,絕非一般人所有,更非一般人所解,能夠做到這,應該是陶淵明的造化與幸運。不過,不知道這陶淵明咋個想法,竟然倒打一耙殺個回馬槍,“富貴非我愿”,老天,你都到天邊十萬八千里了,你還言哪門子富貴呀,好好過你的神仙日子才是正道。
陶淵明聽到我這話一定很憋屈地說,人家這不是說說心里話嘛。對陶淵明這樣的情操,我只能秉持沉默的態(tài)度,但有些人一定受不了,即曰:富貴非你愿,一邊涼快,喝你的酒去吧。
陶淵明的歸隱,一個最大的悲哀是,他自始至終,都沒有真正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蛟S他已經(jīng)做到了“身在世外”,但他的心卻沒有脫離半點世俗關系,他的心,一直“羈絆”在車水馬龍的鬧市區(qū)。在他不斷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想必他本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于是便極力的逃避,通過他的文章努力的營造意識境界。然而,正應了那句話,想找的找不到,越逃避,越掙扎,反而陷得越深。
陶淵明的世外情節(jié),成了他一輩子的悲哀。直至后來的“桃花源記”,便真正給中國文化烙上了一個永遠都難以揭去的商標,一個封閉的,沉浸精神幻想的文化形態(tài)。
陶淵明的世界沒有脫離,他一生的努力沒有獲得過任何突破,而如果只是固于他一個人,那我想不值一提。而真正讓人害怕的是,地底下的楊修,夏明翰在哈哈大笑,因為,他們陰魂不散,相互糾結(jié)在一起,終于,找到了這個草包,并把他一輩子獲得的藕斷絲連無病呻吟的“田園形態(tài)”扣在歷往千年文人的頭上。
那些兇神惡煞般的人不可怕,這樣的人往往會激起百姓群而攻之;而某些潛藏在人群中的“害馬者”,其不動聲色的最是令人擔憂。因為你不知道到底哪里出了問題,也就無法獲得解決的辦法,久而久之,只能聽之任之了。
陶氏田園派對過往文人辭賦者所造成的影響是不言而諭的,在廣大文人以固有的“文人”情態(tài)去欣賞并推薦的時候,陶氏影響,正如一團看不見的烏云,彌漫并籠罩在中國千年文化形態(tài)中,它形成一股潛在的“意識流”,一種在蒙蔽狀態(tài)下,對自我的肯定,對這種精神幻想予以認可并自我接納。一代一代人,最終,這種狹隘意識根深蒂固的潛入了每個人身上,于是一個民族的固步自封,便真的以自娛自樂的形式展開了。這種形態(tài),如同圈中的羊群,它們啃著青草,曬著太陽,而對外界的天高海闊卻一無所知。
當一種精神形成的時候,我們就美其名曰:文化形態(tài)。假如“陶氏部落”果真認為這種隔絕凡塵的桃花源是一種崇高美好的話,那我們的文化,便是自我強加的某種意識;萬千人聯(lián)合起來,把它推就到一種形而上的指導,如同一盞燈塔,時刻向路過它人招手。透過羊圈的籬笆縫隙里,我們能看到外面更大的青草芳地,可是,我們也看到了那里徘徊的覓食的狼群,于是,這種固執(zhí)愚昧的心態(tài)讓所有人望而卻步,任那瘋狂的狼群呲牙裂嘴,我們權(quán)當一道美麗的風景了!
說到這,讓我引入一句蘇東坡的詩: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文人形態(tài)造就的精神氣質(zhì)如同墨汁在水里開花一樣神速蔓延,這種浸透式的感染沒有人可以逃脫。沒有人可以逃脫,因為我們是這盆水里的水滴。我們膽顫地接受著這種熏陶,即便有再多的不情愿。后來,我們也一定程度地變成了墨水,于是,我們就忘了曾經(jīng)是如何得以感染,以至于認為,天底下,便都是墨色了。我們抬頭看著天,于是就說,天不過這么大而已,卻不知道,我們屁股底下,才只有一口井的大小而已。
這種自封的愚昧形態(tài)形成的時候,是一種不幸,或者,也是一種幸運。
我們無法看清楚廬山的全部面貌,不是因為我們不夠聰明,因為一個傻子正在山頭朝這邊喊:喂,廬山是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傻帽!
我們不得不承認這個傻帽的稱呼,我們戴著一頂看不見的精神愚癡,相互作樂陶醉其中,到頭來,竟然被一個真正的傻子當做笑柄而談了。
2010-9-20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