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李老常用的補陰方劑
                         (一)治肺陰虛的方劑
                         
                        1.清金湯:治肺陰虛咳嗽,或多痰,或干咳,或痰紅,或純紅。桑皮7.5克,地骨皮6克,麥冬6克,鮮百合30克,冬花6克,川貝6克,杏仁6克,炙杷葉6克,炙草3克。有血加白茅根9克,藕汁、童便各半茶盅,水煎服。
                           
                        2.八仙玉液:治肺陰虛咳嗽痰血。藕汁2杯,梨汁、甘蔗漿、蘆根汁、白茅根煎濃汁各1杯,人乳、童便各1杯,生雞子白3枚,和勻頻服,如用苡仁、山藥、麥冬各30克,白花百合60克.杷葉10片,煎濃汁1碗沖入玉液,再加川貝末、柿霜各15克。和勻頻服更好。
                           
                        3.固本丸:治老人陰虛咳嗽便秘。天冬、麥冬、生地、熟地各60克,人參30克。共研末為蜜丸。每服9克,開水送下。此方中人參的作用是預防引起減食作瀉。
                           4.加味清寧膏:治肺陰虛咳嗽痰血,兼食少泄多者。
                        麥冬120克,鮮百合300克,款冬花60克,薄荷末15克,炙杷葉150克,橘紅15克,川貝(研末)60克,茯苓30克,苡仁120克,桂圓肉60克,炒白芍60克,炙草15克。
                        除薄荷川貝外其他諸藥用水熬成膏,將薄荷、川貝二藥末加入,再入飴糖360克溶化攪勻。每服一茶匙,開水沖服。
                           (二)治腎陰虛的方劑
                           
                        1.六味地黃丸:治腎陰虛一切證候。熟地240克,山萸肉120克,生山藥120克,粉丹皮90克,茯苓90克,澤瀉90克。共為細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9克,開水送下。
                        也可作湯服。加減法:發(fā)熱作渴加生鱉甲、花粉、二冬,氣壅加沉香、砂仁、麥冬,痰嗽加貝母、百合、麥冬,咽喉舌痛加生雞子、元參、麥冬,齒縫牙齦出血加麥冬、童便,或再加人中白、麥冬,齒牙不固加人參、麥冬、五味子、鹿茸、豬髓、龍齒、牡蠣,腿脛酸疼加牛膝、杜仲、枸杞、龜板,血淋去山萸加二冬、牛膝、藕汁、甘草梢,陰莖時舉,溺管脹痛,加知母、黃柏、甘草梢,尿血加人參、寸冬、五味子、白芍、蓮須、藕汁、旱蓮草,失音加麥冬、生雞子,足心干熱加二冬、牛膝、龜板。(說明:任何加減法,都不可能俱備,都不可能完全,也都不可固執(zhí)不變。必須對證用藥。方為合拍。)
                           
                        2.左歸飲:治證同六味丸,補陰力較優(yōu),即六味地黃丸去澤瀉、丹皮,加枸杞、炙草。加減法:肺熱而煩者加麥冬,肺熱多嗽者加百合,血少者加當歸,血滯而熱者加丹皮,陰虛不寧者加女貞子,血熱妄動者加生地,脾熱易饑及多汗者加白芍,心熱多燥者加元參,腎熱骨蒸者加地骨皮,津枯熱渴者加花粉,上實下虛者加牛膝。
                           
                        3。知柏地黃丸:治骨痿髓枯,勞熱盜汗耳聾,陽易舉,溺管痛,一切陰虛火盛火逆等證。即六味地黃丸加知母、黃柏。蜜丸每服9克,開水送下。
                           
                        4.大補陰丸:治一切陰虛火盛火逆等證。黃柏(鹽炒)、知母(鹽炒)、熟地、炙龜板共為細末,豬脊髓和,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克,開水送下。
                           
                        5.麥味地黃丸:治陰虛久咳嗽或痰中帶血絲。即六味地黃丸加麥冬、石斛、生山藥、生于術、生扁豆、生苡仁、生蓮肉、西洋參、麥冬、金石斛、炙草。用量隨證酌加,水煎服。
                         八、陰虛的藥品
                         現(xiàn)將李老常用的補陰藥品述之如下:
                         (一)肺陰虛的藥品擇要
                         天冬:滋肺陰,潤肺燥,清肺熱。性寒滑,脾虛食少便溏者不宜用。
                           麥冬:滋肺陰,潤肺燥,清肺熱。便溏者也不可用,但同苡仁、山藥、茯苓等同用不忌。
                           百合:咳嗽用之。白花鮮者更好。
                           炙杷葉:降氣止咳嗽。氣逆者可用。
                           桑皮:瀉肺火。肺虛無火及風寒咳嗽者勿用。
                           川貝:有濁痰白沫者可用,清痰或無痰者不可用。
                           薄荷:散熱清肺。稍兼風熱者用之。
                           沙參:補肺陰。
                           梨:潤肺清熱。
                           五味子:斂肺氣,斂腎氣??染脷夂模瓜俨还?,或腎氣上逆者都可用。
                           冬花:有咳嗽者可用。
                           柿霜:清熱化痰。
                           白茅根:甘寒除內(nèi)熱,止血消瘀。
                           藕根:清熱,止血消瘀。
                           童便:滋陰降火。有出血癥者最宜,骨蒸服一般藥不效者也效。陰虛無火,食不消化,腸不實者忌之。
                           知母:清肺滋腎。痰有臭味者可用。同黃柏能滋陰降火。但久服有引起泄瀉的可能,所以脾虛食少便溏者都不可用。
                           人參:肺虛補肺之要藥。但肺陰虛熱盛者忌之。同二冬、二地用之可防止傷脾,食少泄瀉之患脾腎虛者也可取用。
                           西洋參:性較寒,對于陰虛有熱者比人參為優(yōu)。
                           (二)腎陰虛的藥品擇要
                           
                        熟地:補腎益陰。此為補腎陰的要藥,對于精虛、髓虛、血虛都能治。但性稍溫而滯,對于陰虛有熱者,須與生地和其他滋陰藥品同用。陰虛而兼痰多氣郁胸滿者,或不用,或與沉香、砂仁、麥冬、川貝等藥同用。
                           生地:補陰涼血。有熱者可用,食少瀉多者不可用。
                           鱉甲:補陰潛陽。陰虛寒熱往來,或骨蒸內(nèi)熱者,都可用。脾胃熱,嘔惡泄瀉者,不宜用。
                           龜板:補陰潛陽,退骨蒸。腎虛無熱者不用。
                           丹皮:五心煩熱、骨蒸內(nèi)熱都可用。無汗者用之,清肝腎之虛熱。
                           地骨皮:五心煩熱、骨蒸內(nèi)熱都可用。有汗者用之,降肺中之伏火。
                           枸杞、杜仲:治腎虛腰痛。
                           豬腰子、豬脊髓:煎湯煎藥,治腰脊疼痛.
                           蓮須:精不固者用之。
                           紫河車:峻補精血。虛共者可用。
                           女貞子:腎陰虛有熱者宜之。久服可致腹痛作瀉.
                           山萸肉:補陰藥。對于精不固、汗不止、尿不禁者都可用。膀胱有熱,小便不利者,不可用。
                           (三)脾陰虛的藥品擇要
                           生山藥:補脾補肺補腎。陰虛溏瀉不食者最宜.,
                           茯苓:便溏尿少者可用。陰虛者不可多用,因滲利恐傷水分。
                           薏苡仁、蓮肉、扁豆:瀉者都可用。
                           生白術:補脾的正藥。泄瀉食少者最宜,但陰虛甚有嫌其燥者,或用于術,或以苡仁、石斛代之。
                           生白芍:有中滿(夜劇晝靜之滿)、腹痛、出汗、泄痢、氣不舒等癥者可用。中寒腹痛泄瀉,腸胃中覺冷者,不可用。
                           石斛:胃中或肌肉有虛熱者宜之。
                           九、陰虛一切禁忌
                           在療養(yǎng)當中,必須嚴守禁忌,否則影響治療,茲擇其要者如下:
                           1.煙、酒要絕對忌。
                           2.至于姜、蔥、蒜,為了增進飲食,用少許調(diào)些味,病輕者偶然用之也可,但重病也須注意。
                           3.一切辛辣性食物(辣椒、花椒、胡椒、芥花面)絕對忌。
                           4.一切生冷、滑腸或硬性食物,恐傷腸胃,必須忌。
                        性欲,這是造成陰虛最主要的原因,須絕對禁忌,甚至不可有欲念。顧氏說過:“欲心一動,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精已暗耗?!鄙跽唔毥^欲3年。
                           5.惱怒傷肝,憂思傷脾,須要時常注意。
                           6.勞動應注意減少。煩勞則氣張于外,精絕于內(nèi),但輕微運動還是很需要的。
                           寒證小議
                           
                        什么是“寒”?從人體上來說,寒就是熱量不足的一種綜合表現(xiàn)。什么是“寒證”?寒證就是人體熱量不足導致的各種證候。從全身整體方面說,有表寒,有里寒,有陰邪直中之實寒,有陽虛所致之虛寒,有“火中內(nèi)伏之寒”及“火郁似寒”、“虛陽外越”之“假寒”。在表寒之中。又有“風寒”、“寒濕”、“陰暑”、“涼燥”、“傷寒”、“冒寒”之分;在里寒之中,除了陽虛所生內(nèi)寒、火中內(nèi)伏之寒及火郁似寒、虛陽外越的假寒外,比較常見的就是由于飲食生冷,或服涼性藥物過度,或居處高寒地區(qū),衣被不能適體等而引起的五臟六腑之寒。
                           
                        寒證的癥狀,表寒證可見全身肌膚肌肉惡風惡寒,發(fā)熱,喜近衣被,頭痛項強,身痛腰疼,骨節(jié)疼痛,舌上無苔,或舌苔淡白而薄潤,口不干,不苦,不渴,不喜冷性飲食,或鼻鳴干嘔,或咳喘吐稀痰,脈浮而緊;里寒證則見腹痛腹?jié)M,嘔吐下利,四肢厥逆,喜熱惡寒,不敢服冷性飲食,勉強服食,則腹癥加劇,脈沉緊或沉遲,在一年之中,夏季病減,冬季病增,在一日之間,午前輕而午后加重。單純的表寒證或里寒證,實寒證或虛寒證,并不難辨識,但臨床上寒熱往往多以錯雜的情況相間出現(xiàn),因而寒熱夾雜,孰多孰少,寒熱真假,孰真孰偽,就成為考驗醫(yī)生辨證診斷水平,和影響患者疾病轉(zhuǎn)歸的關鍵。
                           
                        如曾治一經(jīng)西醫(yī)診斷為副鼻竇炎的患者,穿刺有膿,頭痛劇烈,鼻涕黃稠,口不干,不喜冷性食物,腹?jié)M,脅肋脹痛,舌淡苔薄,脈弦緊,為寒熱夾雜,兼有氣郁之證。給予逍遙散加銀花、連翹、川芎、白芷、黃芩、干姜,1劑病減,3劑而愈。又如曾治一例咳嗽,就診時病已遷延20多天,癥見兩脅脹滿,痰多易咯出,咽干,口苦,但不喜飲,兼見頭痛。診為肝氣郁結,上熱下寒之寒熱錯雜證。治以寒溫并用之法,給予桑皮、貝母、柴胡、香附、橘紅、半夏、茯苓、杏仁、干姜、黃芩,以清肺,溫脾化痰,解郁,平調(diào)其寒熱。1劑即見好轉(zhuǎn)。
                           
                        對于寒熱真假之辨,最為緊要。當癥狀表現(xiàn)似是而非,難以辨認時,應舍癥取舌,觀舌苔之干燥與否,口渴之喜冷與否。答案肯定,則為熱證無疑,雖身兼寒證,是為假寒;若答案是否定的,則為寒證無疑。即如認一個人一樣,不論其穿什么衣服,都能夠認出來,這就說明已經(jīng)抓住其本質(zhì)特征了。診斷疾病也是一樣,不能憑其現(xiàn)象的某一點,而是本質(zhì)上的特點才行。曾治一例渾身大熱、大渴患者,看似熱證無疑,但細察其舌,見無苔而潤,口雖渴但不喜冷飲,當時考慮其熱象屬假,陽虛內(nèi)寒是真,遂給予真武之類藥品而愈。
                           寒中包火與火中伏寒
                           
                        李老以善治夾雜證而見長,特別是善于識別夾雜證中相反證之孰多孰少、孰豐孰客,并能判斷出比例,進行量化分析,然后據(jù)此對證下藥,而一舉獲效。在寒熱夾雜證中,他認為首先應區(qū)別寒中包火證與火中伏寒證之不同。寒中包火證。以寒證為主,火證往往不甚顯著;火中伏寒之證,以火證為主,而寒證也往往不甚顯著。在這種情況下,怎樣知道是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呢?李老認為,只有根據(jù)治療經(jīng)過,先行試探性治療,以藥測證,方能辨別清楚。蓋寒中包火證,單用溫藥治療不但不能取效,反而出現(xiàn)火證的表現(xiàn);火中伏寒證單用寒涼瀉火藥治療,也不能取效,反而出現(xiàn)寒證之表現(xiàn)。至于寒證熱證卜分明顯的寒熱夾雜之證,開始時寒熱并用自然可以治愈,無須另立名稱,徒亂人意。寒在肺中日久,變從火化,則當以火證治之,無須顧其寒。風寒咳血,多因外感日久,陳寒入肺,因寒動火,損傷血絡,而致咳嗽日久不愈,形成寒中包火或火中伏寒之寒熱錯雜證。醫(yī)者往往因辨不清以寒證為主之寒中包火證及以熱證為主之火中伏寒證而亂投藥,將寒熱比例顛倒,終因誤治釀成癆瘵,慎之慎之!
                           
                        臨床上,李老常以清除郁火之方治療寒中包火之證,方如小柴胡湯加蘇子、款冬花;以搜剔陳寒之方治療火中伏寒之證,方如《千金》麥門冬湯(麥冬三錢,生地三錢,桔梗二錢,桑皮三錢,半夏二錢,紫菀三錢,竹茹三錢,麻黃一錢,五味子一錢,生姜三片,甘草一錢)。麥門冬湯雖寒熱并用,但以清涼瀉火為主,因風寒客于肺中而引火生痰,故用桔梗、桑皮、半夏、生姜以祛除痰飲,用生地、紫菀、竹茹、麥冬、五味子以清斂火氣。然陳寒不除,則痰火旋去而旋生,故以辛溫之麻黃一味,以搜剔陳寒。用甘草以調(diào)和諸藥.,諸藥配伍,清斂之中寓以剔除陳寒,達到火氣清而伏寒除、痰火去而不反復的目的。
                           血證論
                           
                        我們通常將異常出血統(tǒng)稱血證,李老則將血的.切病狀統(tǒng)稱血證,其中包括血熱、血寒、血虛、血瘀、出血及血脫六種。六者皆出現(xiàn)有關血液(包括月經(jīng))方面的證候:血熱者,為血液熱度太過,有了熱證癥狀,必見喜冷怕熱,口干舌燥,嗜食冷性飲食;血寒者,血液的熱度不足,有了寒證癥狀,必見喜熱惡寒,惡冷性飲食;血虛者,為血中成分不足,亦稱貧血,癥見面色蒼白,經(jīng)量少色淡,舌淡苔少,脈細;血瘀者,為血中有塊,有栓塞或血滯的證候,為血證中的實證,癥見各處刺痛,月經(jīng)有塊,皮膚及舌上有瘀點、瘀斑等;出血者,為除了正常月經(jīng)及傷寒病解之鼻衄外的一切出血;血脫者,為出血過多不止,脈微欲絕,或無脈,或脈大無倫之證。
                           論瘀血與五臟之關系
                           
                        “瘀血”為中醫(yī)特有的一種病理現(xiàn)象,有兩層含義。其一,瘀血是多種疾病過程中因不同原因造成的一種病理產(chǎn)物;其二,由于瘀血之存在,影響臟腑功能,又可變牛各種疾病。瘀血的形成不外外傷、氣虛、陰虛、血虛、氣滯、寒凝、熱灼等原因。同時,血液之正常生成循行及瘀血的產(chǎn)生又與五臟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總括為:血液生化于脾,總統(tǒng)于心,貯藏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
                           1.瘀血與肝的關系
                           
                        肝乃瘀血形成的關鍵所在。肝不疏泄,則氣血郁遏于內(nèi),或橫溢于外,所滯之處,皆可成瘀?;蚋位馃胧ⅲ患灏?,也可凝結為瘀?!锻饪蒲a要論》曰:“跌打損傷之證,惡血留內(nèi),則不分十二經(jīng)絡,皆可以肝為主。”臨床上瘀血阻于肝,常可見癥積、鼓脹等癥。
                           2.瘀血與心的關系
                           
                        心與瘀血關系亦大,血之往返循環(huán),皆為心所主宰,而心之能主血,全賴心陽旺盛,心竅通利。倘若心陽不振,則搏動無力,致血行緩滯而積瘀;心竅不通,則血也壅滯為瘀?!鹅`樞。經(jīng)脈》曰:“手少陰(心)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發(fā)色不澤,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狈粗?,若心火過旺,營血為之煎熬,則會干結成瘀。
                        瘀血阻于心,臨床上??梢娦乇?、真心痛、心悸等癥。
                           3.瘀血與脾的關系
                           
                        脾為生血、統(tǒng)血之臟,與瘀血之消長存亡有著更為密切的關系。唐容川言:“食入于胃,脾經(jīng)化汁,上奉于心,心火得之,變化而赤,是謂血。故治血者,以治脾為主?!庇?,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氣生于腎水,而上主于肺,其間運上下者脾也。故脾為氣血運行之樞紐,若脾病不能運化水谷精微,上奉心火,則血難以生,血少難以暢行脈間,而成瘀血。脾虛氣弱,不能運行上下,灌溉四旁,則陽自升而陰自降,于是清濁相混,隧道壅塞,氣留血滯,郁而不行,萬病叢生之源也。《素問。太陰陽明論》: 
                         
                        “脾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别鲅铚谥薪蛊⑽?,臨床常見胃脘痛、腹痛、嘔血、便血等癥。
                           4.瘀血與肺的關系
                           肺者,司呼吸而主氣之臟也,氣行則血行,故肺又有行血之功能。  
                        《靈樞·經(jīng)脈別論》曰:“食入于胃,濁氣歸心,淫精于脈,脈氣流經(jīng),經(jīng)氣歸于肺,肺朝百脈,輸精于皮毛,毛脈合精,氣行于腑?!边@說明諸經(jīng)之血,皆通過肺,并在肺氣之鼓動下,才能循行機體。若肺氣虛弱,或郁遏不宣,則百脈不能朝肺,肺亦不能將血宣布于全身,終致脈道壅塞而為瘀血。
                           5.瘀血與腎的關系
                           
                        人每忽視腎與瘀血的關系,孰知祛瘀之關鍵在一腎乎,蓋血之施泄在.腎,司二便者,亦腎也,人有舊血死血,皆通過腎之作用而從經(jīng)水或二便排出。傅青主說:“夫經(jīng)本乎腎,而其流五臟六腑之血皆能歸之?!币阅I能施泄血液,故新血能源源不斷而來,舊血滔滔而去,而能環(huán)周不息,奉養(yǎng)生身。倘腎失施泄,舊血無路可出,新血不得通行,壅塞于脈絡之間而成瘀。且體內(nèi)有瘀,亦需由腎排除,故古今醫(yī)家皆以通利大小腸為祛瘀之要務。如張仲景主張用下法逐瘀,謂通利散行,利下及溺水赤勿怪,即瘀血也。沈金鰲曰:“惡血在內(nèi),先要清心行血。通利大小腸?!蹦I陽不足,陰寒內(nèi)盛,可令血凝為瘀;腎氣虧損,腎陰不足,虛火內(nèi)熾,灼血為瘀。是故瘀血之成,可由于腎,瘀血之去,更賴于腎也。
                           四肢厥冷有陽虛與失血之別
                           雜證四肢厥冷,多為脾腎陽虛,陽氣不能達于四末所致,方用四逆湯治之。
                           
                        失血證四肢厥冷,多是熱邪內(nèi)陷之假寒證,其癥身冷如冰,目昏神暗,脈伏不見,或冷一陣、熱一陣,或厥數(shù)日、熱數(shù)日.厥多熱少者,是陽極似陰之證也,厥少熱多者,是伏熱猶得發(fā)泄,熱尚淺也。因為厥陰肝經(jīng)內(nèi)寄膽火,病則火伏陰中,而為厥,火出陽分而為熱。發(fā)熱固是火甚,發(fā)厥則火伏于內(nèi)而熱更盛矣。治則先宜治其伏火,使火得發(fā),轉(zhuǎn)厥為熱。方用清化湯合升降散攻其伏熱,或當歸龍薈丸攻之.,轉(zhuǎn)熱后更清其熱,其病可愈,方用五蒸丸清之。清后熱不退者。再用大補陰丸、地黃湯以滋陰善后,
                           熱入血室論
                           
                        熱入血室一證根據(jù)文獻記載和實踐證明確實是男女都有的證候,但限于有些地區(qū)習慣認為血室就是子宮,如果對男子此證也叫熱入血室的話,就會造成很大的笑話,因此李老在當時改為“熱入膀胱”。這雖然是無關治療的一件小事,但對于學者來說,也是不可忽略的環(huán)節(jié)。
                           
                        《傷寒論》145條云:“婦人傷寒,發(fā)熱,經(jīng)水適來,晝?nèi)彰髁?,暮則譫語,如見鬼狀者,此為熱入血室,無犯胃氣及上二焦,必自愈?!睙o犯胃氣及上二焦是告誡醫(yī)者不要將此證誤認為上焦的譫語證(即今日所謂“邪入心包”之證)及中焦陽明病的譫語證而用上中二焦的治法,應該按照下焦熱入血室治療,或用竹葉玉女煎以清熱,或用加減桃仁承氣湯以破結。所渭“必自愈”者,乃言這樣治療就會痊愈,并非不治自愈。李老曾遇一男子用桃仁承氣加減治愈。
                           汗法小議
                           
                        汗法是指運用辛溫或辛涼藥物促使人體發(fā)汗,使邪氣從汗而解,從而解除表證的一種治法,又叫解表法。汗法在臨床應用中,要掌握一個“度”的問題,以遍身(執(zhí)/水)熱水微汗者為佳,假使汗出不能遍身,或大汗淋漓,皆非所宜,因為前者汗出不徹,則病邪不解,后者汗出太多,易使正氣耗傷,嚴重的導致亡陽。另外,在汗法的應用中,會碰到.些問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當汗而汗不出是什么緣故
                         除藥不對證當然不能出汗外,凡藥已對證而汗不出者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藥的質(zhì)量
                           1.品種不純。
                           2.采集失時:如桂枝是肉桂的嫩枝,應于春季割取,若秋冬采集,則藥效大減。
                           
                        3.炮制失當:如荊芥用于發(fā)汗解表宜生用,而制炭后則長于止血。麻黃生用發(fā)汗力強,而蜜炙后其發(fā)汗力緩而長于潤肺平喘。
                           4.日久變質(zhì):包括霉爛蟲蛀等而失效。
                           (二)藥的數(shù)量
                           病重藥輕。 
                           (三)煎法失當
                           煎時過久,藥性揮發(fā)。汗法所用藥物性質(zhì)均較輕靈,久煎則藥效減少。 
                           按:現(xiàn)代藥理證明,汗法所用藥物揮發(fā)油含量豐富,不耐高溫,久煎則揮發(fā)。
                           (四)服法違反常規(guī)
                           1.藥液過冷:汗法所用藥液宜溫服。
                           2.服藥后未加溫覆或臨門當風而臥。
                           3.服藥后誤服生冷或其他應忌食物,如油膩等物。
                           (五)對患者具體情況了解不夠徹底
                           1.溫病陰分不足(陰虛),用辛涼解表藥發(fā)汗則不能得汗。
                           2.久患瘡瘍。
                           二、汗出而表不解是什么緣故
                           表證是指惡寒發(fā)熱、頭痛身痛等癥狀,如果汗出后表證解則為寒邪,汗出表不解,非風則濕。  
                        (參見《溫病條辨》中焦篇第六十六條。)
                         三、當汗不汗有什么害處
                         當汗是指有表證,而此時未用汗法解表,則邪不能去,表不得解。
                         四、不當汗而汗有什么害處
                         不當汗有以下幾種原因:
                         1.邪不在表。
                         2.亡血。
                         3。瘡瘍。
                         4.素體陰虛。
                         以上情況本身即有陰分受傷,本不應發(fā)汗,若汗之,則更傷陰液。
                           上面談到汗法是以發(fā)汗為手段來達到解除表證的目的,那么有汗、無汗在臨床上又有什么意義呢?
                           
                        一般來說,這兩種現(xiàn)象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但在某種情況下就成為診斷治療的依據(jù),因此成為主要的癥狀。例如:太陽病有汗就用桂枝湯,無汗就用麻黃湯;有汗就叫作中風,無汗就叫作傷寒。又如:陽明經(jīng)病有汗就宜用白虎湯,無汗就不宜用白虎湯;夏月多污、冬月無汗都是正?,F(xiàn)象,反之就是病象。
                           滋陰法的禁忌證
                           
                        滋陰法是利用甘寒滋潤的藥品滋補津液的方法。因為溫為陽邪,最易耗傷津液,故滋陰法在溫病治療中為常用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以下四種情況出現(xiàn)時,滋陰法是不宜應用的:
                           1。濕邪未盡、陰液未傷者不可用,用之則濕邪留戀,病深難解。
                           2.病在氣分,雖高熱而津液未傷者不可用,用之則引邪深入營血,而使病情加劇。
                           3.溫邪乍入營分,氣分之邪未盡者不可用,因為此時當透營泄熱,轉(zhuǎn)出氣分而解,早投滋陰反致病邪難透。
                           4.陽虛病人絕不可用,恐陽氣愈虛,陰陽離決,引起脫變也。
                           補子益母
                           
                        李翰卿先生認為天王補心丹(人參、當歸、炒棗仁、五味子、遠志、丹參、茯神、柏子仁、天冬、麥冬、生地、元參、桔梗、朱砂)系補心氣、養(yǎng)心血、生津清熱、鎮(zhèn)心安神之方,主治憂愁思慮傷心及勞心過度,心血不足,神志不寧,健忘怔忡,心跳善驚,虛煩不寐,大便不利,小便短赤,舌千口渴,口舌生瘡等。在其加減法一欄之末,李老有一條重要的按語:
                           “本方在任何情況下都宜加炙草三至五錢以補中,因脾胃為后天之本。又為心之子,補子也可益母也.”
                           下法在傷寒和溫病中的不同應用
                           
                        下法,是中醫(yī)治療八法之一,具有蕩滌腸胃的作用,可以使停留于腸胃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痰、停水等從下竅而出。然而在傷寒和溫病中,下法的應用又各具特點,分辨清楚才能應用得當。
                           傷寒的下法具有以下特點:
                           ].傷寒下不嫌遲,早下恐表邪內(nèi)陷,所以有一分表證,仍宜表之,故下不嫌遲。
                           2.傷寒是下其結滯,故多用枳樸之品(但也有不用者,如調(diào)胃承氣湯證).
                           3.傷寒用下法必待表證全解而后用之.
                           4。傷寒上焦有邪不可下。
                           5.傷寒一下即止,需連下者甚少。
                           6.傷寒為陰邪,未嘗傳腑化熱,最慮邪氣下陷,故有早下之戒。
                           對照而言,溫病的下法具有以下特點:
                           1.溫病下不嫌早。
                           
                        2.溫病是下其郁熱,故忌用苦燥,如枳樸之類,而用硝黃。(也有兼用者,但比較少些。使用大小承氣湯者較少,使用調(diào)胃承氣湯者較多。)
                           3.溫病不論表邪罷與不罷,但見里證,即可攻下。
                           4.溫病只要具備可下之證,雖上焦有邪也可下。
                           5.溫病往往再三用下,甚者有多至一二十劑者。
                           6.溫為陽邪,火必克金,故先犯肺,火性炎上,難得下行,用下法,移其熱由腑出,正是病的去路。
                           臨證用藥  重視調(diào)理脾胃
                           李老治病對脾胃十分重視。他說:  
                        “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臟六腑?!庇终f脾胃健運與否,不僅關系到人體的健康,而且關系到生命的存亡。因此在臨床用藥方面重視脾胃對提高臨床療效有著重要意義。李老對脾胃的治療,一般分為益氣、養(yǎng)陰、升舉、溫中、清熱、理氣、祛濕、攻下、消導等治療方法,每法均有主方和兼證用藥。
                           
                        如脾胃正氣虛者,善用四君子湯為主方;脾胃陰虛者,善用養(yǎng)胃湯為主方;脾陽不足者,善用理中湯為主方;中氣不足者,善用補中益氣湯為主方;肝脾不和者,善用舒肝和胃丸為主方;脾胃實熱者,善用大黃黃連瀉心湯為主方;腑實證,熱實者,善用三承氣湯;腑實證,寒實者,善用溫脾湯;攻補兼施善用增液承氣湯;脾胃食滯證,輕者善用保和丸,重者善用木香檳榔丸等。
                           應用瀉下之劑  貴在有膽有識
                           
                        瀉下之劑多由通導大便、瀉下積滯及攻逐水飲等作用峻烈的藥物所組成。瀉下之法屬“八法”中的“下法”,凡里實之證,包括氣滯、瘀血、積飲、食滯、便秘、蟲積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一些危急重癥,如外科的許多急腹癥,婦產(chǎn)科的宮外孕等,如應用得當,常常有起死回生,救性命于頃刻之間,扶危難于既倒之時的奇效神功。但看證不準,用不得法,則又有伐傷正氣,甚至危及患者性命之危險。因此,應用瀉下特別是峻下之劑,應當慎重,即所謂要有膽有識。
                        有膽即辨證明確,特別是一些里實較重,病勢較急者,應果斷決策,峻攻急下,且劑量不宜過小,大黃之類宜重用;有識即看證準確,同時要特別注意禁忌癥的有無,以防誤下。
                        識是膽的前提,有識才能有膽。李老一生十分注重和善用瀉下劑,現(xiàn)將其應用承氣類方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為下述兩條:
                           1.使用標準
                           
                        臨床上同時出現(xiàn)發(fā)熱、大便秘結在2天以上,或雖有大便,但質(zhì)硬而干燥,腹部灼熱板滯,按之微有疼痛,舌苔干燥而黃,根部較厚,即可大膽使用。
                           2.用藥關鍵
                           
                        (1)劑量不宜過小。一般瀉下藥,用量不宜少于9克,其中大黃更宜重用。不必顧慮便瀉不止,因邪熱下泄之后,其瀉必能自止。
                           (2)可以配合潤下藥。如李老常以樸硝、蔞仁同時應用,其效更佳。
                           
                        (3)可與解毒藥同用。如表邪未解或熱毒在膈上如乳蛾、痄腮、爛喉丹痧等均可加用清熱解毒之品,如公英、地丁、銀花、連翹等。
                           
(4)可與清熱泄熱藥同用。如高熱神昏譫語者,宜去厚樸之類溫燥之弊,配用石膏、知母、生地、黃連、黃芩、黃柏等。
                           (5)可與滋陰生津藥同用。如大熱傷陰,津虧而燥者,應與生地、麥冬、元參、石斛等同用。
                           
                        (6)瀉下之后宜續(xù)服和胃之劑。使用瀉下劑后,便下熱臭者,為藥已中病,可再服1一2劑,以防熱結未清而復驟;如便下清稀而無熱臭或熱臭不重者,恐誤下,即宜停用,并續(xù)服和胃之劑以顧護胃氣。
                           (7)注意承氣證之假象。雖有上述之證,但伴有腹脹,腸鳴音亢進者,為承氣證之假象,宜慎用,不可不察。
                           組方用藥  嚴密靈巧
                           
                        李老認為,組方的好壞對臨床療效的影響很大,所以臨癥處方時一定要注意。他說:“每一個方都應該是一個有秩序的個體,不是一個亂雜燴。每處一個方都應該知道它的主治證,都應該知道里面藥物的主治、性味、歸經(jīng),哪個藥物的特性最明顯,哪些藥物的特性不明顯,哪些藥物相互配合時可以產(chǎn)生什么新的作用,哪幾個藥物配合時是前人制定的什么方劑,其主治證是什么,哪幾個藥物的功用雷同,哪幾個藥物的功用大異,以及數(shù)個藥物組成方劑時的寒或熱、升降浮沉、補瀉開合的總趨勢,特別是藥物的特殊影響。即如劑型的改變對整個治療的影響也應加以考慮?!彼J為,要想做到這一點必須在以下兩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熟讀藥物學,在讀藥物學時切忌死背,要多在比較中下功夫,找出眾多的相同點和相異點。二是多讀方書,把眾醫(yī)家主治相同、組成相同、主治相同而用藥不同及藥物相同而劑型不同的方劑進行縱橫比較,找出它們的共性和特性,如此這般地努力數(shù)年就可達到心中有數(shù)。所以曾有人問道:李所長。你為什么開數(shù)錢之方即能取效?李老說: 
                         
                        “我每開一方都要方求對證,藥求對證,配伍求對證,劑型求對證,藥量求對證耳。”同時,李老強調(diào)說:“要想做到處方精練有效,必須在處方時做到方中有方,方中有藥,藥中有方,藥中有藥?!?br>                           “方中有方”  
                        李老認為,通常情況下,一方系由一味或多味藥物組成,尤其是經(jīng)方,每方組成殊為嚴密。例如大青龍湯一方中,實際包含有麻黃湯、麻杏石甘湯與桂枝甘草湯三方,但其主治卻與三方均不同.,因此,經(jīng)方中的藥味不宜隨意增減,否則就會導致原方主治的重大改變,甚至根本變成他方。
                           “方中有藥”  
                        李老舉例說:“溫經(jīng)回陽救誤的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桂枝三兩,附子一枚,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十二二枚)和散風寒補陽勝濕的桂枝附子湯(桂枝四兩,附子三枚,甘草二兩,生姜三兩,大棗二枚),二方從藥的品種上看是相同的。從藥的劑量上看卻不相同,因此方名各異,作用自然也不同?!敝劣谂R床誤用,李老認為:“若前方用于后證,絕不會有顯著效果,因為桂、附用量減少。甘、棗補緩之性相對增加,而風濕相搏之證,宜于溫散,不宜補緩也;若后方用于前證,反會發(fā)生害處,因為桂枝散性過甚,不利于陽虛惡寒之體?!?br>                           “藥中有方”  
                        李老曾說:“有寒熱往來之癥,不一定完全用柴胡,但用柴胡時必須以寒熱往來為上癥.如桃仁承氣湯之用于熱入血室,可以把桂枝改為柴胡效果很好?!边€需注意的是,藥味少并不意味著藥力就弱。李老曾指出: 
                         “干姜附子湯去四逆湯之甘草,其力甚猛,比四逆湯為峻,回陽力強。如增加藥味,反牽制其力,減低功效?!?br>                           “藥小有藥”  
                        李老說:“真武湯是治療心力衰竭、肺心病的有效方劑,但是用之能否有效,關鍵在于本病是否是水飲上凌心肺。具體應用此方時還須注意每味藥所起的作用,如方中的生姜,由于它辛溫入肺、胃,能助白術、茯苓化飲,但因辛溫上浮,不納腎氣者絕非所宜,故應去生姜。
                        又,本證脈多見細數(shù)、促,說明不但陽虛,而且陰竭,因此宜加人參以補氣益陰,  
                        巳人參、附子、白術、茯苓、白芍相配,名附子湯,具有治療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之功,亦與本證合拍。但加人參之補,又易壅滯水飲之邪,故宜加厚樸、杏仁,且厚樸、杏仁、人參相配,不但定喘,而且消脹助脾?!?br>                           由此可見,  
                        “方中有方,方中有藥,藥中有方,藥中有藥”是李老在方劑加減應用中對藥味、藥量、藥效三者之間關系的高度概括。因此,在選方用藥時應從臨證出發(fā),該守則守,該變則變。正如李老所說: 
                         
                        “執(zhí)成方而治病,如拆舊房蓋新房,不經(jīng)大匠之手經(jīng)營如何得宜。所以,用方切忌依樣畫葫蘆,古方并不能盡合今病……如有一方面不符,即須加減適宜才行,不論傷寒、雜證都一樣??傊?,用方必須對證,我每在臨床上也常用古人原方,也常師古人用方的精神而化裁應用,都能收到同樣的效果,即是這個道理?!?br>                           師古方重在師其法
                           
                        執(zhí)古方成方而治病,猶如拆舊房以蓋新房,非經(jīng)大匠之手經(jīng)營如何得宜?李老認為,古方不能盡合今病,用古方、成方最忌依樣繪葫蘆。如用仲景之經(jīng)方,從臨證實踐中品驗,只要脈證病機完全符合,用之即有效驗,此時加減不是治錯就是畫蛇填足,但方證只要有一方面不符,即須加減適宜才行,不論傷寒、雜病都是一樣。學習古方須掌握其精神法則,不一定非用它的原藥原量。如麻杏石甘湯是什么作用,什么情況下可用?臨床遇有該證時,即可靈活應用。李老常用的石膏阿斯匹林湯即遵此方之意。又如需要辛溫發(fā)汗,不一定非用麻黃湯,用柴姜湯、胡椒湯亦未嘗不可。用古方治今病,要抓重點,領會方劑精神,師其意,隨證加減,做到面面周到,方能用之有效。例如治腹脹,川樸為君,兼虛者加人參,兼嘔者加姜夏,即師法厚姜半甘參之意也。如系實脹加枳實、大黃,即承氣之意,寒者加干姜,寒熱者加柴胡,腹痛者加芍藥,寒熱夾雜者,往往干姜、黃連寒熱并用,仿瀉心湯、黃連湯之意。只要掌握精神,隨證加減,皆能取效??傊霉欧匠煞街尾?,貴在師其法而非拘泥其方藥,不論固守原方,還是加減化裁,均應做到方由證定,藥隨法出,方能病藥相符,效如桴鼓。
                           關于方義與加減法
                           
                        方義指出了每個方劑的主要治療方向,如果正確地掌握了這個方向,除對于主治范圍內(nèi)的病證能夠收到良好的效果外,就是主治范圍以外的疾病,往往觸類引申也會取得一定療效;如果離開了這個方向,治病就會張冠李戴,不但對于主治范圍外的疾病不可想象,就是主治范圍內(nèi)的證候也是毫無把握。
                           
                        加減法有兩種用意。一種是為了幫助學者解決主治范圍以外比較常見的病證。在初學臨床的時候,一旦遇到主治范圍以外的證候往往會無法下手.因為任何疾病都不是截然分開的,或多或少總有互相牽連的地力,所主治范圍以外的證候經(jīng)常見到。有了這一欄即可按圖索驥,按證用藥,相當便利。 
                         
                        一種是為了幫助學者解決許多不常見的證候,因為人的病變是無窮的,絕不可能把所有的都寫出來,有了這一條的啟發(fā),可以觸類引申或舉一反三,得到適當?shù)慕鉀Q。
                           
                        以上這一段關于“方義與加減法”的醫(yī)話,寫在“李翰卿資料50”的封皮上。該資料記載有26昔溫病方劑,每首方劑按方義、主治.藥品、加減法、制法或煎服法、禁忌、用藥大意等項收載。其中方義居首,說明李翰卿先生有著清醒的方劑學治學思想,這一點在其手稿《傷寒論113方臨床使用經(jīng)驗》一書中展現(xiàn)得最為淋漓盡至,學者可以從中細細體味。而對于加減法的重視是李老審查證候、尤重夾雜的中醫(yī)診病學學術思想的體現(xiàn)。由于是在主方對證的基礎上重視夾雜,所以李老的學術思想才顯得既有原則性又有靈活性。
                           四物湯的臨床應用
                           四物湯源于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功能補血調(diào)經(jīng),為治療各種血虛證之基礎方或主方。
                           [歷史經(jīng)驗集要]
                           《局方》:治一切血虛、血熱、血燥諸證。
                           柯韻伯:是方乃肝經(jīng)調(diào)血之專劑,非心經(jīng)生血之主方。
                        此方能補有形之血于平時,不能生無形之血于倉卒。如遇血崩、血暈等證,四物不能驟補而反助其滑脫。
                           唐容川:四物為生血和血之通劑。調(diào)血者,食四物不能為功。
                         徐靈胎:此血病之主方。
                         陳修園:治一切血證。皆純滯之品,不能治血之源頭……必善得加減之法方效。
                           黃宮繡:營中之血,非此不能生。
                           《醫(yī)宗金鑒》:婦人血病主四物。言本方是婦人經(jīng)產(chǎn)一切血病通用之方。
                           [藥品]
                           當歸9—15克  熟地9—15克  川芎4.5—7.5克  白芍9—15克
                           [加減法]
                           血虛者,加人參、黃芪(名圣愈湯)。
                           血結血瘀者,宜去白芍加赤芍,去當歸加歸尾,或加桃仁、紅花等。
                           血閉或血不行者,或再加大黃、芒硝。
                           血寒者,加肉桂、附于。
                           血熱實者,去熟地,加生地或再加黃芩、黃連。
                           出血者,宜去川芎,或加三七,或加各種炭藥。
                           血虛兼惡寒身熱無汗者,宜合麻黃湯。
                           血虛兼惡風身熱有汗者,宜合桂枝湯。
                           血虛兼少陽寒熱往來者,宜合小柴胡湯。
                           血虛兼陽明里熱證者.宜合用調(diào)胃承氣湯。
                           血多無熱者,加阿膠、艾葉。
                           血多有熱者,加黃芩、白術。
                           血多有塊,色紫稠粘者,乃內(nèi)有瘀血也,加桃仁、紅花.、
                           [作用]
                           補血調(diào)血。
                           [主治]
                           一切營血虛滯,婦人經(jīng)水不凋,臍腹作痛,及崩中漏下血塊硬等。
                           [禁忌證]
                           
                        吐血、衄血家,咳喘家,嘔惡家,凡是陰虛血熱者,均忌歸、芎,因歸、芎性溫故也。泄瀉者,忌當歸,因其性油潤滑腸故也。血脫血暈忌用四物,恐其助滑脫也。平素脾胃陽虛,食少便溏者,忌用地黃、芍藥,因二藥俱屬陰藥,恐其礙陽也。
                           三瀉心湯使用宜忌
                           
                        半夏瀉心湯、生姜瀉心湯與甘草瀉心湯,組成大致相同,或僅有一藥之別,或只藥量有異,雖辛開苦降,調(diào)治寒熱,調(diào)和腸胃之旨不變,但主治確各有側重,臨證使用,不能不辨。使用生姜瀉心湯時,臨床BL癥以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為特征。且必須是以舌苔黃濁、二便清利、無下墜之征的上熱下寒之證最為適宜。偏寒偏熱者均不宜用。半夏、甘草兩瀉心湯,雖前者重在嘔吐,后者重在下利,但亦同樣必須具有上熱下寒之證,才能應用無誤。
                           絲絲入扣用“逍遙”
                           
                        逍遙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主治肝郁血虛證,證諸臨床多有效驗,歷代醫(yī)家也多有發(fā)揮。李老根據(jù)自己多年經(jīng)驗,反復揣摩,總結出逍遙散的使用方法,內(nèi)容豐富,條理清晰,頗有臨床指導意義。
                           [方義]
                           
                        此系治因受不順意的刺激,郁郁不樂,遷延日久,不能痊愈,且影響了消化和吸收的機能及血液循環(huán)的常度和充分供給,從而引起一切病變之方也。逍遙散證就是古人所謂“肝郁脾虛”或“肝火旺,肝血傷”的證候。
                           [主癥]
                           1.必須有感受不順意刺激的事實(有經(jīng)常感受刺激的,有一時一事感受刺激過甚,無法釋解,遷延日久的)。
                           2。必須有長時期郁郁不樂的表現(xiàn),如不茍言笑,多哭善怒,長噓短嘆等。
                           
                        3.必須有胸滿(也有兼痛的,輕者自覺胸中不舒,往往在診脈時有太息的現(xiàn)象)、脅痛(左邊痛的最多,也有兩邊都痛,或右邊痛的)、寒熱(有早涼暮熱的,也有早不發(fā)涼,但午后一度發(fā)熱的,這一癥狀必須注意“陰虛”的兼證)的癥狀.
                           4。必須有左手脈沉(最多是關尺部分,也有六脈俱沉的)的脈象。
                           說明:以上四條癥狀,輕重多少雖有不同,但缺者很少。
                           [副癥]
                           1.頭面部的癥狀:頭暈,頭痛(其痛多在左半邊,兩半邊痛的也有,但都是慢性的、有時間性的),頰部發(fā)赤。
                           2.耳目部的癥狀:耳鳴,耳痄痛。目眩,眼花,兩目干澀,目暗。
                           3.鼻部的癥狀:鼻孔干燥。
                           4.咽喉口舌部的癥狀:咽干,喉痛,口苦,口酸,口燥,口渴,惡心欲吐,嘔吐,吞酸。
                           5.頸項乳部的癥狀:瘰疬,乳巖。
                           6.全身及四肢部的癥狀:手足心發(fā)熱,五心煩熱,肢體發(fā)疼(血不榮筋),骨蒸潮熱。
                           7.腹部的癥狀:小腹重墜或悶脹,腹中滿痛,胃部嘈雜不舒。
                           8.飲食方面的癥狀:食少,喜冷性飲食,喜飲,但喝得不多。
                           9.大小便方面的癥狀:大便燥,大便溏,小便不利或澀痛,尿道腫痛出膿。
                           10。睡眠方面的癥狀:嗜睡,失眠。
                           11。皮膚方面的癥狀:皮膚瘙癢,皮膚干燥。
                           12.呼吸方面的癥狀:干咳。
                           13.月經(jīng)方面的癥狀:月經(jīng)趕前、錯后、前后錯雜,崩漏,經(jīng)閉,青帶,赤帶,白帶。
                           [禁忌證]
                           
                        凡不是由于不順意的刺激所引起的病證,都不得使用本方。即使是因受不順意刺激引起的病證,如果不是郁結日久,以致形成如主癥欄所表現(xiàn)的一切癥狀,而是因暴怒形成的猝厥或吐血,以及陰虛、肝陽上逆等證,也不得使用本方。
                           [慎重證]
                           頭暈、頭痛、午后發(fā)熱等癥,都需要慎重。因為這幾種癥狀多兼陰虛或火盛,這種病如用柴胡稍多,即會加重。
                           [藥品]
                           生白芍9~30克,  當歸6~15克  生白術6~9克  云茯苓3~9克   薄荷1.5~3克  
                        甘草3~4.5克  柴胡1.5~4.5克
                           煨姜引。 
                           [服法]
                           用水煎服,或做成水丸丫用開水或姜水送服。
                           [用藥大意]
                           
                        白芍:和肝養(yǎng)血,滋陰清熱,足本方的主藥。除產(chǎn)后和腸胃虛者可炒用或少用外,一般多是生用大量,對崩漏有時用醋炒白芍。
                           
                        當歸:補血。性滑潤而溫,大便燥者町多用,溏者配合苓術用之,血熱吝可佐生地或其他滋陰之品,如元參、麥冬等,或用:二地、丹參代之。
                           白術:補脾,便溏脾虛者可多用,但不宜炒。便燥者不宜用,或以石斛、苡仁、生山藥代之,或用乳制。
                           
                        茯苓:利水滲濕,心悸不安者,有痰飲或小便不利,或大便溏者,都可用.心悸或代以茯沖,或可加麥冬以助其清心降火,便溏可配合白術 
                         大便燥者不用。
                           柴胡:升達肝膽的郁熱,有寒熱胸滿脅痛等癥者必用。 
                        有外感者可用,陰虛肝陽上逆者禁用。所以頭暈頭痛等癥必須注意這一點。在疑似之間,叫少用之。如兼便燥行,配合酒軍用之亦可。
                           薄荷:解熱,有頭痛發(fā)熱者可用,但不宜多。
                           煨姜:取其守中,不致辛散上僭,有外感或嘔吐癥可生用。
                           甘草:兼瀉兼緩,除嘔吐或中滿者可以不用或少用外,一般的證候都可用。脾虛者須炙用。
                           [加減擇要]
                           1.偏頭痛者,加川芎、防風、白芷、半夏、玉竹,便燥者,加酒軍。
                           2.眩暈者,加天麻、菊花,或合二陳湯,更加防風、玉竹,便秘者也須加酒軍。
                           3.耳鳴耳聾者,酌加蔓荊子、菖蒲、蔥管之類,火盛者兼服當歸龍薈丸。
                           4.口苦鼻干頰赤內(nèi)熱甚者,加黃芩或丹、梔、麥、地,重者兼服當歸龍薈丸。
                           
                        5.吐衄者,縱有寒熱柴胡不宜多用,因為多用往往會有引起大出血的危險。熱輕者可酌加生地、貢膠、蒲黃、茅根之類,熱其者可酌合瀉心湯之類。
                           6.眼干澀者,兼服六味地黃丸或杞菊地黃丸或歸芍地黃丸等。
                           7.咽干喉痛者,可加元參、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品,柴胡不可多用。
                           8.嘔吐者酌加陳皮、半夏、黃連、砂仁、生赭石等藥。
                           9.吞酸吐酸者,加吳萸、黃連,或間服左金丸。
                           ]0.瘰疬乳巖等癥,可酌加連翹、銀花、香附、夏枯草、乳香、沒藥等藥,瘰疬可間服消瘰丸。
                           11.氣滯甚胸脅滿者,酌加香附、廣木香、沉香、枳殼等藥。
                           12。干咳者多系火郁證,最難治,先服本方加蜜制陳皮以發(fā)之,繼服補陰清肺等藥,如冬、地一類。
                           
                        13.左脅痛者,可加香附、青皮、乳香、沒藥,痛甚者加川棟子、元胡,痛久脈虛,服疏氣藥,痛更甚者必須加生口芪,右脅痛者加片姜黃。
                           14.小腹部脹痛者,可加香附、元胡、乳香、沒藥等藥。
                           
                        工5.大便秘結者,除兼頭痛、頭暈及腸中熱結等癥,可加大黃,燥甚酌加元胡粉外,一般地多用疏氣潤燥藥,如香附、木香、當歸、蓯蓉等,并減去苓、術。
                           16.手足心熱者,加丹皮、地骨皮。
                           17.骨蒸潮熱者,柴胡換為銀柴胡,更加地骨皮、青蒿、生鱉甲等藥,也可加丹、梔、知、柏等藥。
                           18.皮膚瘙癢等癥,可加何首烏、白蒺藜之類。
                           
                        19.月經(jīng)超前者,加清熱藥,如丹皮、梔子等;錯后者,加疏氣藥,如香附、木香、元胡等;錯雜者,加補養(yǎng)氣血藥,如參、芪等;經(jīng)閉者,加桃仁、紅花、香附等藥;崩漏者,去茯苓,加生地、丹皮、三七、黑荊芥,傅氏名平肝開郁止血湯;白帶,加生山藥、龍骨、牡蠣等;青帶,去當歸、白術,加茵陳、梔子、陳皮,傅氏名加味逍遙散。
                           
                        說明:以上這些加減法不是固定的,只不過列舉了一些方向而已。如要絲絲入扣的話,必須一方面分析各種癥狀的需要,一方面體會各種藥品的效能,對證施治,才可能達到比較完善的地步。
                           [常用的輔助方劑]
                           1.歸脾湯或歸脾丸:這是治兼心脾兩虛證的輔助方劑。
                        如驚悸、怔忡、失眠、少食等癥,在本方加減扣不住的時候,用之最宜,早晚間服。
                           
                        2.六味地黃丸:兼腎陰虛,而不便在方中加熱地時多用之,有的早晚間服,有的用在本方收功之時,都是按照病的需要為標準。
                           3.舒肝丸:是對于肚腹脹痛的輔助方子,在本方疏氣力量不能勝任時用之,也是間服為宜。
                           4.左金丸:這是用于兼左脅痛及吞酸、吐酸的輔助方劑,但不宜多服,恐苦寒傷胃。
                           陽和湯治療骨關節(jié)結核
                           
                        李老認為,骨關節(jié)結核基本上是一個虛證,因此,治療時應該著重于補,或補陰補陽,或補氣補血,陽和湯即是一個較好的方劑。
                           
                        陽和湯適用于局部平坦、皮色不變或局部紫暗而冷,或流清水,無發(fā)熱,無盜汗,脈不數(shù)的骨關節(jié)結核,不適用于陽證或半陰半陽證,如面色胱白,面頰時有嫩紅,自汗盜汗,身熱者,絕不可用。陽和湯應用時一定要注意每味藥之間的比例。例如:熟地可用至30克以上,麻黃僅可用0.6~1.5克,否則傷氣傷血,其病必劇。若氣血俱虛者,宜改用托里定痛湯加黃芪,十全大補湯加白芥子、白芷。若面色胱白,汗多,脈虛數(shù)者,宜改用補氣養(yǎng)陰法。方藥:黃芪15克,當歸6克,麥冬9克,石斛9克,赤芍9克。若膿色轉(zhuǎn)黃稠,脈滑數(shù)者,加銀花9克,連翹9克。
                           細辛的用法用量
                           
                        細卒,味辛性溫,人肺經(jīng)、肝經(jīng)、腎經(jīng)。功能散寒止痛,鎮(zhèn)咳祛痰,溫肺化飲,通鼻竅而止淚。主治外感寒邪或寒邪人里或寒而兼濕引起的頭痛、面痛、齒痛、身痛,以及咳嗽時發(fā)、鼻竅不通、不聞香臭、迎風流淚等癥。其主要功能有二:一個是散寒,一個是止痛。散寒,指在表之寒邪,或由表人里之寒邪,而非陽虛所生之內(nèi)寒; 
                         
                        止痛,是指由風寒、風濕引起的頭、面、身、腹、齒諸痛而言。由于細辛善于使在表特別是由表人里的寒邪外達,因此,應將其劃歸辛溫解表藥類。
                           
                        在細辛的用量上,古人素有“細辛不過錢”之說,講義亦規(guī)定用量為1.5~3克.但臨床每遇有寒邪人里過甚的特殊情況時,可以酌情增加至4.5~9克。臨床運用,雖然陰虛、熱甚的疾病屬于禁忌范圍,但也不是絕對的,在里熱與表寒相兼出現(xiàn)時,可以大膽使用。如對于陰虛或熱盛兼有表寒之頭身疼痛,牙痛者,可配合滋陰及清熱藥用之,如六味地黃湯加細辛,治腎陰虛兼風寒頭痛,生石膏與細辛同用,治內(nèi)火外寒之風火牙痛。另外,細辛常與附子配伍應用,這是仲景方中治療寒邪人里過甚,邪伏于陰分的常用藥對。如麻黃附子細辛湯中,辛、附與解表藥麻黃同用,意在助陽,散寒解表;大黃附子湯,為細辛、附子同大黃配伍,大黃寒下,細辛溫散,且有大劑附子溫陽相助,用治陰寒內(nèi)伏、陽氣閉郁不通之冷積便秘,效如桴鼓。正如《成方便讀·卷一》張秉成所言:“治脅下偏痛,發(fā)熱,其脈弦緊,此陰寒成聚,偏著一處,雖有發(fā)熱,亦是陽氣被郁所致?是以非溫不能散其寒,非下不能去其積,故以細辛、附子之辛熱善走者搜散之,而后大黃得以行其積也。”
                           附子論
                           
                        虞摶稱:“附子稟雄壯之質(zhì),有斬關奪將之氣,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jīng)以追復散失之元陽,引補血藥入血分以滋養(yǎng)不足之真陰,引發(fā)散藥開腠理以驅(qū)逐在表之風寒,引溫暖藥達下焦以祛除在里之冷濕。”吳綬說:附子“有退陰回陽之力,起死回生之功”。《中藥學講義》稱:“(附子)為補元陽之主藥,其力能升能降,能內(nèi)達能外散,凡凝寒痼冷之結于臟腑,著于筋骨,痹于經(jīng)絡血脈者,皆能開通之。而溫通之中,又大具收斂之力,故治汗多亡陽,腸冷泄瀉,下焦陽虛陰走,精寒自遺。論者謂善補命門相火,而服之能使心脈跳動加速,是于君相二:火皆能大有補益也?!睆埦霸婪Q:“(附子)氣味辛甘,腌者大咸,性大熱,陽中之陽也,有毒。畏人參、黃芪、甘草、黑豆、綠豆、犀角、童便、烏韭、貼風。其性浮中有沉,走而不守,因其善走諸經(jīng),故曰與酒同功。能除表里沉寒厥逆寒噤,暖五臟回陽氣,除嘔穢反胃,噎膈,心腹疼痛,腹?jié)M,瀉利,肢體拘攣,寒邪濕氣,胃寒蛔蟲,寒痰寒疝,風濕麻痹。陰疽癰毒,久漏陰瘡,格陽喉痹,陽虛二便不通,及婦人經(jīng)寒不凋,小兒慢驚等證,大能引火歸原,制伏虛熱。善助參芪成功,尤贊地術建效。無論表里證,但脈細無神,氣虛無熱者,所當急用。”總之,附子對心陽虛或沉寒痼冷的胸脘疼痛、心悸多寐或不眠,脾胃 
                        虛寒的骯腹冷痛、泄瀉、食欲不振,陽虛水飲不化的水腫、吞咽不利,腎陽不足的腰痛腰冷.以及亡陽厥逆,都有較好的療效。
                           
                        其一,從回陽救逆看。對心脾腎的陽衰欲亡者有卓效,可以說是中藥中回陽救逆的最好藥物。其與干姜、炙甘草配伍,治療脾腎陽衰的四肢厥冷,泄瀉如稀水或失禁,脈微欲絕者;若舌苔黃,或兼口苦者,為陰盛格陽之象,可再配寒涼之藥。如附子理中湯加黃連或豬膽汁;若兼大汗出者,為氣脫,宜加人參。前人治療亡陽厥脫時用四逆湯、參附湯的主要區(qū)別是汗出與否,泄瀉有無,即汗多者必用人參,泄瀉者必配干姜,若汗、瀉并見,則人參、干姜同時配用。
                           
                        其二,從溫心腎來看,由于心和腎有陰亦有陽,陽虛者陰亦不足,故補心或腎之陽時,必佐以補陰之品。正如《素問》所說:  
                        “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逼淙缯嫖錅冒咨?,八味地黃丸之用地黃就是如此。另外,在本證應用附子時宜小量為佳,大者用4.5克,小者僅1克即可。
                           
                        其三,從溫脾腎來看,由于脾胃屬土,虛寒時容易生濕。心腎屬火,火能生土,所以脾虛寒時多用附子,如附子理中湯。由于脾腎虛寒容易生濕,所以脾腎虛寒者不像心腎陽虛時必須配合一定量的養(yǎng)陰藥。附子理中湯以具有指趾厥冷、脈沉細遲緩的胃脘冷痛,或胃脘、胸脅疼痛者效果為最好;若脈見虛大,虛陽外越者,因附子有走有守,能內(nèi)達外散,溫中而斂陽,故大量用之常有很好效果。
                           
                        其四,從溫陽利水看,附子本身沒有利尿的作用,但對脾腎陽虛或心腎陽虛的水腫卻有好的效果。若單純從通陽利水的作用看,附子的作用不如肉桂,但在脾腎陽虛、心腎陽虛、腎水凌心、腎水凌肺證的浮腫、心悸、咳喘、四肢厥冷、脈沉細微的治療上附子又優(yōu)于肉桂。若單純腎陽虧損所致的水腫,肉桂、附子配合補腎陽常能提高利水的療效。
                           
                        其五,從除寒止痛來看,附子不但溫脾腎心,且能溫肝,所以,治療寒實證,脈緊脅痛者,用大黃附子湯,胃脘冷痛、臍腹冷痛、疝痛、寒厥心痛者亦用附子。又因附子偏重于人腎,所以癖痛、胃痛、腹痛等用附子時以兼有腎陽虛者的效果最好,至若單純由于肝寒所致疝痛、腹痛則不如小茴香、吳茱萸,單純胃寒所致諸癥則不如干姜。
                           
                        其六,從除寒蠲痹看,在寒濕客于肌肉、關節(jié)的麻木、疼痛上,附子雖然不如川烏、草烏的作用強,但它比川烏、草烏的毒性小,比其他任何藥物的作用都好,所以《傷寒論》中的桂枝附子湯、白術附子湯、甘草附子湯都用的是附子。從經(jīng)驗看,附子對痹證脈弦大而緊或沉細遲緩、指趾厥冷者效果最好,但對兼有口苦、苔黃、尿黃赤者要慎重應用,否則容易出現(xiàn)中毒反應,若非用不可時,必須配人一定的寒涼藥。如《金匱要略》中的桂枝芍藥知母湯就是這方面的例子。
                           以上是附子的主要適應證,此外,應用附子時,還經(jīng)常遇見以下問題:
                           
                        其一,是用于搶救危重證候時的用量問題。經(jīng)驗證實,在心力衰竭應用附子時宜小量,亡陽而二便失禁、肢厥時宜大量。這是因為,心力衰竭時,癥見脈細數(shù)、脈促,乃為陽虛為主,陰亦虧損,多用附子則傷陰,多用養(yǎng)陰則傷陽;亡陽證時,癥見肢厥、脈微、二便失禁,乃沉寒痼冷之象,故宜大量雄烈之附子以回陽救逆。其小量一般為1克,大量一般為lO~15克。
                           
                        其二,是中毒問題。附子應用后會不會中毒,常常受以下三個條件的影響。一是藥量和煎煮的時間:一般是藥量越大毒性越大,煎煮的時間越短毒性越大,反之,藥量越小毒性越小,煎煮的時間越長毒性越小。所以,為了減少其毒性常常煎煮1小時以上。二是證的性質(zhì):一般來講,脈大而弦緊或沉細遲緩的沉寒痼冷證,雖用大劑亦很少發(fā)生中毒反應,而熱證、陰虛證、血虛有熱證,則雖用少量亦容易發(fā)生中毒反應。三是季節(jié):一般春季陽氣升發(fā),應用附子時容易發(fā)生中毒反應,而冬季陽氣收藏時,雖用量較大亦很少出現(xiàn)中毒反應。
                           
                        其三,是治療噎膈問題?!秱摗?0條云:“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遍_附子治療噎膈之先河。尤在涇《傷寒貫珠集》云:“噎者,寒積積于中者,附子溫能散寒,辛能破飲,故加之?!睆慕?jīng)驗來看,其所治之噎大多具有胃脘痞滿、遇冷加重、脈沉細或弦大而緊等,其后再驗之臨床,以近代醫(yī)學所述之食道賁門失弛緩癥為多見。
                           
                        其四,是治療慢驚風的問題。附子所治之風既不是熱極生風,也不是陰虛風動,而是脾敗木賊之風,如瀉下如水或二便失禁,肢厥,脈微欲絕,舌苔薄白時所出現(xiàn)之風。這種風雖然多見于小兒的慢脾風,然亦可見于肺炎、乙腦等病中,臨證時不可不予注意。
                           
                        其五,是升血壓和使脈搏加快的問題。這個問題要辯證地去看。由于附子能補陽益火,回陽救逆,所以對脈沉細遲微的心跳過緩和寒邪直中的腹痛、心痛、脈遲緩確有增快心跳的作用,但對于陰陽俱虛或陽虛的脈數(shù)、脈促,如心力衰竭的脈數(shù)、脈促,則不但不使脈搏加速而且可以減慢.對于肢厥、脈微、血壓下降的休克和肝火上沖、陰虛陽亢、肝風內(nèi)動的高血壓常??梢允寡獕荷仙鴮τ谔撽柹细?,上盛下虛,癥見足冷、脈微或虛大無根的高血壓,非但不會使血壓上升,反會使血壓下降。
                           其六,是催吐和止吐的問題。有的書中說附子能催吐。
                        而有的又說其能止吐,到底是催吐,還是止吐,這要看證的性質(zhì)。其對熱證的吐常可使嘔吐加重,胃熱者常常引起嘔吐;至若寒飲不化和虛陽上浮、陰盛格陽所致之嘔吐,則常有止吐之效。
                           大黃論
                           
                        李老認為,大黃不但對具有便秘的各種實熱證(如陽明腑實的高熱,神昏譫語,大便秘結,或大便數(shù)日不行,腹?jié)M脹痛,或下利清水,熱結旁流,或便秘不通,舌苔黃燥,狂怒亂跑,或癰腫疔癤)、火熱上沖證(如吐血衄血,頭暈頭痛,耳痛眼痛,牙痛鼻病,口瘡,斑疹)有效,而且對瘀血證(如跌打損傷、癥瘕積聚、痛經(jīng)經(jīng)閉、崩漏)、濕熱蘊結證(如濕瘡、黃疸、淋痛、痢疾)及各種積滯證等均有卓效。
                           
                        其一,在攻下通便方面:①大黃的三個作用——寒、燥、瀉,即是說大黃對實熱、濕熱的便秘比較適宜。②大黃的產(chǎn)地和炮制方法.即西軍的瀉下通便瀉火作用較川軍強,而燥濕作用較川軍弱;酒軍、熟軍的瀉下作用較生大黃弱,而善清頭部之火熱。③煎煮時間,即水煎在半小時以下者瀉下作用強,40分鐘以上者瀉下作用減弱。④用量大小,即用量大時瀉下作用強,小劑量時瀉下作用較弱。⑤配伍,即配合行氣藥、潤燥軟堅藥時瀉下作用強,不配伍時瀉下作用弱。⑥正氣的盛衰,津液不足或血虛的便秘,常常在應用大黃的第一劑后,大便即通,其后不久大便又趨秘結,此時若再反復應用大黃,其瀉下作用則日漸下降,甚或使便秘更加嚴重,這是由于大黃雖能攻下,但卻傷津傷血所致,此時必須配合或改用增液潤便或養(yǎng)血潤便方可使大便得通。氣虛或陽虛的大便秘結,因大黃苦寒攻伐,大傷元氣,不但不能使大便通泰,而且常常使秘結更甚。⑦寒實便秘,雖用大黃3克,亦可使大便瀉下1~3次,并在瀉下之前往往兼見腹痛,而實熱結滯的便秘,最少用9克,甚或用15~30克才有效。
                        ⑧逐瘀破血。由于大黃逐瘀破血,所以妊娠期間一定要慎重應用,否則容易發(fā)生墮胎。
                           
                        其二,在消導積滯方面:胃腸積滯,大便溏瀉或便秘者,大黃有很好的治療效果。一般來講,在消導積滯時用量宜小,一般以1.5~3克為佳,若量大則消積的作用小而攻下的作用增強。若胃脘脹痛,拒按,尿赤,苔黃,便秘者,應配合枳實、厚樸各6~9克;胃脘脹痛,拒按,苔白,尿清,大便稀溏或時秘時溏者,應配人枳實6克,干姜1.5~3克,脾虛者再加焦白術6克;久痢、久泄,大便溏而不爽或里急后重,或便兼粘液,胃皖痞滿,遇冷加重者,加黨參、白術、枳實、木香各3~6克,干姜1.5~3克,山藥15~30克。服藥后可能不久即出現(xiàn)腹痛泄瀉1~2次。1劑藥后,即停藥2—7天,使正氣稍事恢復再用。
                           
                        其三,清熱瀉火方面:肝胃實火所致的頭暈頭痛、眼病、耳痛、牙痛、口瘡、吐血衄血,非用大黃不易取效,其效的大小常與用量、用法有關。便秘較輕時。大黃用量若大則雖腹痛泄瀉而證不減,用量過小時大便不通亦難取卓效。
                        一般來講,僅有輕微便秘者,宜用酒軍、熟軍或清寧丸,且其量以3克為宜;便秘嚴重者,宜用生大黃3—6克,甚者可用9一12克,若仍大便不通可再加芒硝3—6克??傊员阃ㄎ鐬榧?,不可令大瀉下。高熱發(fā)斑,大黃的用量最為要緊,攻下太甚往往使斑邪內(nèi)陷。攻下不足則邪毒不易祛除,因此用量以恰到好處為佳。一般來講,根據(jù)便秘的輕重,以3—9克為宜。
                           
                        其四,在祛瘀活血方面:本藥祛瘀生新,逐瘀活血,為治療瘀血兼便秘的良藥。特別是對兼便秘的瘀腫、癥瘕積聚、出血證效果最佳。在應用時以便通微溏為度,不可使大瀉下,否則僅瀉腸胃之實,傷正氣,而瘀血不除。因為瘀血為沉痼之害,只可緩圖,不可猛攻。若兼寒者,可根據(jù)瘀血所在部位的不同,加不同的溫經(jīng)活血藥,否則僅用大黃之苦寒,往往引起腹部劇痛泄瀉,而瘀血不除。
                           
                        其五,在燥濕清熱方面:本藥清熱燥濕,內(nèi)服或外用,對各種濕瘡、黃疸、淋證等都有很好的作用。但因本品苦寒而瀉下,過用傷脾敗胃而濕邪難除,因此僅可應用于熱重于濕兼便秘的濕熱證。用量也只能在3—6克左右,用藥以出現(xiàn)大便每日1—2次為度。
                           
                        其六,在瀉火定驚方面:若高熱便秘,譫語驚搐,或便秘,面目紅赤,狂躁不安的精神病,非大劑大黃不能瀉其實,一般以10一15克以上為宜,并應根據(jù)他證的特點,分別采用犀連承氣湯、白虎承氣湯、大承氣湯、牛黃承氣湯、大陷胸湯等。
                           另外,應用大黃時,常常遇見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是應用大黃的瀉下方劑,以第一劑第一煎的瀉下作用最強,第二劑的瀉下作用則較差,若反復應用時瀉下的作用更弱。這是由于大黃具有瀉下作用的同時,還有收澀作用的緣故,再加之便秘之證除實熱外,往往還兼有氣滯,藥后氣行而大便通,再用則氣傷而運化之權降低,因此反復應用經(jīng)常出現(xiàn)瀉下作用降低的現(xiàn)象,此時若停藥2天則往往使瀉下的作用增強。
                           
                        其二,應用具有大黃的瀉下方劑時,為什么有的有腹痛,有的沒有腹痛,有的用很小量的大黃則大便通,有的用量很大而仍大便不通?這是由于人的體質(zhì)因素造成的。一般來講,單純實熱證的便秘不出現(xiàn)腹痛,而且用量很大才能瀉下,而虛寒者則經(jīng)常出現(xiàn)腹痛,且用小量即可引起泄瀉。
                           
                        其三,是有的孕婦雖用小量大黃即出現(xiàn)墮胎,有的雖用10—15克也不墮胎,這是由于前者為虛寒之質(zhì),后者為實熱壅滯之故。
                           
                        其四,是反復應用具有大黃的方劑仍然便秘不通時一般應改用其他沒有大黃的方劑為妥。若屬津液不足者應滋陰養(yǎng)液,血虛者應養(yǎng)血潤燥,陽虛者應溫陽通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第33講:第六篇:小結
虛勞與肺癆之治
周次清臨證經(jīng)驗(冠心病/高血壓/心律失常/肺心病/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處方特點/醫(yī)案/醫(yī)論醫(yī)話/經(jīng)驗方)
癥型、選方速記
1.2治陰虛勞熱方--十全育真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之醫(yī)方清張錫純)
【清?唐容川《血證論》】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