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詩歌的創(chuàng)作體裁形式有很多,像打油詩、古體詩、回文詩、藏頭詩等等,這些早都為人所熟知。但是還有一種比較冷門的“神智體”詩,知道的人可能就寥寥了。
漢字本身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常能給人意會無窮的聯(lián)想,古代的“神智體”詩便充分利用了這一特點。相傳“神智體”詩歌為北宋大文學家所創(chuàng)作,其來歷也頗為有趣。
據(jù)載,北宋神宗熙寧年間,有位遼國使者來到開封。這位使者雖然生在窮荒寒苦、文風一般的北方,但其漢化程度卻很深,學識淵博。在出訪大宋的日子里,這位遼國使者,一有時間就來大宋的翰林院,同一眾的翰林學士比試學問,還經常寫詩為難他們。沒想到這些翰林學士完全不是遼國使者的對手,敗的灰頭土臉。
宋神宗聽說后,覺得翰林院堂堂眾學士竟被一個遼國人給難住,實在太沒面子。于是,他動用了殺手锏---命蘇軾陪同接待這位遼國使者。遼國使者故技重施,寫詩考較蘇軾。蘇軾笑著回道:“寫詩太簡單了,雕蟲小技而已,觀詩才略有難度”。我這里有首《晚眺》七絕詩,還請國使賜教?!?/span>
于是揮毫寫下十二個,這十二個字很簡單,但凡讀過兩三年書都識得,絕非冷僻字。這位遼國使者看后,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十二個字包含一首七絕詩?先是不知所云,既而惶恐,最后不得不嘆服,誰說南朝無人,從此再也不敢再宋人面前談詩了。
那么這十二個字,到底蘊藏著一首什么詩呢?其讀法應該是:
長亭短景無人畫,老大橫拖瘦竹筇。
回首斷云斜日暮,曲江倒蘸側山峰。
詩歌描繪的是一幅夕陽西下,云霞滿天,一位手持竹杖的老者,面對掩映在暮靄中的長亭,被江流攪亂的山峰倒影而流連忘返的山間觀景圖。一方面歌頌了大宋江山之秀美,一方面也顯示了對生命的無限眷戀之情。
神智體這種體裁的特點就在于“以意寫圖,令人自悟”,這首《晚眺》詩的寫法或長或短,或大或細,或斷或斜,或為缺筆,或作反書,形異詭變,變化萬端。現(xiàn)在我們用“以意寫圖”的思維方式去推導這12個字,是不是會有恍然大悟之感呢?
尤為巧妙的是,這樣一幅美麗的畫卷,卻隱藏在十二個怪誕的漢字中,讓人不得不驚嘆于我國文字的巧妙、蘇軾的才學廣博。由于這種體裁詩歌的創(chuàng)作難度比回文詩還高,所以存世數(shù)量不多,好的作品就更稀缺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