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勸學篇》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曝,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貊mò)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知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戢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於高上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接!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中正也.物類之起,必有所始;榮辱之來,必象其德.肉腐生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烏鳥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騎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惽惽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聰.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於一也.昔者瓠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诙g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迸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傲,非也,、非也;君子如向矣?!抖Y》、《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於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問楛(kǔ)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成人。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翻譯 :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青,從藍草中提煉出來,卻比藍草更青;冰,由水凝固而成,卻比水更涼。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做成車輪,它的彎度合乎圓規(guī),即使再干枯暴曬,它也不會再挺直,這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變成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他就會見識高明,行為沒有過錯了。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親臨深淵,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聽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地的人,剛生下來時都發(fā)出相同的啼哭聲,長大后養(yǎng)成的習俗卻各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对娊洝飞险f:“你這個君子啊,不要老是想著安逸。嚴謹?shù)貙Υ愕谋韭?,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莫大的幸福?!鄙衩鞅佑幽^于做事遵循天道,福祉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整天思考,(卻)不如片刻學習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眺望,(卻)不如站在高處看得廣闊。站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加長,可是能看見我的人距離更遠;順著風呼喊,聲音沒有加快,可是聽到的人聽得更清楚。乘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到達千里之外,駕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生來并沒有特異之處,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鳥,叫“蒙鳩”,用羽毛作窩,編好后系在蘆葦上,風一吹蘆葦折了,鳥蛋全部摔破,不是窩編的不好,而是系在蘆葦上才被摔破。西方有種草,叫“射干”,只有四寸高,卻能從百仞高的淵壁上向下俯瞰,不是草莖長的高,而是它長在淵壁之上才使它這樣。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和黑土一樣黑,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不想接近它,仆從也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浸在臭水中才使它變成這樣。所以君子的住所一定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出訪一定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是防止養(yǎng)成不好習慣保證其中庸正直的原因啊。
相投的事物聚集在一起,一定有開始的時候,榮辱的降臨,必定與其德行相應。肉腐了生蛆,木朽了生蟲,行為怠慢忘記修身,就會招至災禍。太堅硬物體自然引來人們以其為柱,太柔軟自然引來人們以之為帶,習慣不好,就會招致怨恨,將柴草放在一起,干燥的容易著火,把地表整平,潮濕的地方容易積水,草木分畦而生,野獸分群而聚,萬物都服從同類的習性。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弓箭就會到來,樹長成了森林刀斧就會來到,樹木繁茂蔭涼烏鴉就會來棲息,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不慎可能招禍,行為不檢可能導致屈辱,君子一定要謹慎對待自己的處境。
堆積土石變成高山,風雨就會從那里興起;匯積溪水成為深淵,蛟龍就會從那里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那么神智自然清明,也就具備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一步一步地積累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匯集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騎著駿馬一躍,也不能到十步以外;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刻幾下就停下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無法刻斷。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鏤空成花。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和強壯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八只腳,兩只鉗子,(但是)如果沒有蛇、蟮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因此沒有深遠的志向,就不會有顯著的成績;不能埋頭做事,就不能有輝煌的事業(yè)。走入歧路就無法達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不能得到雙方的諒解。眼睛不能同時看兩個方向都看的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都聽的清楚。螣蛇沒有腳卻能騰空飛起,(是因為其專一)鼫鼠有五種本領卻一事無成(是因為它貪多而不精)?!对娊洝飞险f:“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喂養(yǎng)七只幼鳥。淑女君子們,其儀容要純一。儀容純一,心意才能結成磐石?!彼哉司拥囊庵颈仨毷冀K堅定專一。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fā)現(xiàn)。寶玉埋在深山,那里的草木就會很滋潤,深淵生有珠寶,崖岸就不會枯寂。行善不可以積累嗎,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經開始,讀通《禮經》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立志做士人開始,成為圣人也就學到頭了。日積月累就能深入,學到死方能而后也就停止了。所以學習的途徑雖有盡頭,就其意義而言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綱要;《詩經》是心中所感而發(fā)出的聲音;《禮經》是法制的前提,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到頭,這就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抖Y經》慎守節(jié)文,樂經講究中正和諧,《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要聽在耳里,通明在心里。灌注灌注身體四肢,表現(xiàn)在一言一行,言語端莊,行動儒雅,就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耳嘴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使他七尺之軀做出美好的行為?古人學習是自身的需求,現(xiàn)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學問。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炫耀;問一答二的叫羅嗦;炫耀羅嗦都是不對的,君子應該有問有答、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抖Y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遠離現(xiàn)實;《春秋》簡略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學習途徑沒有比崇敬良師更便捷的,其次那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里面的意思,即使讀了一生的書充其量不過是一介淺薄的書生而已。要窮究圣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尚禮是學習那些經典的正確方法。就像提起皮袍的領子,用五指梳理皮毛一樣,一切都順暢起來。如果不究禮法,僅憑《詩經》《尚書》去辦事情,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矛舂黍米,用錐子到銅壺里舀水一樣徒勞無功。所以,崇尚禮儀,即使不太明了,也算是禮儀之士;不尚禮儀,即使聰穎善辯,也不過是一介散漫不羈的書生而已。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答理;前來傳播不合禮法之事,別去追問;在你面前評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聽;態(tài)度偏激執(zhí)拗的,別與他爭執(zhí)。所以,一定要是合乎道的標準,才給予禮遇;不按道的標準,就回避他;因此,對于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于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有明顯感應的人,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細節(jié)問題。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炫耀;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只顧滔滔不絕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炫耀,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設身處地謹慎地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对娊洝氛f:“不炫耀不怠慢才是天子所稱許的?!闭f的就是這回事。
射出的一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從千里之外駕馭車馬只差半步卻停下了,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各類事物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至致的事情,如同走街竄巷的人一會兒進門,一會兒出門一樣隨便,(j就不能學好)。好的行為少,壞行為的多,就成了像桀、紂、盜拓之類的壞人。全面地掌握倫理規(guī)范,徹底遵循仁義道德,才是個真正的學者。君子知道道德禮儀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經常誦讀有助于將前后所學知識連貫起來,經常思索有助于對多方面知識去融匯貫通,效法良師益友的處事方法,從而達到摒除達到持續(xù)修養(yǎng)身心正氣。使眼睛不再看不該看的、耳朵不再聽不該聽的,嘴巴不再說不該說的,心里不再想不該想的,從而達到思想行為完全合乎禮儀的最高境地。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里只想著如何造福天下。做到了這般地步,那么,權利不能使你產生邪念,人多勢眾不能使你屈服,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你的信念?;钪侨绱?,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后才有隨機應變。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變,那就是完美的人生了。到那時天地也會彰顯你的光明,君子也會因你自身德行的完美而倍覺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