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瀟湘竹石圖》
絹本,水墨,縱28厘米,橫105.6厘米,中國美術(shù)館收藏
與陶潛比,他多了一分經(jīng)歷,少了幾分寒閑;
與李白比,他多了一分責(zé)任,少了幾分狂漫;
與杜甫比,他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幾分怨言;
與程朱比,他多了一分童心,少了幾分刻板。
他是一個曠世奇才,是中國文人心儀神往的人格典范,他才華橫溢,他瀟灑不羈,他仁愛慈柔,他個性不隨。他身上所洋溢著的曠達(dá)、堅韌、正直、寬容等獨特的人格魅力,不僅使他流芳千古,更讓今日的我們在感動之余,有所沉思、有所感悟、有所啟迪。
他就是蘇軾。中國繪畫到了北宋,文人士大夫越來越多地參預(yù)繪事,繪畫與文學(xué)逐漸合為一體。文人士大夫所崇尚的和象征人生美德的梅、菊、竹、蘭“四君子”也成為繪畫的主題。蘇軾正是那時文人兼畫家的代表,也是朱竹的創(chuàng)始人。
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與辛棄疾共同開創(chuàng)北宋豪放詞派,又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生平事跡,為大眾所熟知,是多方面的天才學(xué)者。由于蘇軾書法超妙,意趣清新,故其畫一經(jīng)著筆,便入神品。他生平愛竹,“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yī)?!彼哪窦挤ǎ苑Q是從表親文同那里學(xué)來的。蘇軾又和北宋名家王詵、李公麟、米芾交好,故其畫多得名家指點。他畫竹往往從地上直升到畫幅頂部,人家問他:可何不逐節(jié)分畫?他回答說:“竹生時何嘗是逐節(jié)生的?”蘇軾在任杭州通判的時候,一次坐于堂上,一時畫興勃發(fā),而書案上沒有墨只有朱砂,于是隨手拿朱砂當(dāng)墨畫起竹來。后來人家問他:世間只有綠竹,哪來朱竹?蘇軾答曰:“世間無墨竹,既可以用墨畫,何嘗不可以用朱畫!”據(jù)說由于他的首創(chuàng),后來文人畫中便流行畫朱竹了,而蘇軾自然也被尊為朱竹鼻祖。
蘇軾畫朱竹,正體現(xiàn)了他不重形似的繪畫主張,這種繪畫理論具有遠(yuǎn)大的藝術(shù)觀點,也是后來士大夫“逸筆草草,聊以自娛,非求人賞”的藝術(shù)原理的發(fā)源。蘇軾存世的畫作很少,皆為墨竹、枯木、怪石。目前所能見到僅有《瀟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兩幅被確定為真跡。
蘇軾《枯木怪石圖》,紙本,水墨,縱26.5厘米,橫50.5厘米
蘇軾的書法于二王后獨樹一幟,別開生面。其字豐滿肥潤,跌宕多姿。筆墨寓意深刻,透露出深厚的文人學(xué)養(yǎng)。蘇軾書法還表達(dá)了強烈、深刻而含蘊豐富的意境。在營造意境的同時又能將線條與文辭完美地結(jié)合起來。蘇書追求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沖和淡遠(yuǎn)、自然蕭散的風(fēng)格,其書法美學(xué)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yuǎn)。
《黃州寒食詩帖》蘇軾撰詩并書,墨跡素箋本,橫34.2厘米,縱18.9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xiàn)藏臺灣故宮博物院,一說存臺灣私人手中。無款及年月,實際上寫于宋神宗元豐五年(公元1082年),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烏臺詩案”受新黨排斥,貶謫黃州團練副使,在精神上感到寂寞,郁郁不得志,生活上窮愁潦倒,在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jié)作了二首五言詩:“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負(fù)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薄按航霊簦陝輥聿灰?。小屋如漁舟,蒙蒙水云里??这抑蠛?,破灶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紙。君門深九重,墳?zāi)乖谌f里。也擬哭途窮,死灰吹不起?!?/span>
《江上帖》又稱《邂逅帖》,9行,58字。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落筆如漫不經(jīng)心,而整體布白自然錯落,豐秀雅逸,端莊圓潤,但不做作,筆法精嚴(yán),但不拘束,作者的學(xué)問才氣發(fā)于筆端,與書札的蕭散風(fēng)格相吻合。
《李白仙詩帖》(局部)。蠟箋紙本,縱54厘米,橫111.1厘米?,F(xiàn)藏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
蘇軾《渡海帖》,行書,元豐三年(1100),紙本,縱28.6、橫40.2cm。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夜帖》,又名《致季常尺牘》,行書,30.3 x 48.6公分。是蘇軾謫居在黃州(今河南黃風(fēng))時寫給朋友陳季常的信札。
《梅花詩帖》,見宋拓《西樓蘇帖》,天津市藝術(shù)博物館藏。北宋蘇軾書,草書。共6行,28字。
《東武帖》,行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蘇軾手札。沖和自然,輕松自如,筆墨揮灑之間,別有一種書卷氣息和超塵脫俗的筆情墨韻。
《啜茶帖》,書于1080年(元豐三年),信札,行書,紙本,縱23厘米,橫17.7厘米?,F(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編入《蘇氏一門十一帖》。內(nèi)容是通音問,談啜茶,說起居,落筆如漫不經(jīng)心,而整體布白自然錯落,豐秀雅逸。
《歸園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寶月帖》,信札,行書,書于1065年(治平二年)。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曾編人《蘇氏一門十一帖》。此帖四行,四十二字。每字各具姿態(tài),皆以筋骨立形,以神情潤色,靈變無常,神采飛揚。行間氣脈貫串,全幅氣韻生動。筆法精嚴(yán),但不拘束;姿態(tài)妍美,但不做作;一切自在有法、無法之間。作者的學(xué)問才氣發(fā)于筆端,與書札的蕭散風(fēng)格相吻合。
蘇軾《屏事帖》,書于1085年(元豐八年)。
蘇軾《春中帖》,約1092年(元祐七年)。
《治平帖》,紙本,縱29.2厘興,橫45.2厘米,熙寧二年(1069)蘇軾三十四歲時書?,F(xiàn)藏北京故宮博物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