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灶果,吃了乖乖過”。麻棗、紅白球配上油果、黑白糖、芝麻腳骨糖、寸金糖、白麻片、凍米糖,小年夜里最不能少的美味,你還像小時候那樣翹首期盼長輩們送來的祭灶果嗎?
重溫更多寧波老底子的風俗,不如來玩【年味·猜圖】吧~
成為微信公眾號“看寧波”(微信號:kanningbo)的粉絲后,發(fā)送關鍵詞“年味”兩個字就能參與!
現在人們對小年夜的印象,基本只剩祭灶果了,其實寧波的小年習俗可豐富多彩著呢。不要讓傳統(tǒng)文化流失了,和小看一起來漲姿勢吧!
臘月廿三“祭灶節(jié)”在望,寧波民間把這一天也叫做“送灶節(jié)”、“辭灶節(jié)”、“小年”、“小年節(jié)”、“小年夜”等。按寧波舊俗,臘月廿三灶神臨行前,家家早起,將應市祭灶果品羅列灶前,入夜焚香餞祖?!凹涝罟笔羌腊菰罹┢分械摹爸仡^戲”,祭灶時分,備供灶糖、灶馬及供灶馬吃的草料,外加一盆熟黃豆和一杯清水。香燭元寶、焚香禱告畢,小孩分食祭灶果。
時過境遷,社會進步,現在甬城家家都用上了煤氣灶,祭灶的習俗日漸淡化,市面上灶馬早已難覓蹤影,但祭灶果香甜依然如昔,商家也要為此競爭一番。
(最常見的左右聯則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寧波民間“小年夜”的節(jié)日觀念猶存?!靶∧暌埂庇袆e于“大年夜”,它是除夕、春節(jié)等一系列大節(jié)的前奏。小年時分,過節(jié)的氛圍逐漸濃厚,從這一天起應該就算是進入過年時段了。
“民以食為天”,灶間這地方事關全家的吃喝。過去在以柴爿、花稈、麥稈、稻草為主要燃料的年代,寧波農村幾乎每家都有一座燒飯做菜用的老灶頭,龐大的灶身像一頭老水牛,蹲在灶間一隅。灶臺齊腰高,二三平方米。大灶用青磚、貝殼煅燒的灰泥砌成,灶分“兩眼大灶”、“三眼大灶”或“四眼大灶”,灶臺上依次埋著尺四鑊、尺六鑊、尺八鑊,幾口大鑊按大小平行排列。鑊與鑊之間嵌有銅制的湯鍋,鐵鑊是四面受火,湯鍋單邊受火,是利用灶鑊洞里的余火來燉水的。湯鍋的熱水可燒菜,也可供一家人洗臉。灶面用灰泥刷成,由于使用年代久遠,被揩得油光水亮。灶沿用朱漆木條圍,彎曲猶如七星。故老式大灶又稱“七星灶”。
生火做飯燒柴禾時,濃煙順著灶鑊洞凹處彌漫入煙囪暗道,L形的空心煙囪直達屋頂至屋外。屋頂上炊煙裊裊。煙囪橫道,擺滿油鹽醬醋瓶瓶罐罐。灶臺上有從屋頂椽子吊下來的木架,擺放著羹架、高鑊蓋、中鑊蓋、平鑊蓋、鑊鏟、瓢、鑊勺、銅料勺、筲箕等燒菜煮飯的炊具。寧波謎語“有蓋無底桶”就是指灶頭上的鍋蓋。緊挨大灶邊的,與灶臺齊的,有張桌子,用來切菜斬雞,叫“斬桌”。旁邊有一只火缸,叫“灶沿地缸”,火缸的草木灰中安置一個黑色的小口大肚的甏,俗稱“茶甏”。甏里盛有水,時間一長,甏里的水暖了,便是一家老少的飲水。大灶燒盡的炭火,鏟至火缸內,外裹稻草結、礱糠,柴草末子,俗稱“生料”,隔夜煨出來的青豆湯、赤豆粥、綠豆粥等,香氣盈屋,軟糯濃稠。火缸還可以煨番薯、煨年糕,味道極佳。
因為有大灶在,灶間儼然成了舊時一家人最重要、最溫馨的地方。寧波人稱只會在家里耍賴,一到外面就老實被欺的小孩叫“灶跟無賴”。寧波老話:“做生活人看地頭,內客人看灶頭”,指灶頭干凈與否,是衡量家庭主婦能干與否的標志。
(雖然用肉夾饃祭灶是河南地區(qū)的風俗,但圖確實不錯)
上世紀50年代寧波使用煤球爐的居民日增,城區(qū)煤球廠應運而生,老式灶頭開始受冷落。60年代至70年代,因煤餅爐比煤球爐更方便,省時省力,受到居民青睞,煤球爐開始被冷落。70年代末瓶頭煤氣悄然興起,在老式的灶臺上安放煤氣灶,煮菜燒飯,方便干凈。此后微波爐、電飯鍋、脫排油煙機等新的灶具、灶柜、炊具等相繼進入灶間,成為居民新寵。近年來管道煤氣通往灶間,灶間設施日臻完善。
如今,如果讓年輕人去參觀農村老房子里的舊灶間,他們一定會指著老式灶頭、湯鍋、火缸、茶甏驚奇地問:這是啥東西?派啥用場?
灶君,又稱灶神、灶王爺、司命灶君、火灶公等。古代寧波,上自州官,下至庶民,幾乎家家灶間的灶臺上都設有灶君神位。一個亭子似的小小的“福德宮”,神龕內貼著灶神像,供著灶君菩薩,人稱“祝融”,或稱“灶王爺”。別看他官不大,他卻“掌管”著一家人的命運、禍福。
家中諸神最低調的神仙恐怕就數這位灶王爺了。人家菩薩都泥塑木雕,鑲金鍍銀的,灶君很簡樸,只有用紅漆木板制作的神位或一張印有他老人家尊容的彩紙粘貼在神龕里?;蛘吒纱嘤靡粡埿〖t紙寫上“司命神位”,供奉于廚房灶臺上方。考究一點的,神龕最上面鑲有半彎形橫額,中有“司命府”,或“東廚司命”,兩旁印有“上天奏好事,下界降吉祥”字樣,橫批:“一家之主”。橫批之下為灶君神像。灶君慈眉善目,袍服端坐,眾童繞膝,很有親和力。
相傳灶神夫人早逝,兒女均親自撫養(yǎng)。灶君很容易侍候。平日里,逢初一或月半,屋主只消供一炷香和一杯凈茶,他便笑納。寧波老話“灶王爺本姓張,無事不燒三根香”。如家里臨時出了點事,或預感將有什么災禍、小孩久病不愈等,“臨時抱佛腳”,香加到三炷,茶添到三杯,祈求保佑,逢兇化吉,他總是有求必應,使一家人好歹能平安度日。他脾氣也很好,寧波的大人常常數落小孩:“看你的臉臟得像灶君菩薩介”。寧波人遇到問人問題依然無解時,會說:“問你還是問灶君菩薩好”。講到本地美味佳肴誘人,會講“狗腿烤烤噴噴香,灶君菩薩落來張(張:張望)”、“薺菜馬蘭炒年糕,灶君菩薩也饞嘮”?!霸罹兴_倒頭貼”,倒頭:上下位置顛倒,比喻規(guī)矩顛倒。灶君度量很大,這些話無意間是對他老人家的大不敬,他卻任人調侃,樂呵呵地權當沒聽見。
灶神爺掌管人間煙火,自然被供奉在廚房的灶火旁邊。寧波人唐弢這樣描述道:“灶君是一位好好菩薩,長年坐在火坑上,鼻子對著煙囪,好比口銜煙斗。眼看腳下一碗葷一碗素地煮好,端出,甜咸酸辣,味道也盡有好的,他卻沒有份;但人們吃了以后。萬一肚痛起來,卻還得怪他,不是說‘肚痛埋怨灶君’嗎?”
往昔鄉(xiāng)村灶間,并不天天打掃,一年煙熏火燎下來,難免灰土滿面。寧波老話形容小孩邋遢的吃相,嘴邊沾滿食物,會說一句:“像灶王屁股介?!币坏侥杲K,寧波人要將灶堂上下打掃干凈,粉刷得雪白。廿三那天,阿娘(祖母)要給小孫子猜寧波特有的謎語:“小小一座廟,菩薩年年調。”謎底是:灶君菩薩。灶王爺的神像是臘月廿三拿下燒掉,用寧波話講是“送走”;大年三十晚再貼上新的神像,用寧波話講叫“請回來”。
老寧波祭灶有一種特殊的供品,叫“祭灶果”。此物老少咸宜,人緣廣泛,寧波老話有:“十二月廿三祭灶君,五色灶果擺當中”、“祭灶果,吃了乖乖過”,“乖乖過,明朝拔儂吃祭灶果”。
灶君菩薩吃素,免酒席,只享用一包“祭灶果”便足矣。祭灶果用紅祭盤或錫盤盛裝,以示對灶君的敬重?!凹涝罟辈⒎菃我坏哪骋粋€品種的飴糖,而是一種搭配,一種組合,老寧波把幾個品種叫幾“色”,祭灶果最少的有六色,多的有八色、十色,最多的有十二色。其實也就是花生糖、芝麻糖之類?!凹涝罟卑閳F、寸金糖、雞腳骨糖、紅蛋白蛋、油棗、金錢餅等,還有一樣必不可少的凍米糖。
舊時,在十二月廿三日那天,寧波的升陽泰、天豐茶食行、寧波甜心食品公司,以及靈橋門、濠河頭、天后宮等處的南北貨號門口懸掛著招貼:“祭灶果”三個大字,下書“六色”、“八色”、“二萬”、“三萬”等字樣。
祭灶果品種雖多,卻年復一年并無太大的“革新”,足見傳統(tǒng)文化的力量。一種叫“紅球”的,用糯米油炸,碩大一個,里面空心,外染紅色,口感松脆甜香;“白球”色澤金黃,寓意“金銀滿堂”;“麻球”無非是外面多一層芝麻,其原料、工藝都跟“紅球”“白球”大同小異;“寸金糖”名字不錯,其實只是在麥芽糖之外滾上一層芝麻,切成一寸長短薄片。至于“黑膠切”(黑雞腳骨糖)、“白膠切”(白雞腳骨糖),總稱“雞腳骨糖”,不過是黑白芝麻花生糖的薄片。三北產的這種飴糖,生產須等到立冬之后,當地有所謂“鯉魚風未起,做糖成堆泥”的說法。
過去,物質貧乏,糕點是難以奢望之物,唯有一年一度的祭灶果,小孩子斷斷不忘,往往三四天前就在念、盼著這一天,眼睛盯著祭灶果,但等灶君一上天,孩子們就可以吃了。有些人家小孩子多,常為爭吃食祭灶果而打鬧啼哭。也有的趁機相互“貿易”,或以“白球”易“紅球”,求色澤亮麗;或以“白球”換“麻球”,圖口感香甜,忙得不亦樂乎。大人們很擔心灶君爺是否真會去匯報。
1964年祭灶節(jié),寧波商家為順應新形勢,想出奇招,將“祭灶果”改稱“迎春果”。各食品商店里,一樣的“紅球”、“白球”,一樣的“黑膠切”、“白膠切”,有了不一樣的嶄新的名稱“迎春果”,將“祭灶果”賦予了新意:辭別舊歲,迎來新年。商家的精明令人佩服,這傳統(tǒng)的習俗,在特殊的年代里,竟然就這樣堂而皇之地保留了下來。
相傳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降落凡塵以來,就一直留在老百姓家中,職司監(jiān)督一家善惡,奏報玉帝。即使沒有大事,每年臘月廿三晚上,灶君菩薩也一定要上天的,匯報他所掌管的那家人一年來的善行或惡行,作為冥冥之中賞善罰惡的憑據。舉凡有否兄弟相爭、父子不睦、婆媳失和、鄰里紛爭、子女不孝,以及謀人財產、妒人技能、唆人爭訟、壞人名利、破人婚姻、倚權勢而辱善良、恃富豪而欺窮困等。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因此,灶王被稱為“人間司命主,天上耳目神”,他的匯報將決定一家人來年日子的禍福,至關重要?!叭朔鞘ベt,孰能無過?”所以,在他老人家臨行那天,家家都要將灶間、灶臺、鑊碗碟盆洗得干干凈凈,準備設供,為他餞行,叫“祭灶”,或者叫做“送灶神”,讓他吃點凍米糖、黑膠切、白膠切之類,“愿神口舌甘如飴”,由于糖很黏,嘴被粘住了,上天庭述職時,自然會甜言蜜語了。
甬上舊俗,送灶通常在農歷十二月廿三午夜前舉行,由家中男主人主祭,寧波鄉(xiāng)俗“男不拜月,女不祭灶”。實際上往往是男性先祭,女性后拜,男女共同參與。祭灶節(jié)的供品,因貧富不一而豐儉由人。士紳世家可供24碗菜,有金針、木耳、腐筋、肉皮、花生、瓜子、灶糖灶餅、柑橘果子、荸薺、甘蔗、豆腐、紅棗、蜜餞等。貧者僅供一節(jié)甘蔗尾也可。臘月廿三那天,等灶君雙眼被煙氣所迷茫,無法細細查看之際,主人會悄悄地在筷籠中加上一束新筷,好讓灶君摸到后,感到這戶人家“添丁”了,應該“添財”了。
送灶儀式過后,小孩子們就開始分食灶餅、灶糖、麻球了。祭灶之俗源于寧波古代先民對火的崇拜、對火神的祭祀。古人賴火取暖、照明、煮食,產生了崇拜火及原始祭祀活動,視火為神。隨著砌石壘灶的出現,火神也就轉化為灶神了。
經濟拮據的人家往往用幾塊凍米糖敷衍祭灶;一些赤貧的百姓買不起灶糖,只好空口許愿道:“灶王爺本姓張,一碗涼水三炷香。今年日子過得苦,來年再請你吃糖?!币詰涝钪?。
寧波老話講“過年撣塵貼紙馬,送灶祭祖拜天地”。天路遙遠,灶王爺上天去做年終匯報的坐騎叫“灶馬”,由家里手巧的人來完成,孩子們最喜歡的也是看大人扎灶馬。
做灶馬,先挑選幾根細竹篾扎出馬體,外加兩大一小三只元寶,大的兩只對接就成了馬身和四條腿,那只小元寶倒轉來裝,成了馬頭,再在馬頭點上眼、鼻、嘴,要把馬臉畫得馴順些,以免灶君他老人家受驚,好讓他騎著舒服,然后粘上紙畫出馬鬃和馬尾,再用彩紙做成馬鞍和韁繩,一條灶馬就成了。做灶馬得花半天功夫。當時,灶馬也在街上可買到,不很貴。
在灶馬處,供上一碟炒黃豆和一盅清水,將稻草稈切成寸許長,作為灶神坐騎“神駒”的飼料,稱之“馬料豆”,要讓灶馬也吃得飽飽的。然后自灶間至大門外,向天空中拋撒“馬草料”以喂灶馬。然后與灶君像一同焚化,以示升天。
灶王爺上天后,玉帝并不留他過年,在除夕夜他便下凡回家。
以竹篾扎成紙橋、紙馬在門前焚燒,謂之“送灶”。為能粘住灶神之口,不言一家過失,明州城鄉(xiāng)各家于廿三夜以糯米、豆沙餡做成金團,俗稱“送灶團”,或“糖年糕”等粘牙甜食,供祀灶神,或以糖粘灶門。寧波古風,用酒糟涂抹灶門,謂之“醉司命”。亦有以糯米粉捏成酒缸、雞窠等形,以祀灶神。
灶神上天之后,寧波民間照例有幾天“亂歲日”,百姓看到灶神已然上天,不到除夕不會回來,對全家的監(jiān)視性活動暫時地解除了。于是百無禁忌,嫁娶之事也多于這幾日進行,無非是酒后易鬧事,可趁機痛快一場,釋放平素壓力。
灶君一來一去七天,民間一般于除夕子夜時分迎接灶神,稱“接灶”、“迎灶”。事先把新“請”來的“灶王爺”新的灶神像貼在灶臺邊的墻上,神像旁還要貼上新對聯,常見的有:“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黃羊能致富,青錢可通神”、“挑柴童子,運水郎君”、“張七相公,李氏夫人”等,橫楣上多寫“一家之主”、“司命灶君”等。再點燃香燭,供祀香果祭品。在灶前燃燒竹制的老虎,孩子們在旁大聲呼喊:“富!富!富!三十年夜燒竹虎!”聲音喊得越響越好。這是預示來年一家富有的征兆。一直到竹虎燒完了,才告停止?!凹液兔追蹫橥枰越釉睢保Q“接灶丸”。俗諺云:“接得早,灶君年幻小;接得遲,灶君年紀老?!痹罹χ胤翟⑺蓭砀喔l?。
寧波民間流行的《祭灶歌》歌謠:“又到臘月二十三,老灶爺爺要上天。剪好草,拌香料,壯馬喂得咴咴叫。走大道,過小橋,一路順風平安到。別忘人間糖瓜甜,玉皇面前添好言。多說好,不說壞,五谷雜糧多多帶,大胖小子抱個來,家家敬仰人人愛。祭灶果,供小菜,除夕夜晚迎您來。多施恩,別作怪,老少早晚把您拜?!?/p>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