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也有贗品》
詩詞之美,重要的是意在言外,所以很多詩詞需要了解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方能品味一二。這種時候,尤其不能用“雞蛋好吃,何必見下蛋母雞”來搪塞??上У氖?,一些流傳很廣的詩詞,其實卻是贗品。
?詞牌菩薩蠻
這是一段詞史公案,傳說菩薩蠻這個詞牌源自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將其與同樣存在爭議的《清平樂》、《憶秦娥》并列,由此尊李白為“詞祖”。我們不否認李白的偉大,但多少還是要講客觀實際的。
這闕菩薩蠻最早出現在宋人集子里,如果確是李白根據教坊樂填的詞,肯定在正式場合演奏過,與他醉酒之后隨手亂扔的詩不同,傳唱度應該很高,不至于散佚,甚至有唐一代都無任何記載。
最關鍵的是,菩薩蠻雖然確為唐教坊樂,但根據唐代蘇鄂的《杜陽雜編》記載,其源于唐宣宗大中年間,南方某蠻國遣使進貢,可能還保留了一些母系社會的影子,使團女子作菩薩狀,號稱菩薩蠻隊,當時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薩蠻曲》。
這個時間距李白去世已至少50多年,他怎么可能填菩薩蠻曲詞呢(有人說開元年間崔令欽的《教坊記》也有此曲,經考證,應屬誤傳)。
雖不清楚具體作者,但根據詞格的工整及曲風,此闕菩薩蠻應為北宋時期作品,之所以偽托李白,可能以訛傳訛,而且確有幾分李白詩風。
平林傷心碧色,對應“青青一樹傷心色”;
有人樓上愁,對應“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
宿鳥歸飛急,對應“眾鳥高飛盡”;
長亭短亭,對應“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一樹梨花壓海棠
網上有一首流傳很廣的七絕: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
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傳為蘇軾所作,用以調侃張先老來納妾的風流韻事,甚至百度百科都是這個說法。由于“一樹梨花壓海棠”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該詩流傳甚廣。
可惜的是,雖然蘇軾和張先確實在杭州期間交情甚篤,但這首詩既未見于二人的集子,在宋人筆記中也從沒出現過。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出處,是清代劉廷璣的《在園雜志》,原文只說“因憶老人納妾一絕:二八佳人七九郎,蕭蕭白發(fā)伴紅妝。扶鳩笑入鴛幃里,一樹梨花壓海棠”,完全沒提蘇軾和張先。
之所以瘋傳為蘇軾所作,是因張先確實老來納妾,蘇軾也確實寫詩調侃過,詩名《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
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
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
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看到沒?這才是蘇軾的水平,這才是張先的品味。至于“一樹梨花壓海棠”之語,已近下流,還是不要抹黑東坡了吧。
?不負如來不負卿
估計光看到這七個字,就有人要拿出哈達獻給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了。原詩是這樣的: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一首活佛的情詩,完美契合了佛系文藝青年的氣場和口味,成為流傳最廣的倉央嘉措詩。
確實,與“你見或不見”、“那一世”之類與倉央嘉措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的詩相比,這一首好歹還是和他有關系的,但最多只能算是來料再加工。根本原因是:
倉央嘉措根本不會漢語!
他的詩歌全部由藏語翻譯而來,譯者是建國前四川大學中文系主任——曾緘先生,曾先生古典文化造詣極為深厚,任職蒙藏委員會任職期間,搜集、整理、翻譯了倉央嘉措的詩歌,他的原話是:
(倉央嘉措詩歌)余深病其不文,輒廣為七言,施以潤色。
其實在曾先生之前,倉央嘉措的這首詩,有個直譯的版本:
若要隨彼女的心意,
今生與佛法的緣分斷絕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嶺間去云游,
就把彼女的心愿違背了。
曾先生深得翻譯“信達雅”三味,你要說“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誤傾城”是倉央嘉措寫的,我勉強就信了。
關鍵是點睛之筆“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完全是曾先生原創(chuàng)嘛。
?我自橫刀向天笑
這個誤會流傳更廣,畢竟最早讀到這首詩是在歷史課本上,剛好今年也是戊戌年,兩甲子以前,“戊戌六君子”代表人物譚嗣同的絕命詩:
望門投止憐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可惜的是,這首詩的出處更為清晰明白,譚嗣同確實寫過《獄中題壁》,但原詩是: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
意思雖大體不差,但擲刀于地和橫刀在手,氣概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現在普遍下意識反應,覺得譚嗣同是因為變法被殺,不完全是事實。
譚嗣同以及變法派被清洗,是因為他們在變法末期策劃刺殺榮祿、囚禁慈禧,未遂被殺。因此譚嗣同的“留將公罪后人論”語氣有點弱。
總的來看,譚嗣同的原詩不符合變法派的宣傳需要,因此文案高手康有為和梁啟超進行了改編,最諷刺的是,還專門加了一句“去留肝膽兩昆侖”為逃走的變法人物開脫。
“我自橫刀向天笑”原作者是苗沛霖(諷刺的是,此人在太平天國和清廷之間的反復和背叛,令人瞠目)。
而“去留肝膽兩昆侖”應該是梁啟超的手筆,當時也有這個風氣,既要宣傳改革,又要惜身,經常偽托他人寫詩,梁啟超就以翼王石達開的名義寫了好多詩。對錯暫且不論,應該說這次改編是成功的。
?一肩擔盡古今愁
網上不知道何時流傳一首據說是袁枚的絕命詩:
與生具來人中首,唯吾與天同齊壽。
雙腳踢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
很燃對不對?
很爆對不對?
很像某直播平臺的喊麥,對不對?
估計還真是某中二青年在喊麥。
前兩句壓仄韻,最后又落到平韻,袁枚就這水平?
后來仔細查了查,還真有這首詩,同樣流傳說是袁枚的絕命詞:
賦性生來本野流,手提竹杖過通州。
飯籃向曉迎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
兩腳踢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不休。
這一首看著就順眼多了,“一肩擔盡古今愁”也不突兀。可惜的是,這一首也不可能是袁枚的作品。
袁枚二十三歲中進士,二十六歲外調江蘇任縣令,三十三歲辭官歸隱南京小倉山隨園,直到八十二歲去世。
請問,他的絕命詩怎么可能出現“手提竹杖過通州”的話?
好,有人說不能是南通州嗎?
那我們再看,“飯籃”、“歌板”、“嗟來食”、“村犬”……
這是大美食家隨園主人的生活?
越看、越像乞丐啊……
整體詩風與袁枚“性靈派”的風格完全不搭。
經過檢索,這首“賦性生來本野流”最早出現在河北一些地方的縣志里,甚至有些還與鄭板橋扯上了關聯。但基本上是說,一位不知名的乞丐,凍餓而死,懷中留下的絕筆被人發(fā)現,流傳下來,因而得名“永嘉詩丐”,全部都沒提和袁枚有何關系。這個背景,這個際遇,這個身份,就合理多了。
那么,袁枚真正的絕命詩是什么樣的呢?
在《小倉山房詩文集》三十七卷中有兩首詩,應該算是袁枚的絕筆。其一為《病劇作絕命詞留別諸故人》云:
病劇,知大限已至,
作絕命詞,留別隨園。
每逢秋到病經旬,今歲悲秋倍愴神。
天教袁絲亡此日,人知宋玉是前身。
千金良藥何須購,一笑凌云便返真。
倘見玉皇先跪奏,他生永不落紅塵。
其二為《再作詩留別隨園》云:
我本楞嚴十種仙,朅來游戲小倉巔。
不圖酒賦琴歌客,也到鐘鳴漏盡天。
轉眼樓臺將訣別,滿山花鳥尚纏綿。
他年丁令還鄉(xiāng)日,再過隨園定惘然。
“宋玉前身”,“他年永不落紅塵”,“楞嚴十種仙”,這才是袁枚!
永嘉詩丐絕命詩三個版本——
版本壹 《絕命詩》永嘉詩丐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版本貳 《絕命詩》永嘉詩丐
賦性生來本野流,手提竹杖過通州。
飯籃向曉迎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
兩腳踏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不休。
版本叁 《絕命詩》永嘉詩丐
蓮旅乾坤也自由,手攜竹杖走街頭。
飯籃滴露歌曉月,鼓板臨風唱暮秋。
兩腳踏平塵世界,一肩擔盡古今愁。
此生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不休。
?其他還有一些半假的名詩,比如:
《三五七言·秋風詞》只有前一半是李白寫的;
《釵頭鳳·世情薄》只有前六個字是唐婉寫的;
這些勉強都稱不上“贗品”,只能算“拼接”,不細作論述?!对娫~也有贗品》詩詞之美,重要的是意在言外,所以很多詩詞需要了解作者生平、創(chuàng)作背景,方能品味一二。這種時候,尤其不能用“雞蛋好吃,何必見下蛋母雞”來搪塞??上У氖牵恍┝鱾骱軓V的詩詞,其實卻是贗品。
?詞牌菩薩蠻
這是一段詞史公案,傳說菩薩蠻這個詞牌源自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將其與同樣存在爭議的《清平樂》、《憶秦娥》并列,由此尊李白為“詞祖”。我們不否認李白的偉大,但多少還是要講客觀實際的。
這闕菩薩蠻最早出現在宋人集子里,如果確是李白根據教坊樂填的詞,肯定在正式場合演奏過,與他醉酒之后隨手亂扔的詩不同,傳唱度應該很高,不至于散佚,甚至有唐一代都無任何記載。
最關鍵的是,菩薩蠻雖然確為唐教坊樂,但根據唐代蘇鄂的《杜陽雜編》記載,其源于唐宣宗大中年間,南方某蠻國遣使進貢,可能還保留了一些母系社會的影子,使團女子作菩薩狀,號稱菩薩蠻隊,當時教坊就因此制成《菩薩蠻曲》。
這個時間距李白去世已至少50多年,他怎么可能填菩薩蠻曲詞呢(有人說開元年間崔令欽的《教坊記》也有此曲,經考證,應屬誤傳)。
雖不清楚具體作者,但根據詞格的工整及曲風,此闕菩薩蠻應為北宋時期作品,之所以偽托李白,可能以訛傳訛,而且確有幾分李白詩風。
平林傷心碧色,對應“青青一樹傷心色”;
有人樓上愁,對應“客愁不可度,行上東大樓”;
宿鳥歸飛急,對應“眾鳥高飛盡”;
長亭短亭,對應“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一樹梨花壓海棠
網上有一首流傳很廣的七絕:
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fā)對紅妝。
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傳為蘇軾所作,用以調侃張先老來納妾的風流韻事,甚至百度百科都是這個說法。由于“一樹梨花壓海棠”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韻味,該詩流傳甚廣。
可惜的是,雖然蘇軾和張先確實在杭州期間交情甚篤,但這首詩既未見于二人的集子,在宋人筆記中也從沒出現過。
目前能找到的最早出處,是清代劉廷璣的《在園雜志》,原文只說“因憶老人納妾一絕:二八佳人七九郎,蕭蕭白發(fā)伴紅妝。扶鳩笑入鴛幃里,一樹梨花壓海棠”,完全沒提蘇軾和張先。
之所以瘋傳為蘇軾所作,是因張先確實老來納妾,蘇軾也確實寫詩調侃過,詩名《張子野年八十五,尚聞買妾,述古令作詩》:
錦里先生自笑狂,莫欺九尺鬢眉蒼。
詩人老去鶯鶯在,公子歸來燕燕忙。
柱下相君猶有齒,江南刺史已無腸。
平生謬作安昌客,略遣彭宣到后堂。
看到沒?這才是蘇軾的水平,這才是張先的品味。至于“一樹梨花壓海棠”之語,已近下流,還是不要抹黑東坡了吧。
?不負如來不負卿
估計光看到這七個字,就有人要拿出哈達獻給六世達賴倉央嘉措了。原詩是這樣的:
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誤傾城。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這一首活佛的情詩,完美契合了佛系文藝青年的氣場和口味,成為流傳最廣的倉央嘉措詩。
確實,與“你見或不見”、“那一世”之類與倉央嘉措完全八竿子打不著的詩相比,這一首好歹還是和他有關系的,但最多只能算是來料再加工。根本原因是:
倉央嘉措根本不會漢語!
他的詩歌全部由藏語翻譯而來,譯者是建國前四川大學中文系主任——曾緘先生,曾先生古典文化造詣極為深厚,任職蒙藏委員會任職期間,搜集、整理、翻譯了倉央嘉措的詩歌,他的原話是:
(倉央嘉措詩歌)余深病其不文,輒廣為七言,施以潤色。
其實在曾先生之前,倉央嘉措的這首詩,有個直譯的版本:
若要隨彼女的心意,
今生與佛法的緣分斷絕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嶺間去云游,
就把彼女的心愿違背了。
曾先生深得翻譯“信達雅”三味,你要說“曾慮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恐誤傾城”是倉央嘉措寫的,我勉強就信了。
關鍵是點睛之筆“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完全是曾先生原創(chuàng)嘛。
?我自橫刀向天笑
這個誤會流傳更廣,畢竟最早讀到這首詩是在歷史課本上,剛好今年也是戊戌年,兩甲子以前,“戊戌六君子”代表人物譚嗣同的絕命詩:
望門投止憐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可惜的是,這首詩的出處更為清晰明白,譚嗣同確實寫過《獄中題壁》,但原詩是:
望門投趾憐張儉,直諫陳書愧杜根。
手擲歐刀仰天笑,留將公罪后人論。
意思雖大體不差,但擲刀于地和橫刀在手,氣概完全不同。更重要的是,現在普遍下意識反應,覺得譚嗣同是因為變法被殺,不完全是事實。
譚嗣同以及變法派被清洗,是因為他們在變法末期策劃刺殺榮祿、囚禁慈禧,未遂被殺。因此譚嗣同的“留將公罪后人論”語氣有點弱。
總的來看,譚嗣同的原詩不符合變法派的宣傳需要,因此文案高手康有為和梁啟超進行了改編,最諷刺的是,還專門加了一句“去留肝膽兩昆侖”為逃走的變法人物開脫。
“我自橫刀向天笑”原作者是苗沛霖(諷刺的是,此人在太平天國和清廷之間的反復和背叛,令人瞠目)。
而“去留肝膽兩昆侖”應該是梁啟超的手筆,當時也有這個風氣,既要宣傳改革,又要惜身,經常偽托他人寫詩,梁啟超就以翼王石達開的名義寫了好多詩。對錯暫且不論,應該說這次改編是成功的。
?一肩擔盡古今愁
網上不知道何時流傳一首據說是袁枚的絕命詩:
與生具來人中首,唯吾與天同齊壽。
雙腳踢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
很燃對不對?
很爆對不對?
很像某直播平臺的喊麥,對不對?
估計還真是某中二青年在喊麥。
前兩句壓仄韻,最后又落到平韻,袁枚就這水平?
后來仔細查了查,還真有這首詩,同樣流傳說是袁枚的絕命詞:
賦性生來本野流,手提竹杖過通州。
飯籃向曉迎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
兩腳踢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不休。
這一首看著就順眼多了,“一肩擔盡古今愁”也不突兀??上У氖?,這一首也不可能是袁枚的作品。
袁枚二十三歲中進士,二十六歲外調江蘇任縣令,三十三歲辭官歸隱南京小倉山隨園,直到八十二歲去世。
請問,他的絕命詩怎么可能出現“手提竹杖過通州”的話?
好,有人說不能是南通州嗎?
那我們再看,“飯籃”、“歌板”、“嗟來食”、“村犬”……
這是大美食家隨園主人的生活?
越看、越像乞丐啊……
整體詩風與袁枚“性靈派”的風格完全不搭。
經過檢索,這首“賦性生來本野流”最早出現在河北一些地方的縣志里,甚至有些還與鄭板橋扯上了關聯。但基本上是說,一位不知名的乞丐,凍餓而死,懷中留下的絕筆被人發(fā)現,流傳下來,因而得名“永嘉詩丐”,全部都沒提和袁枚有何關系。這個背景,這個際遇,這個身份,就合理多了。
那么,袁枚真正的絕命詩是什么樣的呢?
在《小倉山房詩文集》三十七卷中有兩首詩,應該算是袁枚的絕筆。其一為《病劇作絕命詞留別諸故人》云:
病劇,知大限已至,
作絕命詞,留別隨園。
每逢秋到病經旬,今歲悲秋倍愴神。
天教袁絲亡此日,人知宋玉是前身。
千金良藥何須購,一笑凌云便返真。
倘見玉皇先跪奏,他生永不落紅塵。
其二為《再作詩留別隨園》云:
我本楞嚴十種仙,朅來游戲小倉巔。
不圖酒賦琴歌客,也到鐘鳴漏盡天。
轉眼樓臺將訣別,滿山花鳥尚纏綿。
他年丁令還鄉(xiāng)日,再過隨園定惘然。
“宋玉前身”,“他年永不落紅塵”,“楞嚴十種仙”,這才是袁枚!
永嘉詩丐絕命詩三個版本——
版本壹
身世渾如水上鷗,又攜竹杖過南州。
飯囊傍晚盛殘月,歌板臨風唱曉秋。
兩腳踢翻塵世界,一肩挑盡古今愁。
而今不食嗟來食,黃犬何須吠不休。
版本貳
賦性生來本野流,手提竹杖過通州。
飯籃向曉迎殘月,歌板臨風唱晚秋。
兩腳踏翻塵世路,一肩擔盡古今愁。
如今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不休。
版本叁
蓮旅乾坤也自由,手攜竹杖走街頭。
飯籃滴露歌曉月,鼓板臨風唱暮秋。
兩腳踏平塵世界,一肩擔盡古今愁。
此生不受嗟來食,村犬何須吠不休。
?其他還有一些半假的名詩,比如:
《三五七言·秋風詞》只有前一半是李白寫的;
《釵頭鳳·世情薄》只有前六個字是唐婉寫的;
這些勉強都稱不上“贗品”,只能算“拼接”,不細作論述。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