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原名正權(quán),后改名爰、季爰,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nèi)江人,生于一八九九年,卒于一九八三年,是我國現(xiàn)代著名的國畫大師。他在中國畫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篆刻等的精深造詣,為中國畫贏得了世界性聲譽。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藝術(shù)生涯中,他先后在美國紐約、法國巴黎、西德科隆、英國倫敦、日本東京等數(shù)十個國家的著名都市舉辦個人畫展、特展、近作展、回顧展五十余次。號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徐悲鴻語)。一九五六年與畢加索相會,被西方各大報稱為“中西藝術(shù)史上值得紀念的年代”“藝術(shù)界的高峰會”等。一九五八年,紐約國際藝術(shù)學會公推他為“當代第一大畫家”,并授予金質(zhì)獎章。之后,曼谷《世界報》民意調(diào)查推崇他為“當代中國最佳畫家”,美國加州太平洋大學授予他人文博士學位,使他成為海外中國畫家的代表。
然而,由于畫名所掩,大千先生獨具藝術(shù)風格、拙厚古樸、挺秀清健的書法藝術(shù)卻往往被人忽視,以致冷落多年。值得慶幸的是一九八八年,四川美術(shù)出版社出版了《張大千書法》無疑給大千的書法研究提供了條件和機會。事實上,他超凡入圣的繪畫筆墨線條表現(xiàn)技巧,恰恰得力于他深厚的傳統(tǒng)功夫,尤其是書法上的高深修養(yǎng)。“在這一點上,也許只有潘天壽、賀天健、劉海粟等極少數(shù)才能與之相比”(張少俠、李小山《中國現(xiàn)代繪畫史》) 。
二
大千幼承家學,九歲時便受慈母兄長熏陶,潛心書畫詩文,四哥張文修(著名中醫(yī)、書法家,善畫蘭竹),是他書法的啟蒙老師。除了規(guī)定每天認真臨寫大字五頁外,并傳給他《三字經(jīng)》《千家詩》《唐詩三百首》《四書》《左傳》《史記》等古典詩文,由此書藝大進。十七歲時,由渝返內(nèi)途中為土匪所劫。土匪見他書法飄逸,便留他當筆墨師爺,專門給土匪寫告示、勒索信等,后僥幸逃出,傳奇色彩的歷險給了他極大的觸動,使他真正認識到敲門磚的重要,不能不說這是他后來專心書法修養(yǎng)的一個極大推動力。
對大千一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書畫名家李瑞清、曾熙二師。李瑞清,字梅庵,號清道人,江西臨川人氏。他早年學顏魯公、柳公權(quán)、黃山谷,后轉(zhuǎn)攻漢魏碑,以篆隸法摻入北碑,用筆生澀,極具金石味,深受楊守敬、吳昌碩的推崇。曾熙,字子緝,號侯園、農(nóng)髯,湖南衡陽人。在民國初年的上海,李、曾兩人甚是友善,書名極大,并稱“曾、李”。正如大千先生自己所說:“二十歲歸國,居上海受業(yè)于衡陽曾夫子農(nóng)髯,臨川李夫子梅庵,學三代兩漢金石文字,六朝三唐碑刻”。
這一點,便是大千學書的高基點。在他們的指導下,大千刻意臨寫了漢魏佳拓片(集拓、碑中字為對聯(lián)),領(lǐng)略整體結(jié)構(gòu)的秘奧,很快就掌握了二老的書法特點、規(guī)律,以致能夠通真地摹寫二老的書作。據(jù)包立民《清道人李梅庵》云:據(jù)傳清道人有個侄子叫李健,善摹清道人書。有一天,張爰寫了一幅對聯(lián),開玩笑地對李健說,這是老師書而未署款。李健細細看,章分辨不出真假。清道人門生很多,但對張爰格外器重,他病重臥床,無法寫字時,送來的筆單多由張爰代書。
更重要的,李梅庵、曾農(nóng)髯不僅收藏有不少石濤、八大山人的真跡,而且他們都具有以書入畫的高度技巧。對李梅庵的繪畫,有人評為:“以篆作畫,以畫作篆,合書畫一爐而冶之。”吳昌碩曾有詩贊曰:“。。。。。。我識其畫書之余,鶴銘天矯龍門癯。筆力所到神吸噓,有時幻出青芙蓉。”二人對大千繪畫的影響,我們從大千的自序中可以看出:“兩師作書之余間喜作畫,梅師酷好八大山人,喜為花竹松石,又以篆法為佛像,髯師則好石濤,為山水松梅,每以畫法通之書法,詔門人弟子。予乃效八大為墨荷,效石濤為山水。寫當前景物,兩師嗟許,謂可亂真。且以石濤、漸江皆往來于黃山者數(shù)十年,所寫諸勝,并得茲山性情,因命予往游,三度裹糧,得窮松石之奇詭,煙云之變幻,兩師獎譽而已。”以致大千他后來窮追“漸江諸賢之.上窺董巨,旁獵倪黃,莫不是心幕手追.思通冥合”,實際也是受了二老的影響。由于兩位老名士的緣故,大千還結(jié)識了上海許多書畫名流,開闊了眼界,三十年代后,他的字便開始變化,在曾、李的基礎上,一改沉滯板澀,求折釵、屋漏之妙,益發(fā)跳動靈活,清雋奇肆,形成了自家面貌。
三
自古以來書畫就有同源異流、用筆相通之說。趙孟頫曰:“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須八法通,若也有人能會此,須知書畫本來同”。鄭板橋亦有:“要知畫法通書法,蘭竹如月草隸然。”從張大千的藝術(shù)實踐和藝術(shù)成就看,是致力于繪畫的一生,也是致力于書法的一生。因此,要研究張大千的書法,就必須結(jié)合其繪畫作系統(tǒng)的研究,而不能脫離其繪畫作孤立的闡釋。
張大千一生留下的作品很多,一部分是純粹的書法作品,包括他書寫的中堂、對聯(lián)、橫軸、扇而、書信、手卷等,一部分是題畫墨跡,由于其傳統(tǒng)功力深厚,他這一部分作品與其繪畫作品一樣,完整而有特色。即便從畫面中分離出來,其獨立完整的章法,一氣呵成的氣勢,也是頗令人驚嘆不已的。
從大千留下的作品看,他不僅書寫行書、草書,而且書寫楷書、隸書、篆書。盡管楷隸篆作品極為少見,但從現(xiàn)在能見到的作品中,我們不難看出其深厚的功力。其書如其人,豪放豁達、穩(wěn)捷、灰諧而富含靈氣,尤其隸、篆作品,拙樸古茂,中鋒行筆,渾厚勁挺.遲澀厚重,氣度軒昂。即便是天千的臨摹作品,也已融入了自己獨到的筆意,提按變化,順乎自然,休格大度,一派陽剛之美,給人以一種渾厚蒼茫的感覺,作品自首至尾,筆觸扎實,力透紙背,雄穆之勢撲面而來。這神寬博的基調(diào),與他晚年創(chuàng)作的潑墨潑彩山水畫作品,不能不說是一種契合,也恰好是大千“藝術(shù)為感情之流漏,為人格之體現(xiàn)”的最好注腳。
十九世紀法國若名繪畫家奧古斯特.留諾阿說:“作品是藝術(shù)家用來表達他激情的手段,它是藝術(shù)家發(fā)出的一股激流,這股激流會將你卷入到他的激情中去”。大千豪放不羈、風流倜儻的個性決定了他作品風格強烈的抒情色彩,這不僅反映在繪畫上,而且反映在書法上。“畫家自身便認為是上帝,有創(chuàng)造萬物的特殊本領(lǐng)。造化在我手里,不為萬物所驅(qū)使,畫家可以在畫中創(chuàng)造另一天地,要如何去畫,就如何去畫,全憑自己思想。”(張大千《畫說》)
造化以自我為中心的抒情觀表現(xiàn)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則是最能代表其數(shù)書藝水平的行書作品。他的行書主要經(jīng)歷了兩個階段,大體以六十年代為界限,前者為清健挺利、秀韻剛勁的書法,用筆多為出鋒,爽利干脆,毫發(fā)犀利,正所謂“戈戟銛銳可畏,物象生動可奇”。后期則為拙樸茂厚、雄渾蒼茫的書法,用筆多以圓筆,氣勢內(nèi)含,意境蒼茫。與他晚年的潑墨潑彩山水所展現(xiàn)的空濛、宏大的意境極為相應!,內(nèi)涵也較前期更為豐富。似乎可以這么說,大千晚期的作品才是其成熟書法的典型代表。
兩個時期的行書,風格意境盡管有所不同,但就其結(jié)體、布白等看,并無多大的區(qū)別,總體還是一致的。他的行書,概括地講,用筆沉穩(wěn),氣韻開張,筆法雄健,結(jié)字略向右仰,布白奔放錯落,以勢取勝,意氣磅礴,神彩飛揚。他的書法以黃山谷、瘞鶴銘、泰山經(jīng)石峪為主體,兼收并蓄,擷歷代諸家之所長,融合秦漢篆隸、唐宋行草,行筆抑揚頓挫,節(jié)奏明快,寓巧于拙,骨勁肉豐,自首至尾,氣勢貫穿,流轉(zhuǎn)渾浩,俯仰擒縱,純?nèi)巫匀?,極盡變化之妙,不愧為一種氣格超然、韻味悠長的新書體。
對于大千的作品,著名美術(shù)評論家黃苗子先生贊曰:“正如一個大交響樂章,時而黃鐘大呂,管弦鏜嗒;時而小弦切切,余音繞梁;.時而毫絲哀竹,綿緲流暢,輕盈處如美女披紗,凝重處如莊嚴妙相,有時疏能走馬,有時密不容針,一氣呵成,得心應手。”臺灣著名書法家王壯為說:“大千之可愛可貴,在于其畫之繁者、巧者、細者,都是超人一等的。”這些論述雖是就大千的繪畫而言,但是,一旦我們仔細觀賞了他的書法后,就會感到,這些評論用在他的書法上,也是極為恰當?shù)?。可以說,張大千畫法的演變,實質(zhì)也是他書法的演變。因為,藝術(shù)風格追求的演變過程,必然會在其不同時期的作品中展露得淋漓盡致。的確,每當我們欣賞大千先生的書法作品時,不時便會聯(lián)想起他的繪畫作品,其林茂幽深如《青城山圖》,宏大蒼茫如《長江萬里圖》,淋漓酣暢如寫意荷花,寧靜如工筆花鳥、簪花仕女,博大近《山高水長》,飄渺如《巫峽清秋》,圓潤如《耄耋圖》,清雋如《雙鴨圖》,郁勃如《紅梅》,富貴如《秋海棠》,險峻似《廬山圖》等等,其意趣多樣,書畫意境統(tǒng)一,渾然天成。
四
美國著名繪畫大師羅伯特?亨利曾說:“偉大的藝術(shù)家并不是再現(xiàn)大自然,而是將大自然在他身上激起的高尚感情選擇并表現(xiàn)出來。”作為一代大師的張大千,其書法作品之所以能夠在欣賞者心里激起感情的浪花,引起強烈的共鳴,我以為主要在于:
一是大千作品的詩意美。古人評畫曾有“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干丹青無語詩”,“詩是無形畫,畫是無形詩”之說,賦予了繪畫的是“詩情畫意”的審美標準。這種詩意在大千作品的體現(xiàn),大千是深知其味而掌握得恰到好處的。他對字體、筆墨、線條、篇章、布白的獨具匠心的處理,使人從其藏露、明暗、陰陽、虛實的處理中感悟到作品以外的詩意美。
大千作品的詩意美還表現(xiàn)在他的創(chuàng)作并不是在意境中重復一個固定的模式,而是因書寫內(nèi)容、創(chuàng)作氛圍的不同而在意境上尋找趣味的差異,并把它們保持在總體風格一致的前提下。意境趣味的多樣,恰好是藝術(shù)家成功創(chuàng)作的體現(xiàn)。一個堪稱大家的人,其作品所代表的必定是意境的多樣化。由于他“抉造化之玄奧,(占見)運會之降升,衡鑒之微,惟以神遇”(大千語),所以其書法作品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遲,遣不恒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泯規(guī)矩于方圓,遁鉤繩之曲直,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而使其書法具有強烈的個性,給人以極大的藝術(shù)享受。
二是骨氣洞達,雄渾患肆的線條質(zhì)感和用筆的合理、合情、盡態(tài)。.蘇東坡評書有“書必有神、氣、肉、骨、血,五者缺一不成為書也”。把書法的形態(tài)美、物象美描繪的具體生動,而這具體而生動的美感,來自于用筆。“書法之妙,全在用筆”(康有為《廣藝舟雙揖》)。而運筆之妙,正在于合法,“離于法,無以盡用筆之妙,拘于法無以盡用筆之神”(黃賓虹語)。每當我們觀賞大千富含神、氣、肉、骨、血五體皆備的書法作品時,其力拔山兮氣蓋世的筆力效果是最讓人感染的。
筆力的雄強,加之其對自然的敏悟和高尚的人品、淵博的學識,誠誠于中而行外,充分展示了大千的個性特征。大千的用筆,有堰、有仰、有(奇欠),有側(cè),有斜,有停,有動、有提、有按,或大或小,或長或短,其沉著痛快,伸引隨勢,順逆之變,皆暢其心機,直通古人神采。古人評書有“變起伏于鋒抄,樞紐挫于豪芒”,這用來形容大千書法的用筆,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大千的用筆之所以如此精到和個性化,這是由于他在長期的實踐中從不間斷對美的追求,并進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用筆理論。他說:“筆法的要點,要平、要直、要重、要圓、要轉(zhuǎn)、要拙、要秀、要潤,違反這些要點那就是不妙。用筆要中鋒做主干,側(cè)鋒幫助它,中鋒把體勢建立起來,側(cè)鋒幫助它,中鋒把體勢建立起來,側(cè)鋒來增加它的意趣。中鋒要質(zhì)直,側(cè)鋒要姿媚。濕筆要重而秀,渴筆要取蒼潤,用筆要明潤而厚重。不可灰暗而模糊。”“要在剛勁快利中求柔美諧和,柔美諧和里要有剛勁快利,在柔美姿媚中找求剛強中正”,“下筆一定要有遒健、圓勁,生動的意趣,一直連綿不斷,行筆要快而速,不可遲緩。”這就是大千的用筆筆,讓人享受到辯證而又和諧統(tǒng)一的美。
三是章法的個性美。“精美出于揮毫,巧妙在于布白體度之變化,由此而分。”(置重光《書筏》)。在長達幾十年的藝術(shù)生涯中,大千逐步形成了一套個性極強的篇章布白風格,其險與正,呼與應,避與讓,聚與散,開與合,伸與縮參差錯落,對其意境的構(gòu)成是一個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干章法的個性美,主要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在虛與實中求得和諧完整??v觀其作品,黑與白之間、正文與落款之間、行與行之間分寸感極強,其自然之勢一氣呵成,布陣寬宏,極為完整。再看他對點與面、大與小的處理,疏密得當,錯落有致,純?nèi)巫匀?,無絲毫做作之痕。這種虛實相生的章法,給人留下的是強烈的空間塑造所導致書畫作品意境的高度融合。(二)字體優(yōu)美、典雅,結(jié)體以山谷為基調(diào),每個字都給人以極強的動感,險而能穩(wěn),正而有變,饒有隸意,活潑可親。
五
在張大千一生流連繪畫、寄情翰墨的藝術(shù)生涯中,形成了自己的藝術(shù)觀,指導自己的書畫創(chuàng)作。分析他的藝術(shù)觀,對當今書壇不無裨益。
首先,他極為強調(diào)眼界和學識對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影響。他在論述創(chuàng)新時說.:“一個人能將西畫的長處融化到中國畫里來,看起來完全是國畫的神韻,不留絲毫西畫的外貌,這定要有絕頂聰明的天才同非常勤苦的用功,才能有此成就。”“一個人只有眼界開闊,學識淵博,名山大川,熟于心中,胸中有了丘壑,下筆自然有所依據(jù),要經(jīng)歷得多才能有所收獲。”“游歷不但是繪畫資料的源泉,并且可以窺探宇宙萬物的全貌,養(yǎng)成廣闊的心胸,所以行萬里路是必須的。”他還反復強調(diào):“如欲脫俗氣、洗浮氣、除匠氣,第一是讀書,第二是讀書,第三是須有系統(tǒng)有選擇的讀書”。他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所以,說他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眼界學識并非過譽。在長達半個世紀的藝犬生涯中,他的足跡遍及了亞、歐、北美、南美諸洲,以鍥而不舍的創(chuàng)新精神,創(chuàng)作了數(shù)以萬計的書畫作品。同時,他對詩詞、金石、佛學等等眾多學科亦有很深造詣。如對古書畫的鑒賞,他曾很自負地說自己:“一觸紙墨,便別宋明,間撫?贉,即知真?zhèn)?。意之所向,因以目隨,神之所驅(qū),寧以跡論”對他的詩詞,于右任贊曰;“題詩更是發(fā)天香。”一九四0年至一九四二年的敦煌之行中,大千潛心研究,撰寫了二十萬言的《敦煌石室記》。后來,著名學者陳寅格曾有一段話對此作了高度評價:“大千先生臨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畫,介紹于世人,使得窺見吾國寶之一斑,其成績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圍,兼有創(chuàng)造之功,實能于吾民族藝術(shù)上別辟一新境界,其為敦煌學領(lǐng)城中不朽之盛舉,更無論矣!”大千學識,于此可見一斑,難怪四十年代便贏得了“詩中李白,畫里張爰”的美譽。
其次是神形皆備的審美觀。他說:“大抵畫一種東西,不應當求太像,也不應當故意求不像,一定要在像與不像之間,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藝術(shù)。正是古人所謂遺貌取神,又等于說我筆底下所創(chuàng)造的新天地,叫識者一看自然會認出來。說到真美,當然不單指物的形態(tài),是要悟到物的神韻。”他所指的"形神兼?zhèn)?#8221;“像與不像”與齊白石所言藝術(shù)“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大抵相同。即是說“形成于未畫之先,神留于既畫之后”,要通過可見的形展示震撼人心靈的神。從書法來說,則是在各具形態(tài)的點畫中,寄托自己的靈感與思想,不變更原理而得得其神態(tài),含有古意而又不落人俗套,在疏密錯落、凌厲天趣中所流露出來的一種振迅之神,正如明?高廉云:“夫神在形似之外,而形在神氣之中。形不生動,其失則板,生外形似,其失則疏,故求神似于形似之外,取生意于形似之中。”
第三是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出自我。繼承和創(chuàng)新是一對辯證的統(tǒng)一體,離開了傳統(tǒng)的繼承,不可能有創(chuàng)新,相反,缺乏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傳統(tǒng)的繼承只會流于淺薄、僵化。張大千以成功的藝術(shù)實踐告訴人們:“只我個人的經(jīng)驗,也是我的歷程來說,要想畫出成就來,首重勾勒,次重寫生,其次才能談寫意。”“先出勾勒古人名跡人手,由臨摹的功夫中方能熟悉勾勒線條,進而了解規(guī)矩法度。”“字也一樣,要先習雙勾描紅,練好永字,‘因為永字已包括側(cè)、勒、努、趯、策、捺、啄、磔八種方法’。”]這不僅是書法創(chuàng)作本身的需要,也是繪畫創(chuàng)作本身的需要,他說永字八法都通于寫竹,竹枝更須用篆書的筆法。他曾有題畫句“花如今隸莖如籀,葉是分隸草草書”說得更清楚。關(guān)于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問題,大千曾把自己的“藝術(shù)實踐經(jīng)歷歸納為十點,講得也非常明確,茲抄錄于后,或許對進一步加深對大千的書藝認識有所幫助: 一、臨幕,勾勒線條規(guī)矩法度。二、寫生,了解物理,觀察物態(tài),體會物情。三、立意,人物、故事、山水,花卉,雖小景要有大寄托。四、創(chuàng)境,自出新意,力去陳腐。五、求雅,讀書養(yǎng)性,擺脫塵俗。六、求骨氣,去廢筆。七、布局為次,氣韻為先。八、遺貌取神,不背原理。九、筆放心閑,不得矜才使氣。十、揣摩前人,要能脫胎換骨,不可因襲盜竊?!浴稌ㄖ选?995年3期 伴月軒主掃描整理
張大千《隸書年少將軍七言聯(lián)》 134×34cm×2 紙本 1932年 上海博物館藏
釋文:年少五陵騎白馬將軍百戰(zhàn)取黃龍壬申秋日書于大風堂中蜀人張爰
鈐印:大千豪發(fā)(白) 內(nèi)江張爰(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