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匡燮
播讀/梁軒誠
編輯/清慧
上期結(jié)尾:
老王家住在張家場,比張家住的還要低一臺的溝畔一孔破窯里,窯里有個土坑,窯門是木棍和包谷桿扎的柴門,窯門前是上下溝的小路,立陡立陡,只有抄近路的年輕人才從這兒走。平時,幾乎沒有人進他窯里來閑坐。
有一天,大伙忽然想起來,這幾天怎么沒看見老王家賣菜,他門前的鍋灶上也不冒煙了?下去一看,老王家死在炕上了。
老王家終于沒能趕得上土改。
《我與世界》第一部
《我的起源》之“未勒的碑文”一
家族中的老祖母
在郭家場我們這一房中,最早讓后輩銘記的是位老祖母。
我爺爺在世時,曾叮囑說,他死后,要我替他立兩塊墓碑,一塊是立給他奶奶的,一塊是立給他自己的。爺爺說的他奶奶,就是這位老祖母。
爺爺說,他奶奶對我們這一房功勞很大,要把他奶奶的功勞記住。而在他的墓碑上,是要刻上“上院老人”四個字。
爺爺叮囑這件事時,我還正上初中,既沒問他奶奶有何功勞,也沒問他的墓碑上為什么要刻上“上院老人”。我們家明明住在窯院坑里,哪來的“上院”呢?按我的理解,“上院”不就是比我們家更高的院子嗎?
爺爺去世前,親自為他選了墓地,是在離郭家祖墳東側(cè)百米遠,和祖墳平行著的地方。那地方有一道很高的田堰,爺爺選的墳地就在田堰的底下。田堰上生長著棵鱗身虬枝的柿樹,孤零零像個圖騰。墓地坐北朝南,前方遠處是一道山嶺,蜿蜒起伏。爺爺去世后打墓時,我四爺還在,老頭柱了拐棍趕來擋住說:“這地方離祖墳太近,是欺祖,得往下移點才行?!?/span>
后來,我忽然想到爺爺所說的“上院”,或許指的就是他在這地方的陰宅。
爺爺?shù)牧肀賶灥兀瑓s未能顧及與祖墳太近的平行著便是欺祖。爺爺何以會這樣顧此失彼,我的推測是爺爺選的墳地,雖說土改后,土地都是公家了,卻還在郭家一族的傳統(tǒng)墳地里,若是再遠了,就是土改前外姓人家的土地了。爺爺平生最為持守的便是不能占別人便宜。比如,土改那陣,我家本來劃的成份是下中農(nóng),爺爺硬是堅持著要給我家定中農(nóng),爺爺說,中間不動兩頭停,就為了中農(nóng)不用分地主、富農(nóng)的東西。再是在他六弟兄中,人家都是中農(nóng),我四爺還是富農(nóng),說明我家日子沒過好,定了下中農(nóng),傳出去名聲不好聽。
爺爺便是這樣一個人。
然而,爺爺交代我替他為他奶奶立碑,關(guān)于這位老祖母,我竟什么也沒問?
當(dāng)時,我真該向爺爺問個明白。
不過,這些還不是我至今最大遺憾,爺爺不在了,關(guān)于老祖母,還有別人知道的。最大的遺憾是,在以后的數(shù)十年間,我雖幾次努力,卻始終未能把爺爺?shù)亩谧優(yōu)楝F(xiàn)實。想不到世間事,真也有這樣莫測。
事情還得從眼前說起。
日前,有文章見于報端,內(nèi)容是質(zhì)疑“河南平地運動”征地還是殯葬?文中指出“以一個嚴密龐大的官僚體系為推動器,運動式的集中實施和推進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中的某一具體任務(wù),這是典型的中國特色”。又說到“有二十六位學(xué)者發(fā)出聯(lián)名呼吁書,緊急呼吁河南地方當(dāng)局,立即停止平墳運動,認為其侵害信仰自由,破壞中國文化,傷害民族情感。”(二零一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文摘周報》第三版)
看后,我哭笑不得。
殊不知,在洛陽市孟津縣我的家鄉(xiāng)一帶,是早在十年前,墳就被平過一次來了,而且,近年來,要斬草除根的又接連著再平了一次。百姓們已是木然,又何言“傷害”二字呢?
盡管年輕時,我也曾熱血沸騰著追逐過各種各樣華彩紛呈的時勢和謀略,卻隨著許多年老之將至,那原存于血液中的“慎終追遠”的崇祖戀根之情,便油然而生。于是,爺爺立碑的叮囑就成了我心頭重負和牽掛。這時候,三叔也已年過七旬,身體尚健,他不僅同意立碑,而且,雄心勃勃還要遷墳。三叔說,爺爺?shù)膲灥拇_離祖墳近了,這次就遷到個風(fēng)水更好的地方去。并讓我那個秋天就陪他返鄉(xiāng)看看。他把所有費用都計算好了。我說,三叔,費用你就不用管了,這錢我來出。三叔很是欣慰,正在我們叔侄準備啟程歸里之時,忽然接到家鄉(xiāng)來信,說是我們那兒所有的墳都要平了。又說,這是運動,誰要敢在運動頭上,站出來反抗,就抓誰。信是我的大外甥女寫的,她婆家就在我們村。
三叔和我嘆一聲,只好作罷。
這便是我們家鄉(xiāng)的第一次平墳運動。
后來,某一年,我趁春節(jié)回了故鄉(xiāng),平墳風(fēng)波已過去多時,家家重修的墳上又長出了青草。我重又起了立碑的念頭。我一個堂弟正當(dāng)著生產(chǎn)隊長,他說,要立碑也中,刻好后,可以埋了。
埋了?那還叫立碑么?我一時委決不下。
再數(shù)年,三叔去世,我立即感到自己所負的責(zé)任更加重大,便決定再一次回鄉(xiāng)立碑。說來也奇,只要每次此念一起,準定再次的平墳運動便又會從故鄉(xiāng)傳來。這次不是來信,而是大外甥女的電話。她在電話上說,全村的土地都要承包給土地開發(fā)商了,統(tǒng)一規(guī)劃,土地徹底平整,我家的墳將被埋在很深的土下。今后,墳頭是再也隆不成了,問我怎么辦?是遷墳,還是同意深埋?遷墳?遷往哪兒呢?
我無以應(yīng)答。
滿腦子亂紛紛的,只是極痛苦的反復(fù)考慮著一個問題:如今的中國人,怎么就這樣的不念祖宗了呢?
我終于決定要寫些現(xiàn)下正在寫著的文字了。并由此想開去,包括我們村,我的家族,包括我自己,以至我所走過的漫漫長途······
當(dāng)然,主要的依舊是為了爺爺?shù)亩凇?/span>
爺爺是一九六一年去世,享年七十五歲,該是一八八六年生人。爺爺對他奶奶特別孝順。他奶奶只活到六十五歲。聽我母親說,母親也是聽來的。說爺爺他奶奶臨終前的幾個月,臥床不起,爺爺連睡覺都不脫衣服,在床前侍奉湯藥,日夜不離,在村里很有孝名。
若按爺爺?shù)哪挲g推算下來,這位老祖母該是一八四二年前后生人,是清道光二十二年左右。她出生的年代,正值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
鴉片戰(zhàn)爭終于讓西方列強以堅船利炮,第一次打開了清王朝閉關(guān)鎖國的大門,洪水猛獸般沖了進來,但在與世隔絕的邙山里,依然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煙村荒樹,雞犬相聞。聚族在古孟津東鄉(xiāng)一個叫平樂的村子里的郭姓人家,一如既往的勞作和繁衍,蜂群似的不斷有新的蜂群分出和飛移。第一次,是一支郭姓人家遷來了潘莊村,第二次是再有一支從潘莊遷來了西小梵東溝,定居在我們?nèi)缃竦墓覉觥?/span>
想來,我爺爺也必是這位老祖在世時就成了家,娶了我奶奶,新進門的我奶奶會經(jīng)常圍在這位老祖母的身邊問:“老奶奶,你再說說,我們家是怎樣從潘莊遷到東溝來的?”
老祖母便笑了:“啊,那是個大清早,天才灰灰明,你爺爺用一對長籮頭,一頭擔(dān)著一盆發(fā)面,一頭擔(dān)著個娃子,就是你公公。就這樣用扁擔(dān)把家擔(dān)過來了?!蹦棠逃职岩郧暗墓适略僦v給我母親,母親又講給我姐姐。是姐姐講給我來聽。
我聽完,只覺得一個家族的搬遷史,在這位老祖母的講述中,竟也是如此的輕易和簡明。
我一向認為,老祖母娘家姓崔,是我們南鄉(xiāng)小崔溝人,我們這里人去南麻屯趕集,或是進洛陽城都從小崔溝村前過。小時候,我隨爺爺趕集打這兒過時,就看見一個村子家挨家的住在一條淺溝里,長出溝沿的榆樹梢上搭著老鴉窩。溝底下,人家門前有雞狗跑動。后來才知道,老祖母的娘家不是崔溝的,是南麻屯的西邊的南溝垴,也不姓崔,姓張。不過,南溝垴聽名字也是溝頭岔垴的窮地方。當(dāng)年,這位老祖母的娘家,想來比起廣有田產(chǎn)的郭家來肯定不富裕,要不咋能翻山架嶺把閨女嫁到北邊的潘莊來?還是嫁給了一個啞巴當(dāng)填房。
當(dāng)初,從潘莊遷到東溝來的是三兄弟,就因這兒山嶺下,全是郭家的田地,太遠了,種著不方便。
三兄弟中老大就是我說過的那位讀書人郭穎悟,老二便是我們的這位啞巴祖爺爺,他前房生下一個獨苗兒子,即我爺爺?shù)母赣H。關(guān)于他的情況,我聽說的很少,連他的名字也未聽說過。只知道他身體一直不好,長大成親,生了爺爺兄弟六人,年紀不大就去世了。
老祖母被我這位啞巴祖爺爺娶進門后,一直沒有生養(yǎng)。遷到東溝后沒過幾年,我的這位啞巴祖爺爺就去世了。她就守著這個前房兒子,視為己出。后來,三兄弟分家,長房里那位讀書的祖爺爺郭穎悟當(dāng)著家,說是欺負啞巴老二死了,弱妻幼子,把家里的銀子錢便吞了去?只把土地按三份分了。我們這一房的全付重擔(dān)都落在了這位老祖母一人身上。
老祖母十分能干,四十幾歲上便作了婆婆。因兒子身體不好,兒子成親后,讓兒子跟著自己住,不準住在兒媳婦的房子里。又是我奶奶傳下來的故事,說是她婆婆,就是老祖母的兒媳婦,對她說,她和丈夫約定了一個信號,他們要在一起時,是趁著更深人靜,估摸著婆婆睡著了,就用一根棍兒在門檻下的貓道眼里輕輕撥動,弄一點響動出來,像貓進出弄的響動似的。在外間睡著的丈夫一聽見,開了門,放她躡手躡腳地進來,很快就離開了,像掏個火一般。說他的六個兒子,全都是這樣懷下的。
這故事,我們這一房后來的大閨女小媳婦都知道,只當(dāng)作老祖母的一樁趣談。
老祖母真的沒有發(fā)現(xiàn)過嗎?現(xiàn)在想來不可能,她只是太顧及兒子的身體了。更為有趣的是,老祖母去世前幾年,村里來了個算卦的,說你這個老婆臉發(fā)紅,你大孫子頭上有功名,你生在臘月二十三,死在大雪天。老祖母死的時候,果然是一個大雪天。
老祖母一生不僅關(guān)照兒子,更關(guān)照她的孫子,六個孫子都是由她幫著拉扯大的。尤其對她的長孫我爺爺,更是寵愛有加,希翼日后他能為官作宦光宗耀祖。所以這才有了我爺爺對我的那番叮囑。
然而,時不我與。
只好說一聲,老祖母,對不起了。
二零一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傍晚於悟道軒南窗下
附1、作者簡介: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