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jié)快到了,就寫寫年貨。
先上網(wǎng)搜了一下“年貨”詞條下的文字:置辦年貨是尋常百姓家不可或缺的頭等大事。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耍的、供的、送的(拜年)禮物、干的、鮮的、生的、熟的,統(tǒng)名之曰“年貨”,而把采購年貨的過程稱之為“辦年貨”。
我們小時候過年是件相當隆重的事,常聽母親說的一句話是“窮年不窮節(jié)”。平日再節(jié)儉,過年也要風風光光的。那時,一般人家的生活都不富裕,父母會提早從并不寬裕的工資中預留出采辦年貨的錢。所謂過年,“吃”是第一要義——除了自己吃,親友間往來走動、相互請客,既是人情,也是體面。父母在當時的物質條件下會購買盡可能多的吃食,腌制咸雞咸鴨,制作香腸,儲存平日舍不得吃的糖果點心、肉蛋等等。
那時過年,要置辦的年貨,除了吃的就是穿的了。當然,這過年時要穿的新衣新鞋,對我們小孩子來說,更是記憶深刻。因為作為成年人的父母只要穿戴整潔就好,而我們小孩子則必須從上到下,包括棉衣棉褲棉鞋,都得是新的——“否則會被笑話。”這也是母親愛說的一句話。
先說新鞋,現(xiàn)在即使是農(nóng)村人,也很少自己納鞋底了,但我與弟弟妹妹們兒時都穿母親親手做的鞋,厚實的鞋底,綿軟的鞋幫——那是母親平日稍有空閑就手不停歇地勞作的作品。新鞋一雙雙做好了,接著要準備新衣了?,F(xiàn)在我還記得母親縫制棉衣的樣子,夜晚我們都上床了,勞累了一天的母親在燈下將舊衣鋪展開作為里子,再絮好一片片的棉花,將裁剪好的新布覆蓋其上,一行行用棉線縫好。這些在我們的睡夢中做好的新衣,會在大年初一的早晨整整齊齊地穿在我們身上,讓我們每個人變得煥然一新。
到了我們當父母的年代,很少有人給孩子縫制新衣了。商店里掛滿了各種樣式的衣服,隨穿隨買,但采辦年貨仍是過年的標配。
兒子童年時寫過一篇日記。他這樣寫道:
今天上午,我同爸爸媽媽一起進城“采辦年貨”,一路上興高采烈。向車外望去,道路邊、田野里到處是一派萬物復蘇、生機盎然的景象。春天的腳步近了。
到了百貨大樓,四下里看去,到處是晃動著的人影,幾百張、幾千張陌生的面孔組織成一幅幅不太協(xié)調的畫面。進了大樓,人群更是熙熙攘攘,店里的商品花樣翻新,種類繁多。我們三人進行了分工,媽媽去買吃的用的,我和爸爸去買玩的樂的。
我和爸爸來到鞭炮專柜準備買煙花爆竹。只見這里小到一百響的瀏陽小炮、大到成捆的二踢腳,小到鋼卷尺大小的“小蜜蜂”、大到生日蛋糕一般的“百鳥入林”,可算應有盡有。
我和爸爸精挑細選買了一些后,便走到了一旁的體育用品專柜。在這里,我和爸爸幾乎同時看中了一雙旱冰鞋。白色的鞋面,黑色的輪子,穿上去一定很威風。
經(jīng)過一通“狂買”,我們三人又會合了,每人手中都多了一包沉甸甸的年貨,迎著溫暖的陽光,我們在人群中走著,笑著……
我至今珍藏著兒子的一些日記和作文,那是他成長的印記?,F(xiàn)在,兒子早已成年,每年春節(jié)前也會帶著他的孩子采辦年貨,只不過買的東西大不一樣了。
可不可以這樣說,只要春節(jié)在,置辦年貨就像是一種過年前的儀式,是“一代代”尋常中國人家不可或缺的事情。而年味兒,也就在置辦年貨的過程中,在孩子們對其越來越熱切的期盼中,越來越濃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