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官橋鎮(zhèn)
是一個名聞遐邇的
歷史古鎮(zhèn)文化名鎮(zhèn)
官橋鎮(zhèn)地理沿革
官橋鎮(zhèn)位于滕州市南部15公里,北接南沙河、木石兩鎮(zhèn),西連鮑溝、張汪兩鎮(zhèn),東與羊莊鎮(zhèn)接壤,南與柴胡店鎮(zhèn)毗鄰。鎮(zhèn)境內東西寬11公里,南北長10.63公里,總面積61平方公里。
滕州市官橋鎮(zhèn)在山東省的位置
官橋鎮(zhèn)古為薛地。夏商周為薛國所轄。戰(zhàn)國初,薛歸齊;戰(zhàn)國末,薛舊地皆入楚;秦屬薛郡,漢屬薛縣,三國時入魏;晉、南北朝屬徐州彭城郡,隋歸滕縣。
滕州市官橋鎮(zhèn)地圖
據官橋街古槐碑記載“隋未唐初始建官橋鎮(zhèn)”。明代正統年間是“鄉(xiāng)、社”制,官橋鎮(zhèn)為禮教鄉(xiāng)、康留社。清因明制。光緒年間,社作區(qū),行糧仍沿明制。官橋稱巽七保(即孝七社區(qū))和三保(即悌三社區(qū))部分村莊。
民國年間,官橋鎮(zhèn)境內東部村莊屬二區(qū)轄,區(qū)駐地在羊莊,西部村莊屬七區(qū)轄,區(qū)駐地在官橋。1941年滕縣成立偽政府,縣境劃九區(qū)七十四鄉(xiāng),當時官橋鎮(zhèn)劃屬二區(qū),稱韓村鄉(xiāng)、官橋鄉(xiāng),有時行糧仍依舊保、社。1942年人民政權劃官橋鎮(zhèn)轄區(qū)為滕縣第五區(qū)。
1949年建國后,官橋鎮(zhèn)境仍稱滕縣第五區(qū),駐地在韓村,轄十一個小鄉(xiāng)。1956年,滕縣五區(qū)改官橋區(qū),區(qū)駐地設官橋。1958年撤區(qū)并小鄉(xiāng),將官橋區(qū)劃為官橋、木石兩個大鄉(xiāng),同年秋合并鄉(xiāng)鎮(zhèn)為人民公社,將官橋鄉(xiāng)、柴胡店鄉(xiāng)、龍山鄉(xiāng)合并建紅專人民公社,公社駐地設官橋。1959年改稱官橋人民公社,1962年公社調整,將柴胡店、龍山兩個片從官橋公社劃出另建柴胡店人民公社。1966年5月調整區(qū)劃,官橋人民公社改稱官橋區(qū),所屬7個小公社為官橋、韓村、軒莊、望河、掌大鄭莊、蘇坦。
1967年4月官橋區(qū)政府改稱官橋革命委員會,7月26日以后撤革委會,1967年12月撤銷區(qū)、小公社,恢復原來的人民公社、管理區(qū)建制。1968年建更新的革命委員會,1984年4月改稱官橋鎮(zhèn)人民政府,下分官橋、軒轅、韓村、望河、蘇坦五個辦事處,1996年,將蘇坦15個行政村析出6個成立鄭莊辦事處。
歷史古跡
北辛文化發(fā)祥地——北辛遺址
北辛遺址位于官橋鎮(zhèn)北辛村北部,距滕州市城區(qū)約28公里。遺址地處薛河故道南岸的高地上。
北辛遺址地形和探方平面分布圖
北辛文化礪石、骨角器
北辛遺址是196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山東隊沿薛河兩岸進行文物普查時發(fā)現的,當時采集到一批和大汶口文化風格不同的陶片,推測其年代可能要早于大汶口文化。
北辛遺址全景
北辛遺址發(fā)掘現場
在1978年秋至1979年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山東隊與滕州市博物館聯合進行了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清理了一批灰坑、窖穴、墓葬,發(fā)掘面積共計2583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和角器。經碳14測定為距今7300—6300年左右,大約延續(xù)了1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文化,與大汶口文化有著直接的承襲關系,是大汶口文化的源頭,北辛遺址以其獨特的文化面貌被命名為“北辛文化”。
北辛遺址紀念碑記
北辛遺址石牌坊
北辛遺址碑亭
1992年,北辛遺址被山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官橋鎮(zhèn)政府于1992年3月在遺址處建起了“北辛文化遺址”紀念碑亭。
古徐州的首府——薛國故城
薛國故城位于滕州市南約17.5公里,處于官橋和張汪兩鎮(zhèn)之間。城東300米為小魏河(原為薛河),城西及西北部有小蘇河流過,城內東部有京滬鐵路南北穿過,城中心有一東西向至城東部折而呈南北向的公路穿過,城內現有9個自然村落。
八九十年代薛國古城遺址
現在的薛國故城,據地面調查,其平面基本呈不規(guī)則正方形。四面城墻迤邐起伏、各有曲直,保存基本完整。全部周長達10615米,南墻全長3010米,東墻全長2480米,北墻全長3265米,西墻全長1860米,現存城墻高出地面1~5米,底部寬30~50米,故城之內陸勢平坦,總面積約有6.8平方公里。
薛國故城遺址
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和歷代學人的考據,結合薛國故城內的狄莊和尤樓村南墓地屢屢發(fā)現銘有明確國族名稱“薛”、甚至“薛侯× ×”(其中發(fā)現的“薛侯定”,就是《左傳》定公十二年所記載的薛襄公)銘文的青銅器出土,因此可以明確的說:薛國故城東南角發(fā)現的小城就是妊姓薛國建筑于西周早期偏晚階段、毀棄于戰(zhàn)國早期的都城;目前仍然聳立于地面之上的大城則是戰(zhàn)國早期偏晚階段“齊滅薛”以后由田嬰、田文父子增筑的田氏薛國之都。1988年元月,薛國故城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商周貴族墓地——前掌大遺址
前掌大遺址位于官橋鎮(zhèn)前掌大村周圍,為滕州市南部薛河中游地區(qū),距市區(qū)約21公里。遺址東鄰新薛河,西鄰小魏河,處于兩河交匯處的河旁高地之上。其西約300米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薛國故城遺址。
前掌大遺址村北大墓發(fā)掘現場
前掌大遺址是1964年春季由當時的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東隊會同滕縣文化館進行文物普查時發(fā)現的。此后經歷年調查,將前掌大遺址初步劃定為互不牽涉的3個遺址,即河崖頭、陸家陵、南崗子3處。1979年6月,滕州市博物館對該遺址的分布范圍進行了勘探,鉆探結果顯示為:東西寬約1100米、南北長約2250米,總面積約為250余萬平方米。
前掌大出土的部分青銅器
前掌大遺址是黃淮地區(qū)的一處非常重要的商周方國遺址。其遺址分布面積之大、墓葬等級之高、出土文物之精美在全省乃至全國都是非常罕見的。雖然目前尚未在此發(fā)現非常關鍵的城墻遺跡,但綜合目前發(fā)現的所有資料,都充分顯示出這里(或其不遠處)曾是一處非常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它距離薛國故城遺址僅一步之遙,其遺址時代與薛國故城的始建年代基本銜接。史載薛之皇祖居“薛”,該“薛”即為今之薛河流域中下游或即薛國故城附近。因此前掌大遺址應為妊姓薛國文化之孑遺,其墓葬亦應為西周初年的薛國公室、家族成員及其它貴族死后埋葬的“族墓地”。2006年5月,前掌大遺址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薛名人
造車始祖——奚仲
奚仲為夏代異姓諸侯,為中華民族始祖黃帝之后。任姓,因擅長造車,曾任夏王朝“車正”,被封于薛,為薛國始祖。
奚仲以擅長造車而聞名于世。關于奚仲造車,史料多有記載?!秴问洗呵铩ぞ仄氛f:“奚仲作車。”《淮南子·修務篇》也說:“奚仲為車。”《世本·作篇》、《荀子·解蔽篇》等都說奚仲作車。沈約在《宋書·禮志》中又指出:“……蓋奚仲以擅技巧為夏車正,前世制作之美歸之耳?!边@是說奚仲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潛心研究總結前人經驗,再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使得當時的造車技術進一步成熟。四千多年前,奚仲就為人類打造代步工具,其歷史貢獻可謂大矣。
招賢納士——孟嘗君
孟嘗君,姓田,名文。襲其父田嬰的封爵,封于薛國,稱薛公,號孟嘗君孟嘗君以“好客養(yǎng)士”、“好善樂施”而聞名天下。孟嘗君善于用人,廣招賢士,門下“客無所擇”,“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善遇之。為了最大限度的招攬人才,不惜“舍業(yè)厚遇之”,因而“傾天下之士”,門下食客達三千余人,人才濟濟。
其中最有名的是馮諼的故事。馮諼以怪人面目出現,孟嘗君三番五次地滿足他而不嫌棄他。在后來的薛國買義、狡兔三窟、出使秦國等一系列事件中,馮諼為孟嘗君立下汗馬功勞。這不能不說與孟嘗君平時的善于待人、廣交朋友有密切關系。
孟嘗君“好客養(yǎng)土”,使他得以在風云激變的社會大潮中,仰仗所養(yǎng)之士,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斷開拓自己的事業(yè)。
孟嘗君任齊國相國期間,為齊國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齊湣王隨著自己霸業(yè)的發(fā)展,便驕傲起來,特別是滅掉宋國后,更不把孟嘗君放在眼里,并打算除掉他。孟嘗君很害怕,就逃到了魏國,被魏昭王任為相國。孟嘗君再次以其政治才能,舉魏國之力聯合秦國、趙國,幫助燕國,攻打并戰(zhàn)敗了齊國。齊湣王逃到莒(今山東莒縣),死在了那里。自此,齊國受到沉重打擊,使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間的格局和政治形勢發(fā)生巨大變化。孟嘗君死后,發(fā)生了諸子爭立事件,國勢日衰。后來,魏齊兩國聯合,滅掉了薛國。
勇于自薦——毛遂
“毛遂自薦”的故事流傳很廣,毛遂的故里就在官橋。他是戰(zhàn)國時期薛國人?!把θ艘?,卒后葬于薛”(《滕縣志》明萬歷十三年)。毛遂自幼家境貧寒,但聰明好學、滿腹經綸、文韜武略、抱負遠大。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便周游列國。后聽說趙國公子“平原君” 趙勝好客養(yǎng)士,便投在他門下做食客。
平原君趙勝為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是趙武靈王之子,趙惠文王的同母弟。趙惠文王元年(公元前298年)封平原君,封邑在東武城(今山東武城縣西北)。他曾相趙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復位(《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養(yǎng)士數千人。毛遂在他門下做了三年食客,一直默默無聞。后因追隨平原君“說楚聯趙抗秦”而被世人矚目。
文物遺存
田文、田嬰墓
官橋狄坡村北,薛國故城內東北角,原有兩座小山似的大墳冢,為戰(zhàn)國時齊國相國孟嘗君田文和其父靖郭君田嬰之墓。據南北朝后魏酈道元《水經注疏》載:靖郭君、孟嘗君冢在城內東北隅。酈氏以目驗得之。是孟嘗君封于薛,即葬其地。故《地形志》:薛有孟嘗君冢?!独ǖ刂尽罚黑T陔h南五十二里,結石為槨,隆然如丘,制作嚴固,瑩麗可尋。按《齊乘·四》:“今墓已開發(fā),內如宮室,以銅鐵鑄壁,叩之有聲,堅不可動。上有蚌層盈尺,行人往還,莫不徑觀,以為異見也?!睍x《太康地記》、唐《元和郡縣志》、明《兗州府志》、明《滕縣志》(萬歷版)、清《滕縣志》(道光版),均有記載,清嘉慶二年立有石碑。在“文革”期間墓、碑均遭破壞。
為恢復文物古跡,倡導孟嘗君禮賢下士、唯才是舉的精神,官橋鎮(zhèn)黨委、政府在1991年建起新的孟嘗君陵園。整座陵園占地四畝,坐北朝南,仿古式圍墻和門樓。進大門是五間“禮賢館”,內為陳列室,后面是修復的兩座磚砌墳丘,立碑三通。右為“靖郭君田嬰之墓”,左為“孟嘗君田文之墓”,中間為重修記事碑,陵園內栽有松柏,莊嚴肅穆。
毛遂墓址
據《滕縣志》(明萬歷十三年)載:“毛遂者,薛人也,游于趙,為平原君客?!笞?,葬于薛。其冢今被發(fā),內有石碣,始知為薛人?!泵焖篮蟀苍嵩谘食潜遍T外。1908年修津浦鐵路時,其墓適值道中,被當地民工遷往道西50米重葬。1945年冬國民黨軍隊占領官橋車站時,在毛遂墓上設炮臺將碑石毀壞。1957年滕縣組織文物普查時,發(fā)現此處有明代和民國二年“毛遂墓”碑各一通?!拔母铩睍r期兩碑均被移作他用。
1991年春,官橋鎮(zhèn)黨委政府重修毛遂墓并建起墓園,碑文“毛遂之墓”四個大字,由著名書法家王學仲先生題寫。1993年又在墓園內建起一座5米高“冒尖碑”,四周鐫刻“毛遂自薦”、“脫穎而出”,由我國著名書法家歐陽中石等用正草隸篆四種書體寫成。同時,民國二年“拒敵佑民——毛遂墓”殘碑也已找到。
官橋出土的漢畫像石
官橋地處古薛河流域的文化寶地,從7300年前新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的貴族墓地,滕州最古老、最豐厚的文化積淀都在這里體現。在古薛城周邊地區(qū)及薛河兩岸,遍布著許多的漢墓群,漢畫像石時有出現。
泗水升鼎
周穆王拜見西王母
滕州漢畫像石拓片
在滕州漢畫像石館中,官橋出土的漢畫像石數量最多而且許多都是精品,雕刻技法從淺浮雕、高浮雕到陰線刻,無不反映出漢代雕刻藝術的大氣與細膩,并且從早期、中期直到晚期都有大量出土。
在廣袤的古薛大地上,官橋鎮(zhèn)像一顆璀璨的明珠熠熠生輝。在這里,有許多的名勝古跡可圈可點,有許多的先賢英杰可歌可頌,有許多動人的故事可書可記。
棗莊市檔案館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