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古稱云夢、云夢澤,號稱八百里洞庭,位于湖南、湖北兩省的交界處。湖南、湖北這兩省名稱里的“湖”就是指洞庭湖。元朝時期,湖南、湖北沒有分家,和貴州等其他地區(qū)一起被劃入湖廣行省。清朝康熙年間,以洞庭湖為界,湖南、湖北分家,各自獨立,延續(xù)至今。
洞庭湖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戰(zhàn)略要地,同時也是交通要地、旅游勝地。我國四大名樓之一的岳陽樓,就位于洞庭湖東側(cè)的岳陽市。
北宋大文學(xué)家范仲淹在他的名著《岳陽樓記》里寫道:“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歷代的文人墨客寫下了許多歌詠洞庭湖的優(yōu)美詩篇。
筆者從中精心選取了唐、元兩代六首著名的詩,作者有大詩人李白、杜甫、張說、孟浩然、劉禹錫,還有元朝不知名詩人唐珙,這六首是有的飄逸浪漫,有的蒼涼悲壯,還有的委婉含蓄,風(fēng)格迥異,各具特色,請您逐一欣賞吧:
一、最奇幻飄逸的詩
《游洞庭》其二
唐:李白
南湖秋水夜無煙,
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賒月色,
將船買酒白云邊。
詩意:
秋天夜晚的洞庭湖水面清澈無煙,
可是我想怎么能夠乘流直上藍天。
姑且向洞庭湖賒幾分迷人的月色,
將船停在白云邊痛快地喝酒賞月。
首句“南湖秋水夜無煙”,先表明了此時的具體時間:在秋天的夜晚,湖面廣闊寧靜,清澈無煙,明月當(dāng)空,一片空明,不禁令人心曠神怡。
面對洞庭湖迷人夜景,讓李白產(chǎn)生了羽化登仙的浪漫念頭,“耐可乘流直上天”,可我要怎么才能乘流直上天呢?
還是回到現(xiàn)實來吧,“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姑且讓我向洞庭湖賒幾分迷人的月色,把船停在白云之邊,我們一起痛快地喝酒賞月吧。
這首詩的語言雖然平淡無奇,卻有“天然去雕飾”之妙。尤其是運用了擬人化手法,別出心裁地將洞庭湖人格化,好像說洞庭湖是一位收藏家,湖光、夜色、明月、清風(fēng)皆歸她所有。而李白與洞庭湖商量賒購月色,不僅親切,還很奇妙,體現(xiàn)出李白才情高超、想象奇幻,浪漫飄逸的風(fēng)格特征。
二、最寧靜悠遠的詩
《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唐:張說
巴陵一望洞庭秋,
日見孤峰水上浮。
聞道神仙不可接,
心隨湖水共悠悠。
詩意:
放眼遙望巴陵地區(qū)洞庭湖一帶的秋景,
每天看到洞庭山的孤峰在湖水上漂浮。
傳說這山上曾住過神仙可惜無法接近,
我的心潮隨著那蕩漾的湖水思念悠悠。
張說(667年~730年)字道濟,一字說之。是 唐代著名的文學(xué)家,詩人,開元時期的名相。
梁六是張說的朋友潭州(今湖南長沙)刺史梁知微,在準(zhǔn)備去西安入朝時,途經(jīng)岳州,特意與張說會見。
張說在為梁知微舉行的送別宴會上即興創(chuàng)作了這首詩。洞庭山(君山)靠巴陵很近,所以題云“自洞庭山”相送。
這首詩通過對洞庭湖景色的描繪,寄托了張說宦游異鄉(xiāng)的沉郁心情和對朝廷的幽幽思戀情緒。
在詩中,張說的心緒始終與洞庭湖山水相伴相隨,洞庭湖、君山的山水色形,被抹上了詩人濃重的主觀感情色彩。
全詩即景遣懷,寓情于景,不顯刻劃而意境自現(xiàn)。體現(xiàn)了張說曠達的心胸和超然物外的情懷,是初唐之際七絕的成熟之作。
三、最委婉含蓄的求職詩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詩意:
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
云夢大澤水氣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想要渡湖卻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時代閑居又覺愧對明君。
坐看垂釣之人多么悠閑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慕之情。
這是一首干謁詩,簡單來說,就是類似現(xiàn)在的自薦信。由于孟浩然年紀大、詩名盛、愛面子,想做官卻又不好意思直說,所以只好以干謁詩的形式,委婉地向張九齡表達自己的愿望。
東南風(fēng)吹起,洞庭湖上水氣蒸騰,一片白茫茫,湖水波濤洶涌,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皻庹粼茐魸?,波撼岳陽城?!笔窃撛姷拿洌瑲鈩菪蹨?、豪放、闊達。
詩的后面四句,表達詩題寫“贈張丞相”的目的?!坝麧鸁o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面對浩浩蕩蕩的湖水,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端居恥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閑居無事,心里很慚愧、羞恥。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垂釣者”指張九齡,張九齡在位期間,提拔了一批優(yōu)秀的人才。這最后兩句,意思是說:張丞相,您提拔了一批優(yōu)秀人才,我很羨慕他們,希望您也像釣魚一樣,把我釣上去。
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點,是把寫景同抒情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詩的前四句,描寫洞庭湖的景,景象壯麗、氣勢磅礴。后四句,觸景生情,表達了寫贈詩的目的,用典貼切,含蓄深沉。該詩成為了傳播廣泛,求職詩中的千古名篇。
收到這首詩之后,張九齡在擔(dān)任荊州刺史的時候,請孟浩然到他的幕府,擔(dān)任一個段時間的幕僚,后來,孟浩然辭職回家,終身未仕,作為著名詩人,人們稱他為“孟山人”、“孟襄陽”。
四、最清新怡人的詩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
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
白銀盤里一青螺。
詩意:
洞庭湖上月光和水色交相融合,
湖面上風(fēng)平浪靜如同銅鏡未磨。
遠遠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
好似潔白銀盤里托著一枚青螺。
《望洞庭》是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秋劉禹錫趕赴和州刺史任上,在秋天經(jīng)洞庭湖時所作。
此詩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yōu)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劉禹錫飛馳想象,以清新的筆調(diào),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xiàn)了劉禹錫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劉禹錫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shù)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shù)享受。“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是一句匪夷所思的妙句。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劉禹錫豁達樂觀的性格、不屈向上的情操和尊重自然的美學(xué)觀念的綜合反映,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五、最悲壯蒼涼的詩
《登岳陽樓》
唐:杜甫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guān)山北,憑軒涕泗流。
詩意:
以前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
今天我終于如愿登上岳陽樓。
浩瀚的湖水把吳楚兩地分隔,
仿佛天地都在湖中日夜飄浮。
外地的親朋好友們音信全無,
年老多病只能寄托一只孤舟。
關(guān)山以北戰(zhàn)爭烽火仍未止息,
憑欄遙望胸懷家國淚水橫流。
大歷三年(公元768年),杜甫離開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來到岳陽城。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陽樓,憑軒遠眺,面對煙波浩渺、壯闊無垠的洞庭湖,杜甫發(fā)出由衷的禮贊。繼而想到自己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zāi)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于是寫下《登岳陽樓》這一千古名篇,前人稱為盛唐五律第一。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該詩的名句,意境壯闊,氣勢極大。被清代著名詩人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span>
這首詩意境開闊宏偉,風(fēng)格雄渾淵深,從總體上看,江山的壯闊,與杜甫胸襟的博大,在詩中互為表里。雖然悲傷,卻不消沉;雖然沉郁,卻不壓抑。集中表現(xiàn)了杜甫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而且由于這種感情與個人遭遇的悲慘、個人抱負的不能施展,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所以使全詩在歷史與現(xiàn)實、國家與個人種種矛盾之中,顯得感情更加迭宕起伏,更加深切動人。
六、最浪漫空靈的詩
《過洞庭》
元:唐珙
西風(fēng)吹老洞庭波,
一夜湘君白發(fā)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
滿船清夢壓星河。
詩意:
秋風(fēng)吹皺了洞庭湖上的水波,
一夜的哀思使湘君白發(fā)增多。
醉后不知天倒影在寧靜水面,
我擔(dān)心滿船的清夢壓碎銀河。
夜色沉沉,唐珙獨自在小船上,看著浩浩裊裊的洞庭湖。秋風(fēng)習(xí)習(xí),吹拂過水面,水面上的波紋便一圈一圈蕩漾開來,唐珙想到了一個“老”字,“西風(fēng)吹老洞庭波”,極富想象,極其擬人,令人尋味無窮。
唐珙思維跳躍,接著聯(lián)想到湘妃,“一夜湘君白發(fā)多”,這是一個著名的典故“湘妃啼淚”。
傳說古代堯帝有兩個美麗的女兒,一個叫娥皇,一個叫女英,她倆都嫁給了舜帝。舜帝去南巡,在途中死于蒼梧(今廣西梧州)。
娥皇、女英千里尋夫,“聞舜帝崩于蒼梧”,就在湘江岸邊日夜悲哭,江邊的竹子都染上了她倆刻骨傷心的淚水,從此變得斑駁,“以涕揮竹,竹盡斑”,被人們稱作斑竹或湘妃竹。不久,她倆悲傷地自投于湘江,成為湘江之神,所以就稱為“湘靈”或“湘妃”。
巨大的悲哀,使得美麗多情的湘君,竟然一夜?jié)M頭白發(fā)。由此唐珙聯(lián)想到自己,作為南宋遺民,是最低等的一類人,在元朝一生郁郁不得志,卻無可奈何,而自己年近遲暮,悲傷又有什么用呢?所以喝酒吧,一酒解千愁。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一個“醉”字,唐珙仿佛由此進入了一個神仙般縹緲的世界。
小船兒靜靜地飄在湖上,唐珙看著水面上倒映的天空、星光,恍惚之間,他仿佛感覺自己泊舟在那明亮的銀河之上,他擔(dān)心自己滿船的清夢會把燦爛的銀河壓碎。
“醉后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這是唐珙最出名的一句詩,清新綺麗,縹緲空靈,浪漫奇幻,讓人生出無限遐想與向往,深得后人的喜愛。
以上六首寫洞庭湖的名詩,時代不同,風(fēng)格迥異,各具特色,您喜歡哪首呢?歡迎好友一起分享、討論、轉(zhuǎn)發(fā)。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