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洞見Neo
好的家風(fēng)就像一條越走越寬的路,一座越蓋越高的樓。
最好的家風(fēng),就在這七個字 來自洞見 00:00 15:41
?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楚翹朗讀音頻
《曾國藩家書》備受國人推崇,但是曾國藩本人卻不止一次的在自己的著述中提到一部家訓(xùn),并且極力向自己的后輩推薦。
這部家訓(xùn)名為《聰訓(xùn)齋語》,曾國藩稱其“教家者極精”,“句句皆吾肺腑所欲言”。
作者是清初名臣張英,整個張氏一族自張英之后,出了兩代中堂、三世得謚、6位翰林,146個子孫為官,家族傳承至今興盛不絕。
《萬葉集》中有詩曰:“利劍常砥礪,家風(fēng)自古清;吾人應(yīng)自厲,后世永傳名?!?/p>
好的家風(fēng),才是一個家族長盛不衰的秘訣。
而《聰訓(xùn)齋語》中張氏家風(fēng)的奧妙,就是從張英的一封家書,一句詩,7個字開始的。
01
公元1677年,年僅40歲的張英入職南書房,升任太子師,成為康熙皇帝眼前的大紅人。
如此一來,遠在桐城老家的張氏一族瞬間就成了當(dāng)?shù)亍疤熳值谝惶枴钡娘@貴之家。
按理說,這樣的家族,能夠安分守己不招惹別人,就已經(jīng)令人刮目了。
可萬萬沒想到,有人偏偏“吃了熊心豹子膽”,在太歲頭上動了土。
一次,鄰居家要重建屋舍,為了三尺之地竟然和張家鬧上了公堂。
張家并非跋扈之家,但是在土地問題上卻秉持著中國人一貫以來的傳統(tǒng)——“寸土不讓”。
兩家人爭執(zhí)不下,張家人沒討到好,只得向遠在京城的張英求救。
在他們看來,朝中有人好辦事,更何況有張英這條“大粗腿”,自然要抗?fàn)幍降住?/p>
這就像兩個小孩打架,最后告家長一樣。最后還得“拼爹”。
但沒料到,張英這個“爹”當(dāng)?shù)囊稽c也不“稱職”,只讓人給家里帶回四句詩。
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
他不僅不幫忙,反倒扯家人后腿。
結(jié)果出人意料。
張家人遵從張英的指點,第二天發(fā)出“退讓三尺”的聲明。
不久后,與其相爭的鄰居,竟然也主動退讓了三尺。
那空出來的六尺地,后來成了一條公用的小巷。朝廷得知之后,特命修建了一座牌坊,寫上“禮讓”二字。
這便是千古流芳的“六尺巷”。
也是一個“拼爹”拼出了真正高度,拼進了歷史典故的的故事。
“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氣,則不至于受大氣;吃得小虧,則不至于吃大虧?!?/p>
張英在《聰訓(xùn)齋語》的家訓(xùn)中再三強調(diào)做人要品性敦厚做事穩(wěn)重,然后才能夠承受福德。
在他看來,“福不可享盡,勢不可使盡”,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留有余地,一個人身處的位置越高,越是要謙虛謹慎。
這也是為什么他能夠以一個漢人的身份,卻在清初成為康熙皇帝的肱股之臣,并且余蔭后代的原因。
“讓他三尺又何妨?”
短短7個字,看似云淡風(fēng)輕,卻揭示出一個家族世代傳承的大氣度和大智慧。
02
“終身讓路,不失尺寸?!?/p>
這是張英的座右銘,他以身作則,并以此來勉勵子孫。
張廷玉是張英的次子,因為張英的緣故,他很早便進入朝廷中樞,擔(dān)任要職。
但是即便官做得再大,張廷玉始終不敢忘記父親的教誨,在給兒孫的家訓(xùn)中自述道:《聰訓(xùn)齋語》須“終身誦之”。
張若靄是張廷玉的長子,少年聰慧,善于繪畫,特別受張廷玉的寵愛,可有一次張廷玉卻罕見地對其大發(fā)雷霆。
那天張廷玉在一位同僚家做客,看到一副優(yōu)秀的畫作,讓張若靄上門虛心求教。
他本意是想讓兒子長長見識,多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沒想到幾天后那幅畫竟然掛在了兒子的書房中。
原來對方見張若靄喜歡,便執(zhí)意贈送給他。
張若靄當(dāng)做朋友間的交情,并沒有在意。
可張廷玉卻怒火中燒,嚴厲地訓(xùn)斥道:“我無介溪之才,汝乃有東樓之好矣!”
這話說得就相當(dāng)嚴重了。
介溪為明朝宰相嚴嵩的號,其子嚴世藩號東樓。
嚴嵩是明朝的大奸臣,其家族貪贓枉法,無惡不作。
這就像普通人家的父親罵兒子“畜生”一樣,順帶連自己也罵上了,可見他著實有些氣急。
直到這時,張若靄才意識到自己險些釀成大錯,趕忙將書畫退還。
一幅畫的價值也許并不高,但是貪念一將滋生,必定是星火燎原。
《清史稿》中對張廷玉的評價是:“在朝中多年,無一字與督撫外吏接?!?/p>
張廷玉不徇私,不張揚,在雍正即為后的十三年間,幾乎參與了朝廷的每一項重大決策。
如果他愿意,稍微有一絲貪念,都會是一個左右天下的權(quán)臣。
但他就像皇帝身邊的“隱形人”一樣,收斂盡所有的榮耀和鋒芒。
張英說過:“治家之道,謹肅為要”,“人生于珍異之物決不可好。”
一個家族想要根基牢靠,首先要學(xué)會“讓利”,也就是說要減少對身外之物的欲望。
我們見過了太多人一夜爆紅,也見過太多家族一夜暴富,然后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只有不因名利而喪失自己原則和底線的人和家族,才能真正經(jīng)受住歲月的考驗。
03
古代做官有一項最高級別的榮譽,就是“配享太廟”。
太廟即歷朝歷代皇族獨有的祭祀場所,能夠被皇帝放在太廟祭祀,無異于相當(dāng)于皇親國戚。
這對于普通臣子來說,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在清王朝建立的近三百年中,只有一個漢人大臣獲得了“配享太廟”的資格。
這個人不是挽大廈于既倒的曾國藩,也不是權(quán)傾朝野的李鴻章,而是“默默無聞”的張廷玉。
老子曰:“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p>
張廷玉能夠生死榮寵,靠的就是一顆“不爭”的心和一以貫之的“謙謹”的態(tài)度。
雍正十一年,張若靄參加科舉,在殿試上,被雍正親點為探花。
這可是自己老伙計張廷玉的孩子,愛屋及烏,雍正顯得比張廷玉還要興奮。
連忙傳諭,告知其子高中的消息。
但是,雍正等來的不是一個歡天喜地的父親,而是一個苦口婆心的老臣。
張廷玉脫了官帽,跪伏在地,向雍正誠懇地說道:“天下有那么多有才學(xué)士子,官宦家庭的孩子怎么能夠和寒門子弟爭先呢?”
張廷玉深知“盛極必衰”的道理,謹守父親張英“有榮則必有辱,有得則必有失,有進則必有退,有親則必有疏”的家訓(xùn)。
張若靄從小便接受張氏家風(fēng)的熏陶,自然也明白父親的苦心,便和父親一起辭去了探花的功名,退居二甲進士。
這就是留名青史的“張廷玉讓探花”的事跡。
正是由于張廷玉這種謙謹不爭的性格,雍正才對其深信不疑。
軍機處成立后,他任命張廷玉為首席軍機大臣,至此,張廷玉達到漢族大臣所能提升的最高位置。
張氏子孫也深受康雍乾三位皇帝的青睞,直至近代,其族人依然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
史書稱贊道:“世系蟬聯(lián),門閥之清華,殆可空前絕后而已!”
謙謹,是一種遠見。
它能夠讓一個人在面對眼前的利益時能夠不迷失,也能夠讓一個家族在前進的過程中不迷路。
▽
郝秉鍵在《西方史學(xué)界的明清“紳士論”》一文中寫道:張英之后六代之內(nèi),有146人獲得功名,占其子孫總數(shù)的82%,直至今日傳承依然不絕。
道德傳家久,家風(fēng)繼世長。
好的家風(fēng)就像一條越走越寬的路,一座越蓋越高的樓。
也許這個世界上不存在什么永恒,但是良好的家風(fēng)卻能夠保證我們一代又一代,走得更遠,飛得更高。
“讓他三尺又何妨?”
張英留下的這七字家訓(xùn),力重千鈞,不但福蔭了他的子孫,也是后人寶貴的精神財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