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炘煬,今年16歲,他10歲成為北航的本科生,13歲碩士,16歲博士,三個節(jié)點,他的入學年齡都創(chuàng)了全國之最。日前,他走進央視《看見》演播室,這期節(jié)目被各大門戶熱轉(zhuǎn)時,標題多是:中國最年輕博士要求父母全款在京買房。(10月18日《華西都市報》) 全款在京買房,是小張考博前跟父母提出的剛性要求,否則他就棄考。父母無奈之下,在京租了一套房子,告訴兒子是買下的。讀到此處,你的感嘆或許恰如這期節(jié)目主題:長大要成人??稍龠M一步,我們或許更該關心,這個“神童”何以走到了“長大卻未成人”的境地? 張炘煬出生時,其父年滿36歲。“老來得子”的張父精心調(diào)教小張,24小時跟兒子在一起,走到哪兒都拿根棍子在地上寫寫畫畫,教兒子識字。張炘煬兩三歲時即可通讀報紙。只要張炘煬在場,夫妻倆從不看電視;張炘煬幼時迷上小說《西游記》,被其父沒收并訓斥;上大學時迷上網(wǎng)絡,父親氣得連夜步行50公里從北京走回廊坊…… 透過這些“事跡”,足可見張父教子之心??烧沁@16年來的用心,成了張炘煬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他會大聲呵斥父親“閉嘴”。16年嘔心瀝血,何以弄到這步田地? 或許,通過張炘煬這面鏡子,首先需要“看見”:是我們應把兒女當成自己人生的“前言后記”,全憑個人好惡來“強制指導”?還是給孩子選擇權,他的人生他做主?答案顯而易見,多數(shù)父母卻未必能答對。 僅此,張炘煬還只是一個“家庭范本”,此外,他還是一個“社會范本”。張炘煬之所以要求父母買房,緣于他在讀碩士時與同學的對話。張說北京房價太貴了,同學說“在京買不起房子,只能滾回老家去”。他還曾暗戀一個大自己8歲的女生,卻一直沒敢表白,理由是:沒房子,沒好工作,就沒資格戀愛。 同學間的對話沒什么問題,張炘煬自己的判斷也非?,F(xiàn)實,是世俗概念里的“正確判斷”。社會通過張的同學,向他展示了真實一面,足夠冷峻。這個“博士逼父母在京全款買房”的緣起,又能讓我們“看見”什么?“北漂”們想真正融入國際化大都市,該有多難。 張炘煬不是世俗的“錢串子”,他想了卻這些功利的念頭后,專心去做他喜歡的數(shù)學研究。這是我們在他身上看到的亮色,他有所想,有所愛,并愿為之付出。而他智力和志趣上的閃光,或許能讓我們看見更大的悲哀:是誰讓這個高智商神童承受這些難以承受之重?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