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家正在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盡管面對很大的外來壓力,但中央保持了極大的戰(zhàn)略定力。如果反觀歷史,就會發(fā)現(xiàn)中國共產黨在對外斗爭上幾乎沒有失手過,無論是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抗美援朝、對蘇斗爭,還是對印、對越戰(zhàn)爭,都勝利了,這歸因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歸因于黨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指導。
但同時也應看到,當今社會還存在各類問題,比如貪污腐敗、貧富懸殊、環(huán)境惡化、食品安全、民生艱難,尤為讓人揪心的是,很多高級官員、普通公務員、黨員,這些所謂的社會中堅,經過多年教育,大公無私的共產主義道德不是進步了而是倒退了,很多人在利益面前不堪一擊,政治思想教育流于形式。普通老百姓也是如此,民風進一步墮落,很多人唯利是圖、缺乏底線。民主制度的實施,其基礎是社會個體素質的全面提升,如果社會個體普遍道德缺失,再好的制度也會流于形式,民主帶來的不是穩(wěn)定繁榮而是秩序混亂。
人們經常講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人作為萬物之靈,生于天地之間,不僅要適應天地,同時還要參贊天地之化育,要改造天地與自然。但改造的本體和施力者是人,人不僅有肉體這個軀殼,更重要的是人具有其他生物所沒有的精神世界,人本身是一個肉體的物質加精神的復雜系統(tǒng),而精神更具有主導性作用。
每個人都有兩個系統(tǒng),一個系統(tǒng)用于改造自然和對外斗爭,因此要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理論武器,學習盡可能多的科學知識、科學方法和技能;另一個系統(tǒng)是人自身的生命系統(tǒng),不僅要有健康的身體,還要不斷修身正心,通過道德心培養(yǎng)來不斷揚善去惡,以保持精神的健康。其中人的生命系統(tǒng)是基礎,改造自然是外用,也就是大家經常所說的“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譬如一個挖掘機,它能夠以機械力搬運東西做工,但有個前提,就是這個機器能夠正常運轉,這需要潤滑,需要對挖掘機進行正常保養(yǎng),兩者互為依存,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對人自身這個“生命系統(tǒng)”進行維護保養(yǎng)方面,當前大多數(shù)人往往只注重了其生理層面的健康,但對精神層面的健康關注不夠。精神層面的健康,不單單指沒有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道德心的建立。具體就是通過修道,從而徹悟宇宙人生,給人的心靈成長注入智慧之源,這方面恰恰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功用和優(yōu)勢。這就像一棵樹苗,想成為參天大樹為眾人遮風擋雨,這是外用,但前提是樹根發(fā)達,能夠獲取充足的水分和養(yǎng)料滋潤,否則最終只會逐漸枯萎凋零,不能如愿。
現(xiàn)實也是如此,那么多黨員和高級干部,都是馬克思主義者,才干能力不可謂不強,但最終身陷囹圄,被舉國唾罵,原因何在?正是忽視或者說缺少了對這個馬克思主義者本身的養(yǎng)護。由于缺乏保養(yǎng)維修,人這個能動的本體出現(xiàn)問題了,自然會逐漸走向歪路邪路,自然在實踐的道路上出現(xiàn)偏差,不能做到善始善終。
另外,也要認識到,人的行為是頭腦中一念支配肢體動作的結果,由此言之,人類社會也是精神世界的延伸。對于社會存在的問題,要善于從源頭抓起,從端正人的思想入手, 一旦有不好的苗頭,就能洞若觀火,善于制其機先,將不利化于無形之中,效法古圣先賢“垂衣而天下治”的智慧,做到極致就是無為而治,不折騰但社會治理效果好。
中國文化有明確文字記載的將近有五千年時間,其中中國文化的精髓和主旨,就是堯舜禹開始代代相傳的十六字心傳,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圍繞人的教化展開的,核心就是修身正心之學?!洞髮W》里面講得很明白,“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并提倡“自天子以至于庶民,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1、道是中國哲學的本源
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其主體沒有走向宗教,而是以哲學的方式來指導修身,原則就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中國的道是樸素的自然之道、天地之道,其道性表現(xiàn)出來的核心就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和“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這個道性就是德,作為人來講,就是通過修道來使自己具有道心,從而心系天下蒼生,即“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這就是慈善;還有就是要“為而不恃”,用通俗的話表述,就是大公無私、忘我奉獻、不求回報。
道是中國人的最高信仰,是中國所有哲學的本源。中國文化是基于這個天地自然之道建立起來的。德是道之性,正因為道與德如此緊密,所以我們現(xiàn)在通常把他們連其來了,稱為道德。
道德推行的難點,在于讓人們認識到:最大的私是無私,只有無私才能成就最大的私,最大的私就是天長地久這個最高成就。中國對道進行闡述的主要有著作有老子《道德經》和《周易》。《道德經》通過體察天地自然,對形而上的大道及其德性進行了揭示,是宏觀的、概述性的。《周易》對形而下的自然規(guī)律進行了更加精細地研究,把天地之道引入到人類的社會之道,具有更加現(xiàn)實的意義。
明白了這一點,老子所說的上德、玄德、元德,孔子推崇的中庸和仁,曾子在《大學》中提出的“明德”,王陽明提出的“天理”和“良知”,都是教導人們通過修身,來培養(yǎng)以親民為核心的道德心。至善的道德心就是前面提到的大公無私、忘我奉獻和不求回報。用孟子的話表述,就是要義集,不要襲義,最后修成浩然之氣。
人一定不要抱有功利心、目的心、利益心去做事,要憑著天地良心,認為自己該做的,就義無反顧的做,不要尋求回報,一定要“為而不恃”,這就是中國的“義”。義是完成德行的決心,按照義的要求做了,就成就了德,也就是行了道。這其中的關鍵點是“為而不恃”,如果人做了好事,一旦炫耀,一旦居功自傲,所有的功德將化為烏有,這可以概括為無心為德為上德,有心為德為下德,下德無德。這種思想與人們所提倡的做好事不留名、積陰德一個意思。
中國的哲學是道德學,是智慧之學,道德能否推行,依托于人們是否開悟,是否悟道。一旦悟道,人就會自覺培養(yǎng)起道德心。
2、悟得佛道進行修身,具有妙不可言的效果
世界上所有宗教和哲學都是研究心學的,都是解決人心向善問題。但西方宗教首先是讓你相信一個至高無上的神存在,并且通過排他性,提高神的控制力,在這個基礎上教導人去行善。也就是通過宗教的方式控制人的心念,使“人心惟?!钡男氖艿绞`。宗教對人心的控制,是基于對神的絕對相信,不能有絲毫質疑,一旦質疑,所有的控制就不存在了,因為信仰的基石崩塌了,其自心約束作用將會蕩然無存。
佛學自東漢引入,經過近兩千年的融合,今天與儒道一起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佛學是通過清除私欲和物障,使人認識到所有看到的、感知到的都是幻影,眼前的不一定是真實的,一切都如水中月、鏡中花,從而能夠克服短視、急功近利,不再執(zhí)著于外在的物與欲,能夠更好面對自己的本心,認識到什么是真正的自己。人的本心找到了,人就有了自性。自性一旦找到,人就不會被外界誘惑所迷失,人就有了自心根基,并且可以通過靜觀玄覽,來修此心養(yǎng)其性,讓人的心性更加純凈、心力更加強大。
這種不受外界干擾和遮蔽的一塵不染的自心,其心體就是佛學“靜定慧”里面的定,有了這個定才能真正萌發(fā)智慧,即“定生慧”。人一旦有了智慧,才能真正擺脫和正確處理人情世故、物欲名利、個人好惡和喜怒哀欲,真正把孔子提到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落實到行動中,才能真正做到客觀公正。佛學引入中國,對中國人的道德心培養(yǎng),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通過悟得佛道的方式進行修身,具有妙不可言的效果。
3、儒家修身目標是至誠至善
儒家推崇圣賢,也講求悟道,而且對悟道看得很重,所謂'’朝聞道,夕死可也'’。但道在邇,就在你的身邊,夫婦日用而不知,道理很容易,但時人犯的毛病在“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
其實圣賢的功夫不在于知,而在于行,不僅要有美好愿望和良知,而且能夠將愿望致之于實踐,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是否做到了至善至美。圣賢功夫是行的功夫,是習的功夫,是知行合一的功夫,所以孔子才講"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王陽明講,“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之真切篤實處便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便是知”。
人心猶如明鏡,只有鏡子一塵不染,才能真實映照和還原出世事真相,否則內心邪惡扭曲則不可能在實踐中做到至善至美。所以儒家把修行的功夫放在追求內心至誠至善上。四書經典《大學》開篇講“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庸》教人修行“中”,內心要達于至誠境界,“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 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大地之化育。”
4、儒釋道原本一體
筆者通過學習儒釋道,發(fā)現(xiàn)儒釋道原來是一體的,在大道層面是相通的,只是表述不同。佛家稱它是“佛世界”、道家稱它為“大道”和“無極”、儒家稱它為”中“。
最終應了道家的一句話“萬法歸宗”,世上萬事萬物盡管形式上變化多端,但其本質或目的不變,最終都歸于大道之中。
我們知道,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但很少有人知道毛澤東思想的靈魂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毛澤東思想的靈魂是事實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
1、實事求是
實事求是,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中庸思想。實事求是,有兩個核心字,一是“實”,二是“是”,核心功夫是“求實”、“求是”。
求實,就是弄清楚事情的真實情況,因為你以為的真實,也許并不是真實,因此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特別強調“調查研究”,極力倡導要在革命工作中大興調查研究之風。那具體怎么做才能求證到“實事”呢?
從主觀方面講,主要是端正態(tài)度,做到《中庸》的“中”字,像演奏國家大典中的庸樂一樣,內心誠敬、目標專一、凝神專注,而且要如履薄冰、悚然警惕,常懷敬畏之心。因為“圣人之大寶曰位”,你站在領導位置上,多少人的幸福掌握在你的手中,一言不慎有可能身敗名裂,使萬民墜于苦難。態(tài)度端正了,接下來要做到孔子講的“子絕四:勿意、勿必、勿固、勿我”。簡單來講,就是不要主觀臆斷,不要認為一定如此,不要固執(zhí)己見,不要認為我就是對的。這是領導人的基本修養(yǎng)。
從客觀方面講,事情的真相很可能是“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求實本就是極其困難的一件事,因此要防止獨思獨見獨識,要做到“君子慎其獨也”。事實上確實如此,有時候真相是撲朔迷離的。那怎么辦呢?因此你要有“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的這種心態(tài),堅決克服虛浮和官僚的作風,對于下面的匯報要置疑,不要輕信,平時要多問幾個人,要做到“兼聽則明”,這樣才不容易被欺騙。當然最好是自己沉下身去進行“調查研究”,有時候聽見看見還不行,還得到基層去撲下身子干一下,只有這樣才能接地氣,掌握民心民意,才能真正理解別人,才能真正做到“感同心受”。
求是,就是在前面求證的客觀事實基礎上,進行認真研究分析,以探求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及其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從而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在此基礎上去做工作和解決問題,力爭使工作效果達到“是”的要求。這個“是”就是中庸思想的“和”,因為人人滿意是不可能的,只要有益于國家利益,能夠獲得大多數(shù)群眾擁護,就是不錯的結果。當然,實事求是的最終效果和檢驗標準,還是要通過“群眾路線”來評定。
2、群眾路線
在革命戰(zhàn)爭中,那時的群眾路線比較簡單,因為群眾要求簡單,有地種,有飯吃,就有了革命動力。但建國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吃飯問題解決后,政府取消公糧,補貼農戶,建立各種保障制度,秉持“利為民所謀 、情為民所系”,使人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改善。應該說,現(xiàn)在的日子比建國時、比改革開放前,不知好了多少倍。
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問題,現(xiàn)在人民群眾滿意了嗎?很多人還是不滿意,甚至還怨聲載道。曾子所著《大學》,開篇第一句話“大學之道,在親民,在至于至善”,這不僅是一個國民的修養(yǎng),更是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興國之基。中國共產黨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都應該是人民,但每一個共產黨員應知道,讓人民滿意不是那么簡單的。
這里有兩個問題,一是人民群眾不斷提升的需要層次;二是人民群眾要有知足和感恩心理。
(1)人民群眾的需要層次在不斷提升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諾提出了人的需要層次論,第一層次為生理需要,即吃喝住行等基本需要;第二層次是安全需要,人民需要一個良好的社會治安環(huán)境,最好能夠達到孔子大同社會中“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的狀態(tài),這就是老百姓經常說的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第三層次是社會需要,人是社會動物,需要交流,需要親情、友情,人們不僅需要青山綠水的自然環(huán)境,還需要一個互信和良善的社會環(huán)境;第四層次是尊重需要,人民需要一個公平、公正、充滿正義的社會,每個人無論貧富都能有尊嚴,都能夠生活得很踏實、很知足;第五層次是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一個社會要能提供一個人謀生的職業(yè),盡量能夠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能,另外在內心修養(yǎng)上,要使每個人達到內心精神充盈,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世界。隨著社會發(fā)展,人民需求層次會越來越高,只有透徹理解了人的需要層次,才能通過執(zhí)政興國有針對性地逐漸滿足人們的這些需求,人民也才會真的越來越滿意。
(2)人民群眾要有知足和感恩心理
由于全民道德教育的不力,目前出現(xiàn)了一些讓人揪心的社會現(xiàn)實,具體就是唯利是圖而沒有底線。有些偏僻鄉(xiāng)村,集體碰瓷已成為致富產業(yè),半夜男女老幼全體出動,如果司機說的是本地話就放行,如果是外地口音就難逃厄運。一些地方的農村,很多村民都不想當五好家庭、光榮之家,只對貧困戶感興趣,爭著當貧困戶,因為當貧困戶國家給補貼,給發(fā)米面。由此形成的不良風氣是,我窮我有理,越窮越光榮,不窮也裝窮。對于國家送米面的扶貧活動,時間長了,一些困難戶認為這是國家應該的,不旦沒有感恩心,而且還罵共產黨,嫌不給錢。實行基層群眾自治的社會單元,比如村委會和業(yè)主委員會的選舉,賄選成風,由于人與人之間信任基石的缺失,也確實很難找到一心為公的候選人,已經出現(xiàn)了選無可選、選誰都一樣、誰給錢多就選誰的局面。 發(fā)洪水了,政府和共產黨員去救災,有些災民躲在家里享受,政府動員上大堤沒有人去,說抗災是政府的事是共產黨員的事,老百姓沒有義務,不給錢就不上大堤。還有最近頻發(fā)的高鐵霸座、攔車現(xiàn)象,其道德丑陋成為網上輿論熱點,值得注意的是道德墮落已經發(fā)展到博士、教師等受過教育的群體。
民風墮落是個沉重話題,應該積極面對。現(xiàn)在政府“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系”,但扶貧扶出一大批懶惰的白眼狼,人性化卻慣出一大堆缺乏尊嚴的巨嬰,這絕不是群眾路線的初衷。
3、獨立自主
獨立,不僅是指黨和國家的對外政策,還包括獨立之人格、獨立的思想,這是一個人立身做人之本,是人的根。沒有這個根,一個人如何能夠做到獨立呢?“三十而立”不是說人一到三十就立起來了,它指的是一個人擁有獨立的思想、獨立的人格,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但做到獨立非常難,物質上的獨立容易做到,人工作掙錢了就可以不依靠父母獨立生活了,但精神獨立、獨立人格的形成非常之難,必須通過修身養(yǎng)性來實現(xiàn)。
一個人只有培育了道德根基,樹立了中心思想,才能找到本心、重回初心,不受自身欲望和外界紛擾影響,保持住自己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獨立。一個人只有在自心修養(yǎng)上做到了獨立,真正有了根基,才能精神充盈、內心強大、自信重義,具有獨立人格、獨立思維、獨立操守,追求真理,敢于擔當,勇于開拓,在錯綜復雜的環(huán)境中堅守住道的底線,不脫離道的軌道,不逾越各種規(guī)矩,不偏離黨紀國法的框架。同樣的道理,人一旦找不到自心,缺乏思想根基,就會迷失自己,就容易自卑,就會追求外在名利色等物欲刺激,導致人心浮躁、心無所安、急功近利、目光短淺。這種人往往經不起外在誘惑,只要條件具備、缺乏監(jiān)管,就一定會不計后果、以身試法、貪污腐敗,很難做到善終。
所以說,獨立自主不僅是黨對外斗爭堅持的原則,更是個全民修身課題,需要扎實的以“儒釋道”為核心的傳統(tǒng)文化修養(yǎng)。道德心建立后,每個人心中才會有所畏懼,畏道德、畏天命、畏民心、畏圣人言,才能使自己具有獨立的精神和人格,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大寫的人。
通過上以闡釋,我們能夠感覺到,毛主席是站在五千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中,充分吸取了中國文化的智慧乳汁,才成長為中華大地上志充寰宇、宏大至天地的歷史巨人。主席在《心之力》開篇寫到“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細微至發(fā)梢,宏大至天地。世界、宇宙乃至萬物皆為思維心力所驅使。”這就是中國文化滋養(yǎng)的一個土生土長的流著中國血的中國偉人。當這個巨人,一旦得到了馬克思主義這把擎天巨劍,就有神力將三座大山和一切牛鬼蛇神徹底掃除,是他締造了我們的黨、我們的軍隊、我們的新中國,是他給了我們這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力量。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