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第一輪復(fù)習(xí)專題十一文言文 2
(三)省略句——分析上下文,補(bǔ)充成完整的句子
文言文語句中根據(jù)習(xí)慣,省略某詞或某種成分的句子叫省略句。有承前省、蒙后省、承賓省、對話省以及概括性省略等。省略句主要有五種形式:
省略句的類型
例句
省略主語
沛公軍霸上,(沛公)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省略謂語
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省略賓語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之)以事(《鴻門宴》)
省略介詞
列坐(于)其次(《蘭亭集序》)
省略兼語
使(之)快彈數(shù)曲(《琵琶行》)
[應(yīng)用體驗]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翻譯畫線的句子。
十一月,庚午,萬壽公主適起居郎鄭顥。顥弟,嘗得危疾,上遣使視之。還,問:“公主何在?”曰:“在慈恩寺觀戲場。”上怒,嘆曰:“我怪士大夫家不欲與我家為婚,良有以也!”亟命召公主入宮,立之階下,不之視。公主懼,涕泣謝罪。上責(zé)之曰:“豈有小郎病,不往省視,乃觀戲乎!”遣歸鄭氏。
(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唐紀(jì)六十四》)
①亟命召公主入宮,立之階下,不之視。
譯文:(皇上)立即命人召喚公主進(jìn)宮,讓她站(在)臺階下,不正眼看她。
②豈有小郎病,不往省視,乃視戲乎?
譯文:哪里有小叔子得病,不前往探視(他),(你)卻去看戲的道理!
(四)主謂倒裝句
——辨明語氣,調(diào)換主語謂語位置
古漢語中,謂語的位置和現(xiàn)代漢語中一樣,一般放在主語之后,但有時為了強(qiáng)調(diào)和突出謂語的意義,在一些疑問句或感嘆句中,就把謂語提前到主語前面,構(gòu)成主謂倒裝句。翻譯時要根據(jù)語意、語氣表達(dá)的需要,適當(dāng)調(diào)整主語、謂語的順序。主謂倒裝句主要有兩種形式:
主謂倒裝句的形式
例句
表疑問語氣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表感嘆語氣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應(yīng)用體驗]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翻譯畫線的句子。
昔者文王侵孟、克莒、舉酆,三舉事而紂惡之。文王乃懼,請入洛西之地、赤壤之國,方千里,以解炮烙之刑,天下皆說。仲尼聞之曰:“仁哉文王!輕千里之國而請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二》)
仁哉文王!輕千里之國而請解炮烙之刑。智哉文王!出千里之地而得天下之心。
譯文:文王真仁慈?。〔豢粗胤綀A千里的土地而請求廢除炮烙之刑。文王真聰明??!獻(xiàn)出方圓千里的土地而得到天下的人心。
(五)賓語前置句
——判定形式,調(diào)整提前賓語到動詞后
現(xiàn)代文中賓語一般處于謂語之后用來回答是“誰”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漢語中,卻往往出現(xiàn)賓語放置在動詞謂語之前的情況,這種現(xiàn)象就叫賓語前置。其常見的類型有三種:
賓語前置句的類型
例句
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國也》)
用“之”或“是”為標(biāo)志,
強(qiáng)調(diào)賓語
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
②唯利是圖
[應(yīng)用體驗]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翻譯畫線的句子。
孔子見齊景公,景公致廩丘以為養(yǎng)??鬃愚o不受,入謂弟子曰:“吾聞君子當(dāng)功以受祿。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绷畹茏尤ゑ{,辭而行??鬃硬家乱玻僭隰斔究?。萬乘難與比行,三王之佐不顯焉,取舍不茍也夫!
(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高義》)
今說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賜之廩丘,其不知丘亦甚矣。
譯文:今天我游說景公,景公并沒有采納我的建議,卻賜給我廩丘邑,他太不了解我了。
(六)定語后置句
——察看標(biāo)志詞,譯成定語修飾中心詞
定語后置句是指為了強(qiáng)調(diào)和突出定語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把定語放到了中心詞之后的一種特殊的文言句式。定語后置句的形式主要有兩種:
定語后置的形式
例句
定語放在中心詞后,用“者”作為標(biāo)志詞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賦》)
定語放在中心詞后,中間用“之”作為標(biāo)志詞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qiáng)(《勸學(xué)》)
[應(yīng)用體驗]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翻譯畫線的句子。
歐陽公諱曄,字日華。自為布衣,非其義,不輒受人之遺。少而所與親舊,后或甚貴,終身不造其門。初為隨州推官,治獄之難決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dāng)?shù)百人,轉(zhuǎn)運(yùn)使疑其積物多而僧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兩饋公,公笑曰:“吾安用此?然汝能聽我言乎? 今歲大兇,汝有積谷六七萬石,能盡以輸官而賑民,則吾不籍汝。”僧喜曰:“諾。”饑民賴以全活。
鄂州崇陽,素號難治,乃徙公治之,至則決滯獄百余事。桂陽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公自臨其獄,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飲食之,食訖,悉勞而還于獄,獨(dú)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動惶顧,公曰:“殺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視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獨(dú)以左手,死者傷在右肋,此汝殺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殺也,不敢以累他人?!惫R事明辨,猶古良吏,決獄之術(shù)多如此。所居,人皆愛思之。
(節(jié)選自《歐陽曄傳》,有刪改)
①初為隨州推官,治獄之難決者三十六。
譯文:起初他任隨州推官,處置了三十六件難以決斷的案件。
②鄂州崇陽,素號難治,乃徙公治之,至則決滯獄百余事。
譯文:鄂州的崇陽縣,素來號稱難以治理,于是就調(diào)任歐陽公去治理崇陽,到了那里就處理了一百多宗積壓的案件。
③桂陽民有爭舟而相毆至死者,獄久不決。
譯文:桂陽有爭奪船而互相毆打致死的人,這個案件很長時間沒能判決。
(七)狀語后置句
——分析句子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狀語到動詞前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介詞結(jié)構(gòu)經(jīng)常放在謂語或主語之前,作句中或句前狀語;而在文言文中,這種介詞卻經(jīng)常放在謂語動詞后面作補(bǔ)語。翻譯時,習(xí)慣上把它當(dāng)作狀語,所以這種語法現(xiàn)象稱為狀語后置或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狀語后置的形式一般有兩種:
狀語后置的形式
例句
用“于”字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
月出于東山之上(《赤壁賦》)
用“以”字構(gòu)成介詞結(jié)構(gòu)
私見張良,具告以事(《鴻門宴》)
[應(yīng)用體驗]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翻譯畫線的句子。
張嘉貞落魄有大志,亦不自異,亦不下人。自平鄉(xiāng)尉免歸鄉(xiāng)里,布衣環(huán)堵之中,蕭然自得。時人莫之知也。張循憲以御史出,還次蒲州驛。循憲方復(fù)命,使務(wù)有不決者,意頗病之,問驛吏曰:“此有好客乎?”驛吏白以嘉貞。循憲召與相見,咨以其事積時凝滯者,嘉貞隨機(jī)應(yīng)之,莫不豁然。他日,則天以問循憲,具以實對,因請以己客讓之。則天曰:“卿能舉賢,美矣。聯(lián)凱可無一官自進(jìn)賢也?”乃召見內(nèi)殿,隔簾與語。嘉貞儀貌甚偉,神彩俊杰,則天甚異之。翌日,拜監(jiān)察御史。
(節(jié)選自《大唐新語》,有刪改)
①循憲召與相見,咨以其事積時凝滯者。
譯文:循憲召見了他,把那些積壓下來的不好解決的事情拿來咨詢他。
②乃召見內(nèi)殿,隔簾與語。
譯文:于是召見嘉貞到內(nèi)殿,隔著簾子和他說話。
(八)固定句式
——看清固定結(jié)構(gòu)詞,固定格式固定譯
固定句式也叫固定結(jié)構(gòu)或凝固結(jié)構(gòu)。它的語法特點(diǎn)就是由一些不同詞性的詞凝結(jié)在一起,固定成為一種句法格式,表達(dá)一種新的語法意義,約定俗成,經(jīng)久不變。熟練地掌握這些句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快速、正確地進(jìn)行文言文翻譯非常有幫助?,F(xiàn)將常見的固定句式匯集如下:
1.何所 表疑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是“所……者為何”的移位和壓縮,可譯為“……的(人、事、物)是什么”。如: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辭》)
譯文:問姑娘想的是什么,問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2.何如 (1)代詞性固定結(jié)構(gòu)。常用于詢問動作行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狀,可譯為“怎么樣”。
(2)表示比較的固定結(jié)構(gòu),可譯為“比……怎么樣”。同義結(jié)構(gòu)還有“何若”“奚如”“胡如”“奚若”等。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譯文:樊噲說:“今天的情況怎么樣?”
3.然則 連詞性固定結(jié)構(gòu)?!叭弧背薪由衔模皠t”表示推斷,可譯為“既然這樣,那么”。如:
是進(jìn)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譯文:這就是說入朝為官要擔(dān)憂,退處江湖也要擔(dān)憂。既然這樣,那么要到什么時候才能快樂呢?
4.是以(以是) 表示結(jié)果的固定結(jié)構(gòu),可譯為“因此”。同義結(jié)構(gòu)還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是故”“以故”。如:
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諸葛亮《出師表》)
譯文:這些都是善良誠實、意志忠貞純正的人,因此先帝把他們選拔出來留給陛下。
5.有所……、無所……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jié)構(gòu)?!坝小薄盁o”是動詞,“所……”是“所”字短語作“有”或“無”的賓語。可分別譯為“有……的(人、事、物)”“沒有……的(人、事、物)”。如:
①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魚我所欲也》)
譯文:死也是我厭惡的,(但是我)厭惡的還有比死更嚴(yán)重的,所以禍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②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鴻門宴》)
譯文:②財物沒有拿取的,婦女沒有被寵幸的。
6.有以……、無以…… 這是兩個意義相反的固定結(jié)構(gòu),用在謂語動詞前,相當(dāng)于助動詞的作用。可分別譯為“有用來……的(人、事、物)”“沒有用來……的(人、事、物)”。如:
①臣乃得有以報太子。(《荊軻刺秦王》)
譯文:我才能夠有用來報答太子的(機(jī)會)。
②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xué)》)
譯文:②所以不積累小步,就沒有用來到達(dá)千里的(辦法);不匯聚細(xì)流,就沒有用來成為江海的(辦法)。
7.“……孰與(若)……” 表示比較和選擇取舍的固定結(jié)構(gòu)。只表示比較時可譯為“與……相比,誰(哪一樣)……”。表示比較之后進(jìn)行選擇取舍時可譯為“哪比得上”,這種情況還可以與選擇連詞“與其”配合使用,譯為“與其……不如……”。如:
吾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文:我與城北的徐公相比,誰漂亮?
8.(1)“……之謂也” 表示總結(jié)性判斷的固定結(jié)構(gòu)。其中“之”是標(biāo)志賓語前置的結(jié)構(gòu)助詞;“謂”是動詞,“說”的意思;“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勺g為“說的就是……”。如:
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齊桓晉文之事》)
譯文:《詩經(jīng)》里面講過:“別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這話)說的就是您這樣的人。
(2)如果“之謂”位于句中,賓語在“謂”的后邊,這是另一種固定結(jié)構(gòu)??勺g為“……叫做……”“……稱做……”。如:
此之謂失其本心。(《魚我所欲也》)
譯文:這叫做失去了他的羞恥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 都是表示怎樣對待、處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結(jié)構(gòu)。其中“如”“若”“奈”是動詞,含有“對付”“處置”“辦理”一類意思;“何”是補(bǔ)語,作“怎么”“怎樣”講;中間插入的成分作“如”“若”“奈”的賓語。可譯為“把……怎么樣”“對……怎么辦”。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譯文:憑你的力量,尚且不能削平魁父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兩座山)怎么樣呢?
②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本紀(jì)》)
譯文:虞姬啊虞姬,對你怎么辦?
③今者出,未辭也,為之奈何?(《鴻門宴》)
譯文:(沛公說)現(xiàn)在出來了,沒有告辭,對這怎么辦呢?
10.何……為(wéi)、何以……為(wéi) 都是表示詢問或反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其中“何”是疑問代詞,可用“安”“奚”“曷”等詞來代替;“以”是動詞,“用”的意思;“為”是表示疑問的語氣詞。前者可譯為“為什么(要)……呢”“怎么……呢”,后者可譯為“哪里用得著……呢”“要……干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
譯文:現(xiàn)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么要告辭呢?
②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逍遙游》)
譯文:哪里用得著飛到九萬里高處再往南去呢?
11.唯(惟)……之(是)…… 表示賓語前置的固定結(jié)構(gòu),含強(qiáng)調(diào)意義。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圍的副詞,可譯為“只”,“之(是)”是標(biāo)志賓語前置的結(jié)構(gòu)助詞,可譯為“只+謂語動詞+前置賓語”。如:
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
譯文:只看我的馬頭(行動)。(意譯:只聽從我的指揮。)
12.何……之有 表示賓語前置的固定結(jié)構(gòu),含反問語氣。其中“何……”是賓語,“之”是標(biāo)志賓語前置的結(jié)構(gòu)助詞,“有”是謂語動詞。可譯為“有什么……呢”。如: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銘》)
譯文: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
13.不亦……乎 表示反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其中“亦”沒有實在意義,只起加強(qiáng)語氣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邪”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勺g為“不是……嗎”。如:
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論語·學(xué)而》)
譯文:學(xué)習(xí)而又按時去溫習(xí)它,不是很高興嗎?
14.得無……乎 表示反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它的語氣比較委婉。句末“乎”可用“與(歟)”“邪”“耶”等疑問語氣詞替換,可譯為“該不會……吧”“莫非是……吧”“能不……嗎”。同義結(jié)構(gòu)還有“得毋……乎”“得非……乎”等。如: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岳陽樓記》)
譯文:觀賞景物時所發(fā)出的感嘆,該不會沒有差異吧?
15.無乃……乎 表示疑問的固定結(jié)構(gòu)。它表示的語氣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與(歟)”“耶”等語氣詞替換??勺g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同義結(jié)構(gòu)還有“無乃……乎”“不乃……乎”等。如: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譯文:孔子說:“冉有!恐怕應(yīng)該責(zé)備你們吧?!?div style="height:15px;">
16.是故、是以 譯為“因此,所以”。如: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譯文:因此,無論(身份)高貴還是低賤,無論年齡大還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17.所以 譯為“用來……的”“……的原因”“……的方法”。如: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師說》)
譯文: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
18.庸……乎 譯為“哪……呢”。如: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
譯文:我以道理為師,哪管他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19.其……乎(邪) 譯為“難道……嗎”。如: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
譯文:難道真的沒有千里馬嗎?是他們真的不知道千里馬?。?div style="height:15px;">
名詞作狀語 | 名詞作動詞 | 形容詞作動詞 | 形容詞作詞 | 使動用法 | 意動用法
(一)名詞作狀語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狀語的名詞,并翻譯句子。
1.常以身翼蔽沛公。(《鴻門宴》)(翼:像翅膀一樣)
譯文:(項伯)常常用自己的身體像翅膀一樣遮掩住劉邦。
2.吾得兄事之。(《鴻門宴》)(兄:像對待兄長一樣)
譯文:我將像對待兄長一樣地款待他。
3.箕畚運(yùn)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竹筐)
譯文:用竹筐把土石運(yùn)送到渤海的盡頭去。
4.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
(法:依據(jù)秦的法律)
譯文:估計已經(jīng)誤了約定的期限。誤了期限,依據(jù)秦的法律都要?dú)㈩^(斬首)。
5.沛公已去,間至軍中。(《鴻門宴》)(間:從小路)
譯文:劉邦已經(jīng)走了,(估計)從小路已經(jīng)回到軍中。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鄒忌諷齊王納諫》)(面:當(dāng)面)
譯文:各級大小官員和老百姓能夠當(dāng)面指責(zé)我的過錯的人。
7.君子博學(xué)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日:每天)
譯文:君子們廣泛的學(xué)習(xí)并且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的言行,那么他的智慧就會明達(dá)而且品行方面也沒有什么過錯了。
8.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勸學(xué)》)(上、下:向上、向下)
譯文:向上吃地上的泥土,向下喝地下的泉水。
[規(guī)律小結(jié)]
1.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的狀態(tài),翻譯時需要在那個活用的名詞前加一“像”字。如1句中的“翼”。
2.名詞活用作狀語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工具與方式,翻譯時要在活用的那個名詞前加上一個介詞“用”。如3句中的“箕畚”。
3.名詞活用作狀語表動作行為的頻率,這一類句中活用的名詞均為時間名詞。在翻譯時比較靈活,可加介詞“每”,也可將那名詞重疊后前邊加“一”,還可譯為“一……比……”等。如7句中的“日”。
4.表示動作行為的方位。這一類名詞的特點(diǎn)是均為方位名詞,翻譯時在活用的名詞前加上介詞“向”“到”或者“對”一類介詞。如8句中的“上、下”。
5.表示動作行為的處所,那活用的名詞的特點(diǎn)是均為處所名詞,翻譯時加上介詞“在”或者“從”。 如5句中的“間”。
6.表示對人的態(tài)度。翻譯時需加上一串文字:“像對待……一樣”。 如2句中的“兄”。
7.表示動作行為所涉及的情理。翻譯時在活用的名詞前加上“按”“照”“按照”這一類介詞就可以了。如4句中的“法”。
(二)名詞作動詞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名詞,并翻譯句子。
1.沛公軍霸上。(《鴻門宴》)(軍:駐扎、駐軍)
譯文:劉邦駐扎在霸上。
2.沛公欲王關(guān)中。(《鴻門宴》)(王:稱王)
譯文:劉邦想要在關(guān)中稱王。
3.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目:使眼色)
譯文:范增多次向項王使眼色。
4.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醉翁亭記》)(名: 命名)
譯文:給它命名的是誰?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命名的。
5.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fù)得路。(《桃花源記》)(志:做標(biāo)記)
譯文:太守立即派人跟隨漁人前往,尋找以前做的標(biāo)記,最終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xué)》)(水:游水)
譯文:借助舟船的人,并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
7.兒涕而去。(《促織》)(涕:流著眼淚)
譯文:兒子流著眼淚離開了。
8.吾師道也。(《師說》)(師:學(xué)習(xí))
譯文:我(是向他)學(xué)習(xí)道理。
[規(guī)律小結(jié)]
1.兩個名詞連用,句中又無做謂語的動詞,則其中可能有一個名詞活用作動詞?;钣眯问剑好~+名詞。如1句中的“軍”。
2.名詞帶賓語,則這個名詞用作動詞?;钣眯问剑好~+名詞。如8句中的“師”。
3.名詞帶狀語,則這個名詞用作動詞?;钣眯问剑焊痹~作狀語+名詞。如3句中的“目”。
4.名詞帶補(bǔ)語,則這個名詞用作動詞?;钣眯问剑焊痹~作狀語+名詞。如2句中的“王”。
5.能愿動詞帶名詞(或“后邊的名詞”)動用?;钣眯问剑耗茉竸釉~+名詞。如6句中的“水”和2句中的“王”。
6.“而”連接一個動詞和一個名詞時,這個名詞一般用如動詞?;钣眯问剑簞釉~+而+名詞。如7句中的“涕”。
7.“所”字后邊的名詞用如動詞?;钣眯问剑核~。如5句中的“志”。
8.代詞前邊的名詞用如動詞?;钣眯问剑好~+代詞。如4句中的“名”。
(三)形容詞作動詞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動詞的形容詞,并翻譯句子。
1.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勸學(xué)》)(利:走得快)
譯文: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能到達(dá)千里之外。
2.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善:與……交好)
譯文:楚國的左尹項伯,是項羽的叔父,向來與留侯張良交好。
3.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蘭亭集序》)(欣:喜愛)
譯文:原先那些感到高興的事,轉(zhuǎn)眼之間,已成為舊跡。
4.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蘭亭集序》)(極:窮盡)
譯文:用來放眼四望、舒展胸懷的(景觀),(都)足夠用來讓人盡情享受視聽的樂趣。
5.不知東方之既白。(《赤壁賦》)(白:顯出白色)
譯文:不知不覺天邊已經(jīng)露出魚肚白。
[規(guī)律小結(jié)]
1.形容詞在“所”字后面,活用為動詞。活用形式:所+形容詞。如3句中的“欣”。
2.形容詞放在“能”“足”“可”等能愿動詞后面,活用為動詞?;钣眯问剑耗茉竸釉~+形容詞。如4句中的“極”。
3.形容詞帶賓語時,而又沒有使動、意動的意味,就是活用為動詞?;钣眯问剑盒稳菰~+賓語。如1句中的“利”和2句中的“善”。
4.形容詞后面不帶賓語時,也表示某種動態(tài),此時也活用為一般性動詞。如5句中的“白”。
(四)形容詞作名詞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名詞的形容詞,并翻譯句子。
1.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逍遙游》)(正:本性,固有規(guī)律)
譯文:至于順應(yīng)天地萬物之性,駕馭六氣的變化。
2.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賢:賢能)
譯文: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賢能(都)不如孔子。
3.擊空明兮溯流光。(《赤壁賦》)(空明:月光下的清波)
譯文:(槳)劃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動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4.四美具,二難并。(《滕王閣序》)
(“美”在文中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難”在文中指賢主、嘉賓。)
譯文: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全都具備,賢主、嘉賓齊集一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師說》)
(第一個“圣”指圣人,第一個“愚”指愚人。)
譯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規(guī)律小結(jié)]
1.形容詞用在“其”“之”字后面,充當(dāng)中心語時,活用為名詞。如1句中的“正”和2句中的“賢”。
2.形容詞做主語、賓語時,活用作名詞。如3句中的“空明”和5句中的“圣、愚”。
3.形容詞用在數(shù)詞后面作中心語時,活用為名詞。如4句中的“美、難”。
(五)使動用法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使動的動詞、名詞、形容詞,并翻譯句子。
1.引以為流觴曲水。(《蘭亭集序》)(流:使……漂浮)
譯文:引來一股活水作為使酒杯漂浮的溪流。
2.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鴻門宴》)(王:使……為王)
譯文:先打敗秦軍進(jìn)入咸陽的人使他為王。
3.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泊船瓜洲》)(綠:使……變綠)
譯文:春風(fēng)又使江南岸邊的柳樹變綠了,明月啊何時能照我回歸故里?
4.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赤壁賦》)(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譯文:(簫聲)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孀婦為之哭泣。
5.庶劉僥幸,保卒余年。(《陳情表》)(卒:使……終了)
譯文:或許能夠使劉氏僥幸地平安壽終。
6.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活:使……活)
譯文:項伯殺了人,我使他活了下來。
7.猶不能不以之興懷。(《蘭亭集序》)(興:使……產(chǎn)生)
譯文:仍然不能不因此而使心中產(chǎn)生感觸。
[規(guī)律小結(jié)]
1.動詞使動用法,即謂語動詞對它的賓語含有“使它怎么樣”的意思。翻譯格式為:“主語+使(賓語)+動詞”或“主語+動補(bǔ)短語+賓語”。如1句中的“流”和6句中的“活”。
2.形容詞(名詞)處于謂語的位置,又帶有賓語,并且含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就是形容詞(名詞)的使動用法。翻譯格式為:使+賓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的名詞)。如2、3、4、5、7句中的“王、綠、舞、泣、卒、興”。
(六)意動用法
找出下列各句中用作意動的名詞、形容詞,并翻譯句子。
1.當(dāng)其欣于所遇。(《蘭亭集序》)(欣:以……為欣)
譯文:當(dāng)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美:以……為美)
譯文:我的妻子認(rèn)為我美,是因為偏愛我。
3.侶魚蝦而友麋鹿。(《赤壁賦》)(侶:以……為侶;友:以……為友)
譯文:與魚蝦為伴,與麋鹿為友。
4.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師說》)(師:以……為師)
譯文: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跟從他學(xué)習(xí),把他當(dāng)作老師。
5.而恥學(xué)于師。(《師說》)(恥:以……為恥)
譯文:卻以向老師學(xué)習(xí)為羞恥。
[規(guī)律小結(jié)]
1.形容詞帶上賓語后,表示主語認(rèn)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可譯為“認(rèn)為……”“以……為……”。如1、2、5句中的“欣、美、恥”。
2.名詞的意動用法,其特點(diǎn)是名詞必帶賓語,且主語把賓語看成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可譯為“把……看作”“把……當(dāng)作”。如3、4句中的“侶、友、師”。
第4講 文言文翻譯
理解和翻譯文中的句子,就是根據(jù)語境讀懂、領(lǐng)會某一個句子的意思,能從思想內(nèi)容、表達(dá)效果和語氣等方面對這個句子作深入分析。
從高考命題來看,各地文言文翻譯的評分標(biāo)準(zhǔn)雖然不盡相同,但基本原則卻是一致的,即句子大意+重點(diǎn)字詞句。不管哪種評分標(biāo)準(zhǔn),文言文的字詞句都是得分的重點(diǎn),同時也是翻譯的難點(diǎn)。把握住了句子的主旋律,然后再突出重點(diǎn)的字詞句,句子就基本上翻譯到位了。
下面我們結(jié)合多年的教學(xué)經(jīng)驗,提供一個文言文翻譯答題的“三步曲”:
文言文翻譯對理解文言文來說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它涉及文言實詞、虛詞、句式、文學(xué)文化常識等多方面的知識。從閱卷采分角度而言,考生翻譯時務(wù)必關(guān)注“實詞”“虛詞”“句式”“句意”四大關(guān)鍵點(diǎn)。
1.閱讀下面一段文言文,將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提示:在正式翻譯句子前,請先找出“關(guān)鍵實詞”“關(guān)鍵虛詞”“文言句式”,并作解釋)
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師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而避,琴壞于壁。公曰:“太師誰撞?”師曠曰:“今者有小人言側(cè)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師曠曰:“??!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請除之,公曰:“釋之,以為寡人戒?!?《韓非子》)
(1)晉平公與群臣飲,飲酣,乃喟然嘆曰:“莫樂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違?!?div style="height:15px;">
譯文:晉平公和臣子們在一起喝酒。酒興正濃時,他得意地說:“哈哈!沒有誰比做國君更快樂的了!他的話沒有誰敢違背的?!?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