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來獨往是一個人的性格,他們看似不合群,按照自己的模式過好生活,不會太在意他人的看法,在自己的小世界中閃閃發(fā)光。
待人友善是教養(yǎng),是刻在骨子里的烙印,讓他們能夠以平和、善良的姿態(tài)與外界相處。
這兩者并不沖突。
一個人待人友善,說明他有能力經(jīng)營社交關系,維護自己的朋友圈子;
但是,大多數(shù)時間,他們寧可選擇獨處。
待人友善,是社交的方式,也是他們做人的原則;獨來獨往,則是他們內(nèi)心的真實表現(xiàn),是他們熱愛的生活。
正如叔本華說的那段話:
“只有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能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就是不熱愛自由?!?/span>
在這篇文章中,你將學習到:
人為什么喜歡獨來獨往?
哪種性格的人,更愿意獨處?
獨處會給我們帶來哪些影響?
獨來獨往,就是一種獨處的方式。
與自己獨處,與外界暫時產(chǎn)生一道“隔閡”。
除了正常的工作與簡單的社交之外,其余的休息時間,他們都在獨處中度過。
陪伴家人,宅在家里,將圈子盡可能縮小到自己喜歡的范圍和舒適區(qū)。
第一:喜歡獨處的人,更愿意篩選自己的“圈子”
關于社交,我更喜歡用“過濾、篩選”這兩個詞。
人在每一個階段,都在篩選一批新的朋友,然后從自己原有的朋友圈中剔除一幫人。
就像有些人養(yǎng)成了“定期刪除好友”的習慣,他們只是放棄那些無效的、無意義的社交,然后尋找一批能聊得來,產(chǎn)生更大利益的朋友。
而喜歡獨處的人,就會定期做這些事情。
他們擅長區(qū)分有效社交與無效社交。
面對有效的社交,他們能夠很好地處理彼此間的關系;而面對無效社交,他們不會浪費太多時間在這上面。
對于他們而言,深諳一個道理:
不合適的人,融不進去的圈子,他們都不愿意在上面浪費時間。
與其硬著頭皮跟他人經(jīng)營一場不開心的社交,還不如用這些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討好別人,又得不到什么好處;討好自己,才會變得開心。
第二:獨處,是跟內(nèi)在的自己對話
你知道嗎?
每個人的身體里,都住著一個“小孩”。
這個小孩在開始的時候,是一張空白的紙,需要你一點點在里面畫出你想要的東西。
有些人畫滿了欲望,有人畫滿了不安與暴躁的情緒,有人畫滿了嫉妒,有人畫滿了善良。
也許在你不知不覺間,你身體里的小孩,就變成了另外一個樣子。
人都是這樣。
在社交中,偽裝自己,每天戴著面具生活。
時間久了,他就分不清理想與現(xiàn)實,真實與假象。
而唯有獨處,才能讓你發(fā)現(xiàn)真實的自己,探索內(nèi)心中自己最真實的一面。
什么是真實的自己?
不必假裝,不必阿諛奉承,不必隨波逐流,不必討好他人,不必做那些不開心的事情。
這讓我想到了網(wǎng)上看到的一段話:
已婚的人一天之中最幸福的時間段,大概就是下班回家后,把車停到車庫里;打開音樂,什么都不想,安靜地在車里坐一會兒。
只有那一刻,你才是真正的你,可以卸下所有的堅強與偽裝。
第三:獨處的人,并不孤獨
有人會說:“那些堅持獨處的人,難道不會感到孤獨嗎?”
其實,最初我也有類似的疑問。
但當我選擇獨處的生活方式時,才發(fā)現(xiàn)這樣的日子實在是難得可貴的幸福。
獨處,寫作,練字,養(yǎng)貓,過上慢節(jié)奏的生活。
這樣的日子,會讓你暴躁、焦慮的情緒逐漸平靜下來。
根本就不會孤獨啊,如果不是工作以及生活要跟外界接觸的話,我寧可選擇這樣的生活。
這并不孤獨。
當你讀一本書,看到了動情處,你會忍不住寫下一些東西。
當你養(yǎng)貓時,觀察貓,觀察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生活的另一個樣子。
當你養(yǎng)孩子時,陪伴孩子互動,讀書給孩子聽,這樣的日子是難得且一去不復返的。
正是因為他們選擇獨處,所以才有了更好地對抗孤獨的方法。
如果你覺得此刻的生活很艱難,壓力很大,過得一點兒也不開心;不妨試著慢下來,學會獨處,在獨處中尋找屬于自己的能量場。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shù)》中有這樣一段話:
“他們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種多樣,這些人沒能力,或者沒有機會說話;還有一些人,因為種種原因,對于話語的世界有種厭惡之情。”
即便是一個在社交中從善如流的人,也難免會對社交感到恐懼,充滿社交壓力。
實際上,外向者與內(nèi)向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社恐”。
區(qū)別在于,外向者的社恐是“短暫性能量缺失”;而內(nèi)向者的社恐,則是持續(xù)性能量缺失。
相對而言,內(nèi)向者更喜歡獨處。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其實內(nèi)向者有著“很神奇”的一面:
比如說:
內(nèi)向者在外界的形象是:安靜,沉穩(wěn),在社交中比較靠譜。
實際上,內(nèi)向者的真實寫照是:“看似平靜,實則內(nèi)心慌得不行?!?/span>
內(nèi)向者更愿意跟親密的,關系很鐵的朋友們相處。
如果你身邊有內(nèi)向的朋友,你會發(fā)現(xiàn),他們在你面前表現(xiàn)得特別開朗,就像個放松且無憂無慮的孩子。
而在陌生的環(huán)境,陌生人面前,他們又恢復了高冷,沉默寡言的狀態(tài)。
這就是內(nèi)向者的“神奇之處”。
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們也會堅持完成社交,學會經(jīng)營自己的社交關系。
但大多數(shù)時間,他們都選擇與自己獨處,與少數(shù)幾個較好的朋友們相處。
外向者們,每一次展開社交時,都能夠從社交獲取到“能量”。
比如:
外向者喜歡跟陌生人說話,打交道,跟不同的人聊他們的故事,豐富自己的視野。
他們的內(nèi)心充滿好奇心,對這個世界保持著濃郁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
而內(nèi)向者則剛好相反,他們每次跟陌生人打交道,都是對自己的一種消耗。
久而久之,他會感到特別疲憊,就像跑了幾千米一樣身心俱疲。
內(nèi)向者獲得能量的來源,就是“獨處”。
在獨處中積蓄能量,用來展開自己生活以及工作上的社交。
第一:幫助你篩選朋友圈
當你一段時間不跟對方聯(lián)絡,可能你們之間的感情就逐漸消散了,變成了不再打擾的陌生人。
當你選擇獨處時,無疑會減少用在社交上的時間。
這也是一次主動試探的行為。
你可以把獨處當成一次篩選朋友的契機:試著不跟別人發(fā)消息,看誰會主動找你。
最后剩下來的人,一定能成為你靠得住的朋友。
第二:獨處,可以讓你有更多時間支配
在人際交往中,不知道你有沒有這樣的經(jīng)歷:
你跟對方生活在一起,你想去吃飯、逛街或打球,這個時候對方在身邊。
你不好意思丟下對方自己,只能試探地問對方一句:“你要不要去?”
其實,此刻你心中是渴望對方拒絕你的。
因為對方答應你,就意味著你要花一些時間去等待他。
一個人吃飯,逛街,你可以放開手腳去忙,去看,去放松。
但跟別人在一起,你就得為對方考慮,不能由著自己的性子來了。
這就是社交的困惑。
古龍有句話說得好:
“一個男人若是活了60年,至少有10年時間是白白浪費了的。這10年中,有5年在等女人換衣服,還有5年在等她們穿衣服?!?/span>
用在社交中,同樣合適。
社交越多,就意味著你等待的時間也越多。
每一次無聊的聚餐,無聊地吹噓,無聊的酒局,無趣的閑聊,都是在浪費你的時間。
而享受獨處,這些時間只屬于你自己,可支配的時間更多了。
待人友善,卻喜歡獨來獨往,這樣的人真的很睿智。
他們既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經(jīng)營生活,討好自己;也能夠在社交中保持分寸感,不卑不亢,與他人接觸交流。
你屬于內(nèi)向者還是外向者?
你喜歡獨處的狀態(tài)還是熱鬧的生活?
(文章配圖來源網(wǎng)絡)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