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諸子選讀·<孟子>選讀》教學札記
《齊人有一妻一妾》中的齊人對應的是現(xiàn)實中的哪類人?
所謂寓言,一般認為就是帶有勸誡或諷刺性質的故事,通常是用假托的故事來說明某個道理或教訓。要破解寓言想要說明的道理或教訓,就得找準寓言和現(xiàn)實的對應關系。
《齊人有一妻一妾》選自《孟子·離婁下》,是一則獨立的故事,在故事結束后,有這樣一句話“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孟子借諷刺齊人來批判社會中那些用低三下四的手段謀求富貴顯達的人,這一點毋庸置疑。
但齊人所謀求的東西是酒肉,謀求的地方在東郭的墓地,謀求的對象是祭者,謀求的方式是乞討,謀求后的態(tài)度是“驕其妻妾”——這一切與富貴顯達有什么關系呢?
齊人所作所為并沒有違法亂紀,也并沒有損害其他任何人的權益。如果他有錯,錯在他不該在妻妾面前炫耀,至少把乞討來的酒肉分給妻妾一些。那孟子又為何拿齊人來說事呢?
搞清楚這個問題的關鍵,是齊人的身份問題。
從“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國中”就是“國都”的意思,“郭,外城也?!闭f明當時齊人就在齊國國都定居,齊人早上起來后,在國都轉轉,沒人搭理他,于是便到了東邊外城的墳墓間向祭者乞食。這些祭者的確是富貴者,因為“即使是最節(jié)儉的喪葬,對于'匹夫賤人’來說,已經(jīng)是'殆竭家室’。庶人最多只能'槁葬’(草草安葬),如果遇著饑荒年歲,就只好餓死以填溝壑了?!保ㄍ趿χ骶帯吨袊糯幕WR》)他們維持生計尚且困難,哪有酒肉來祭祀呢。
在孟子的時代,齊國經(jīng)過齊威王與齊宣王兩任國君的苦心經(jīng)營,已經(jīng)成為東方霸主。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齊王就是齊威王,齊威王在世時,任用鄒忌為相,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經(jīng)桂陵、馬陵役,大敗魏軍,開始稱雄與諸侯。同時還在國都臨淄稷門外修建稷下學宮,廣招天下賢士,議政講學,成為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齊威王去世后,齊宣王一方面會盟諸侯,鞏固霸權,另一方面光大稷下學宮,請當時著名的學者講學,尋找富國強兵的策略。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古人住房前堂后室(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在《論語》中,孔子安慰子路說,“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保ā墩撜Z·先進》)基本上可以印證“堂”與“室”的關系?!耙环蛞黄薅噫啤钡墓糯?,妾的地位遠遠低于正妻,也基本上不會和正妻住在一間房子里。齊人和妻妾共住一室,說明其經(jīng)濟狀況不太好,但至少能夠保障溫飽。文中也沒有交代妻妾為衣食擔憂的情形。
妻與妾“相泣于中庭”,“中庭”意為庭的中央。孔子哭子路也是在“中庭”(《禮記·檀弓上》),“室之中曰庭……庭者,正直之處也?!保ǘ斡癫谩墩f文解字注》)顯然是用妻妾的“正直”和“羞恥感”和齊人的“邪門歪道”和“無羞恥之心”形成對比。
齊人的妻妾以齊人乞食為恥,那齊人如果拿著鋤頭去田地勞動呢?或者在集市吆喝著做買賣呢?妻妾會感到光榮嗎?
在當時,社會分為貴族、平民和奴隸三個等級,貴族又分為天子、諸侯、大夫和士這四個等級。齊人顯然不是天子、諸侯和大夫,那他肯定也不是奴隸。會不會是平民呢?也不是,因為平民是沒有在國都居住的權利的。另外,平民也不可能像齊人那樣自由自在。
齊人顯然是一個“士”。按照禮法,周代的王位由嫡長子世襲,余子分封為諸侯。諸侯的君位也由嫡長子繼承,余子分封為卿大夫。諸侯受封國於天子,卿大夫受采邑於諸侯。卿大夫下面是士(大體是大夫的宗族),士受祿田於卿大夫。周天子有天下,諸侯有國,卿大夫有家。家是卿大夫統(tǒng)治的區(qū)域,擔任家的官職的通常是士,稱為家臣。(王力主編《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分封到士這一級,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再分封給子孫的東西了。那這些士靠給諸侯和大夫做家臣來維持生計,因而不得不四處奔走,有的甚至成為“游士”。
在當時,士不僅是一種身份,士和農(nóng)、工、商一樣也是一種職業(yè)。(顧炎武《日知錄·士何事》)“士為低級之貴族,居于國中,有統(tǒng)御平民之權利,亦有執(zhí)干戈以衛(wèi)社稷之義務,故謂之國士以示其地位之高?!保欘R剛《武士與文士之蛻化》)
由此,我們也能理解為什么顏淵“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論語·雍也》)而不去勞動,因為他也是一個“士”。顏姓源于曹姓,陸終之后。據(jù)《陳留風俗傳》、及《通志·氏族略》等載,出自古邾國國君曹夷父(曹甫,字伯顏),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周宣王因邾國國君夷父伯顏有功于周王室,于是賜夷父為公爵,故而在《春秋公羊傳》中稱他為顏公。夷父,字顏,又稱邾顏公,即邾國君位后稱伯顏,謚邾武公。第一個以顏為姓的人是夷甫的次子小邾國國君顏友。
戰(zhàn)國后期,士文化依然衰落,這一群體中有一部分士和平民沒有大的差異,“下士與庶人在官者同祿,祿足以代其耕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這樣,士就成了貴族的最低一等,成了平民的最高一等。
士往往是不屑于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在《論語》中樊遲向孔子詢問種地的事,被孔子斥為“小人”。(《論語·子路》)在孔子看來,士所思考的問題應該是如何治國理政,而不是如何種莊稼之類的事。孟子也曾說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義也?!保ā睹献印る墓戮渖稀罚?/p>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結論,這個齊人應該是一個貧困的士。金庸在《射雕英雄傳》中借黃藥師之口提出了質疑,“齊人何能有妻妾?”其實,作為一個貴族末端,平民上層的士,有一妻一妾是很正常的事。
孟子借齊人向祭者謀食,來諷刺那些貧而無行的士。
比如張儀:張儀已學,而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共執(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不服,釋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保ㄋ抉R遷《史記·張儀列傳》)
根據(jù)“從楚相飲”和門下對張儀“貧而無行”的評語,能夠看出張儀作為一個士所處的尷尬地位。一方面為了出人頭地不得不依附貴族,另一方面又被這些貴族們瞧不起。不僅在張儀身上能看到孟子所抨擊的“貧而無行”的士樣子,在當時士汲汲于名利,而毫無道德廉恥是當時社會的常態(tài)。余英時指出,“商鞅、張儀、范雎、李斯等人都是一些縱橫法術之士,對學術思想未見有真正的興趣。而且鳥盡弓藏,這些人誰都沒有好下場?!保ㄓ嘤r《士與中國文化》)
在儒家看來,士處在窮困的境地,依然要堅守士的價值觀,堅持道義。“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述而》)“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ā墩撜Z·里仁》)“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保ā睹献印じ孀由稀罚胺瞧涞?,則一簞食不可受于人。”(《孟子·滕文公下》)簡單用儒家的一句話總結,就是“貧賤不能移”。
儒家的士固執(zhí)地堅守著仁義道德,在當時不被世人理解,就是在現(xiàn)在的很多人看來,依然覺得他們迂腐而不知變通。
在很多時候,相對于順應潮流做出改變,更難做到的是堅守。這種堅守不能給他們帶來任何名利,甚至連基本的生計都難以維持。但這種“明知不可而為之”,明知不能堅守而堅守的精神,正是中國文化中至可寶貴的精神之一。
尤其在太多人把“追名逐利”作為唯一目標的當下,,依然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人活一世,有的東西比生命、比活著更為重要,那就是尊嚴。
附:教學課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