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是唐朝著名詩人,與杜牧合稱“小李杜”,在唐朝詩壇的文學成就僅次于李白杜甫,同為第一集群人物。他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許多經(jīng)典名句,千百年來吟詠不絕“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等等,深深觸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的心靈。
不過,李商隱畢竟是人不是神,也會有失手的時候。他的眾多詩作中,有一首就曾“馬失前蹄”失了手,千百年來差評如潮,遭到后世的一致批駁,幾乎被批得體無完膚。這首詩的主題與唐玄宗的皇子壽王李瑁有關。
唐玄宗有個皇子壽王李瑁,曾經(jīng)是唐朝的希望之星。他的生母就是唐玄宗最為寵愛的武惠妃。楊貴妃入宮之前,艷麗機敏的武惠妃是唐玄宗李隆基最心愛的女人。武惠妃精明狠辣,利用唐玄宗對自己的寵溺,施展陰謀詭計,鏟除了王皇后和皇太子李瑛,一步步要把兒子李瑁扶上太子寶座。
就在李瑁距離太子寶座只剩一步之遙之時,公元737年,武惠妃卻忽然身染重病,一命嗚呼,李瑁的皇太子之途也由此戛然而止,從此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更為倒霉的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另一件飛來橫禍又降臨在他頭上。
壽王李瑁的王妃楊玉環(huán),是一位國色天香的絕代佳人,與李瑁感情很好。唐玄宗見到了楊玉環(huán)之后,不覺為之傾倒,居然違背人倫大道,在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十月,以為玄宗之母竇太后祈福為名,強迫楊玉環(huán)出家,又在天寶四年(745年)把楊玉環(huán)迎入后宮占為己有,制造了唐朝歷史上著名的丑聞。
壽王李瑁作為這起事件中最大的受害者,心中的沉痛、憤恨、羞恥、無奈之情,可想而知。但奪走他心愛之人的不是別人,正是他的父皇,使得他只能深深把滿腔痛苦埋在心中。
唐朝很多詩人都以此事為題材,對唐玄宗的荒唐作為進行諷刺。李商隱也寫過一首類似的詩《驪山有感》,全詩如下:“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p>
詩作淺顯易懂,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驪山溫泉中香氣氤氳,裝飾豪華,唐玄宗與楊貴妃在其中流連忘返?;视H國戚和滿朝文武都亦步亦趨跟隨李隆基的金龍輦,其中卻不見壽王李瑁的身影。通過隱晦地表達壽王李瑁的不滿怨恨,來揭露唐玄宗的丑態(tài)。
誰知此詩寫成后流傳后世,千百年來卻受到后世文學評論家的共同差評,簡直可以說是差評不斷,幾乎被噴得體無完膚,成了李商隱最讓人失望的一首詩。
宋代學者范晞文認為,此詩“彰君之惡,發(fā)乎情止乎禮義之意安在?”感到此詩過于唐突直接,不合“溫柔蘊藉”之禮義,清代學者紀曉嵐認為此詩:“既少含蓄,亦乖風雅,如此詩不作何妨,所宜懸之戒律者此也”,覺得這首詩太過于直白惡俗,應該把它當成失敗的反面教材。
其他還有很多,如學者朱彝尊認為此詩太過“淺直”,文學家何焯認為“末句太露”,詩人屈復認為,“此詩可以不作,即作亦宜渾涵不露??瓷倭昝坑谔鞂殨r何等語意,則義山之陋不辨自明”,干脆認為還不如不寫。文人潘德輿認為,“商隱愛學杜詩,杜詩中豈有此等猖獗處”。
由此可見,這首詩確實是李商隱的“馬失前蹄”之作。不過瑕不掩瑜,李商隱一生著作等身,偶有敗筆也屬正常,絲毫不影響他在唐朝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參考資料:《對床夜語》《抄詩或問》《養(yǎng)—齋詩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