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皇帝家的事情是不能隨便說的,皇帝更加不能隨便議論。清朝有個人寫了一句“清風(fēng)不識字,何必亂翻書”的詩。這本來是一句非常風(fēng)雅的詩,卻被清朝統(tǒng)治者認為,這是在諷刺自己沒文化,砍了寫詩的人的頭。接著又有一句“明月有情還顧我,清風(fēng)無意不留人。”也認為是在懷念明朝,諷刺清朝,寫詩人遭到斬首。
就算是在宋代這個很開明的時代,“熙寧變法”的時候,蘇東坡因為不滿變法的一些做法,寫了幾句詩發(fā)牢騷,結(jié)果也是被抓起來,嚴刑拷打,最終被貶謫到黃州。
從這些事例我們可以看出,皇帝家的事情,確實是不能隨便議論的。然而,白居易竟然在唐朝的時候,寫下了《長恨歌》。這首《長恨歌》,直截了當(dāng)寫了唐明皇和楊貴妃。這個
那么,明明皇帝是不能夠隨便說的,為什么白居易這么說了,朝廷竟然沒人在乎白居易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白居易并不是直接寫唐朝皇帝,而寫的是漢朝皇帝。
這話確實有一點兒道理,因為《長恨歌》開篇就說“漢皇重色思傾國”,寫的是“漢皇”,而不是“唐皇”。但是誰都知道,這其實是用漢朝影射唐朝。
而且還不僅僅是影射的問題,內(nèi)容里講的,全都是唐明皇和楊貴妃實實在在的那些事情。白居易寫得那么真實,為什么沒有受到懲罰了?
我認為,這個問題,既與唐朝的整個文化生態(tài)有關(guān),也與唐朝的朝廷有很大的關(guān)系。
唐朝是一個非常重視詩歌的時代,也是一個社會風(fēng)氣很開放的時代。唐朝最大的特點,就是兼容并包。在宗教上,既能容忍道教,也能容忍佛教及其他宗教。唐朝也能容忍南來北往的各色人等。長安的街頭,當(dāng)時就是一個國際大都市。世界各地的人,都在那里。
唐朝非常重視詩歌。在科舉考試等一些人才選拔上,把詩歌作為考試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每次在考試之前,詩人們還會寫詩送給考官,給自己博一個好印象。而且這種做法,并不認為是貪腐行為。
正因為唐朝非常重視和包容詩歌,因此是唐朝的詩歌,也才能夠那么燦爛輝煌。當(dāng)時出現(xiàn)了非常多的流派,這些流派中,包括邊塞詩、新樂府詩在內(nèi),都是直接表達詩人們對唐朝一些做法的不滿。比如邊塞詩,實際上是表達對唐朝開疆拓土的不滿。新樂府詩,則是直接反映民間疾苦。不過,這些詩歌都廣為流傳,并沒有人認為這樣做不對。
李白想從政,但是唐明皇只把他當(dāng)弄臣。李白憤然辭職,寫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權(quán)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樣的話,也沒有任何人認為李白這是在諷刺皇帝,把李白抓起來拷問。
?除了唐朝的文化生態(tài)非常好以外,白居易之所以寫《長恨歌》,什么事兒也沒有。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自“安史之亂”以后,唐朝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就變得非常弱了。
控制能力弱,最明顯的表現(xiàn)就是“藩鎮(zhèn)割據(jù)”和“宦官專政”?!胺凑顡?jù)”使得地方上的那些軍閥,敢于不聽從中央的號令?!盎鹿賹U敝?,宦官雖然能夠控制皇帝,但是不能控制全國,更管不住知識分子的嘴巴。
白居易等人發(fā)起的新樂府運動,之所以能夠在那時候興盛起來,與這種控制能力很弱,也有很大的關(guān)系。
當(dāng)然了,我們其實也應(yīng)該看到,白居易寫《長恨歌》的時候,其中有一個小技巧。白居易在《長恨歌》中,其實并沒有太多諷刺唐明皇。楊貴妃本來是唐明皇兒媳婦,白居易也并沒有說。白居易說得最多的,反而是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愛情。這一點,就把唐明皇和楊貴妃的事情,寫得非常的高大上了。白居易控訴得最多的,倒是“安史之亂”給老百姓帶來的傷害。
本來唐明皇就是一個備受議論的人物,后世的唐朝天子也認識到這個點。而白居易還肯定唐明皇和楊貴妃之間的愛情,這樣一來,后世的唐朝皇帝,怎么還會打擊白居易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