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井鄉(xiāng),位于市區(qū)東北邊緣,距市區(qū)55公里,地處大青山山區(qū)。1958年建立人民公社,駐地小井村,1984年改為小井鄉(xiāng)。東與卓資縣為鄰,北與武川縣接壤,西南與保合少鄉(xiāng)、羅家營鄉(xiāng)、毫沁營鄉(xiāng)毗連,系純山區(qū)。轄8個村民委員會,30個自然村。
小井大營子:明代居住此地居民鑿有一眼井,以此得名“小井”。后因村子擴大,故稱小井大營子。
上營子:該村位于小井大營子東山坡上,故名。
口子上:清代建村。該村座落在一道山溝口子邊上,故名。
壩上:清朝咸豐年間建村。因村址座落在小井東山壩頂上,故名。
大石窯:該村位于有一羊狀的山坡下,故初名大石羊。后演變?yōu)楝F(xiàn)名。
黃花窩鋪:此地盛產(chǎn)黃花,采集黃花時,人們在此搭起窩鋪居住。后定居成村,因此得名。
達賴溝:“達賴”,意為“海子”。明代建村。因此地山坡上有一小海子,故名。
小廟溝:清末建村。因此地山溝有山神小廟,故名。
補還溝:清朝光緒年間,有一名叫張補還的在此地山溝落居,建村后得名。
德勝:清初,此地野草茂密,人稱“鋪草坡”,后因水土流失,改名“苦草坡”。1958年,用吉利詞語更名現(xiàn)名。
納令溝大營子:清代建村?!凹{令溝”,蒙語意為“小溪流”。因此地山溝中有一細小河水流出,故得名“納令溝”。后村子擴大,又演變?yōu)楝F(xiàn)名。
納令溝上營子:清代建村,因居納令溝大營子北山坡上,故名。
苦草坡壩底:該村位于苦草坡村(現(xiàn)德勝村)附近腦包壩山坡下,故名。
大東溝:清咸豐年間建村,因座落在哈拉更溝東的大山溝里,故名。
丈房:清光緒年間,此地曾有煤窯,記帳的賬房設在本村,故名。后諧音寫作'丈房’。
石門子:此村南山有一形如大門的石崖,故名。
黃土窯:清末,山西人遷來此處,在黃土坡上挖窯居住,故名。
毫賴溝:該村以當?shù)氐匦蔚妹:临嚋?,意為“咽喉溝”?/p>
滴水淖:此村南山有一石崖,長年滴水成淖(水泡子),故名。
塔壩:四面環(huán)山,初名“聚寶莊”。周圍有五道山梁,故名塔本達壩,意為“五道山梁”,后變?yōu)楝F(xiàn)名。
范家溝:清末,范姓在此山溝居住,故名。
水磨:清同治年間,此地修有水磨,故名。
燈爐素:“燈爐素”,系蒙語“道倫烏素”的變音,意為“七股泉水”。此地原有七股泉水,建村后,得名“當浪烏素”,后寫為現(xiàn)名燈爐素。
小燈爐素:位于燈爐素村南,村子較小,故名。
燈爐素東溝:位于燈爐素村東山溝,故名。
什字:此村地處十字交叉山溝中,以地形得名。
任和義:清光緒年間,此地住有董、孔兩戶人家,常鬧糾紛,后來和睦相處,故得村名任和義。
郭蘭窯:據(jù)傳,清代咸豐年間,一姓郭的窮人住在此地,破窯俗稱“爛窯”,后寫成“郭蘭窯”。
雙水泉:清末建村。因村東、村南各有一水泉,故名。
虎頭山:清代建村。以村南虎頭山取名。
資料來源:《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地名志(呼和浩特市分冊)》1985年5月。當時,此鄉(xiāng)屬于呼和浩特市郊區(qū);2000年5月,郊區(qū)改稱賽罕區(qū)。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