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事在農村還是十分看重的,老話也說了“生死都是大事”,而在農村地區(qū)喪事被稱為“白喜事”,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體現了對生命的敬畏。
在這樣一個莊重而特殊的場合,有著一系列不成文的規(guī)矩,這些規(guī)矩既是對逝者的緬懷,也是對生者的約束。
對于年輕人來說,了解并遵守這些規(guī)矩,不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人際關系的尊重和維護。那下面這六條老規(guī)矩,大家可有聽說過呢?了解下還是很有必要的。
這句話指的是在辦理喪事時,家人需要主動向親友通報喪事,然后親友就會陸續(xù)來逝者的靈堂前吊唁,這是基本的禮儀。
可如果逝者的親人沒有來報喪,那么親戚就算是知道了,也是不能去吊唁的。另外親友來吊唁的時候,按照傳統(tǒng)習俗,會焚燒紙錢等物品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而逝者的子女則會跪在靈堂前行跪謝之禮,以此對親友表示感謝。
如果親友是空著手來的,沒有在靈堂前焚燒紙錢等物品,那么親友就不需要向親友表達感謝。這個也是自古就有的老規(guī)矩,在很多地方都有這種說法。
這句話則體現了農村社會的語言禁忌。一般家中老人去世了,都是至親去給親戚報銷,比如逝者的子女,或者是逝者的侄兒子等。在過去都是要挨家挨戶去報喪的。
而在報喪時,人們會盡量避免使用“死”這個字眼,而是用“走了”、“不在了”等委婉的詞語來表達。這是因為“死”這個字眼在農村社會中被視為不吉利的象征。
同樣地,在抬棺時也有規(guī)矩,就是不能亂說話,比如即便是棺材很重,抬起來很困難,也是要避免說“重”這個字眼,還有要避免說“臭”等,因為這可能會被視為對逝者的不尊重和對生者的不敬。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村里有人家辦酒席了,是紅喜事的話只有受到邀請的人,才可以去吃酒席,因為很多家庭辦紅喜事,普遍規(guī)模不大,一般都是親友,不會邀請村里的村民。所以如果沒有邀請,大家就不要主動登門去賀喜。
可是在白喜事的話,就是 村里有老人去世了,那么就是全村家家戶戶每家至少要有一戶去幫忙,并且這樣的也被稱之為“吃席”,就是全村人都要參與的。只因為白喜事一般不會邀請,都是主動去參與,去幫忙的。這種“不請自來”的關懷體現了農村社會的緊密和溫暖。
這句話雖然聽起來有些偏頗,但實際上蘊含了深厚的文化內涵。并不是說在處理父母的喪事會偏心,而是對待不同逝者的處理方式有區(qū)別。
它的意思是說,父親去世了,那么喪事都是可以由兒女商量著來辦。而如果是母親去世了,那么母親的喪事就需要等待舅舅到來之后,聽取他的意見和安排。
只因為在過去舅舅在家庭中擁有很高的地位,老話說“天上雷公,地上舅公”,舅舅也是母親娘家人的代表,這樣的重大事情必須要娘家人也參與進來,這也是對母親和她娘家人的尊重。有了舅舅的坐鎮(zhèn),也能更好的確保喪事的順利進行。
這句話則體現了農村社會的道德觀念。在農村地區(qū),房屋是人們最重要的財產之一。然而,在面對他人的請求時,即使是涉及到停喪這樣的大事,人們也愿意伸出援手。
因為停喪只是暫時的,而且是對逝者的尊重和對生者的安慰。相比之下,如果借出房屋供人結婚或居住,則可能會涉及到更多的糾紛和麻煩。因此,人們寧愿選擇借出房屋供人辦理喪事,也不愿意借出房屋供人結婚。
所謂“冷棺”指的是沒有及時下葬的棺材,這樣的棺材進入村莊會給村民帶來心理上的不適和恐慌。因此,在辦理喪事時,家人需要盡快將逝者下葬,以避免給村民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而“熱孝”則是指剛剛失去親人的孝子孝女,他們還處于守孝期,這個期間是不宜去他人家串門的。在過去有一種說法,就是要進來避免參加白喜事,就是因為認為這樣不吉利。
而有孝在身的話,就不宜去他人家串門,比如在喪事期間,他們應該盡量避免外出或拜訪親友,以免給他人帶來不便。
在過去還講究守孝三年期間是不能辦大喜事的,比如不辦壽宴,不能結婚等,甚至在春節(jié)期間也是不能貼春聯,如果要貼的話就只能是貼“白”春聯。
類似的規(guī)矩還有很多,比如“人死忌諱三六九,燒紙要躲三個七”、“喜不送傘,壽不送煙,喪不后補”和“紅事禮到人不怪,白事禮到人不收”等等,這些都是在農村地區(qū)廣泛流傳的老規(guī)矩。
如今隨著農村的老人逐漸老去,很多的傳統(tǒng)習俗和禮儀也在消失。在我村里就是這樣,而且現在很多的農村老人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可是有些老規(guī)矩還是不能遺忘的。
因此村里的老人在近些年也很重視對年輕人的教育,就是遇到紅白喜事了,也會讓年輕人去挑大梁,并且告訴他們一些紅白喜事方面的規(guī)矩。
總之,農村“白喜事”的規(guī)矩雖然看似繁瑣和復雜,但實際上它們都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道德觀念。
對于年輕人來說,了解并遵守這些規(guī)矩,不僅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和尊重,更是對人際關系的維護和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重要的意義。
農村喪事的5個老規(guī)矩,越早知道越好
在農村,老人去世不只是家族的大事,對于村民來說也是大事情。當家中有人離世,家屬往往會邀請村里的鄉(xiāng)親鄰里前來幫忙。畢竟喪事是比較繁重的,也是需要大量人員幫忙的。
因此,當被邀請參與喪事時,如果條件允許,最好不要拒絕。這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家屬的關心和支持。
在農村社區(qū)中,互幫互助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拒絕邀請可能會被視為冷漠或不尊重。
而且如果你這次不幫他們,下次自己需要別人幫忙了,一樣也會被拒絕。所以古人早就約定成俗了,那就是“白事到,紅事叫”。
當家里有親人去世了,第一件事就是去報喪。即便是現在已經有手機了,距離再遠一個電話也能及時通知到對方,但是在報喪的時候,就要注意了是很忌諱直接說“誰誰誰死了”。
而是用一種更委婉的方式來告知對方,比如“老了”、“過世了”、“走了”、“不再了”等。當知道了以后,對方也不能說“死”字等,要及時安慰。
這種避諱不僅是對逝者的尊重,也體現了對生命的敬畏,更是一種說話的藝術。如果直接這樣說,可能得罪人不說,而且還會被人認為你太不會說話了。
在中國的孝道文化中,孝順是為人子女的基本道德要求。當家中有人去世,孝子孝女需要在家守孝,以示對逝者的尊敬和懷念。
在這段期間,他們通常不會外出串門,更不會參與娛樂活動。像古代都有守孝三年的傳統(tǒng),但是現在基本沒有這個規(guī)矩了,一般“頭七”后就結束了。
只是要注意,在守孝期間是不能去別人家串門的,這一規(guī)矩體現了孝道文化中的“哀戚之情”,也是對傳統(tǒng)禮儀的一種遵循。
在農村地區(qū),這種習俗更是深入人心,人們普遍認為在守孝期間外出串門是對逝者的不敬,也是對家族和村莊的不尊重。
“夫妻不送葬”這一規(guī)矩,在農村地區(qū)尤為常見。它指的是當夫妻中的一方去世時,另一方不宜參與送葬儀式。之所以這樣的規(guī)矩,其實更多的是對活著的一方考慮。
夫妻是相伴一生的伴侶,當一方離世時,另一方往往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而送葬就是喪事的最后一個程序了,就是送逝者上山安葬了,則對于活著的一方來說是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因此,為了避免對活著的人造成過大的心理壓力,也為了讓他們有時間和空間去慢慢接受這一現實,在很早以前就有了“夫妻不送葬”的習俗。
在農村喪事的宴席中,有一些特定的飲食禁忌。其中,“狗肉不上桌”就是,在很多地方都是忌諱紅白喜事吃狗肉的。
而“桌上不擺三盤菜”則有兩種說法,第一種是認為不能擺放單數的菜,尤其是三,或者是三的倍數,這是因為“三”在漢語中與“散”諧音,人們認為在喪事期間擺放三盤菜意味著家庭將要散裂,因此會避免這樣做。
另外一種說法就是這里的三是指實際的三盤菜,分別是指紅燒肉、湯圓和豆腐等。這里小編比較疑惑的一點是不上紅燒肉、湯圓也比較好理解,為何豆腐也不能上桌呢?你家鄉(xiāng)有這種說法嗎?
當然了,在農村喪事期間的規(guī)矩還有很多,而這五個老規(guī)矩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并且很多地方都有流傳。這些規(guī)矩不僅約束著人們的行為,也表達了對逝者的敬意和懷念。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