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入關后,可以說是屢戰(zhàn)屢勝。但是打到揚州后,遇到了頑強抵抗的大明將領史可法。奈何實力相差懸殊,最后揚州城破,清軍在這里制造了震驚中外的揚州十日。
說起揚州十日,就必須說起揚州之戰(zhàn)。1645年,愛新覺羅·多鐸率領10萬清軍,兵分兩路圍攻揚州。南明守將史可法用血書告急朝廷,未得回音。
當時城內(nèi)守軍不過萬余人,根本不是清軍的對手。但是史可法沒有放棄,決定抗戰(zhàn)到底,以死報國。
多鐸圍攻多日后,為了避免不必要的傷亡,他派明降將對史可法勸降。史可法回應道:'我為朝廷首輔,豈肯反面事人?'
雖然清軍并未攻打,但是城內(nèi)人心惶惶,大勢已去。最后揚州城破,史可法誓死不降,英勇就義。
臨終前他對多鐸說道:“我為朝廷大臣,豈肯偷生為萬世罪人!吾頭可斷,身不可辱,愿速死,從先帝于地下!城存與存,城亡與亡。我頭可斷,而態(tài)不可屈。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
由于守軍的誓死反抗,徹底惹怒了多鐸。城破之后,他縱兵屠掠,十日封刀,一夜之間使得幾世繁華的揚州城在瞬間化作廢墟之地。
由于清朝流行文字獄,所以當時關于揚州十日的著作一律被銷毀。而日本向來喜歡研究中國歷史,所以保留了這段屈辱的歷史。
200多年后,國父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找到了《揚州十日記》,并帶回中國。希望使忘卻的舊恨復活,助革命成功。
如今關于揚州屠城的人數(shù)一直是個謎團,根據(jù)當時和尚的死亡簿統(tǒng)計有80萬人。但是《明季南略·卷三》記載說:'揚州煙爨四十八萬,至是遂空。'
多鐸本人在《諭南京等處文武官員人等》的公告中承認:“嗣后大兵到處,官員軍民抗拒不降,維揚可鑒。'說明揚州屠城完全屬實。
不管是48萬,還是80萬,這都是中華民族一段屈辱的歷史。如今每年的陰歷四月二十五日,揚州都要舉辦紀念史可法系列活動,來銘記那場大屠殺對揚州人帶來的傷害。